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188446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际交往心理学重点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sh- 整理分享一、我国古代的人性学说(1)性善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2)性恶论代表人物:荀子(3)性无善无恶 代表人物:吿子 、有善有恶论 代表人物:世硕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特点)人际交往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人际交往的类型:(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类交往是在具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家庭和家族内部进行的,血缘性的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 的交往。(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生活于共同地域中的人们之间进行的。由于共同的地理环

2、境、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使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形成共 同的感情和性格,交往相对密切。(三)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在由共同的职业、行业、专业、事业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间进行的。 业缘性的人际交往在整个人际 交往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四)以趣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起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共同的观念,包括人们被此之间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一致的看法,这会使 人感到能够相互理解而乐于交往。另一方面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人们由于趣味相投 而乐于交往。人际交往的结构(一)静态结构(1)交际主体,是指从事交际活动的人即交际双方。(2)交际手段,即交际媒介,是指交际

3、过程中运载和传播交际主体的信息的系统。(3)交际情境,是交际活动发生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 。(二)动态结构1.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交际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 ; 二是交际活动的形成 过程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首先,社会关系制约着人际关系。其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产生的。其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其次,人际 关系也影响社会关系。 总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一定的组织机构与它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 互关系。二者的联系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处理好公共关系的基础。 其次,公共关系的许多技术与手段常常可以为人际关系所借鉴与吸

4、 收;对处理公共关系的人员提出的能力与素质上的要求也同样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人 所因该具备的。人类的亲合倾向 理想水平说(赫布) 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理想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有机体感到难 以适应。同样,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也有一定需求,社会刺激过多或过少也会使人们 产生不适应之感。有时候我们的亲合需要不仅得到了满足,而且过分满足了,以至于体验到一种亲合 过量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我们需要独处。在另一些情况下,由于社会刺激的缺乏,我们也体验到一种沉闷与孤独的感受,这 导致我们寻求与他人接触 社会比较说(费斯汀格)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般来说,都想知道自己做得如何,如何做才算好样的。 这

5、种自我评价有时有一些相当客观的指标,但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 人们只有通过与他人对比来估计自己,因此社会对比的欲望是亲合行为的另一个可能 的原因。“印刻”现象这种有机体在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早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被称为 “印刻”。二、人际沟通过程的七个基本要素:1. 信息发送者: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2.信息:是信息发送者试图传递给对方 的意图、情感。3.通道指沟通信息所采取的方式。4.信息接受者 是接受信息的人5.反馈 反馈是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6.障碍7.背景人际沟通的特点1.能动的双主体性4.沟通与互动的统一性2.符号性3.沟通和认知的统一性5.情境的重要性6

6、.障碍的特殊性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1. 正式沟通指人际群体中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以达到某种明确目的的交际主体间的沟通。特点:一方面,要求沟通双方排斥个人情感按角色规范行事,另一方面它又受 个人情感的影响。2. 非正式沟通 指人们以个人身份所进行的交际主体之间的沟通。 作用:其一,是正式沟通的重要补充 其二,能满足人们联络感情的需要 其三,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二)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1. 直接沟通 指交际主体之间面对面地沟通,又叫“面对面”沟通。其优点:一是信息反馈及时、充分。 二是思想交流全面、深刻。 三是感情交流自然、真实。2. 间接沟通指交际主体之间借助于中介技术手段(书

7、信、电话等)进行的沟通。优点:一是信息交流多 二是信息交流快三是信息交流时“省”三)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1. 上行沟通 是指交际主体中的下级向上级报告情况,提出意见,表露出来某种情绪、 情感和态度,以及晚辈对长辈提供某些信息和谈论某些情况等。2. 下行沟通 是指交际主体中的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作出指示、提出要求、作 工作报告等等。3. 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它指的是同一社会等级成员的交际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是指交际主体之间运用其自然语言(口头语言与非口头语言)而进行 的沟通。非言语交流是指交际主体以其身体的动态、静态等非言语系统作为手段而进行 的沟

