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降解农药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202918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微生物降解农药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微生物降解农药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微生物降解农药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降解农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降解农药(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要:综述了在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措施。文章觉得,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应注重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分离构建应由天然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运用微生物复合系进行堆肥或把堆肥应用于被污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 核心词:微生物生物降解农药降解农药 世纪年代浮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奉献,其中作为重要技术之一的农药为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农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省时省力等长处,因而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农药的过度使用产生

2、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仅985年,世界的农药产量为00多万t;在国内,仅1990年的农药产量就为22.万t,其中甲胺磷一种农药的用量就达6万3。化学农药重要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外源性物质,诸多农药自身对人类及其她生物是有毒的,并且诸多类型是不易生物降解的顽固性化合物。农药残留很难降解,人们在使用农药避免病虫草害的同步,也使粮食、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严重,同步给非靶生物带来伤害,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事件及职业性中毒病例不断增长。同步,农药厂排出的污水和施入农田的农药等也对环境导致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及生态环境导致了越

3、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农药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是人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这些农药残留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及农产品中,难以运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消除污染。事实上,在自然界重要依托微生物缓慢地进行降解,这是依托自然力量、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抱负途径。但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着农药生物降解的可否和效率。近年随着对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注重,科学家们对农药生物降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明。本文整顿出了近年来对农药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建议有效的研究途径,旨在为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

4、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提供根据。 1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 农业生产上重要使用的农药类型 目前农业上使用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农药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已经严禁使用,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尚有某些正在逐渐停止使用,如有机磷类中的甲胺磷等。 表1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种类简表7 类 型 农 药 品 种 有机磷:敌百虫、甲胺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对硫磷、双硫磷、乐果等杀虫剂 有机氮:西维因、速灭威、巴沙、杀虫脒等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等 杀螨剂 螨净、杀螨特、三氯杀螨砜、螨卵酯、氯杀、敌螨丹等除草剂 2,4-D、敌稗、灭草灵、阿特拉津、草甘膦、毒草胺等 杀菌剂 甲基硫化砷、福美双、灭

5、菌丹、敌克松、克瘟散、稻瘟净、多菌灵、叶枯净等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强健素、增产灵、赤霉素、缩节胺等 人们发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代谢类型各异的、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和能运用多种人工合成有机农药为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多种谢途径把有机农药完全矿化或降解成无毒的其她成分,为人类清除农药污染和净化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2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涉及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9,它们中有某些具有农药降解功能的种类。细菌由于其生化上的多种适应能力和容易诱发突变菌株,从而在农药降解中占有重要地位8。一在土壤、污水及高温堆肥体系中,对农药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

6、类,这与农药类型、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有关,如在高温堆肥体系当中,由于高温阶段体系内部温度较高(不小于50 ),存活的重要是耐高温细菌,而此阶段也是农药降解最快的时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O2和H2O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她物质0,11。通过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分离得到了大量的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见表)。不同的微生物类群降解农药的机理、途径和过程也许不同,下面简要简介一下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机理。3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 目前,对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重要集中于细菌上,因此对于细菌代谢农药的机理研究得比较清晰。 表2 常用农药的降解微生物11,2农 药降

7、解 微 生 物甲胺磷芽孢杆菌、曲霉、青霉、假单胞杆菌、瓶型酵母阿特拉津(AT)烟曲霉、焦曲霉、葡枝根霉、串珠镰刀菌、粉红色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斜卧镰刀菌、微紫青霉、皱褶青霉、平滑青霉、白腐真菌、菌根真菌、假单胞菌、红球菌、诺卡氏菌幼脲号真菌敌杀死产碱杆菌2,4D假单胞菌、无色杆菌、节杆菌、棒状杆菌、黄杆菌、生孢食纤维菌属、链霉菌属、曲霉菌、诺卡氏菌、DDT无色杆菌、气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埃希氏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链球菌、无色杆菌、黄单胞菌、欧文氏菌、巴斯德梭菌、根癌土壤杆菌、产气气杆菌、镰孢霉菌、诺卡氏菌、绿色木霉等丙体六六六白腐真菌、梭状芽孢杆菌、埃希氏菌、大肠杆菌、生孢梭菌等

