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242666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刊登者:吴依娜 (访问人次:431)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胃痛的病因重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吴依娜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重要临床体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临床体现】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体现为胀痛、隐痛、

2、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用。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诊断】 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辨证要点 .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

3、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体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

4、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

5、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本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若寒重,或胃脘忽然拘急掣痛拒按,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2.饮食停滞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本方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

6、,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隔山消、鸡内金等。 肝气犯胃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切,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

7、健胃。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等。 6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

8、,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 7.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断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胃阴亏损较甚者,可酌加干石斛。 8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

9、,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 【转归预后】 本病初起多属实证,体现为寒凝、食积、气滞之候;病情发展,寒邪郁久化热,或食积日久,蕴生湿热,或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可浮现寒热互结等复杂证候;且日久耗伤正气,则可由实转虚,而转为阳虚、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某些病例尚可因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痰瘀互结,内生积块;或因血热妄行,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皆属胃痛的常用转归。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常常反复发作。若影响进食,化源局限性,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大难止,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危急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