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207528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15.7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资源描述: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7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概念布局方案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 0 1 1-2 0 2 0)纲要文本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零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 总贝 U.1第一章 城 市 发 展 目 标、城市性质与规模.4 第 一 节 城 市 发 展 目标.4 第二节 城 市 性质.5 第三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5 第 四 节 城 市 人 口 规模.8 第 五 节 城 市 用 地 规模.1 0 第二章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规划.1 1 第一节国家和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层面.1 1 第二节 广州与佛山层面.1 2 第 三 章 市 域 城 乡 统 筹 规划.1 4 第一 节 城 乡 空 间 资源管制.1 4 第二节

2、城 乡 空 间 组织.16第 三 节 产 业 布 局 优化.17第 四 节 市 域 城 镇 体系.1 9 第 五 节 花 都 城 区 发 展 指引.23 第 六 节 南 沙 新 区 城 区 发 展 指弓 I.24第 七 节 东 部 山 水 新 城 城 区 发 展 指弓 I.2 5 第八节 从化城区发展指引.26第 九 节 增 城 城 区 发 展 指弓 I.27第 十 节 乡 村 地 区 发 展 策略.2 8 第四章 中心城 区 规划.30 第 一 节 空 间 结构.3 0第 二 节 用 地 布局.3 0第 三 节 旧城更新和三 旧 改 造 规划.37 第五章 综合交通规划.39第一节 交通发展

3、目标、战略与政策.39 第 二 节 对 外 交 通 系统.4 0第三节道 路 交 通 系统.4 5第 四 节 公 共 交 通 系统.4 8第 五 节 非 机 动 化 交 通 系统.51 第 六 节 静 态 交 通 系统.5 2第 七 节 货 运 交 通 系统.5 3第 八 节 交 通 管 理 发 展 建议.55 第 六 章 绿 地 系 统 规划.56 1第 一 节 市 域 生 态 绿 地 系统.56 第二节 城 市 公 共 绿地.5 8第 三 节 城 市 生 产 防 护 绿地.5 9第 七 章 总 体 城 市 设 计 与 特 色 规划.6 2 第八章市域岸线规划.6 5 第九章 历史文化名 城

4、保护规划.6 8 第一节保护原 则 与 目标.68第 二 节 市 域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保护.6 8 第 三 节 历史城区格局保护.70第 四 节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保护.7 2第 五 节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保护.7 4第 六 节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护.76 第十章 市域旅游规划.77 第 十 一 章 市 政 工 程 规划.80第 一 节 水 资 源 利用.8 0第 二 节 供 水 工 程 规划.8 1第 三 节 排 水 工 程 规划.82 第 四 节 能 源 利用.8 3第五节供电工程规划.8 4第 六 节 燃 气 工 程 规划.8 5第 七 节 电 信 工 程

5、 规划.8 6第 八 节 环 卫 工 程 规划.8 6第 十 二 章 环 境 保 护 规划.88第十 三 章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9 1第 一 节 目标及综合防灾体系建设.91 第二节 抗震防灾规划.9 2第 三 节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93 第 四节 消 防 规划.9 4第 五 节 人 防 规划.9 5第六节气象灾害防治.9 6第 七 节 地 质 灾 害 防治.9 6第十四章实施时序与行动计划.9 8第十五章总体 规 划 实 施 保 障 机制.101 附表.104 2总 则 第1条编制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

6、展规划纲要(2 0 0 82 0 2 0 年),实现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目标。指导广州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广州市人民政府对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 0(X 1 2 0(1 0 )进行修订,编制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 0 1 1 2 0 2 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第2 条规划依据 k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 006)1 2 号)、建设部 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国办函(Q 9 9 9)3 1 号)3、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7、建规 2 005 1 4 6号)4、建设部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 2 002 K K 1 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 2 003 1 1 9 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 2 005 1 4 4 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 2 005 1 4 5 号)5、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 004-2 02 0)6、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 008-2 02 0)7、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 006 2 02 0)8、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9、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 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广州。12、落实国家战略要求,以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城市综合职能,进一步提升广州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3、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综合协调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切实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4、坚持“绿色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理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尊重历史文化,注重文化建设,彰显城市特色。5、实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作用。第 4 条规划原则1、资源保护原则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发展的前提

9、,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合理引导人口和产业发展。2、区域协调原则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研究区域格局变化、产业发展对广州的影响,明确广州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广州的发展,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3、城乡统筹原则研究城镇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市域范围内城乡发展的原则与具体措施,分类指导城市、镇与村庄的发展。4、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广州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和传统风貌资源,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塑造鲜明的文化名城形象。5、事权明晰原则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突出城市总体规