8、对硫磷大肠杆菌、芽孢杆菌七 氯芽孢杆菌、镰孢霉菌、小单孢菌、诺卡氏菌、曲霉菌、根霉菌、链球菌敌百虫曲霉菌、镰孢霉菌敌敌畏假单胞菌狄氏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艾氏剂镰孢霉菌、青霉菌乐果假单胞菌,4,5T无色杆菌、枝动杆菌 细菌降解农药的本质是酶促反映1,即化合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细菌体内,然后在多种酶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映,最后将农药完全降解或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无毒或毒性较小的化合物的过程。如莠去津作为假单胞菌ADP菌株的唯一碳源,有种酶参与了降解莠去津的前几步反映。第一种酶是 tz,催化莠去津水解脱氯的反映,得到无毒的羟基莠去津,此酶是莠去津生物降解的核心酶;第二种酶是A zB,催化羟

9、基莠去津脱氯氨基反映,产生N-异丙基氰尿酰胺;第三种酶是AtzC,催化异丙基氰尿酰胺生成氰尿酸和异丙胺。最后莠去津被降解为C2和NH6。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系,有的是构成酶系,如门多萨假单胞菌DR8对甲单脒农药的降解代谢,产生的酶重要分布于细胞壁和细胞膜组分5;有的是诱导酶系,如王永杰等7得到的有机磷农药广谱活性降解菌所产生的降解酶等。由于降解酶往往比产生该类酶的微生物菌体更能忍受异常环境条件,酶的降解效率远高于微生物自身,特别是对低浓度的农药,人们想运用降解酶作为净化农药污染的有效手段。但是,降解酶在土壤中容易受非生物变性、土壤吸附等作用而失活,难以长时间保持降解活性,并且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8

10、,这都限制了降解酶在实际中的应用。目前许多实验已经证明,编码合成这些酶系的基因多数在质粒上,如,4-D的生物降解,即由质粒携带的基因所控制18。通过质粒上的基因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共同作用,在微生物体内把农药降解。因此,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人工构建“工程菌”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运用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愿望。1.1微生物在农药转化中的作用(1)矿化作用 有许多化学农药是天然化合物的类似物,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它们的酶系。它们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而被微生物分解运用,生成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矿化作用是最抱负的降解方式,由于农药被完全降解成无毒的无机物,如石利利等 19研究了假单胞菌DLL1在水溶液介质中

11、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性能及降解机理后指出,L-1菌可以将甲基对硫磷完全降解为NO-和NO3-。 (2)共代谢作用有些合成的化合物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若有另一种可供碳源和能源的辅助基质存在时,它们则可被部分降解,这个作用称为共代谢作用,这一作用最初是由oster等12提出来的。如门多萨假单胞菌DR-8菌株降解甲单脒产物为2,二甲基苯胺和N3,而R-8菌株不能以甲单脒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生长,只能在添加其她有机营养基质作为碳源的条件下降解甲单脒,且降解产物未完全矿化,属于共代谢作用类型5。有关共代谢的机理,目前还存在争论。由于共代谢作用而推动的顽固性人工合成化合物的降解一般进行的较慢,并且降解限度很有限,

12、参与共代谢作用的微生物不能从中获得碳源和能源,但是自然界中还是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共代谢功能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降解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共代谢作用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17,0。 1.3.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生化反映10,12 氧化反映 微生物体内的氧化反映涉及:羟化反映(芳香族羟化、脂肪族羟化、-羟化);环氧化;N-氧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脱卤、脱胺。 还原反映 还原反映涉及硝基还原、还原性脱卤、醌类还原等。 水解反映 某些酯、酰胺和硫酸酯类农药均有可以被微生物水解的酯键,如对硫磷、苯胺类除草剂等。 缩合和共轭形成 缩合涉及将有毒分子或一部分与另一有机化合物相结