8、通。书面沟通 通过文字来表达和交流思想与感情,有两种形式:一是书信,是书面沟通 的隐蔽形式,是一对一的沟通;另一种是书文,是书面沟通的公开形式,是一对多的 沟通。1. 书信(1)书信的构成 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 笺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对话、祝颂等等。 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也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等。(2)书信的写法 信笺的款式 通常使用的信笺有横竖两种款式:竖式信笺,又称中式信笺;横式信笺,又称“西式”信签, 是今天常用的款式。 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 称呼: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3)书信封文的写作信

9、封款式的选用及写作 我国目前通用的信封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竖式(又称“中式”),另一种是横式(又称“西 式”)。4封文写作中的礼貌语言邮寄书信封文中的礼貌语词有三部分:一是对受信人的称呼,二是启封辞,三是缄封 辞。2. 通知(1)什么是通知 通知是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 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的公文。(2)通知的种类及其写法发布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 转发性通知 告知性通知 会议 通知通知格式 一、标题:制发机关事由通知二、正文:(一)通知前言:即制发通知的理由、目的、依据。例如“为了解决XXX的 问题,经XXX批准,

10、现将XXX,具体规定通知如下。(二)通知主体:写出通知事项, 分条列项,条目分明。三、结尾:三种写法(一)意尽言止,不单写结束语;(二)在前言和主体之间,如未用“特作如下通知”作为过渡语,结尾可 用“特此通知”结尾; (三)再次明确主体的段落描写。启事(1)启事的概念 某单位或个人,为公开向人们告知、表白某事,并请求公众协助支持而写的文书。“启” 含有陈述的意思,“事”即事情,“启事”就是公开陈述某件事情。(2)启事的类别 一是征招类启事 二是声明类启事 三是寻找类启事(3)启事的文体结构和内容结构 启事的内容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标题。启事的标题可以有几种构成方式: 其一,由事

11、由直接构成 其二,由文种名称和或单位共同构成 其三,由具体内容、事由、文种名构成 其四,由单位、内容、事由、文种名共同构成正文 :写明启事的原因、目的、要求及参与条件和方法、联系方式,甚至收费标准等 相关事项。例:征文启事:I. 征文的原由、目的II 征文的具体要求视征文的情况而定,通常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作者的条件、征 文的内容范围、体裁、字数、征文的时间等。III征文的评选、评奖办法要在该部分说明,如评选的时间、评委的组成、评选的各种 奖项情况等。W.对投递搞件的具体要求及方法 落款。注明发出启事单位的名称,发文日期。若标题或正文中已显示主办单位,此处 可以省略。(4)启事的写作要求内容

12、要严密、完整 用语要热情、恳切、文明不能将“启事”错写成“启示”言语沟通的艺术 交往始于找话题1.从对方的口音找话题2.从对方穿戴服饰上找话题3.从对方携带的物品中找话题4.共同的境遇可以成为很好的话题5.坦白说明你的感受7.鼓励别人继续说下去6.直接提出问题倾听的艺术(1)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3)协助对方把话说下去 积极交流的技巧1.赞赏(2)边听边概括对方说话的要点(4)要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一是这种用语应当真实、诚恳。二是用语应具体、明确,不要含混不清。三是赞赏用语是表明自己的看法,而不应是对他人的总体评价。2.幽默广义的幽默与“可笑性”大致相当,诸如滑稽、诙谐、风趣等,只要是具有“

13、可笑性”的精神现象,都可被包容在广义的幽默之内。我们要探讨的幽默是一种诉诸理智的、富有意味的“可笑性”,这种可笑是思考 的产物。经过思考人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愚蠢、荒诞及怪诞的现象,并将其揭露出来, 让人们在善意的微笑中受到启迪、引起深省。幽默的方法:(1)思维急转弯(2)沿着惯性思维大胆地提出全新的命题和假设(3) 颠倒语词出新意(4)利用语词的谐音3. 委婉 使自己的语言更含蓄、动听,在某种激动或敏感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被对方 接受,给交际活动带来一定的弹性,是交际的缓冲术。还有一些事情直接说出来有伤大雅,采用委婉说法。4. 寒暄寒(寒冷)暄(温暖)多用于一般礼节性和非实质性交往,即嘘寒问暖,礼节