10、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各层级政府事权的关系,明确空间政策目标的指标体系2和实施主体。第5条 规 划 修 编 重 点 1、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基础,合理确定城市目标定位,优化城市职能,增强城市功能;2、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确立市域生态结构,建设宜居城市;3、以城乡统筹目标为导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4、构建与城市功能结构相契合的综合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效率;5、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满足科学管理城市和依法行政的需要。第6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 0 1 1 2 0 2 0年。近 期:2 0 G G 2 0 1 5年 远期

11、:2 0 1 62 0 2 0年 第7条 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行政辖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萝岗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 1 0个市辖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面积为74 3 4.4平方公里。第8条中心城区(主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萝岗区的南部地区(除知识城和九龙镇区)和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面积约为Q3G0平方公里。3第一章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 城市发展目标 第9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

12、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将广州建成为广东省宜居城乡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首善之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第(1 0条 阶段 目 标 1、第一阶段,到2 0 G 5年,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构建现代国际大都市和广东省“首善之区”的基本构架;

13、2、第二阶段,到2 0 2 0年,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世界级城镇群。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创新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将广州建成广东 省 的“首善之区”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第 11条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为有效落实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见附表(1-1),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以及检测和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其中,控制性指标是刚性控制指标,引导性指标是弹性指引指4标。第 二 节 城 市 性 质 第1 2条 城 市 性 质 第1 3条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

14、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南方的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科教文化创新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第1 4条 主 要 城 市 职 能k国际层面国际性商业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资讯中心;国际性航空枢纽、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和会展中心、现代体育重大赛事地和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2、国家层面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研发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南方地区南方经济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华南地区铁路主枢纽和公路运输中心、华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华南生态旅游、休闲中心、创意之都和宜居城市。4、广东省域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

15、中心。第三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第1 5条 战 略 一:发挥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1、在全国层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成为国家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中枢、国家科技文化创新中心、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成为全国最具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之一;52、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提高区域内配置资源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促进区域合作共赢协调发展;3、在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层面,建设以广州为核心的一小时城市圈,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产业优化布局,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

16、发展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世界级城镇群的重要中心;4、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对接,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广佛同城化推动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实现广佛肇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第1 6条 战 略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服务业分层次协调发展,建设亚洲现代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集聚区、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国际信息港和区域“创意之都”;3、强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

17、材料、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型产业;4、以壮大汽车、电子信息制造、造船、数控机床等产业为重点,做强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实施质量振兴计划,推行精品制造,促进传统工业和基础产业升级换代。第1 7条 战 略 三:拓展城市文化内涵,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现代都市风貌交相辉映的,在世界城市中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风貌。1、建设岭南家园城市,树立区域性现代都市文化中心地位;2、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文化设施,促进国内和国际文化交往,提升广州的文化影响力;3、展 现2 2 0 0年古城风貌,修复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 南6文化的中心地

18、、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的“四地”文化风貌区;4、以珠江为生态文化轴,构 建“云山-珠水-名城”空间格局;5、建设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心功能区和城市门户形象地区,营造现代特色风貌区。第1 8条 战 略 四:完善城乡功能,构筑宜居城乡 1、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现代服务业布局,按照层级有序、特色鲜明、集中布局、分工合理的原则,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布局合理、生活便利的城乡公共中心体系,完善城乡服务功能;2、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功能布局相协调,提倡公交优先,多种交通方式互补;统筹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和公共服务体系的衔接,全面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规划技术标准,提高城

19、乡交通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3、旧区优化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按照宜居新城(区、镇)的规划建设标准,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构筑宜居城乡。第1 9条 战 略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1、以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为基础,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对策;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强对市域非农产业空间的统筹安排,统筹城乡重点项目。统筹安排农村经济发展用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3、根据城市发展与村庄的关系分类引导“更新型”、“引导型”、“保育型”村庄,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加快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着力加强农村基

20、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7第四节城市人口规模第2 0 条市域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 1、至 2 0 G 5 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 30 0 万人;至 2 0 2 0 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5 0 0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9 30 万,暂住人口 5 7 0 万人,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为1 8 0 0 万 人(包括常住人口和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远景人口规模控制不超过2 0 0 0 万人。2、近中期控制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通过建设外围城区吸纳新增人口;远期则通过不断完善外围城区的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吸引中心城区人口,适度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3、适应广州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据对城市

