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复习资料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20165246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3.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构造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造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造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构造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构造复习资料含油气盆地: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聚积的四个条件: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古地理环境稳定持 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必须经受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油区构造样式:是指含油气地区具有相同或相近成因和形态特征的地质构造组合,它们在类 似的变形条件下将会重复出现。按槽台观点划分为稳定区、过渡区和活动区根据构造岩石组合或建造:复理石盆地、磨拉石盆地、红色盆地等根据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环境划分为引张型(或裂陷型)、挤压型、扭动型和混合型盆地等威尔逊旋回:胚胎期(陆内裂谷阶段):由大陆板块发展为大陆裂谷盆地,但未出现海洋环境幼年期(陆间裂谷阶段)

2、:大陆裂谷进一步拉张、拓宽,地壳进一步变薄,裂谷中央陆壳消 失,洋壳出现,大陆裂谷变为大洋裂谷,海水侵入,形成微型大洋成年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陆壳继续分离,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形成成熟大洋衰退期(主动大陆边缘阶段俯冲消减阶段):大洋板块的俯冲消减,形成海沟、岛弧或褶 皱山系残余期(有限洋盆阶段):大陆对接,大洋关闭,但仍有部分海盆残余遗痕期终了期(拼合造山阶段):最终两侧大陆完全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并转化 为高大的褶皱山系伸展盆地(裂陷盆地):泛指那些由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而导致岩石圈或地壳发生伸展构造 变形的沉积盆地伸展盆地划分为: 1)大陆内初始裂谷(东非裂谷系) 2)大陆内断

3、陷-坳陷盆地(松辽、渤海湾) 3)大陆间原洋裂谷(红海) 4)坳拉谷(三联点) 5)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 6)边缘海盆地走滑盆地:是沿着走滑断层,在扭张环境下形成的盆地。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 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分类:克拉通内部盆地、边缘盆地、单旋回盆地、多旋回盆地只要力的作用方式相同,构造样式的特点就一致基底伸展构造样式:由基底拆离断层与伸展断块组成。基底拆离断层是伸展构造体系内大型 滑脱断层 ,产状平缓 , 常呈现为铲式正断层或韧性剪切带盖层伸展构造样式:主要由伸展正断层、断块和相应背斜组成。依据剖面形态,伸展正断层 可分为板

4、式断层、铲式断层和坡坪式断层三种,三者组成一个完整序列叠瓦冲断层的发展顺序:有序冲断作用,包括前展式和后展式两种对冲式逆掩断层:由两条倾向相背倾斜、相对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下 (降)盘 背冲式逆掩断层:由两条倾向相向倾斜、相背(反)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 的上(升)盘。双重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层夹块组 合而成反冲断层:在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在冲断作用下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有三种 :断弯褶皱、断展褶皱、 滑脱褶皱,是重要的油 气圈闭构造。基底走滑断层常具较大位移。一般在基底上断面陡直 ,断裂带

5、破碎,两侧反射层中断,在地震剖面上不易追索对应的同相轴,向上至浅部或盖层中 散开和分枝,常形成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压扭性应力场情况下形成,主要特征是扭动带内断片向上散开,向深处收敛变 窄变陡,地层表现为背形 (a)负花状构造:张扭性应力场条件下产生,断层向上分枝并构成向形构造 (b)正反转构造:正断层逆转活动,使半地堑、地堑等构造的同期沉积层序向外凸出的构造。负反转构:由逆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由隆变凹,这都是负反转构造作用造成的,即先挤压、 后伸展形成的半地堑系、地堑系二级构造:二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 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

6、构造之间逆牵引构造带: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曳现象。逆牵引的典型特征是(1)出现在同生正断层的下降盘;(2)在主断层附近,地层的弯曲方 向与正牵引相反,为逆牵引;(3)逆牵引背斜高点距主下断层线较近;(4)背斜为不对称 的短轴背斜或鼻状构造,轴线与主正断层近于平行,陡翼位于正断层面一侧;(5)深浅层 构造高点不吻合,向深部逐渐偏移,高点偏移轨迹与断层大体平行。逆牵引构造带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断层条件、岩性条件、产状条件关于古潜山 1、构成要素:剥蚀面以下的老岩层组成核部构造;剥蚀面以上新岩层组成披盖构造。 2、形成过程:地壳上升遭受剥蚀、地壳沉降接受沉积 一系列古潜山被高一级

7、构造单元所控制,在平面上成带分布,则成为古潜山构造带 基本类型:断块山、褶皱山、残山古潜山成因及形成过程 1、地貌特征由三个因素决定: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抵抗剥蚀作用的强度、构造运动。 2、古潜山的形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 第二阶段:被埋藏之后又为构造运动所改造; 第三阶段:古潜山稳定阶段。岩层尖灭:岩层厚度变化的极端结果,可以使厚度等于零。厚度变化为零或岩层消失时,成 为岩层尖灭生长构造:指在沉积过程中发育的构造,也称同沉积构造,即在沉积过程中边沉积边发育的 构造生长背斜基本特征:1)上缓下陡;2)上下构造形态不吻合;3)岩层厚度由轴部向两翼变 厚;4)顶部岩性