14、性应酬。寒暄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问候式 第二,言他式 第三, 触景生情式非言语沟通的功能1. 信息负荷量大2.可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 和意义3. 是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4.比言语沟通更为普遍、生动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一)动态无声沟通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1. 眼神沟通(1)交谈期间的眼神交流(2)眼神所表达的态度和情感2. 面部表情沟通3. 手势沟通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4. 动态体语 是指整个身躯活动着的姿态。5. 接触人与人之间发生接触的常用的方式有:(1)握手 (2)身体指引 (3)轻拍 (4)挽臂 (5)拥抱(二)静态无声沟通 通过

15、无声的静姿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主要包括两方面 内容:1. 静止体态 静止体态包括日常的各种静止的姿态。如立姿、坐姿、睡姿、蹲姿、 俯姿等 。2. 人际距离(1)各种人际距离带一是亲密带 0-0.5 米 二是个人距离带 0.5-1.25 米 三是社会带 1.25-3.5 米四是公共带 3.5-7.5米(三)辅助言语沟通辅助言语,又称副言语,是指口语表达的声音效果。它包括发音系统的各个要 素:音调、音响、音色等。(四)类语言 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言语外符合系统。它包括说话中的停顿、咳 嗽、哭、沉默、呻吟、叹息、笑以及语速等。(五)装饰语言 包括服饰、服装、颜色、气味和其他用来装饰身体的东西 。

16、 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1. 与交流者形成一个恰当的角度,调整高度与距离,尊重人的个人空间范围习惯2. 以开放的姿势和身体语言进行交流3.交流中尽量集中你的注意力4. 轻微地向前倾斜以表示兴趣5.在倾听时保持适当的眼睛接触以鼓励说话者6. 跟随讲话者的话题给予适当的反馈7.放松与平和 以使得轻松和开放的交流变得更容易 沟通的心理反应一)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三)接受信息时的逆反心理五)新奇的信息七)权威性大的信息 沟通的心理障碍(一)传导障碍 1.符号障碍(二)接受障碍 1.生理障碍三、人际认知是指交往主体对自己二)与自己角色、志趣、经验相关的信息 四)以肯定形式出现的信息 六)特殊的消息2.

17、表达障碍3.信道受阻2. 心理障碍对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自己 对他人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人际认知的内容(一)他人认知(知彼)认识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认知。1. 对他人身体特征的认知2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3对他人的价值观、性格、能力等内在素质的认知 科学的方法是察言、观色、睹 行(二)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1. 自我认知的内容(1)根据自我的表现来界定 第一,对自我外在身体特征的认知 第二,对自我心理情绪、情感的认知 第三,对自我社会品质的认知(2)根据对自我的评价进行界定, 自我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想象。 第二,对他人关于这种形象的评价的想 象。第

18、三,根据第二点而形成的自我感觉自豪或自卑。2. 自我认知的途径(1)通过自我评估获得自我认知(反思) 借助外界物体进行评估根据外显行为及情境进行归因、对自我经验进行归因。(2)通过(他人)社会评价获得自我认知 第一,在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自我认知。 第二,通过社会评价来获得自我认知 。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一)认知对象的自我暴露1 .自我暴露的特性 自我暴露即自我表现,它是个体通过各种活动和行为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 人格特性的过程。(1)自愿性 (2)有意识性(3)准确性2. 自我暴露的客观效果(1)自我暴露是有效的心理保健措施 (2)自我暴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3)自我暴露可增加

19、喜欢周海利之窗知不知放区L (公众我)目区L (脊背我)1密区L (隐私我)矢口区1 (潜在我)知不3. 自我暴露应注意的问题(1) 暴露的数量自我暴露必须遵循“相互性原则” 有一种理论认为,在相互性的自我暴露过程中存在着一种 “信任建立机制”。这种理论 把自我暴露看成一种“社会渗透”,它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只能导 致低水平的相互信任,而高水平的暴露导致高度信任。(2)暴露的正、负性质 正性的自我暴露指那些关于自己的类似自我赞美的陈述。而负性的自我暴露类似于自 我批评式的自我评价。(3)暴露的深度掌握自我暴露的深度时也应遵循相互性原则。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 4