21、实际发展速度的动态监测,适时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空间布局,保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调控作用。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按1 8 0 0 万人预留。市辖区(县)划分的2 0 2 0 年规划人口指标分解见附表1-2。第 2 1 条 社会就业人口规模及三产构成 1、根据规划期内广州城市发展水平的判断,虽然未来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将吸引更多的外来就业人口,但由于同时受到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产业升级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等因素影响。规划至2 0 G 5年全市社会就业人口约为9 1 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约为7 0%;至 2 0 2 0 年的社会就业人口约为1 0 8 0 万人,

22、占常住人口比重约为7 2 凯2、广州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构成在规划期内总体将呈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先升后降以及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至 2 0 G 5 年三次产业人口就业比例分别为7:4 1:5 2,即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约为6 0 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为3 7 0 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约为4 8 0 万人。至 2 0 2 0 年三次产业人口就业比例分别为5:3 3:6 2,即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约为5 0 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为3 6 0 万人,第三产业就8业人口约为6 7 0 万人。第 2 2 条市域城镇化水平 在确保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基本满足人口增长需求并使

23、经济保持较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近 期(2 0 G 5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8 7%,远 期(2 0 2 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9 0%,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 3 5 0万人左右。第2 3条城镇人口 发 展 与 分 布 1、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远期广州常住人口规模突破G 5 0 0万人(不超过1 8 0 0万人)时,外部区域具有合理的集聚和吸纳能力。对不可预计的短期暂住人口(不超过3 0 0万人)进行区域总量动态平衡,但广州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仍将以高限(1 8 0 0万人)进行预留。广州城市内部则通过优化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结构,积极引导人口的空间合理分布,促进人口

24、向外围城区和重点镇集聚。2、加强对人口发展的引导与管理,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实行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优化人口结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3、分层管治,分类引导。构建分层人口管治体系,基于不同空间视角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引导策略,明确与各地区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差异化人口政策导向。第2 4条 城 镇 人 口 结 构 与 素 质 1、适应广州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工作、生活需要。重点关注进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城市问题和服务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2、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

25、用,积极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3、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提高全市人口素质,着力优化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4、配合产业升级要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吸引高端服务行业9人才,优化人口结构;完善教育水平,加大投入职业技能培训;改革税收制度,促进技能投资学习。第 五 节 城 市 用 地 规 模 第2 5条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综合考虑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的范围以及城乡人口规模。至2 0 2 0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为1 9 2 3平方公里。见附表 1 3。第2 6条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市域城镇建设用地(1 7 1 0平方公里。第2 7条 中心城区

26、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7 4 5平方公里。第2 8条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为2 1 3平方公里。第2 9条 城乡建设用地控制 1,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在保持城乡建设总用地不变的前提下,适时调整用地的空间布局。3、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外围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4、结合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存量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的数量和分布,研究制定各区建设用地结构指引与动态

27、调整机制,优化城市用地结构。1 0第二章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第一节国家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层面第3 0条国 家 层 面 一一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强化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制造业基地等国际化职能,突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保持国家长远利益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区域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加强与港澳地区合作,在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指导下,建设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引导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成为粤港澳合作、国家统一战略的改革示范区。第31条泛珠三角地区一一促进地区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

28、优化布局发挥广州综合门户城市和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利用泛珠三角地区合作提供的广阔市场和发展腹地,建立泛珠三角资源、劳动力朝珠三角流动,信息、技术朝腹地流动的“双向”通道,实现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促进广州经济从外向型经济主导向内外源经济均衡发展转变。重点突出能源、交通、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第3 2条珠三角地区一一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域同城效应,携领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加强广佛、广莞的城际协作,形成东、西两翼高端制造业、专业化生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与广州优势互补。打通佛山至东莞东西向廊道,形成佛山禅城一广州中心城区一增城、佛山顺德一广州

29、番禺一东莞新沙港等东西向发展带。引领珠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空间格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以广州与佛山中心城区为主体,构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汽车和其他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广州与佛山、中山、江门等地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集群网络;与东莞、惠州形成合理的纵向分工体系,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走廊。通过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域同城效应,发挥对区域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携领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第 二 节 广 州 与 佛 山 层 面 第3 3条重点协调地区广州南站周边地区:依托交通枢纽,促进佛山三山地区和广州南站周边地区区域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芳村桂城地区:依托千灯湖商贸金融区和白

