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史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20189863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信息技术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史(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信息技术发展史: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 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 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 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 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 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 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 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

2、的社会生产状况 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 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 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 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 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 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 毕 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 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

3、、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 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 进行无线通信。 1837 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 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 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 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 1844年5月24 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 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 造了何等的奇迹

4、!”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 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 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 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 的。1875 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 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 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 现: 1920 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 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

5、便途径。 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 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 话。 1895 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 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 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 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

6、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 第一代电子计算 机 19581964 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 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 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 机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单一的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 数据通信、数据共享。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2010-05-07 08:59:51)1982年 9月,教育部在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华 东师范大学附中无所中学开始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 1983 年,教育部召开了 “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首部高

7、中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 1984年,邓小平通知在上海视察时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同年,国家教委成 立了“全国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1992年改名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 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热潮。 1986 年,第三次“全国 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制定了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 针: “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注重实效,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 大。 ” 1991年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讨论了发展我国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方针、政策、规模、速度、师资、教材、经费、管理等重大课 题。 1992 年 7 月,国

8、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文 件(教基199222 号),规定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原则、任务等。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 1996年,国家 教委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 ,明确提出了我国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方针。 1997 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计 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几个模块,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开 设。1998年 11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与实施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 ,标志着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教育。 2000年,教育部 颁发了中小学信息

9、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将课程名称由“计算机课”改为 “信息技术课程”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2000年 10月,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陈至立部长在会议上宣布:“教育部决定,从 2001 年起用 510 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 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 施、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 标:

10、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 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 年,所有的初级 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同年,教育部还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 行)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2001 年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热潮,校园网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 教材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各项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发 展。 同

1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 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003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进入了新阶段。同时,该标准的研 制也带动了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 2004 年,在教育部公布的 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特别指出: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 统中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 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2008 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教育及

12、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大会上,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表示, “教育部高度 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拟定的2008-2012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教育信息 化作为一个独立专题,正在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必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 入、健康、科学发展。 ”课题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备课 日期 9.18 教法 讨论、讲解 授课 日期 9.28-10.9 学法 讨论 教 具 投影仪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3 、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正

13、 确认识信息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 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 对 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板书设计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信息技术2、信息技术历史回眸3、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教 后 感 ?这节课是一堂基础理论课,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是比较枯燥 的。基于这一点我尽量把课堂上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讲一些生活中 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科技 成果、一副图画、一张照片、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等等都是

14、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 中。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进行信息关于处理、存储等方法的研究发明和应用。通过抢答的方式概括信息具有的基本特征: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 真伪性、其他特性请几个同学举例,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古代的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因为过去的记载信息常用笨重竹简、木简以至搬家时用很多 的车子来拉,但今天像这样一张薄薄的光盘所容纳的信息就远远超过“五车”了。二、出示目标:三、讲解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关信息的一些知识,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谁知道我们的课本封面 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

15、意思呢?1、信息技术(In formation Tech nology,缩写为IT)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 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如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 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信息技术发展 的历史。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角度看,信息技术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使用一一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人类信息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取得重大 突破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扩大了信息

16、的交流范围 信息存储与传递的时空限 制 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 信息传播和处理发生了本质性变革 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人机界面装置扩音器、按键式电话、方向盘、磁卡、交通指挥灯、CRT、遥 控器、液晶显示器、条形码扫描器、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GUI) DOS操作界面与GUI操作界面:人性化界面、个性化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时间:20世纪末)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受交互技术、高分辨显示技术31特点:强烈的“身临其境”沉浸感;友好亲切的人机交互性;激发人想像的刺激性 分类:虚拟实景技术(如: 虚拟游览故宫博物院) 、虚拟虚景技术(如:虚拟现实环境生成、虚拟设计的波

17、音777飞机) 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 )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语音合成技术(TTS )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语音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三个方面:桌面应用、网络/电话系统应用和信息家电应用智能代理技术: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搜索和过滤。如: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 计 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4、感受当今社会中常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 现在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就用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播放

18、电影海底总动员片段四、课堂小结:信息技术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 1)高速大容量。速度和容量是紧密联系的,随着要传递和处理 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是必然趋势。因此从器件到系统,从处理、存储到传递,从传输到交换无 不向高速大容量的要求发展。 ( 2)综合集成。社会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要求信息业提供更丰富的 产品和服务。因此采集、处理、存储与传递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各种 业务的综合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要求。 ( 3)网络化。通信本身就是网络,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 展,计算机也越来越网络化。各个使用终端或使用者都被组织到统一的网络中,国际电联的口号“一个世 界,一

19、个网络”。虽然绝对了一些,但其方向是正确的。 4)智能化。信息技术本来就是减轻或替代人脑 的劳动的,随着社会进步,已从替代人脑的简单劳动(如四则运算)逐渐向复杂劳动(分析、判断、处理 等)发展,技术上说无论是计算机还是通信都在逐渐智能化。5 )上述各种技术趋势发展必须要有经济上、管理上的相应变化。因此各国在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在 作出各种变化,例如引入竞争、取消限制等。但同时又在加强立法、严格管理,防止信息犯罪、信息渗透 和信息腐蚀等负面作用。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几点 反思。?这节课是一堂基础理论课,上课地点在教室,对于学生来

20、说这样的课是比较枯燥的。基于这一点在课 前,我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整理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大致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为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把课堂上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讲一些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求欲,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知识探索的任务。然后上课给他们 5 分钟时间自由发挥,这样当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己讲解之后,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求知欲都有了 极大的提高。在课后组上的老师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主线,把主线 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免因为知识的迁移而造成混乱。除了自己的讲授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 间,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每一次的听课评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更加虚心的去学习,提高 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练习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对以往信息技术的超越,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得以日益改善;不同时代产 生的信息技术决不是简单的此优彼劣和相互替代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