13、合,从而使农药或其衍生物物失去活性。应当指出,在微生物降解农药时,其体内并不只是进行单一的反映,多数状况下是多种反映协同作用来完毕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如好氧条件下卤代芳烃的生物降解,其卤素取代基的清除重要通过两个途径发生:在降解初期通过还原、水解或氧化清除卤素;生产芳香构造产物后通过自发水解脱卤或-消去卤化烃6。 1.4 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 14.1 微生物自身的影响 微生物的种类、代谢活性、适应性等都直接影响到对农药的降解与转化21,22。诸多实验都已经证明,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菌株对同一有机底物或有毒金属的反映都不同5,17,23,。此外,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被驯化的能力

14、,通过一定的适应过程,新的化合物能诱导微生物产生相应的酶系来降解它,或通过基因突变等建立新的酶系来降解它10。微生物降解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1.2农药构造的影响 农药化合物的分子量、空间构造、取代基的种类及数量等都影响到微生物对其降解的难易限度52。一般状况下,高分子化合物比低分子量化合物难降解,聚合物、复合物更能抗生物降解0;空间构造简朴的比构造复杂的容易降解24。陈亚丽等 22在实验中发现,但凡苯环上有O或NH的化合物都比较容易被假单胞菌C-3所降解,这与苯环的降解一般先羟化再开环的原理一致。Ptter等 在小规模堆肥条件下研究了多环芳烃的降解后指出,2-环的芳烃比56

15、环的芳烃容易降解。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一般可以降解天然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如木质素、纤维素物质等,从而增进地球的物质循环和平衡。但目前的环境污染物大多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中自身不存在的生物异源有机物质,其中某些是对人类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往往对微生物的降解体现出很强的抗性,其因素也许是这些化合物进入自然界的时间比较短,单一的微生物尚未进化出降解此类化合物的代谢机制。尽管某些危险性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也许会经自然形成的微生物群体的协同作用而缓慢降解,但这对微生物世界来说仍然是一种新的挑战。微生物通过变化自身的信息获得降解某一化合物的能力的过程是缓慢的,与目前大量使用的人工合成的生物异源物质相比,依托

16、微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显然不能满足规定,因此长期以往将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6。因此,研究某些可以使微生物群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降解生物异源物质能力的措施非常重要和迫切。 1.3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涉及温度、酸碱度、营养、氧、底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等0,303。刘志培等34研究了甲单脒降解菌的分离筛选;程国锋等2研究了微生物降解蔬菜残留农药;钞亚鹏等 5研究了甲基营养菌W-1甲胺磷降解酶的产生和部分纯化及性质。她们所研究的微生物或其产生的酶系均有一种合适的降解农药的温度、pH及底物浓度,这与hoa 等 31、ona aw 等26的研究成果一致。莫测辉等24指出,堆肥中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

17、活性与氧的浓度和水分含量密切有关,当堆肥中氧的含量不不小于18%、水分含量不小于7%时,堆肥就从好氧条件转化为厌氧条件,进而影响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Hd等 0调查了biryl化合物在土壤中和堆肥中被细菌Rstni和Pickii的降解和矿化状况。在土壤水分合适的条件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增强微生物对iaryl类化合物的运用率,如联苯、4氯联苯。Kasne等 3觉得,在堆肥与被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混合的状况下,堆肥中有机基质含量对于农药降解的作用要不小于堆肥中生物的含量对于农药降解的作用;营养对于以共代谢作用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更加重要,由于微生物在以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农药时,并不产生能量,须其

18、她的碳源和能源物质补充能量。对于好氧微生物来说,在好氧条件下可以降解农药,而在厌氧条件下降解效果不好;而对于厌氧微生物来说,状况也许正相反。也有研究指出在好氧条件下,有的厌氧细菌也可以代谢某些化合物6。 15农药微生物降解的新技术和新措施1.5.1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0世纪后半叶是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技术不断涌现;同步在1世纪初,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的学科迅速兴起。这一切都为人工发明“超级农药降解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运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目的性的人工组装“工程菌”成为有魅力的发展目的。同步,由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本质是酶促反映,因此,有