30、鹅潭现代服务区的发展,提升广佛地区区域性生产服务功能。花都空港地区:利用空港地区建设,加强花都和佛山南海地区在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和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合作。金沙洲地区:以居住职能为主,重点对接交通路网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五沙地区:依托五沙工业区,加强顺德、番禺和南沙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完善广佛南部产业链。第3 4条重点协调内容一一交通协调 发 展 1、交 通 枢 纽 地 区(1)强化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等客运交通枢纽地区的多样化交通衔接,提升换乘效率。(2)改善南沙港区货运疏运系统,扩大腹地范围。1 22、城市道路系统实现城市道路系统在线位、道路等级和建设标准等方面对接。落实广州至肇庆高速

31、、广州至江门高速、广佛高速联络线、广明高速二期-佛山段、佛清从高速与一环西路等高快速路的对接。3、轨道交通衔接对接广佛线、广州七号线一佛山二号线、广州五号线一佛山五号线、广州十号线一佛山六号线、广州十七号线一佛山七号线、广州十二号线从槎头延伸至南海里水和广州十九号线延伸至穗盐路等7条轨道交通线路。第3 5条重点协调内容一一生态协 调 发 展 1、区 域 绿 地 协 调“江高一和顺?1里水”、“芳村一盐步??1平洲”、“钟村一平洲?1陈村”、“沙湾一陈村?1大良”等四个区域绿地。2、水资源保护加强跨界河涌的共同治理,进行河涌水系的对接。完善区域水网架构。统筹安排污水处理设施。对区域内重点河道及周

32、边地区设定蓝线和绿线。加强水系、水源保护的跨区域协调与统筹,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跨区对接和共享,构建针对重大公共品的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跨城市协调机制。1 3第 三 章 市 域 城 乡 统 筹 规 划 第 一 节 城 乡 空 间 资 源 管 制 第3 6条 四区划定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工程地质评价、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城市组团间生态隔离等要求,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范围,并加强对四区的空间管制和建设引导。1、禁建区包括河湖水系及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坡度大于2 5度的山地、林地、分洪口门、矿产资源密集地区、地

33、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区、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地质灾害极易发地区和重要生态廊道等。禁建区面积约为4 5 4 3平方公里。2、限建区包括一般农田、园地、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蓄滞洪区、坡度在 1 5 2 5度之间的山地、水土流失中度敏感与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机场净空限制区等。3、已建区为合法的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即已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建设用地。4、适建区为规划区内禁建区、限建区和已建区以外的地区。第3 7条 四 区 空 间 管 制 1、禁建区空间管制禁建区范围依照与禁建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禁建区内严格禁止与禁止要素无关的建设行为。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

34、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1 42、限建区空间管制限建区范围依法或由城乡规划确定,限建区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控制规模、强度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3、适建区和已建区空间管制适建区和已建区内的城镇建设应依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第3 8条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 1、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出发,为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以法定强制性确定的城市发展基本生态底线。2、基本生态控制线包括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

35、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坡 度 大 于2 5%的山地,主干河流、水库及重要湿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化隔离带,以及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3、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四区划定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单元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确定具体范围。第3 9条 基 本生态控制线管制要求 1、城市建设不得占用该区范围内任何用地,合理引导区内的村庄建设,逐步搬迁工矿用地,加强生态恢复。对于已批建设项目,优先保护环境,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各项配套环保及绿化工程建设。2、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规范,除规划允许的重大道路

36、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乡村建设外,禁止在区内进行有损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3、区内的任何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5第 二 节 城 乡 空 间 组 织 第4 0条 空 间 组 织 目 标 k引导片区特色发展:以生态优先、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前提,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以地区差异和特色为基础,市域全覆盖划分城乡功能片区,各片区实现特色化发展。2、优化市域城乡体系:在城乡一体发展框架下,形 成“中心城区一外围城区一重点镇一一般镇一村庄”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内部的组团发展,加强城镇之间功能协调,带动乡村地区发展。3、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以重点项目和战略性地区建设为载体,落实国家

37、中心城市和广东省会的核心职能,形成各具功能特色的多中心空间格局。4、强化山水名城特色:以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手段,弘扬广州现代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第4 1条空间组织策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在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空间组织策略,促进城市发展从拓展走向优化与提升。引入新产业,培育新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1、“南拓”:拓展战略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番禺和南沙新区的现代服务业与临港产业发展。2、“北优”:优化城镇建设与北部山区生态资源格局,集约建设以白云空港区为主体的花都城区,促进从化和增城北部的

