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152946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一、气候的时空变化地球上的气候始终不断地呈波浪式演变,冷暖干湿互相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亿年不等。目前觉得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至少有下列时间范畴的变化: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等。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月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种次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浮现的几次气候变化。世纪内

2、的气候时间尺度不到,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气候周期。根据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的气候变化。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核心是拟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原则。这是由于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觉得划分出来的,事实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目前气候带的划分一般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一般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年至1万年。在漫长的古气候变化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总体

3、来说,寒冷时期比温暖时期短,前者每次但是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后者则可延续几亿年。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浮现,已成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自震旦纪以来,全球浮现过三次大冰期,即大概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期、2至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冰期到来时,地表的平均气温减少5左右,冰川的最大范畴可达大陆面积的30%。此外,冰期期间也有转暖和变冷的时期,转暖期称为间冰期,变冷期称为亚冰期。(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在距今万年左右至1世纪末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中,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到公元前15的最合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目前高3-4;另一次是自15世纪开

4、始的寒冷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目前低-2。竺可桢把国内近五千年来的估计温度与挪威雪线高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的结论。从而表白,亚洲和欧洲在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基本相似。应当说,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尽管世界各地最冷和最暖年份发生时间有所差别,但气候的冷暖起伏是彼此呼应的。至于历史时期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时间尺度则均比较小。(三)近代气候变化近代气候是指近来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近百年来,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从19世纪末到2世纪0年代,全球气温曾浮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在北极地区增暖尤为强烈,11-192年间巴伦支海水温比191-间高出8,导致30年

5、代在巴伦支海浮现过喜热性鱼类。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特别是进入0年代后来,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明显。例如196年冬,本来被大洋所隔的冰岛和格陵兰岛,竟被冰块连接起来,以至于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岛踏冰漫步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年代后来,世界气候又趋变暖,特别是80年代后来,世界气候增暖的趋势更为突出。有人对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从1880年至194年的6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增长了0.5,从19至1965年减少了02,然后从965至193年又增暖了05。应当指出的是,南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趋势存在着差别。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趋势大体相似,只

6、是升降幅度略有不同,增暖仅出目前冬、春、秋三季。而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则呈波动较小的增长趋势,升温比北半球明显,且各季皆有增暖现象。此外,在全球年均增暖的趋势中,亦有少数地区自19世纪以来始终在变冷。可见全球各地近百年来增暖的范畴和尺度并不相似。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种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这是由于在地球各圈层构成物质中,大气的流动性最强,变动性最大,影响也最广,一处有变,便会不久影响周边环境,甚至全球。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既涉及气候的自然变化,也涉及气候的人为变化,两者互相叠加使气候的波动变得相称发杂,它波及到多种因子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因

7、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使地理学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之路,把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构成统一的气候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进行多学科交叉的进一步研究,这是现阶段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特点。(一)冰期与冰川的作用地质年代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浮现,自然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要受到强烈影响,如冰川的存在导致地壳负重下沉,冰川的消融导致地壳卸负上升,冰川还导致大量植物和动物种群的迁移和有选择性的灭绝,并形成了许多新的物种。此外,冰川还改造了河流水系,形成了大量湖泊等。第四纪大冰期中,气温也是冷暖交替浮现的。在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较现代平均越低812,雪线下降,冰

8、川迈进。在温暖时期(即亚间冰期),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约8-2,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在第四纪最大一次亚冰期时,世界大陆有2/1 3/10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现代仅为1/10),冰川体积可达3 30104m(现代仅有 50010m)。巨大的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常形成峡湾、U形谷、羊背石、角峰、刃脊等冰蚀地貌;在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冰碛 冰水地貌。北美洲的大湖带和欧洲许多湖泊是冰期前的构造谷地,经冰川的刨蚀,加深加宽后积水而成的。冰川还可导致河流变化流向,河湖串联等现象。此外,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

9、也与冰川作用有关。有资料表白,上述 004k体积的冰川积结在大陆上,可使海面减少5m。随着冰川的扩张,气候带南移,生物群落也随着南移,如第四季开始时,北极动物群经直布罗陀海峡可来到地中海。又如在黑海之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万年此前)地层中曾发现北极狐、北极鹿等残骸化石。(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近代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重要是指气候的明显变暖。而气候变暖被觉得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剧烈增长,从而导致“强烈温室效应”有关。所谓温室效应本是地球圈层互相作用的必然和必然规定,即行星大气中2和水汽对行星所起的类似玻璃暖房的作用。一般,行星接受的太阳辐射和向周边散射的热量会在某一温度值附

10、近达到平衡。但如果行星大气中有较多的O2和水汽,太阳的可见光、紫外线则可自由透过CO和水汽加热行星,行星向外散射的热能常因CO2和水汽的吸取和阻挡而返回行星表面,使行星表面温度升高,从而维持较高温度的热平衡。因此,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生物圈是不可想象的。观测到的全球增暖现象与大气中CO浓度及其她温室气体含量的增长有较好的相应关系。这种关系始终可以追溯到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由南极冰芯记录分析得出的16万年以来的温度、CO和甲烷浓度的变化,体现为气候的冷暖变化随着着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减。全球气温升高也许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劫难。它将使地球上的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会因此而上升,始终沉没大片陆地。这种危

11、险事实上已经在一部分地区浮现。美国宇航局宣布,PEXPosido科学卫星测出199和194年两年海平面上升速率达3.9mm/年,相称于近百年海平面上升平均值的2倍。此外,195年初已发现南极沿海的几乎每块冰原都在缩小,并且有一座巨大的冰山从冰原上脱离开来。科学家指出,到21左右海平面如果比目前上升了 m,就将把目前近1亿人口居住的沿海都市和村镇都沉没。1995年3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位于太平洋的小岛国的代表强调说,如不采用坚决措施,数十年后至少有7个岛国将消失在波涛之中。全球变暖的影响对其她地区也很明显,它可引起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目前全球的干旱和洪水事实上都已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