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

上传人:陈****2 文档编号:20185370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专题研究报告坚决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四个坚持,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网络安全风险的工作主线,着力完备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和网络数据安全体系,持续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水平,打造繁荣发展的网络安全产业和可信的网络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行业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国家网络安全新格局。一、 移动物联网行业竞争格局移动物联网行业是指基于2G/4G/5G/NB-IoT等移动通信网络为物联网设备提供网络连接通信能力的细分行业。该行业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主要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解决方案商、技术平台商、虚拟运营商等角色。基础电信运营商建设基础通信网络,拥有物联网号码资源,具备

2、套餐定义和完整的业务管理能力,是该行业的主导角色。基于旺盛的市场需求,该行业总体竞争激烈,各省各地市运营商之间均存在竞争关系。主要业务品牌有:中国移动OneLink平台、中国联通蜂窝连接平台、中国电信天翼物联等。解决方案商将网络连接能力与其他产品能力进行技术和业务整合,形成满足某一些应用场景的具体解决方案,实现打包总体销售。解决方案商一般基于自身在某个领域的核心能力和对细分行业的透彻理解,将自身产品能力和移动通信结合起来形成解决方案。典型企业是移远通信,其将自身在模组通信方面的核心能力与网络连接能力进行组合,形成解决方案。技术平台商是指为电信运营商或其他行业客户提供连接管理平台技术能力的厂商,

3、包括华为、中兴、Cisco、爱立信等厂商。虚拟运营商承担连接提供商的角色。市场研究企业TransformaInsights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22%的蜂窝物联网连接由虚拟运营商来支持,且虚拟运营商是蜂窝物联网领域最具创新的群体。鉴于我国虚商物联网转售还处于试点阶段,目前尚未有虚拟运营商正式开展物联网转售业务。二、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信息通信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主要规划目标任务按期完成,网络能力大幅提升,业务应用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步伐加快,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数字红利持续释放,稳投资、扩内需和增就业等作用日益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

4、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更加凸显。(一)行业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信息通信行业收入规模稳定增长,2020年达264万亿元,年均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中有升,五年累计超2万亿元。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独角兽企业。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拉动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二)网络供给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5G网络规模商用。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99%,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网络基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数量增至14个,开展首批3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国际通信网络通达和服务能力持

5、续增强。数据中心规模和能效水平大幅提升。固定宽带和4G网络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改造全面完成。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初步成形。固定宽带和4G用户端到端平均下载速率提高7倍,平均资费下降超过95%,促进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实现规模化推广。创造性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资源,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三)行业管理和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行业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黑带宽清理及垃圾信息治理、移动应用程序(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携号转网服务全面推广,电信和互联网用户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完善,用户权益保护不断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IC

6、P)备案核准、互联网协议(IP)地址和域名管理持续完善。5G、卫星无线电频率规划和许可更加科学合理。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持续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电信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四)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基本确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安全稳定运行。网络安全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产业规模突破1700亿元。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技术监管能力显著增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深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圆满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网络安全、应急通信与无线电

7、安全保障任务。我国信息通信行业过去五年虽取得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行业发展与人民美好数字生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国际海缆、卫星通信网络和云计算设施全球化布局尚不完善。二是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环节的融合应用程度不够,技术和数据等要素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产业创新生态有待完善。三是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能力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适应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四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需要持续创新强化,网络安全产业供给水平不足,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8、三、 信息通信行业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阶段、新特征和国家战略安排对信息通信行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行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风险新挑战。(一)新发展格局赋予行业新使命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兴技术产业竞争博弈更加激烈,由产业创新引发的全球产业新布局和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站在大国博弈的制高点上看,攻克信息通信领域技术,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壮大国内新型消费市场,促进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紧密联动,成为我国信息通

9、信行业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二)高质量发展要求行业打造新动能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未来要更多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数字基础设施是发挥投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驱动新一轮内生性增长的新动能。系统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社会新底座,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拓展行业新空间信息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创新与突