38、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发展。3、“东进”:加强东部地区高端要素集聚,打造先进产业集聚区与区域自主创新中心,推进萝岗一知识城地区和增城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4、“西联”:实现广佛同城化,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产业互补和协调。5、“中调”:疏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提升现代服务业,适度降低人口密度。1 6第 三 节 产 业 布 局 优 化 第4 2条 产 业 空 间 布 局 1、服务业核心区:包括北京路地区和新城市中轴线一珠江新城一员村琶洲一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两个服务业聚集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同时带动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服务业的提升。2、东部产业集聚带:包括黄埔一

39、萝岗一新塘产业单元和增城产业单元,依托东部山水新城城区,围绕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科学城和知识城创新基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此外,增城产业单元应整合增江、石滩工业园区,以广州东部(增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广本研发中心为核心,大力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计算机及软件服务、咨询策划等创意产业。3、北部产业集聚带:包括花都西部产业单元、空港及周边地区产业单元和从化产业单元,依托花都城区和从化城区,形成北部空港服务一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休闲、现代农业产业带。4、南部产业集聚带:包括番

40、禺西部产业单元、番禺东部产业单元和南沙临港产业单元,依托南沙新区明珠湾区、广州南站地区和大学城,构建临港工业集群、科技研发企业集群和若干个服务聚集区。第4 3条 战 略 性 地 区 1、战略性地区是支撑城市长远发展、承担国家或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是规划期内的重点建设地区,也是城市政府需要重点协调的地区。2、战略性地区包括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地区、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地区。其中,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地区是承担公共服务中心和现代服务业职能集聚的空间载体;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地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增长极的重点地区。见附表3-1第4 4条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地

41、区 1 7 1 珠江新城一员村一琶洲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和商务服务职能。2、中轴线南段地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文化和旅游休闲产业等。3、环市东一流花地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务、文化创意、科信服务、金融等职能。4、白鹅潭地区:重点发展商业和国际商务职能。5、天河智慧城: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和科技商务服务等职能。6、白云新城及其延伸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会展和高端商贸服务职能。7、黄埔中心区:重点发展临港商务、金融等职能。8、大学城及南岸地区:重点发展教育、科研和研发职能。9、广州南站地区:重点发展高铁客运枢纽和商贸职能。1 0,南沙新区:明珠湾区重点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重点发展商务、金融、旅游

42、服务等职能。庆盛站地区重点发展高铁客运枢纽和商务职能。l k中新知识城地区:重点发展研发、创意和高新产业服务职能。1 2、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地区:重点发展东部门户客货运商务职能。1 3、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研发、商务服务、客运和临空物流职能。1 4、从化生态旅游地区:重点发展区域生态旅游等职能。第4 5条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地区 k萝岗一新塘:以科学城、知识城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花都一从化:以空港为依托、重点发展交通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3、番禺一南沙:以海港为依托、重点发展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和重型化产业。1 8第 四 节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第4

43、 6条 市 域 城 镇 空 间 体 系 形 成“中 心 城 区(主城区)一外围城区一重点镇一一般镇”的城镇空间体系。1、中心城区(主城区)中心城区以新城市中轴线为核心,共同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远景规划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组织中心城区内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鹅潭地区、白云新城、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高端功能,形成以商务、金融、商贸会展、行政办公为主体,对外交往、旅游休闲、文化体育、综合交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核心区。建设天河智慧城成为“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示范区。2、外围城区包括

44、南沙新区城区、东部山水新城城区、花都城区、增城城区和从化城区。南沙新区应该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尽快打通连接珠三角东西两翼的交通通道(深茂公铁两用通道),大力推进南沙枢纽(万顷沙站)的建设,依托广珠东线高速、京港澳高速西延线、南沙港快线、番禺大道-南沙大道-虎门高速、中南莞城际、肇顺南城际、四号线南延段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珠三角半小时交通圈,并加快南沙港疏港铁路工程建设,及时完善南沙港集疏运系统,推进南沙新区商务机场选址论证工作。构建南沙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快速轨道交通,在南沙新区内建设轻轨环线,结合水网系统打造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东部山水新城城区和增城城区应该重点推

45、进东部枢纽、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托广惠城际、广惠高速、花莞高速、珠三环高速、广河高速、地铁十三号线、地 1 9铁十四号线支线、地铁十六号线、地铁二十一号线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带动整个东部地区的发展。花都城区和从化城区依托广清高速、机场高速、京港澳高速、广州至乐昌高速、地铁十四号线等交通设施建设。3、重点镇重点镇包括新塘、太平、鳌头、狮岭、炭步、大岗、太和、良口和石滩。4、一 般 镇 一般镇包括吕田镇、温泉镇、梯面镇、派潭镇、小楼镇、榄核镇、花山镇、赤泥镇和正果镇。第4 7条 城镇中心体系 规划构建由“主中心一一副中心一一重点镇一般镇”组成市域四级城镇中心体系。

