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二)》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218572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9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书画(二)》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书画(二)》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书画(二)》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书画(二)》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书画(二)》课件新人教版(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书画(二)赵佶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11001125年在位。政治上昏庸腐败,生活上穷奢极欲,任用蔡京、童贯等人把持国政,推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守内虚外”的政策。在位时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河北、山东、江南等地均爆发农民起义。宣和七年底,在女真贵族发动掠夺战争期间,传位与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与钦宗同被金兵俘虏,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扩充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擅书法,自称“瘦金书”,也能狂草,传世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等书迹。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

2、逼真著称,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但不少作品为画院中人代笔。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Zx x k宋宋 赵佶芙蓉锦鸡图赵佶芙蓉锦鸡图 说明: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纵81.5厘米 横53.6厘米 占据芙蓉锦鸡图画面主要位置的是秋天不怕霜迸发的木芙蓉和枝上停留的美丽的锦鸡。各种景物的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芙蓉花的妩媚鲜艳,秋菊的萧疏挺立,蝴蝶的翩翩起舞,也都刻画得生动传神,极富有真实感。画的右上方有赵佶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这便点明了此画通过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是为了颂扬它们具有的儒家五种伦理品德-文、武、勇、仁、信。造

3、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也传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范宽范宽,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画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范宽。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与李成为北方画派之代表溪山行旅图画面中央的主峰,如巨碑矗立,伟伟乎直冲霄汉,显示了画家浑厚雄强、顶天立地的精神气度。山顶上灌木丛生、密而有序、一派苍茫气象。如线一般的瀑布,自山体腹间流出,涓涓有声,美妙无比。主峰右侧有一低矮山峰,与主峰对坐,形成呼应。中景以上,雾霭蒸腾,烟岚迷漫,使整幅作品产生了一

4、种强烈的高耸、伟岸之感,也与上端产生了距离。中景两崖间,瀑布喷泻,飞流激荡而出,汇成溪流山涧,流出画面。两崖上树木茂密生长,各尽其态。顶端有似针叶一样的林木,屋宇楼阁藏于其后,错落有致,耐人寻味。近景巨石横卧,坚不可摧,这无疑对画面耸立感起到稳定作用。近景与中景间,几条横线,形成沙石坡角。四条小毛驴负重夺路而出,这无疑对厚重、深邃的溪山行旅图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使画面产生了音乐感和灵气。范宽范宽 雪景寒林图雪景寒林图 倪瓒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其一生活动处于元末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历史时期。由于元统治者的歧视和不重科举,断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晋身之阶,因而不少文人

5、常以“高士”自居,放情诗画。倪瓒倪瓒在五十岁上竟变卖田产,携卷出游,隐遁太湖,成为一名信奉新道教全真教的“太湖隐士”。加上个性迂癖,以“倪迂”的形象给后人留下许多趣闻。他的山水画独具萧疏风格,为许多失意文人所追慕。所作平远山水不设色,也不画人物,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相悖,人称“疏体”(王蒙的山水人称密体)。他的传世名言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一种“超逸”的绘画精神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中得以继承,并有所发展,乃倪瓒倪瓒的“逸笔”被推崇的潜在原因。渔庄秋霁渔庄秋霁倪瓒倪瓒,纸本墨笔纵96.1厘米、横4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渔庄秋霁图是倪瓒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

6、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黄公望黄公望生于南宋成淳五年(1269年),本姓陆,名坚,家住常熟子游巷,由于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为养子。据传说,当时黄乐年已九十岁,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便改姓换名为黄公

7、望黄公望,字子久。后来又取了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井西道人等别号,公望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十二三岁就参加了本县的神童考试,后来又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掌握了广搏的学识和技艺。Zx x k黄公望黄公望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都生动不断地展示了江南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据记载,富春山居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明代成化年

8、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静庵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长的一段历经流传,至乾隆时,收入皇家“内府”。先是宫内曾有一卷富春山居图副本,乾隆为之题咏再三,以为真迹。火焚本进宫后,被定为“膺鼎”,载入石渠宝笈三编。后归故宫博物院,解放前被国民党运往台湾。短的一段即被名为剩山图的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四十年前为吴湖帆先生所得。1956年10月间,上海国画院举办宋、元、明、清名画展

9、时,才和广大群众见西。我们现在常看到的富春山居图,就是这短的一段剩山图,今藏浙江博物馆,虽非原图全壁,然其一丘一壑之景“俨然富春山在望”,画面峰峦起伏,林木葱笼,笔法纯熟,意境深邃,左端还留有火烧的痕迹。据专家鉴定,确认此图即富春山居图的前段无疑。这一历经磨难的艺术珍品,虽经分割,遥存两地,所幸者主体犹在。我们期待随着将来祖国的统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以完整的面目,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徐渭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山阴布衣、等别号。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所居在绍兴城内,有“一枝堂”、“柿叶堂”、“青藤书屋”等。生于明武宗正

10、德十六年(1521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徐渭性情放纵,少年屡试不第(据说有八次乡试都未考中),灰心仕途。中年被兵部右侍郎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徐渭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徐渭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又误杀其妻,被捕入狱。后为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徐渭徐渭自评云:“吾书第一、诗

11、二、文三、画四。”徐渭徐渭一生坎坷,常“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徐渭绘画对后人影响之深。清代郑板桥曾以五百金换天池(徐渭徐渭)石榴一枝,并刻有一方印章,称“青藤门下走狗”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徐渭徐渭悲剧的一生,愤懑、抑郁、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造就了艺术的奇人。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徐渭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半生落魄