10、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加速全球数字化转型步伐。数字化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等新需求不断增长,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行业监管改革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职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等新特点,对行业监管体制机制创新提出更新更高要求。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加速跨行业融合,原有监管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监管正在向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方向演进。

11、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行业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系统应对网络和数据安全新挑战。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泛在渗透和融合赋能,数据要素市场化驱动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线上线下加速交叉流动,使得网络安全与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传导转化,并与全球经贸关系、科技竞争深度交织,内外部网络安全风险挑战更趋错综复杂。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直接体现与必然要求。四、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

12、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坚强柱石。(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骨干网智能化资源调度水平显著提升,互联互通架构持续优化,整体性能保持国际一流,网络、平台、应用、终端等全面支持IPv6。低中高速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全面形成。国际通信网络布局更加均

13、衡,网络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二)数据与算力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据中心布局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算力水平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基本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高质量工业互联网网络,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实现蜂窝车联网(C-V2X)规模覆盖。(四)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工业和

14、信息通信领域数据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范围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持续延伸,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大幅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协同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优化,在终端、内容和应用开发等环节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化、专业化企业。(五)行业治理和用户权益保障能力实现跃升以网管网、全网联动能力基本形成,基础管理、市场监管等能力全面增强,网络运行、应急保障、行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新型行业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监管政策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属地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用户权益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用户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畅通、

15、响应及时,互联网和电信用户权益保障有力有效。(六)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网络安全风险机制更加有效,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网络安全、通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网络安全产业更加强大,创新能力和供给水平有效提升。(七)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能源广泛应用,结构性和系统性节能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信息通信技术赋能社会各领域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五、 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具特征与

16、趋势(一)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整体呈增长态势2015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实现总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211%。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收入已达21亿元,同比增长169%;收入正增长的企业数量为22家。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开展初期,移动通信转售在网用户数急速增长,然而过快地扩张使得大量违规卡充斥在市场上,行业客户规模水分巨大,损害了行业的长期发展。随着实名制等政策深入推进,转售企业加强了对实体代理渠道的管理力度,非实名增长用户水分得到进一步挤压,活跃用户企稳回升,虚拟运营商从粗放式规模增长,到精细化质量提升的

17、阶段转变。截至2022年6月末,移动通信转售在网用户规模达8,007万户,较2021年底减少1,011万户。其中,出账用户3,675万户,较2021年底增加149万户;活跃用户3,142万户,较2021年底增加225万户。(二)移动通信行业虚拟运营商多模式融合创新随着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深入实施,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更多应用和场景。目前,我国5G网络建设仍处于规模建设阶段,5G+移动转售+垂直行业模式将成为移动通信转售行业新的发展机遇。伴随着应用场景增加、网络技术和制式的优化升级,以及通信技术服务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定制化开发服务将成为移动通信转售行业

18、新的业务增长点。六、 构建新型行业管理体系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要求,加快建设新型行业管理体系,着力增强基础管理、市场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网络运行、应急保障、行业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支撑高质量发展。(一)全面增强基础管理能力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完善网站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核准制度,规范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资源注册使用,全面推进网络接入实名制,完善中文域名应用环境,进一步推动中文域名推广应用。加强网间路由管理,建立健全境内互联网路由信息收集、核验手段和机制,进一步增强网间互联可靠性。加强网络寻址管理,

19、有序引入互联网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增强资源和应用的联动管理能力,建设基础资源和应用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有效支撑互联网各领域监管。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和频率使用现状,有序重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发挥频谱资源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双提升。制定5G/6G专项频率规划,综合发挥低中高频段特点,重耕2G/3G/4G频率用于5G/6G,增配中频段频谱资源,分阶段出台5G毫米波频率规划,开展公众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率和使用效益评价,推动商用频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统筹满足公众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中长期频谱需求。出台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太赫兹等