46、见 附 表3-2 主中心: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副中心:外围城区的公共服务中心;重点镇:重点镇及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一般镇:一般镇及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第4 8条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1、中心城区是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南方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市域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中心,是广州的城市核心部分。2、外围城区是承担广州市综合服务职能的地区,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提升该类城区的城市综合功能和资源整合强度,增强该类城区对所在片区的生产生活服务能力和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能力,减轻中心城区服务压力,共同构筑区域服务体系。1)东部山水新城城区:以知识城建设为契机

47、,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完善综合功能,创造组团式的宜居山林城市。2 0(2)南沙新区城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承担四大功能:粤港澳全面合作的综合试验区,珠三角世界级城镇群的新枢纽,全球性城市广州的重要中心,以生态、智慧和休闲为特色的国际化滨海新城。(3)花都城区:面向珠三角地区乃至南方地区的临空型产业基地、国际物流服务中心和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区域服务和辐射能力。(4)从化城区:从化的行政、文化中心,依托从化地区的旅游业和三高农业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成为广州东北部的城镇公

48、共服务中心和宜居城区。(5)增城城区: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发展生活居住和配套服务业为主,建设广州东部的宜居和国际化会议休闲城区与区域自主创新中心及广州城乡统筹示范区。3、重点镇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城区外围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和人口的主要集聚地,按照区域条件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作为城区功能的有效补充和乡村地区的重要服务中心,是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新塘、太平、鳌头、狮岭、炭步、大岗、太和、良口和石滩。新塘镇:广州东部片区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集产业加工制造基地、现代生产服务中心和区域物流枢纽功能为一体的滨江城镇。太平镇:从化市域南部中心镇、市级工业集聚点和临空经济

49、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域北部的重点镇。鳌头镇:从化市域西部中心镇、工业集聚地、物流中心、生态农业基地。狮岭镇:花都片区的重要发展地区,建设面向世界的皮革皮具专业化生产与创意基地,具有一定潜力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专业性货品(皮革皮具)集散基地的综合发展区。炭步镇:广州北部重要的工业基地,花都西部的公共服务中心。大岗镇: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南沙港发展装备制造业。2 Q太和镇:都市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基地、北部居住型城镇、临空产业和研发创新基地。良口镇:从化市域北部中心镇、旅游度假基地、生态农业基地。石滩镇:广东省中心镇和广州市重点中心镇,是增城市东南部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增城市区的

50、副中心。4、一般镇包括吕田镇、温泉镇、梯面镇、派潭镇、中新镇、小楼镇、榄核镇、花山镇、赤堤镇和正果镇。吕田镇:旅游及生态型城镇温泉镇:旅游、居住及生态型城镇梯面镇:旅游、居住及生态型城 镇 派 潭 镇:商贸服务及旅游型城镇小楼镇:旅游及生态型城镇中新镇:工业型及居住型城镇榄核镇:工业型城镇花山镇:旅游及生态型城镇赤龙镇:旅游、居住及生态型城镇 正果镇:旅游及生态型城镇 见附表3 3。第4 9条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划分为5 00万人以上、3 0-2 00万、10-3 0万和10万以下四个等级,见 附 表3-4 o 5 00万人以上:为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

51、埔区、白云区南部(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萝岗区的南部地区(除知识城和九龙镇区)和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3 0-2 00万人:为外围城区,包括东部山水新城城区、花都城区、南沙新区城区、从化城区、增城城区;2 210-3 0万人:重点镇,包括新塘镇(3 05 0万人)、太平镇、鳌头镇、狮岭镇、炭步镇、大岗镇、太和镇、良口镇、石滩镇;10万人以下:一般镇,包括吕田镇、温泉镇、梯面镇、派潭镇、小楼镇、中新镇、榄核镇、花山镇、赤泥镇、正果镇。第 五 节 花 都 城 区 发 展 指 引 第5 0条总体发展策略整合机场周边产业园区,形成具备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空港新区。第5 1条 空 间 结 构 花都城区

52、规划形成“一心双城”的空间结构。“一心双城”一一围绕白云机场及周边紧邻区域形成空港核心区,依托空港核心区,在周边分别形成集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花都新城和空港新城。第5 2条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空港为依托的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在汽车制造业基地基础上,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物流、信息、中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第5 3条宜居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善公共中心布局;优化公共绿地系统布局;控制工业企业排放,改善水体和大气质量。居住用地集中在新华城区,解决广州市北部,特别是在花都城区工作和生活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第5 4条与周边地区协调利用白云机场空港经