8、粗,翼部细生长背斜与油气关系: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层; 古隆起带上有长期发育的圈闭构造,并且又具备储油物 性的有利相带,是油气高产富集的场所;古隆起鞍部易形成岩性油气藏;有利于形成 构造、岩性及地层等多种类型的油藏。生长断层:一边发生断裂运动,一边发生沉积作用的断层,称为生长断层生长断层基本特性: 形成的长期性和间断性深度和断距的特性延伸远和线性特征旋回性区域性 等距性岩性控制的局限性断层生长指数:为下降盘的岩层厚度(H1)与上升盘同一岩层厚度(H2)之比。Q=H1/H2 地层两盘厚度的比值(Q),Q越大,反应断层位移的速度也越大。生长断层的形成机制:塑性流动重力蠕动滑动单斜挠曲差异压实作用

9、底辟构造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底辟核、核上构造和核下构造底辟构造:是一种特殊的褶皱,是地壳深部塑性岩层在构造力或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流动,以 至刺穿或部分刺穿上覆岩层,使上覆岩层拱起形成的构造。 塑性岩层包括:蒸发岩(特别为盐)、粘土岩、泥炭、泥灰岩、岩浆等 但最普遍、最重要的是盐和粘土底辟构造的类型: 1、底辟核物质组成的类型:盐底辟、泥底辟和岩浆底辟 2、底辟核与围岩关系的类型:隐刺穿构造和刺穿构造 3、底辟核的形态类型:枕状、柱状、蘑菇状、鸭头状 4、底辟核的深度类型:浅层底辟:顶面埋深小于1200m; 中层底辟:顶面埋深1200-3000之间;深层底辟:顶面埋深大于3000m底辟

10、构造变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底辟物质本身在底辟过程中的变形;另一是底辟作用引 起围岩的变形底辟构造样式:1、盐底辟核外形及其内部变形2、盐上层的褶皱变形3、盐上层的断裂变形断层封闭性:指断裂封闭流体性能的大小排驱压力的差值越大,则断层的封闭性将会越好断层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Pd1和Pd2相同或相近,则断层不具封闭性;断面物质的排驱压力Pd大于断面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时,断层是封闭的;断面物质的排驱压力Pd小于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时,断层就不封闭封闭介质所能支撑的烃柱高度取决于:储层与封闭介质间的排替压力差;油水密度差; 水动力或静水压力条件断层封闭机理: 1.涂抹作用:塑性的泥质物或其他非渗透性岩层

11、被拖曳进断层带敷在断层面上 2.碎裂作用:断层发育期间岩石的挤压和破碎作用,可导致断层带岩石破碎,碎屑颗粒粒 径变小,碎裂作用形成的断层泥明显降低了断层带的渗透性 3.成岩胶结作用: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影响断裂带附近岩石物性的作用挤压或压扭性断裂,一般具有封闭性断层的产状与断盘岩层的产状的组合有以下五种:同向式、反向式、地堑、地垒、Y字形断层封堵系数包括两种一是纵向封堵系数,二是横向封堵系数断层横向封堵系数F横是评价断层面能否将两盘油气封闭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来 说,F横越大,断层侧向封闭程度越好,反之,封闭性越差泥岩涂抹量主要与泥岩厚度和泥岩与研究点距离有关。任一单个泥岩层所提供的泥岩涂抹

12、量 均随泥岩厚度增加而增加,随泥岩与研究点的距离增大而减小。页岩涂抹因子(SSF )裂缝:是指由变形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形成的在岩石中天然存在的宏观面状不连续岩石力学成因分类:剪破裂裂缝、扩张破裂裂缝地质成因的裂缝成因类型:构造裂缝、区域裂缝裂缝与层面的夹角分类:垂直缝、高角度斜交缝、低角度斜交缝、水平缝裂缝识别主要内容包括: 1)识别裂缝发育层段。 2)识别裂缝发育地区。 3)测量统计裂缝参数。包括裂缝的产状、开度、充填、密度、组系关系、力学性质、深 度、层位、岩性、电性特征等。 4)确定裂缝的类型,分析裂缝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形成时期。 5)建立裂缝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定量关系裂

13、缝岩心观测内容:岩心收获率、裂缝宽度、间距、密度、产状、充填情况、溶蚀改造、 裂缝力学性质。裂缝的密度:常规的裂缝密度分为线密度、面密度和体密度线密度指每米岩心长度观测到的裂缝的条数面密度是指裂缝累计长度和流动横截面积上基质总面积的比值体密度是指裂缝总表面积与基质总体积的比值识别裂缝的常规测井方法:裂缝识别测井(FIL)、声波时差测井(t)、深浅双侧向测井(DLL)、井径(CAL) 高阻背景上低的电阻率异常显示出裂缝裂缝预测主要内容包括: 1)预测裂缝发育地区; 2)预测裂缝发育层段; 3)预测裂缝发育程度; 4)预测裂缝延伸方向; 5)预测裂缝区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6)预测裂缝的含油气性裂缝预测方法: 地质类比法、分形分维法、剖面曲率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