19、人直接提取微生物合成的酶系来离体进行农药等有机化合物污染物的降解研究15。 1.5.2多菌株复合系的构建及应用 以往研究农药的生物降解偏重于用单一微生物菌株的纯培养17,目前已经证明,单一菌株的纯培养效果不如混合培养。由于单个微生物不具有生物降解所需的所有酶的遗传合成信息,并且它们在难降解化合物中驯化的时间局限性以进化出完整的代谢途径,同步许多纯培养的研究发现,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会有毒性中间物质积累,因此彻底矿化一般需要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菌群(如发酵水解菌群、产硫菌群、产乙酸菌群及产甲烷菌群等)。一种微生物降解一部分,通过数种微生物的接力作用和协同作用,通过多步反映将有毒化合物完全矿化,微生物

20、的群体作用更能抵御生物降解中产生的有毒物质。笔者等运用菌种间协同关系构建的复合系不仅高效率分解木质纤维素,并且菌种构成长期稳定,不易被杂菌污染36,,在此基本上赋予农药分解功能的复合系对多种农药具有强烈的分解能力,其作用机理有待作进一步的细致工作。有关混合培养中的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协同作用,至少可以将微生物群落分为7种:()提供特殊营养物;()清除生长克制物质;(3)改善单个微生物的基本生长参数(条件);()对底物协调运用;(5)共代谢;(6)氢(电子)转移;()提供一种以上初级底物运用者6。此外,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应用证明,目前人类可以分离纯化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有限,甚至自然界中99%的微生物目前

21、无法纯培养8,因而只有哺育复合系才干涉及这些重要而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种类。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也有了某些应用的实例,但研究大多局限在实验室中,农药降解菌完全走出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中尚有一段路要走。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问题重要有如下几方面。 2.1 单一菌株的纯培养问题 以往的研究重要集中在单一菌株的纯培养上,在实验室内获得纯培养的菌株,然后研究它的特性、降解机理等。然而这一措施完全不符合实际状况,自然状态下,是多种微生物共存,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共同作用把农药降解。农药残留往往存在于土壤、农副产品、废弃物等复杂环境中,虽然在实验室内一株菌的降解活性再

22、大,到了这种复杂条件下也许无法生存或起不到盼望的作用。 .2环境条件对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和对农药的降解影响很大,如环境的温度、水分含量、H、氧含量等,而自然环境中这些因素变化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如何克服环境的影响从而充足发挥目的微生物的作用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3微生物降解目的化合物对降解的影响目的化合物的浓度与否能使微生物生长,此外,农药污染环境的化合物组分很不稳定,波动很大,这给以工程措施微生物降解农药化合物带来困难。 . 微生物与被降解物接触的难易限度 被农药污染的环境有土壤、空气、水体及蔬菜瓜果等,对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微生物很容易与污染

23、物接触,从而发挥它们的降解功能。但是,对于被农药污染的食品来说,运用微生物降解残留的农药很难,由于微生物无法与存在于物体内部的残留农药接触,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而只能降解残留在物体表面的部分。这种限制需要人们尽快解决,从而扩大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应用范畴。 2.5 微生物的适应性问题所接种的微生物能否适应污染的环境,这不仅涉及上述提到的物理环境,还波及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接种到环境中的微生物受到克制物的影响,或者受到涉及捕食者在内的土著微生物的影响,甚至受到拮抗作用而不能生长等,这些都可以导致接种的微生物不能成为优势菌从而失去对农药的降解作用。构建多菌株复合系,具有稳定性和抗污染性强的长处,但虽然是