53、济区的辐射,促进与从化市太平镇、白云区钟落潭镇的融合,在产业发展、建设标准、公共配套上统筹协调。与白云区协调流溪河沿线地区两岸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预留足够2 3宽度的生态间隔带,严格控制河流两岸的开发建设。协调与佛山三水及北部各镇产业发展,利用白云机场,带动佛山临近地区的汽车配套和其他轻加工业发展。第六节南沙新区城区发展指引第5 5条总体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立辐射华南,面向全球的国际贸易港,成为珠江口优质生活圈的核心和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理顺疏港交通和城市交通,港口枢纽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关系。建立产业准入门槛,

54、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滨海资源优势,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高端生态旅游发展,储备珠三角地区战略性产业发展空间。第5 6条空间结构规划以南北交通联系和东西两翼跨江通道为轴带组织城市空间拓展,形 成“四大组团”的空间结构。中部组团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围绕中央湾城和湾区交通枢纽进行布局,由中心湾区、城市综合服务区、钻石水乡示范区和合作配套区四大功能区组成。北部组团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围绕庆盛交通枢纽进行布局,由枢纽商务区、汽车制造基地、高新技术园区三大功能区组成。西部组团面积约190平方公里,由装备制造业、岭南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南部组团面

55、积约260平方公里,由南沙国际保税港区、海洋高新技术区、生态保护示范区三大功能区组成。第5 7条 产 业 发 展 完 善 以 汽 车、钢铁、物流、现代服务等临港产业集群,提高高新技24术产业水平,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物流业、会议展览、商业贸易、休闲娱乐的多种产业类型,培育服务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中心。第58条宜居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居住配套;增加教育培训等功能;控制工业企业排放,改善水体和大气质量。构建以蕉门河一江两岸综合服务中心、区域高端生产服务中心为主,黄阁、珠江、万顷沙、龙穴岛等组团级中心均衡分布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第59条与周边地区协调注重与区域城 市(

56、区)在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保证西江-洪奇沥、东江-狮子洋的区域生态主廊道,积极参与珠江口东西岸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在产业选择和用地布局上与中山东部滨海地区和东莞西部产业带的建设协调。第七节东部山水新城城区发展指引第60条总体发展策略重点打造知识城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大力引进国际和国内高端研发企业和机构,提供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全力发展研发创新和金融创新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源地和具有鲜明空间特色的科学产业集聚区。第 6 1条空间结构东部山水新城城区规划形成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谷地空间特色、沿谷地顺势建设多个组团式功能区片,并通过绿楔渗透周边良

57、好的山水环境。各组团保持一定的主题特色,渐次开发,打造广州科学产业集聚区。第 62条 产 业发 展 25以研发创新产业为核心,包括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研发创新产业相配套的先进制造业,是研发生产一体化,兼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点的产业。第 63条宜居建设 形成多个居住社区,引入混合用地类型,鼓励商业与居住、研发与居住混合。充分考虑就业与居住的平衡要求,为产业用地配套足够的居住用地。鼓励多种类型和标准的住宅建设,以便实现居住人口的多元化。注重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种类齐全、标准适当的生活服务配套,以形成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居住社区,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第 64条与周边地区协调加强知识城与花都空

58、港地区、从化太平镇、萝岗科学城的产业联系和空间整合。协调与周边帽峰山等生态地区的延续性和整体性。第 八 节 从 化 城 区 发 展 指 引 第 6 5 条总体发展策略加快从化城区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实现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整合温泉、山地、人文等旅游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名城;加快与中心城区联系的城市快速轨道、高速公路建设。第 66条空间结构 从 化 城 区 规 划 形 成“两轴五区”的空间结构。两轴指南北向城市主轴和东西向城市副轴,五区包括河西老城区、城北新区、河东综合区、研发产业区和城东居住区。第 67条产业发展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业、建 设

59、 26特色农业园区。引进符合从化生态要求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68条宜居建设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和温泉资源优势,适度发展高端居住。尽快推进从化城区和南部城镇的城中村改造;改善城镇外部村庄村民的生活环境,协调农村生活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第 69条 与 周 边 地 区 协 调 1、强化从化城区与中心城区和增城城区的交通联系,重点推进公共交通。2、加强与花都在流溪河流域环境保护和广州北部山区区域绿地保护中的协调,加强与增城在白水寨一石门森林区域绿地保护的协调,建立必要的环保协调机制。第九节增城城区发展指 引 第 7 0 条总体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增城技术经济开发区在广州东进战略中的地位,打造先进制造业

