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20197809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最新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嘉应学院外语系,广东 梅州 514015)摘要: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 的差异决定了语篇结构的差异。本文尝试从篇章结 构、篇章衔接与连贯、篇章策略三个方面讨论思维模 式的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造成的影响,帮助学 习者认识与区别英汉语篇的组织规则与特征,从而实 现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关键词: 思维模式; 语篇;结构; 衔接与连贯; 策略 一、 引言、不同的语言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 由于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的区域,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 文化特征, 因而也就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地理和 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

2、分为东方两大区域,东方 以中国为代表,西方近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东方 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因而形成两大类型 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体 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哲学观、伦理 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使东西方思维方式具有 不同的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他 们更重悟性、直觉、意象,他们求同、求稳,重和 谐,而西方人偏重自然, 注重科学、技术,他们更重 理性、逻辑、实证,他们求异、求变,重竞争。141语 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思维方式制约语篇形式。吕淑湘先生曾指出,中国学生学英语最有用的帮助就是要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3、。而Scolle n等学者 通过对英汉表达进行大量对比后发现,有着良好的语 言知识基础中国学生的文章,即使没有任何语法错 误,句子也都通顺,而英语母语者读起来还是感到 非常吃力,不易理解,就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文 化思维方式差异所致。2 本文尝试从篇章结构、篇章 衔接与连贯、篇章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思维模式对英汉 语的篇章构建的影响,以期增强学习者对目的语语篇 的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避免把母语的组织规 则迁移到目的语中,使跨文化语篇交际得以顺利进 行。二、思维模式与英汉语篇结构很多学者对思维模式和语篇结构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Kaplan 的研究成果。Kaplan无疑是最早声明汉

4、语篇章组织间接发 展的研究者,在其1966年的研究中,Kaplan认为, 英汉作文组织方式存在本质差别,英语段落结构基本呈直线形(linear),即一个段落常由主题句开始,继之以解释证明主题句的句于;而包括汉语在内的东 方语言的修辞结构为螺旋型( spiralcircular),篇章发展“可以说是呈不断扩展的涡旋 形,这些涡旋围绕着主题陈述,并从多个角度表现 它,但从不直接涉及主题。在英语为母语的读者 眼中,这种篇章发展方式显得怪异以及多余的迂 回”。3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人写文章与西方人写文章在开头部分、文章的基本结构、表达看法的方 体、重和谐,考虑问题往往要顾虑全局,从整体上把 握事

5、物,往往在写作时,首先也要审时度势,瞻前顾 后,展望当前的大环境,对照目前的小环境,或旁敲 侧击,或旁征博引,以螺旋式、反复而又发展的方 式,经过层层铺垫后,最后才在合适的位置点明主 题。相比之下,英语族人强调个体的、直线式的思维 模式,一般来说,英语语篇倾向于先概括,后细节, 或先抽象,后具体,或先综合,后分析。英文化极度 推崇逻辑与理性。重科学、重逻辑是英文化的传统, 由此而形成英民族重线性的因果关系思维方式,在语 篇层面上表现出线性(linear)结构特征。英语语篇强 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次,表达的思想 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接切题,语义须按一定连接手段 固定顺序,合符逻辑,明晰

6、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 线流动体。式及文章结尾部分均有着许多不同。4182中国人重整以文体类型中的说明文为例,一般而言,汉语说明文中缺乏主题句,所表达的思想如同流水一样,自 然流动,不像英语说明文那样受一定格式的限制和束 缚,作者通常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采用暗 示、类比和引证等手段来表达他的观点,是一种曲折 含蓄的“曲径通幽”的谋篇模式。这种圆式语篇结 构特征在议论文语篇中也不少见,汉语为母语的学习 者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过大量此类文章。而英语 说明文的基本语篇结构是: 开篇始于主题句,之后一 层比一层越来越具体, 最后得出结论。这是典型的线 性思维的具体反映, 突出地展开占主导地位

7、的思维过 程。厉以美国作家Mark Twin的作品“蜜蜂”中最后 一段为例,语篇由总体到具体的线式流动,从(1)到(7) 呈越来越具体的趋势, 不同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是 限制性关系, 同一层次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平等, 其具 体程度也相同:(1)After the queen, the personage next in importance in the hive is the virgin. (2) The virgin are 5ooo or 100000 in number, (2) and they are the workers, the labours. (3) No work i

8、s done, in the hive o r out of it, save by them. (4) The males do not work, (4) the queen does no work. (5)Unless laying is work, but it does not seem so to me. (6)There w ere only two million of them (eggs to laid), and anyway and all of five months (7) to finish the contact in.三、思维模式与英汉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言的

9、深层结构反映了思维模式差异,从英汉语 篇的衔接与联贯的特色,不难看出思维模式差异的影 响。在语篇的连贯上,汉语重意合,以隐性连贯为特 征,而英语重形合,以显性连贯为特征。6473衔接是英语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语法手段(照 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复现关系、同现关系 等)的使用,都表现了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 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 联,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 络。 710-11 英语语篇重形合,在词语形态一级即有表 现,其语段呈环扣式多层面延伸,以形相连,更重衔 接,通过逻辑安排和粘连手段来取得语篇连贯效果,粘连手段用于产生和加强篇章的连接

10、, 包括过渡词语或过渡句、 关键词的重复、替代、结构重复等。英语族人重理性、逻辑、实证,强调事情发生的原因, 对其原因喜欢刨根问底,重视推理或者问题解决,倾 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去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 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往往以明晰的如同路标 似的连接手段衔接起来,因此其语篇中标明思维结构 过渡的符号甚多。5以下语篇体现了以形相连的特 征,通过有形的不同手段表现出复现关系(woman, children, cats),照应手段(she, her-woman, they- children, they, them-cats ),逻辑联系语有转折 (but),结果(so, then)和