20、专题频率规划,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频率资源管理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涵盖划分、规划、许可、监督、评价、调整、回收的频谱资源闭环机制。推动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的协调和管理,合理规划利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全面增强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做好5G公众移动通信频率的边境协调。加强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修订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完善电信网码号资源规划、分配、调整、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制定9字头移动网用户号码分配方案,加大电信网码号资源回收力度,拓展物联网业务等专用号段。提升电信网码号接入开通数据监测能力,优化完善电信网码号监管体系。加强数据资源管理。研究制定信息通信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及数据资源

21、流动制度规范,探索建立数据应用处理、数据产品标准化、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信任、数据开放利用全流程的数据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和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分级分类试点应用,明确个人信息数据保护、企业数据共享交易和国家数据战略资源使用的规则,探索大型平台企业关系公共利益的数据面向第三方的共享机制。加强数据资源监管和行业自律。加快数据流通共享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提升数据质量和规范性。引导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国家标准贯标,鼓励地方出台政策措施,在资金补贴、人员培训、贯标试点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拓展工业互联网资源管理。落实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根节点建设和对接,提升国家顶级节点对标识

22、、域名等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建立标识编码分配协调机制,引导标识解析根节点运行机构、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标识注册管理机构、标识注册服务机构和递归节点运行机构规范建设发展,提升标识解析体系治理能力。(二)全面增强市场监管能力优化市场许可准入。持续精简审批、优化流程,适时推行电子证照,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强化全程网办,逐步扩大增值电信业务告知承诺审批适用范围,推动行业管理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实现宽严相济。加强重点电信业务准入管理,实现许可证年报、日常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事前准入与证后监管有效衔接的全流程监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建立信用记分机制,完善失信和不良名

23、单制度,实行市场主体量化评价和分级分类管理,对失信和不良企业实行重点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强双随机、一公开与重点监管的有效衔接,强化对重点领域的重点监管。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国信息通信市场执法信息共享,建立执法队伍全国协同查处机制,统一执法尺度,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能力。加强互联网市场秩序监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市场监管机制。探索实施互联网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大型互联网企业监管为重点的市场监管机制,强化主体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市场监测巡查,增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测预警、线索发现、追踪溯源和调查取证等能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损害人民群

24、众利益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创新信息通信设备监管。优化进网设备和无线电设备核准目录,完善进网许可审批管理服务,指导检测认证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建立服务行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形成多方参与的监管新格局。强化设备进网安全检测评估,研究探索设备产业链监测分析,提升设备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网络安全畅通。研究制定软硬件解耦、卫星通信和融合终端等新型设备的监管政策,引导设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设备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对信息通信设备销售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智能终端等设备个人信息保护,维护电信用户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与相关经济体电信设备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助力设备企业走出去。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监管。建立

25、面向新技术新业务的技术手段,跟踪监测新业务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新业务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嵌入式SIM卡(eSIM)、先进计算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新技术新业务在垂直行业和领域的拓展。(三)全面提升网络运行和应急通信水平构建新型网络互联互通体系。完善全国互联互通顶层架构,提升网间通信质量,继续优化网间结算制度。完成全国电话网IP化改造,建成与公共互联网隔离的端到端IP语音专网,为4G/5G高清音视频提供高质量保障。推动互联网网间架构向多维度、扁平化发展,推进骨干直联点扩容增点,加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规模试点和部署,探索云平台、数据中

26、心等应用基础设施和网络边缘设备互联互通,促进云、管、边网络协同。研究探索具备条件的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在有条件地区或范围开展先行先试,促进市场竞争。全面提升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国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通信协调机制。统筹企业等各方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和技术手段建设,推动指挥系统间互联互通。空天地海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初步构建,推进灾害频发地区建设超级基站,升级国家通信网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统筹卫星与地面、公网与专网建设,综合利用5G、卫星通信、短波等通信技术,提高公众通信网的抗灾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加强公共互联网应急保障。持续更新应急通信保障装备,逐步实现全覆盖。建设国