20、 个水平: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4)暴露的时机选择(5)暴露的目标者对方是你很亲密的朋友或亲人 对方不是十分关心你 对方相当不关心你对方根本不关心你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weiner,1972)的归因理论,是对成功或失败体验的归因。韦纳在对行为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行为的外因,还是行为的内因,都 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类。他提出行为成败主要受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因素可按内外因、稳定和不稳定两个纬度来划分,从而确立了一种二维归因模型韦纳的归因模型不稳定稳定内部努力能力外部运气任务难度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

21、einer 1982)内 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特定的努力针对某事的偶然的帮助不可控特定的能力心境与情绪运气不稳定稳定老师的偏见来自他人的暂时努力考试难度一个人的部凯利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判断原因的标准,他认为一个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当该 现象存在时也存在,当该现象不存在时也不存在的那些因素,这就是他的“共变”原理。 凯利认为可以将现象的原因区分为三方面,即人认知者自己和他人;刺激物 外在行为、事件;情境行为、事件发生时的背景条件。这就是他的“三维模型”。 区别性:是指行动者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一致性:是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发生反应。 一贯性

22、: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行为信息归因类型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低高低人高高高刺激物高低低情境人际归因偏见(一)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海德曾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 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行为”吞没“场”,也叫“基本的归因错误”我们倾向用行动者的内在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而忽略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二)显著性(即易利用性)偏见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希金斯(Higgins )心理倾向标签实验(三)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人际归因的原则(一

23、)归因的一般线索1. 人们特别关注那种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特殊原因的行为2. 人们特别关注那些偏离了社会规范的行为3. 人们更关注他人在私下场合的一些言行人际归因的原则(一)归因的一般线索1. 人们特别关注那种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特殊原因的行为2. 人们特别关注那些偏离了社会规范的行为3. 人们更关注他人在私下场合的一些言行(二)单线索的归因原则1. 扩大原则2. 打折扣原则3. 非共同效果原则4. 利害关系原则5. 人身涉及原则四、人际印象的定义 所谓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在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1. 认知主体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形

24、成他人印象的人。认知主体对人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他与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 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不同的 作用。2刺激对象 是指以自身的存在刺激认知者并使之留下印象的人。3. 具体情境 具体情境是指事物发生并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 由于刺激对象的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一)累加模式通过累加一个人的各种品质而形成印象。(二)平均模式平均模式是指对各种品质进行平均,依照平均值来形成印象。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例外:

25、一是某一特性对个人整体印象的意义,取决于其他的陪衬特性。二是人们在进 行印象评定时,负面特性要比正面特性的影响明显偏大,特别是极端负面特性。(三)加权平均模式影响知觉者对特质信息所赋予权重的因素:与可信度低的信息源相比,我们对于可信度高的信息源所传递的信息会赋予更大的权 重。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 特别注意那些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 我们往往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 同以后形成的印象相比,我们会对早先形成的印象赋予更大的权重。 认知简单的人,其价值选择和评价的能力较低,他们通常用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单 向度思维方式加工信息,表现为要么善要么恶

26、、要么优要么劣的一元认知方式。 认知复杂的人,其知识结构层次多,运筹能力强,对于信息会调动尽量多的认知角度 进行多元选择,在较高的层次上加工信息,形成总体印象。印象形成的特点(一)一致性(二)评估性 在人际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 他人作出判断。*41 用于评份他入的社会特腰融書滋婷嵐评价社会 特 庶智 滋 特 坯乐于助人的裨学的洵人真诚的、莖决的痔的评位黏练的平易近人的不竭的不快乐的jffit瞬的自灵的轻浮的不好的评价曷怒的动揺的令人庆烦的不可举的烧乏人绣的笨擅的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把印象的评定可分为三个维度 评价维度,如好坏; 力量维度,如强弱;活动维度,如主动被动。罗森