12、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牡丹蕉石图上海博物馆藏唐伯虎唐伯虎 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唐伯虎。史书记载,他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当时文徵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杰Zx x k金陵八家金陵八家:在中国画史上指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八人。他们从事绘画艺术活动的时间主要在明末天启

13、、崇祯到清初康熙年间,是生产或寄居在金陵的八位画家。他们的特点:不爱摹古之风的影响,且能人人生活经历和大自然环境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有着不同程度的创造。他们的画法主要是继承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变化。他们大都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他们又常常聚一在起,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金陵八家金陵八家没有共同风格,各有不同的专长和面貌,各行其事,互不相牟,其中以龚贤为首金陵八家金陵八家 龚贤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他是明代著名的遗民画家,有“老归钟阜作遗民”之句,为金陵八家之首,工诗

14、文书画,著有草香堂集)、半亩园诗。所画山水能扫除时习,上追董(源)、巨(然),用墨深厚,皴擦每至十余次,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写小照作为一个扫叶僧,因名所居之楼,为扫叶楼。有画诀传世,龚贤是一领青衿,一生贫苦,晚年全靠卖画、写字和授徒维持生计。最后死于贫病龚贤龚贤龚贤所作章法奇特,出人意表,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尤以积墨见长。摄山栖霞图摄山栖霞图中层层积染的林木、峰峦,莽莽苍苍,生气郁勃,有时给人以“重浊”、“板滞”的错觉;但细细品味,一种清俊秀永的静穆之气,涵蕴于墨韵间,令人澡雪精神。寻其原因,不仅因为画家精于水法,能理性地控制“水候”而施墨,使所积墨湿漉漉地有淋漓滋润之感;更因

15、为他积墨的同时,还注意通过“留白”来畅通全局。摄山栖霞图摄山栖霞图清龚贤纸本水墨纵30.5厘米横1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美术史上,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石涛并称“清初四画僧”。他们的作品,佛、道思想很浓厚,在艺术创作上,寄情于画。他们的画法特点比较清淡素朴,而又各具特色。弘仁,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后月志抗清,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尤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弘仁除精山水外,兼写梅花和双钩竹。髡残,字介丘,号石瓒,原籍武陵。俗姓刘,早年不事科举,20岁削发为僧。极喜游历,名山大川无不涉足。后借宿南京牛首寺。困贫病闭关自隐

16、,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尽天下名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髡残的作品,以干笔皴擦为主,墨气沉着,“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在丘壑布陈上,讲究法度,较写实,这与当时流行的那些刻板、枯燥的作品比较,更显出新意。清代四僧 石涛(公元1641约1724年),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名朱若极,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等朱若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石涛石涛幼年时虽曾有过二段王孙生活的经历,但随着国破家亡,这种好景就很快破灭了。

17、他成了孤儿,悲苦的行脚僧生活随之而来。这种变化,怎能不在他心灵上蒙上很深的阴影!石涛石涛后来的好多绘画创作也是自己身世的写照和对故国家园的眷恋。入清后,落发为僧,企图以佛家思想,忘却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不幸。石涛石涛寄情山林,以书画为寄托,发池内心的痛苦,抒发丰富的情感。在绘画理论方面,石涛石涛也有高深的见解。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石涛朱耷,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

18、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朱耷梅花图松荷花小鸟图荷花小鸟是朱耷朱耷最擅长也最喜爱的题材。画中荷叶呈即将衰败之势,荷花也将凋谢,两只小鸟则鼓着一双惑眼,四目对注,流露出几多对未来的惶惑和不解一快圆浑的湖石,有不稳定的动势。石尖和石旁坡地上各蹲立一小鸟,给画面平添一股生气。作者用饱满的软毫,中锋运转,笔笔藏锋,圆

19、浑含蓄。湖石的勾廓极其简括,寥寥几笔圆转的皱法,显出湖石的灵动。小鸟缩头弓背的形态,流溢出一种嘲讽的神气,颇耐人寻味。全图形体简约而寓意深晦,并有很强的形式感朱朱耷耷湖石双鸟图轴朱 耷没有一丝风一片云一株树望着天空生长不出一片叶子生长不出一片叶子一株树望着天空没有一丝风一片云天秃了哭之天秃了笑之一株树望着天空生长不出一片叶子朱耷与残荷朱耷与残荷波中的败荷浓淡有致的泪水流淌成宣纸上残破的墨色沉沦的天地中枯叶像一只冻僵的蝴蝶在风中瑟缩一阵甜媚的风把焦灼和痴狂燃成灰烬又被疯颠吹散枯枝残叶怪石垒砌的蜗居飞来一只木讷的鸟秃陋的嘴巴一声不响只是那一双冷眼让人蓦然一个惊心动魄的寒颤清乾隆间寓居江苏扬州的八位

20、代表画家的总称。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和高翔、李蝉、郑燮、李方膺、罗聘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云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并不专指某八个人,实际上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已经是职业化的文人画家或是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他们的共通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扬州八怪扬州八怪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江苏省兴化人。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

21、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后以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居扬州卖画。郑板桥郑板桥擅长画竹、兰、石、松、菊。尤其兰、竹成就最为突出。他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作竹石图轴题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见,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思熟虑,不断实践,到了六十六岁时,其墨竹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郑燮石刻拓本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有一年,郑板桥郑板桥到山东莱洲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郑观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老

22、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郑板桥桥看了大为赞赏,老儒请郑板桥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郑板桥有感于老人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郑板桥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郑板桥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

23、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段文字与郑板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被老人做成条幅流传开来,人们感慨其中蕴含的哲理,把它视为人生境界之追求,“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郑板桥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郑板桥轶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