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224849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赤壁赋优秀教学案例案例的背景与主题 1、案例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种省级课题,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始终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老式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摸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种子课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

2、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运用自主、合伙、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2、案例的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结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毕,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她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乎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

3、趣,都应当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种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 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规定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注重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的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squo;水月squ;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第一学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步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

4、在整体感知,在此基本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学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措施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案例的过程第一学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有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有关赤壁的历史、有关赋的有关知识。、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阐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顿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本。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 ,由小

5、组学生简介苏轼的有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朴的简介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措施。2、解题: ()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阐明:这一步重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承认,激发爱好。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字音的精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贯彻如下

6、几种环节: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调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窗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阐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阐明:此环节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

7、伙。同步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增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贯彻教学目的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如何的景? 2、文章写了如何的情?3、文章写了如何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七、课堂演习,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收集苏轼有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参照: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bul;密州出猫、卜算子&ull

8、;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3)寻找材料,看古人(重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学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1、苏轼在她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如下为节选): &ger;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dgger;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agg;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bl;黄州定惠院寓居作)&a

9、ge;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bul;赤壁怀古) &gger;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2、课文中均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窗们收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她是一种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她密州时,达到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

10、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抱负的化身。被贬后,她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目前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人们,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阐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与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她们有如何的见解?从中看出她们看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

11、析。、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老式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收集好的材料,并结合有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照)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照)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照) 阐明:运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爱

12、好。通过度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老式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悲观感,她与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对的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浮现的状况: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因此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我不这样觉得。苏轼的人生观应当是乐观旷达的,由于当时她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她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朴。 3、她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

13、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她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目前与曹操比,都是感慨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我觉得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目前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剧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她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目前会少诸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目前还用,

14、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有的只限于清风、明月,因此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窗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取老式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人们互勉。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止向周边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不必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

15、流汇成了湖。 阐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她人关注的意识,运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浮现的精彩总结:(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错,露水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她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她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有清风明月的

16、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体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某些,胸怀放广阔某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阐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步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00字以上。参照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提供网址: 该网站为词集,没有具体分析)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觉得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一方面,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

17、(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足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另一方面,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注重对学生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引材料收集、筛选,对于变化学生本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增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爱好、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化教师本来单一的解说传授方式,依托材料,依托学生小组的合伙、

18、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运用现代媒体,运用网络,运用发放的资料,运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较好的尝试。第四,将渗入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她人的解读,化为简朴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贯彻,符合了新课程原则的规定,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爱好。值得探讨改善的地方: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干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老式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毕是一种挑战。(固然,教会学生措施,变化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善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