11、增补(and):Many years ago, there was an old womanShe did not like children at all. But she loved cats. She had black cats and white cats.She had mother cats and baby cats. So the children all came to here house. They came to play with the cats. More and more cats came to the old womans house. Soon ther

12、e were too many cats. The old woman couldnt feed them all. Then she had an idea. “The children love my cats,” she thought. So she gave each child a cat. Then she was happy. And the children were happy. (Helen Fritch)汉语族人重悟性、直觉、意象,对事情本身感兴 趣, 重视内容和事件发生的结果, 语篇现象罗列式多 见,因此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意合,与英语语篇 形成了差异。汉语重意合,

13、形散神聚,汉语语段呈流 散式铺排,疏放相连,语篇强调思维的连贯性可以从 语段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所窥见。8182汉语 句子成份之间没有英语那么多的黏合剂或缺乏如同路 标似的衔接手段, 句子间多靠语气联系或用意合法即 意义上的无形衔接,以神统形。汉语篇章的两种基本 结构是水平式和垂直式(或称平行结构和主从结构), 其显著特点在于用意义的链条将其不同层面串接起 来,形成自然衔接,自然铺排,没有英语中那么多的 表层衔接符号。在以下的例子中,松散疏落的结构凭 借句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来表达完整的意义,衔 接手段常常隐没在上下文中,靠人们的意会得之:雨是最寻常的,(它)一下就是三两天。(不 过)

14、(你)可别恼,(你试向外边)看,(它)(已 正在下着)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以至 于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朱自清 春)四、思维模式与英汉语篇的策略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Enkvist提出的一个 术语,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 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项所作的权 衡, 表现为作者采用何种论据和手段来实现交际目 的。9107英、汉族人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篇章策略确有 一定差异。邓炎昌指出汉英说理性文章(如政论文、社论或 讨论社会问题的文章)差异显著:英文以事实说话 (Let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而

15、汉语政论文 则强调使用战斗性语言:我们必须(We must),我们 应该/不该(We should),是荒谬的(is absurd),坚决要求(resolutely demand )等,这 违背了英语论说文的感情诉诸。9英语的说理论说文 强调以理服人而节制情感(rational rather than emotional),读者对所读的东西本来就心存疑虑, 若他们感到作者是在激动昂扬的状态下抒发和宣泄个 人情感,会排斥作者的观点,只有温和、理智和冷静 的措词才令人信服。学者们指出,汉语文章中空话、 大话、套话很多,缺乏细节,在文章结尾处往往不惜 笔墨反复阐述某种启示和教训,在英语族人看来,都

16、是些陈词滥调的冗余信息。学者们还发现,汉语文章 中运用成语典故的情况很普遍。徐振宗在汉语写作 学中讨论汉语写作的本质及特点时指出,几千年前 的孔子曾提出“圣人书辞,统称文章”。10中国有文 字记载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文学遗产丰富,可资引用 的古典史书辞赋不胜枚举,古今历代文人皆以引用 “圣人书辞”为自豪,当今不少的中国学生认为这样 才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只有引用权威才能使自己的文 章更具说服力。由罗竹风主编的上海杂文选内收 录了100名作家、杂文家的268篇各种报纸上发表的文 章,经统计,引经据典的占到76%。11汉语族人写文 章往往大量引用古人的话或古代故事传说等以说明和 印证文中的观点,英语族

17、人则多用现代的普通人经历 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这些篇章策略的选择,与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不 无关系。汉语族人重人文,传统思维强调天人合一, 主客不分,不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反思,而从主体自 身出发,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到主体自身, 这种自我体验反思,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 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1而英 语族人注重科学的思维传统,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 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汉语族 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讲究意会,求简捷而缺推 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用形象化语 言思辨,缺乏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实证分析,因此 在英语族人看来,是套话

18、、空话。西方思维传统则注 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 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先王 之法、圣人之言作为推论的前提、证明的论据或思维 的结论,但又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一直以来成为了 许多人著书立说的习惯思路,这一传统使中国人重视 和习惯于在古人、圣人、前人、权威的思维模式和历 史结论中再思维,强调历史的继承性而不敢怀疑和批 判,缺乏否定和超越的精神,求同、求稳、重和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崇尚民主、自由、科学和理性的 传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英语族人重探究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运用预见、理性和科学信念,不断提出假 设、理论和方法,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显然,思 维

19、模式差异导致了英汉语篇策略的不同选择。五、 结语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 侧重对两种语言语篇的结构、衔接与连贯及其策略进 行了对比分析。对英汉语言不同的语篇组织规律进行 探讨,有助于学习者跳出汉语思维的框架,加强学习 者对两种语言特点的了解,提高思维模式和语言差别的意识,从而实现顺利进行跨文化语篇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1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2 Scollon, R., Scollon, S.W., & Kirkpatrick,A.汉英篇章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3 Connor, U. Co

20、ntrastive Rhetoric: Cross- 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 李艳云,肖善香. 事先铺垫型和事后补充型: 汉英语篇结构差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6): 180-183.5 王扬.英汉语篇思维模式与结构J.内蒙古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6): 88-92.6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

21、 育出版社, 2002.7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93.9 郭立秋,王立红. 浅析汉英语篇差异与英语写作 J. 外交学院学报, 2004, (1): 103-111.10 徐振宗.汉语写作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94.11 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 2000.*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应学院资助科研项目” (06SK30)部分成果。The Effect of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on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En

22、glish Department, Jiaying College, Meizhou514015, Guangdong)Abstract: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exist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the dissimilarities of which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modes of tex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ir embodim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in terms of the text structur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d text strategy. It is hoped that this will help the learn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Key words: thought pattern; text; structur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strategy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