24、多菌混合培养的复合系也同样存在能否成为优势群体的问题。 堆肥法消除污染物 现代都市生活垃圾、有机固体废弃物、污泥中具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中也具有大量的残留农药及其由于运用污水灌溉等也许导致的其她污染物。而堆肥法是消除这些污染,使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堆肥过程中,通过堆肥体系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挥发、沥滤、光解、螯合和络合等非生物措施消除污染物。堆肥法消除污染物重要有:()将被污染的物质或污染物与堆肥原料一起堆制解决;(2)将污染物质与堆制过的材料混合后进行二次堆制;(3)在被污染的土壤中添加堆肥产品,运用堆肥中的微生物消除土壤污染39。

25、因此,堆肥法既可以消除污染,又可得到高质量的堆肥产品,对环境污染治理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世纪9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诸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且获得了一定的进展2,404。将人工构建微生物的复合体系,接种到农药污染土壤中,或运用活性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来改良已经被污染的土壤是一种好措施,由于活性堆肥内具有复合的微生物体系,在污染的土壤环境中更容易成为优势菌群。这就波及到复合系的构建,微生物复合系的构建需要老式的和现代的措施相结合。从已有的堆肥体系中和已经污染了的土壤环境中分别富集培养微生物,得到土著微生物的复合系和堆肥菌复合系,然后进行复合微生物体系内部各个组分的特性、功能和多样性研

26、究。菌株的抗药性鉴定,再把各个有功能的组分重新复合,构成一种新的复合体系,这一复合系不仅具有强有力的功能,又更能适应土著环境。直接应用复合系治理土壤污染,或者运用复合系生产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来改良土壤。 结 语 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农药污染的某些环境中诱导出天然的降解农药的微生物,那么与否可以采用某些条件控制措施,充足调动这些土著微生物的作用,尽量采用原位生物修复,而不用人为地接种微生物,这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参照文献 1 杨光启,侯祥麟,时 钧,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987 2 韩熹莱,钱传范,陈馥衡,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27、,19阮少江,刘洁,赵永芳,等. 微生物降解甲胺磷农药的进展.宁德师专学报,12():177104 agrk DM,Hit A.Poycycle armatichydrabon cumuation rban,suburban and rural vegetn.nviron SciTcho,17,31: 798 王保军,刘志培,杨慧芳 甲单脒农药的微生物降解代谢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198,18(3):3026 陈坚.环境生物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731 江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手册(第七分册) 农药北京:农业出版社,182 虞云龙,樊德方,陈鹤鑫.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与繁

28、殖方略. 环境科学进展,196,(3):2869 马瑛,张甲耀,管筱武,等原毛平革菌堆肥解决有害废弃物的可行性. 环境科学,99,20(6):670 孔繁翔,尹大强,严国安.环境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10 11郑金来,李君文,晁福寰常用农药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环境科学研究,1(2):624 2 陈文新.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9923248 13 SabtJ,rfolM,ViM,t al.Islaon chcteizatin f 2-methypenantherne uiliingbacterium:Ideniiatiof ri leavage me

29、tabolites.Apl Miob Biotechol,1999,52: 70412 14 钞亚鹏,赵永芳,刘斌斌,等.甲基营养菌WB-1甲胺磷降解酶的产生、部分纯化及性质.微生物学报,40(5):527阮少江,刘 洁,王银善,等 微生物酶催化甲胺磷降解机理初探.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4):471476张宏军,崔海兰,周志强,等.莠去津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农药学报,(4):1016 1 王永杰,李顺鹏,沈 标,等.有机磷农药广谱活性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生理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2):4245 18 崔中立,李顺鹏.化学农药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制.江苏环境科技,199,:5 9 石利利,林玉锁,徐亦钢,等DLL-1菌对甲基对硫磷农药的降解作用及其降解机理农村生态环境,,8():2629 2 沈东升,徐向阳,冯孝善.微生物共代谢在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环境科学,19,15(4):8487 1 Jute P,Lrocq,Rh D,t al.nlsi f e rlie abunane of ifferenttyes f bcteria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