27、家应急通信物资储备体系,鼓励地方和企业加强天通终端、北斗终端等应急通信装备在基层的配备。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资格考核、装备配备。建设应急通信科研支撑体系,加快标准制定,推广创新技术应用,发展应急通信产业。强化安全生产防范应对能力,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通信网络运行安全和施工现场管理,整治通信建设工程安全隐患,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四)全面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完善服务监管政策和手段。推动完善电信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研究制定5G服务、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主要互联网应用的服务标准规范。完善电信服务质量评测方法,建立互联网服务质量评测方法。构建覆盖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

28、的全行业服务监管体系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测机制。优化用户申诉投诉处理机制,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加强用户权益保护。推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覆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用商店、网络接入服务者、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手机终端厂商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构建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社会组织和用户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全面提升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标准化检测,及时监测发现处置违规行为。着力解决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问题,营造良好信息通信服务环境。(五)创新完善监管体系聚焦技术演进新趋势、市场竞争新问题、行业监管新特点,前瞻性探索针对性监管手段,全面梳理有效有力举措,推动上升为制度规定

29、,动态制修订行业监管相关政策法规。构建标准工作体系,系统推进标准制、修、用、评工作,助力行业监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行业监管创新试点,推动各地通信管理局将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区位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行业管理思路举措。推动监管机构向地市延伸,形成与地方有机统一、分级管理的高效综合监管体制,强化协同共享,构建部省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工作格局。推动行业监管系统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有序开放,支撑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各类市场主体和电信用户的业务需求,打造以网管网、全网联动能力。(六)积极推进行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基础电信

30、企业转型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网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数字化赋能平台和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支持企业加快构建适应自身转型发展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作用,形成行业增长新动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强行业生态链,提升行业价值创造能力,维护行业良性竞争环境。深入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深化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电信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落实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总体要求,有序扩大电信业务对外开放,发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数据中心、云服务等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开放。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将开放政

31、策向全国复制推广,积极研究推动基础电信业务安全有序对外开放。建立完善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体系。七、 拓展数字化发展空间以5G等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要素为驱动力,聚焦交通、能源、制造、农业及水利、教育、医疗、文旅、社区、家居等十大场景,拓展数字化生活、生产和社会公共治理领域新应用,加快数字化服务应用产业生态建设,打造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一)创新高品质的互联网生活服务加快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积极探索互联网创新服务应用。研发推广

32、基于5G、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新型应用和产品,推进生活性服务融合化、智能化、无人化升级。支持线下业态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互联网新业态,大力拓展智慧家庭、在线教育、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等便捷化线上服务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无障碍化普及。聚焦老年人、残疾人、文化差异人群等信息障碍群体需求,增强产品服务供给,补齐信息普惠短板。推进互联网应用无障碍改造优化,支持网站接入服务商搭建互联网信息无障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速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导盲、声控、肢体控制、手语翻译等信息无障碍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教育、医疗、就业、交通等领域设施无障碍功能的智能化改造,坚持传统服务

33、和智能创新相结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无障碍优化升级。(二)推广高层次的数字化生产服务推进互联网生产服务融合创新。深化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实体经济中深度应用,促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深入发展。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开发和推广成本低、周期短、适用面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各地建立完善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企业上云效果评价,促进云服务商和生产企业供需对接,深入推动企业上云用云。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

34、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力度,推广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典型应用场景推广。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培育一批基础型、行业通用型和专用型的工业APP。支持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先进生产模式、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深化高效能的数字化治理服务提升数字化社会治理效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数字社会、数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广5G、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技术和

35、终端产品在消防监测预警、公共设施管理、能源表计、环保监测领域的创新应用,支持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智慧社区建设,构建一体化智慧社区融合平台,推动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升级,增强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能力。建设综合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和应急资源数据库,打造高效联动的智慧应急体系。提升数字化疫情防控效能。继续发挥信息通信行业网络、技术、平台等优势,支撑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和局部疫情应急处置,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转。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升级通信大数据平台,强