27、伯格认为人们是从社会和智慧的两个维度来评估他人的,这两个维度分别有正负 两极(三)印象形成中“中心特质”的作用 阿希首先发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 用,前者称为中心特质,后者称为边缘特质。(四)印象形成中的主观性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阿希实验(S.Asch,1946)甲:聪明的、勤奋的、冲动的、爱批评的、顽固的、嫉妒的。 乙:嫉妒的、顽固的、爱批评的、冲动的、勤奋的、聪明的 洛钦斯实验(上半段) 吉姆离家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走进洒满阳光的街道,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 具店,里面已经挤满了人。当他等待店员招

28、呼时,找着熟人聊天。走出店门,他停下 来和一位正要买东西的同学寒暄。回家路上,他又碰到一个前几天晚上才认识的女孩。 分手后,吉姆就上学去了。洛钦斯实验(下半段)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街道上还是洒满了 明亮灿烂的阳光,于是吉姆走到阴凉的一边。他看到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前天晚上才认 识的漂亮的女孩。杰姆穿过街道,进入一家糖果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人声鼎沸,他 看到了一些熟面孔。他静静地等待着,直到眼光和店员接触后,他们才点点头。拿到 饮料后,在桌子的一角坐下,喝完饮料,他便回家了。首因效应的启示1. 利用首因效应创造条件,促进交往活动。 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一般情

29、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 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 难以忘怀的印象。2. 防备首因效应,避免受骗上当。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 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面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 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因效应的启示1. 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2. 开诚布公,积极沟通,这是消除不利的近因效应的最好方法。 晕轮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 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

30、或特点,这就叫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是在掌握认知对象信息较少的情况下做出总体判断的结 果。由于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人各方面的情况都作全面的了解,但又常常必须对他做出 评价,因此晕轮效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在招聘中,如果有两个应聘者,招聘人对其中一个人有着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另一个 人的印象是中性的话,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喜欢的人评价得比印象中性的人有更多的技 能和发展的可能性,更适合这项招聘的工作。晕轮效应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利用光晕,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防备晕轮 效应的副作用,不要人为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

31、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 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这是一种“以己论人”的效应 投射效应的实质就在于“强加于人”,即把自己的特性、爱好、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 对象身上,以为对象也是如此,从而做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投射效应往往会对他人的情绪、意向做出错误的判断。投射效应的表现 第一是相同投射 第二是愿望投射 第三是情感投射 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1. 在交往中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别人 2. 要正确认识自己 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 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其形成过程就是按照预想的类型把人分成若干类别,然后按照这些类别贴 上固定的标

32、签。刻板印象的表现其一,角色刻板印象其二, 区域刻板印象 其三,国民刻板印象五、态度的构成1. 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认知、理解、判断与评价2. 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反应或体验3. 意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1.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功能2.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功能3.对人际关系的防卫功能态度形成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凯尔曼的观点,态度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 服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阶段,指个体迫于某种压力,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并表现出一些服从的行为,但内心并未真正接受。这种行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以获得利益或避免惩罚为目的的,因而

33、容易缺乏自 觉性和持久性。2. 同化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的一种自愿的调适,从内心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看法,使自己的态度接近他人的态度。3. 内化是在同化的基础上,把接收来的观念经过加工和分析,使之变为自己的价值观并纳入价值体系。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 自身需要能否得到满足2.知识信息的影响3.群体的影响4. 个性心理的影响5.经验教训与个体创伤6.社会文化特点认知失调理论1. 理论假设1957 年,费斯廷格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 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 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2.

34、 认知要素(1)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2)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3)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3. 认知不协调的原因(1)逻辑上的不相容(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4.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 第一,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及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加大而增加 。 第二,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第三,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失调程度可以由下列公式表示: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性认知数X 重要性5. 减少失调的方式(1)改变

35、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元素的一方。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元素双方的强 度(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态度转变的原因(一)态度变化的内在因素1. 个人认知体系的调整导致态度变化2.个人性格结构的改变而导致态度改变3. 期待他人合作支持而导致态度改变(二)态度转变的外在因素1. 由于群体态度的影响而导致个体态度的变化 2.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导致态度 改变3. 因奖赏惩罚的缘故而改变态度 4.由于交往的一方形象改变而导致另一方的态度 改变5. 信息沟通影响态度改变6.逆反心理的影响导致态度改变7.角色改变带来态度的改变 态度转变的方法 1.参与活动法要求人们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2. 登门拜访这种