60、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将增城划分为南、中、北三个发展区。南部为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新型工业区;中部为优化开发区域,优化开发文化生活区;北部为限制开发区域,为限制工业发展的生态产业区。完善增城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塑造广州东大门形象。第 7 G 条 空 间 结 构 增 城 城 区 规 划 形 成“一主一副”的空间结构。一主指荔城商贸服务、文化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中心;一副为西部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 72条 产 业 发 展 27强化南部高科技、精密装备、机械装备的产业特色,与萝岗、黄埔等产业基地在产业链的具体环节上错位联动,同时大力发展展示交易、研发、商贸物流、金融、房

61、地产等服务业。培植文化艺术产业、教育科研产业、会议休闲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适度配置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发展生态旅游业。第 73条 宜 居 建 设 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优化绿地系统布局;优化公共中心布局,缩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山水特色鲜明的宜居城区。第7 4条与周边地区协调规划建设东部交通枢纽,加强与东莞、惠州的城际交通联系,开展跨境生态保护,协调与中新镇和科学城的城市功能。第十节乡村地区发展策略第7 5条 发 展 策 略 1、新区建设引导乡村转型以城市新区建设为契机,实 施“三集中”、“三转型”。“三集中”即全

62、面推行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民向城区及镇转移;“三转型”即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村庄形态转城市形态。2、重点镇建设带动乡村城镇化强化镇政府引导、服务和协调功能,把镇政府职能逐步转移到公共行政管理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来,逐步完善镇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重点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平台、承接中心城区资源转移和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2 83、以“城镇化”和“乡村特色化”引导村庄建设布局以“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建设住宅。

63、第7 6条村庄分类发展指引按照村庄区位条件、现状建设情况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分类指导不同地区村庄发展,确 定“更新型”、“引导型”、“保育型”三类政策分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1、更新型村庄属于完全城市化地区的村庄。采取集中布局集中建房模式,与城市建成区系统完善的标准与准则保持一致,实现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融合、管理一致。2、引导型村庄属于城镇边缘地区的村庄。实施资源整合、更新改造、集中居住。新村尽可能集中在城镇周边,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有条件的按城市居住区标准统一规划建设;提高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3、保育型村庄属于传统农业发展地区。完善供给水体系、排水体系、燃气

64、管道、电力、电讯等市政基础设施等,重点改造空心村,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2 9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第一节空间结构 第 77条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在城乡空间体系指导下,构筑与市域空间格局相协调的“一轴一带多点”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轴指城市新中轴线,一带指珠江生态文化带,多点指支撑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的多个战略性地区。第 78条总体布局以城市新中轴线为空间序列,在中心城区中部以布局区域高端职能、发展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商贸金融职能、区域综合服务职能和文化职能为主。包括老城商业、商务会展和创意中心、天河一琶洲商务会展中心、北部白云新城地区、南部白鹅潭地区和东部奥体中心地区,利用轨道交通和重大项目促进旧城功能的

65、疏解,强化新中轴线对城市新兴职能的空间组织作用,优化旧城区轴线和珠江滨水带。重点建设白云新城地区、琶洲会展地区和白鹅潭地区。第 二 节 用 地 布 局 第 79条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1、布局策略鼓励居住与其它适宜功能混合布局,保持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以存量改造更新为主,保持历史文化风貌;推动城中村改造,优化城中村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新的城中村出现;适当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2、居住用地布局规划将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分为五大片,包括中部居住片区、天河居3 0住片区、白云居住片区、荔湾居住片区和海珠居住片区。中心城区核心区要通过加快外围城区建设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加快中心城区内现状工业用

66、地的置换,增加居住容量。同时依托城市绿地和滨水绿地的建设,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提升核心区居住区整体环境质量,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东部是广州未来重点发展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住用地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加强天河居住片区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北部结合白云新城的建设,以白云山为绿核,加强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的力度,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白云居住片区。南部依托现状丰富的水网,结合城市公共设施和新中轴的建设,打造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片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高档居住需求。3、政 府 保 障 型 住 房 布 局(1)保障性住房采取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分散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保障性住房用地占每年新增居住用地25%以上。(2)政府保障型住房应结合快速公交站点安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相对均匀布局,采用中高密度开发,与一般商品性住房混合或相邻布局。(3)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的需求。第80条公共中心体系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布 局 策 略(1)优化调整传统城市中心地区公共设施布局,扩大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和服务范围。(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