36、化平台在社会治理、经济研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四)推进数据要素流动和应用创新深化数据要素流动。加速推进数据价值化,加快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实现对传统生产要素深刻变革与优化重组。支持信息通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数据开放合作,共建安全可信的数据空间,推动数据全面采集、高效互通和高质量汇聚。建立信息通信行业和工业数据流通规则,推进市场化开发和应用机制建设,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开展工业大数据管理能力评估,构建价值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工业数据交易规则,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依法开展数据交易。建立

37、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整合应用。充分发挥国家工业大数据平台作用,推动产业监测分析,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大数据在工业生产各环节和产业链全流程的应用,发展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企业用好各环节数据。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资源,增强企业数据应用能力,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培育数据驱动的产融结合、协同创新等新模式。(五)完善数字化服务应用产业生态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

38、业、硬件制造企业、信息通信技术集成企业等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终端产品研发和融合应用探索,共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丰富5G芯片、终端、模组、网关等产品种类,加快智能产品推广,扩大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中高端产品供给。支持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向线上拓展,丰富超高清视频、VR/AR等新型多媒体内容源。开展5G新空口(NR)+广播电视试点示范,推进5G+广播电视业务产业链发展。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实施5G应用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培育5G产业生态。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提升服务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能力。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应用

39、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创建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支持各地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等载体,提升消费者信息使用技能,推动信息消费监测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消费统计监测体系。八、 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一)政策利好物联网行业发展近年来,工信部等多部门持续发布支持物联网发展相关政策,物联网已成为目前确定性发展方向。2013年2月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2021年9月,我国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印发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中要求: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

40、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2022年1月12日,正式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物联网被5次提及,并被划定为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我国物联网领域已经开启新的发展阶段,5G网络加快部署、巨头拓展物联网生态、行业规模化连接等出现显著效果、物联网与新技术融合初显成效。伴随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以及技术逐渐成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愈发强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二)技术突破带动物联网行业发展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

41、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各项技术不断突破带动行业不断发展。(三)应用领域丰富,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如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

42、、公共安全、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四)物联网高速发展,移动物联网业务转售具备前景放眼世界,海外物联网转售业务模式成熟,根据英国市场调研企业KaleidoIntelligence的物联网虚拟运营商调研报告,截至2021年底虚拟运营商承担了233亿物联网连接,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4%。市场研究企业Transformalnsights研究表明,虚拟运营商是蜂窝物联网领域最具创新的群体。物联网产业正成为我国移动转售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虚拟运营商正逐渐从基础通信业务同质竞争转向物联网转售试点,未

43、来具备法定连接解决方案资质的基础运营商和物联网转售企业将重新构建移动物联网转售新格局。九、 物联网细分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从物联网概念兴起发展至今,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性行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三大周期性发展动能的驱动,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领域和行业成波次地动态推进物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保障生活、生产与管理的重要途径,各国纷纷大力推动物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物联网成为各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

44、、高效发展,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物联网产业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通过感知设备来对外界环境或物品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捕获,具有感知功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各类基础芯片、传感器、连接芯片和应用设备的模组等。传输层主要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大类,其中无线传输是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平台层负责处理数据,在物联网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将来自感知层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PaaS平台、AI平台和其他能力平台。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顶层,主要基于平台层的数据解决具体垂直领域的行业问题,包括消费驱动应用、产业

45、驱动应用和政策驱动应用。消费驱动应用包括智慧出行、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慧家庭;产业驱动应用包括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农业、车联网、智慧地产等;政策驱动应用包括智慧城市、公共事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消防、智慧停车。2022年我国正式进入物超人时代,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1845亿户,全年净增447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数高161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23%,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底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6万亿元,2020年规模为17万亿元,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工业制造和交通运输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