36、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3. 团体规定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有一种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多少具有依赖心、自卑自恋。4. 全面宣传法一般地,要求个体改变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单方面宣传与双方面宣传对不同的个体,效果是不一致的。5. 沟通信息法信息沟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态度。态度转变中的沟通(一)沟通者1. 可信性(credibili

37、ty)(1) 专长或威望一般来说,沟通者的威望越高,越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沟通对象 态度改变的程度就越大。(2) 动机或意图研究表明,如果沟通者采用的观点对于沟通者来说是有困难的, 或违背了他本身的利益,就会提高信赖程度,从而增强了态度的改变。2. 类似性研究发现,如果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类似的人来传递,也会成功,不一定要依赖具有专门知识的沟通者。3. 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 “睡眠效应”。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信息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 沟通者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沟通目标1.沟通目标的态度 在社会心理学上,沟通者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

38、得比实际更为极端称为对比效应。 沟通者使得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类似自己的观点称为同化效应。2. 沟通对象的智力水平和自尊程度 如果情境比较简单,劝说宣传内容没有复杂含义,智力水平低的人容易接受;情境 复杂,内容意义深远,需要理解后遵照执行的劝说,智力水平高的人易接受。 自尊程度低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接受他人的观点;自尊心强的不易被人说服而改变 态度。3. 沟通目标的个性特征 不同个性特征对态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气质方面、性格方面, 性别与年龄上也存在着 差异。4. 沟通目标有无逆反心理客观原因: 一是沟通者宣传发生武断、生硬,惹人反感;二是沟通者对其宣传的信息 过分强调,言过其实,反而让人

39、觉得不可信。主观原因: 一是沟通目标发现自己应享有的某些思想与行动的自由权利被剥夺时,激 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二是人们普遍存在着好奇心,受好奇心驱使。5. 沟通者与沟通目标之间的关系 为了避免和减弱沟通目标在态度转变中的对立情绪,沟通者可采取: 第一,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表明自己在许多问题上与沟通目标有一致的意见, 使对方产生亲切感,再引出自己的见解,容易为他人接受。这叫“名片效应”。 第二,在说服宣传之前,先表明自己在职业、民族、性格、经历或其他方面与沟通目 标有相似之处,以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从相似之处引发出表同趋向,从而 把沟通者看成知己,愿意接受其观点,改变自己的太度,人称

40、“自己人效应”。六、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平衡理论 这种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结构分为平衡的、不平衡的和无平衡的三种关系。认 知结构的平衡关系决定着人际吸引。(1)平衡关系当某人 A 对 B 有肯定评价,并且对某事或某人 C 的态度一致时,他们的认知就处于平衡关系中。(2)不平衡关系当他们对 C 意见不一致时,就处于不平衡关系中。(3)无平衡关系当 A 与 B 相互否定地评价对方时,那就处于无平衡关系。得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L.P.Aronson)提出。问题: 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与先讲坏话然后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 情形,哪个 更吸引人、讨人喜欢?是先讲坏话然后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

41、人。 对这样人的喜欢程度会比我们喜欢那些一直说我们好话的人来得高些。别人对于 我们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我们是否喜欢那个人的程度。因此,在主观评价为 “得”的场合,乐意和他们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主观评价为“失”的情况下, 我们会越来越不喜欢和我们过意不去的人,使人际关系显得紧张、复杂化。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情境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的,这些情境因素包括人际间的交往距、 交往频率、交往中的集群性和个体的体验性等等。(一)时空距离1.距离为什么邻近性能产生喜欢?首先,认知因素的作用。熟悉、日久生情、适应、积极性偏见其次,报酬因素的作用。邻近可以相互带来好处和害处2

42、. 交往频率是指人们相互接触的次数的多少。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 关系。交往频率的增多,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感觉。 对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交往的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结群结果表明,结群需求较高的男性,大都自信心强,而且比较喜欢和异性朋友攀谈,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交往,对交往者表现了一种无形的人际吸引,人们 都愿意与他们进行交往。(三)体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验着重表现在对交往对象的态度上。 个体的体验影响着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着人际间的吸引力。个人特质因素个人特质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

43、个性心理品质等成分。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心理内化来实现的。(一)外表和容貌美丽比介绍信更具推荐力。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漂亮的人会受人喜欢?1. 爱美是人的天性。2. 是学习的结果。3. 由此及彼推断的结果。4. 人们还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二)才华和能力宁可给智者背包袱,也不给愚者当军师。为什么人们喜欢有才华和能力的人? 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人们与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可以少犯错误,觉得更安全。阿伦森(A.P.Aronson, 1966)实验心理学家阿伦森让被试听四种不同的录音,四种录音的内容不同,但都是一个人的讲 话录音。告诉被试:两个录音候选人十分聪明

44、,而且学习与体育课外活动成绩都很好 另外两个录音中的候选人中等智力水平,成绩平平;录音中有两个人(智商高、智商 中等)因不小心打翻了咖啡,并溅了一身,其他俩人无意外事故。听过录音后让他们 评价更喜欢录音中的哪一个人。最受欢迎的是那个打翻了咖啡而又聪明的人,最不受欢迎的人是那个打翻了咖啡而智 力中等的人。这表明,人们喜欢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意外事故并不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态度, 有时反而增加吸引力,这是否定后的肯定效应。阿伦森实验为了验证这种效应,阿伦森等人(1970)又做了一个实验,准备了四个人的讲话录音:(1)几乎是个完人,(2)一个犯过错误的完人,(3)一个平庸的人,(4)一个犯过错 误的

45、平庸人。让每个被试听其中的一个,然后要求被试对四个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 价。结果:(2)最有吸引力,(4)最无吸引力,十全十美的人的吸引力列第二。这项实验结果说明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 力又增加了一层。阿伦森称为“犯错误效应”。个性品质 个人品质受到欢迎的程度(美安德森)大学生群体中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人格特点(黄希庭)(一)相似性1.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 2.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同经历 的人容易相处3. 行为动机、处事态度、追求目标、等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支持4. 具有共同信念、情投意合的人容易建立起人际关系5. 同阶级、民族、宗教

46、、行业、国籍的人容易产生好感 为什么相似性导致喜欢呢? 首先,彼此态度一致,情投意合其次,人们喜欢与自己相同的人是一种间接的自我肯定和欣赏再次,相似的人多趋于参加类似的社会活动最后,相似的人彼此容易沟通,较少因意见传递的困难而造成误会和冲突,从而彼此吸引。(二)互补性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 妻之间。七、社会交换理论1.基本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每次人们打交道时,必须付出某些代价,也获得一定的奖励。霍曼斯认 为互相作用的结果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结果=奖励-代价一个人可以考察他所获得的结果,从而决定

47、交往会延续多久以及令人满意的程度。 合作的理论(一)权力理论卡普罗( T.Caplow, 1959)研究了三个小组合作形成问题。三个小组之间存在着三种 可能的权力分布:所有小组都有同等的权利;一个小组的权利比其他两个小组联合起 来的权力还大;一个小组的权利比其他两个小组联合起来的权力要小。如果一方的权利比其余两方联合起来的权力要大,则三方不可能合作。 如果三方有同等权利,合作就可能形成,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两方都有可能形成 合作。如果一方的权利比其余两方权力要大,但又比两方联合起来的权力小,则较弱的两方 就可能合作。影响合作的因素(一)回报(二)对他人动机的知觉(三)沟通(四)威胁(五)群体

48、规模(六)个 人倾向性人际冲突是指人际环境中个体或一部分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人或者一部分人 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冲突: 1.是一种对立行为 2.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3.是一种互动的 历程人际冲突的作用1、破坏性(1)会给当事人带来压力与紧张,影响其身心的健康。(2)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及 效率受损(3)做出不正确的决策2、建设性(1)突显双方的问题症结并试图解决 (2)藉由冲突表达需求或愿望(3)增进个人对自我以及他人的了解 (4)宣泄各种负向情绪,避免过度累积而 导致关系破裂(5)冲突可以促进创新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1.个性冲突2.争夺有限资源的冲突 3. 价值观的

49、冲突4.角色的冲突5. 目标、利益的冲突 6.职责、权利冲突7. 沟通不良冲突8.风气不良引起冲突人际冲突的类型(一)有益冲突和有害冲突 杜布林在区分冲突的类型时把冲突分为有益冲 突和有害冲突,同时又划分为实质性冲突和个人性冲突,这两种划分相互交叉,构成 四种冲突类型。A 类冲突:两人争夺同一对象,双方都是获胜者。B 类冲突:两人争夺同一对象互不相让,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妥协退让, 结果是对对象的损害。C 类冲突:两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指责,最后一方当事人制约了另一方当 事人的行为。D 类冲突:这类冲突较多地反映在上下级的关系中,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双方都受害。 (二)个体冲突和群体冲突1

50、.个体与个体的冲突 2.个体与群体的冲突 3.群体与群体的冲突(三)地域冲突和跨文化冲突1.地域冲突:地域在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中,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内在一致 性。2. 跨文化的人均冲突: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产生的冲突,它与地域人际冲 突相比范围更大一些。(四)需要的冲突和动机的冲突1.双趋式动机冲突同时存在的两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但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2. 双避式动机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3. 趋避式动机冲突: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

51、做出 选择而产生的冲突。4. 双重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对个体来说同时具有好与坏、吸引 与排斥的两种力量。冲突的管理和解决(一)处理冲突的原则1.双方都要有意愿2.认识冲突的原因及类型 3. 以双赢代替竞争4.直接沟通5.运用幽默6.寻求第三者协助(二)冲突解决的步骤Devito( 1994)认为,冲突的解决步骤,可分为下列几步 1.澄清并界定问题2. 找出彼此的需求或愿望4. 凝结共识( solidifying the agreement)5.处理人际冲突的几种方法 书 1591.妥协2.权威评判3.拖延冷处理6.转移目标7.压制冲突8.重建人际关系避免处理人际冲突的不正确方式

52、 1.冲突周围的人都出现唯唯诺诺的倾向 背叛等同起来 3.不加分析,对冲突一概予以平息 5.对矛盾冲突的双方采取不同的解释 扩大冲突 八、障碍归因(一)客观因素1.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带来生理机能、2.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主要是指由于语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观的差异带来的交 往障碍。3.性别差异4.职业差异7.从失败中学习3. 评量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回顾(review)与重新磋商4.不予理睬5.和平共处9.教育缓解冲突2.简单地把人际冲突、意见分歧与不忠诚和4.粉饰太平,制造和利用合作的假象6.为增强个人影响和削弱他人地位而故意心理特征、社会地位、生活经验的不同。首先,职业分工使人们长期局限在

53、特定的社会领域,限制了交往对象。其次,不同行业的人习惯用本行业的专业术语,交流起来感到无话可说或话不投机。再次,人们长期从事某种职业而形成了独特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方式看成是最佳的行为方式,看不惯从事其他职业人的所作所为,导致不同行业间的 偏见。5. 阶层差异6. 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一般来说,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更乐于或容易建立人际关系。 (二)主观因素1.认知障碍2.情感障碍3.性格障碍克服人际障碍的方法1、视“度”而止向度是指交际者之间的利益所在。交际也要注意广度,范围不宜太窄,性格不能单一。 交际还要注意深度,不能朝秦暮楚。交际要注意适度。所谓适度,一是不能影响学习和工作;二是情感深化的度,特别是异性之间要严格注意友谊与爱情的界限。2、变中求常3、待人以诚4、内省外导内省是交际者对自身的反省和判断,反省和判断自我价值。外导是指交际对象的被省视和被判断,省视和判断他人的价值。5、他攻自守 所谓他攻是指来自他人伤害自己的言行。对攻击的伤害采取的自疗措施, 这便是自守。6、独处群合 独处指个人的生活方式,群合是指个体之间的结合,实际上也是一种生 活方式。独处是个人整理、修补交际心理的需要,群合是吸收智慧、扩展思维的有利方式,在 交际活动中,二者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九、网络交往的特点1.虚拟性2.主动性3.开放性4.平等性5.间接性6.双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