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152274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8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2项目简介2报告编制依据3 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2自然资源3.3社会经济条件3.4土地利用现状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4.3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4.4公众参与分析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5.2规划依据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5.4 项目主要工程内容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6 投资估算6.1投资估算依据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6.3投资进度计划7 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7.1土地权属现状8 项目组织实施管理8.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8.2工程建

2、设管理8.3资金使用管理9 效益分析9.1社会效益9.2生态效益9.3经济效益10 结论与建议10.1可行性研究结论10.2问题与建议-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岫岩县位于市南部,山地面积约占80%,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本次整理的项目区位于辽宁省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项目区内土地整理总面积733.9982公顷,其中黄花甸片468.7879公顷,石庙子片265.2103公顷,该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又以种植业为主。据此,在土地利用上是以耕地为主,项目总耕地面积548.8856公顷,占项目总土地面积的74.78%。根据调查,本项目区内的农

3、业生产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区黄花甸片:土壤耕层薄,部分耕地耕层厚度101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该片临近哨子河,地下水源充足,且大部分地区土壤状况较好,但由于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以及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土地产量上部去,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项目区所在的前堡村人均耕地仅为1.1亩,远远低于全国1.59亩、辽宁省1.5亩的平均水平;未利用地多,土地利用率不高,尚有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等)103.1709公顷,占该片总规模的22.00。项目区石庙子片:耕地有效土层浅薄质地贫瘠,滩涂及荒草地砂砾石较多。这些年来,由于生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特别

4、是对耕地重用轻养、粗放经营,属于掠夺式的利用,致使土壤结构变坏,耕地肥力下降,土层变薄;促使有机质含量高于2的耕地只占耕地面积的6,中低产田面积不断增加,土壤漏水漏肥严重。特别是在项目区周边有7家轻烧镁、重烧镁矿,因早期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对该片内所在图幅为K-51-116-(57)中的西青苔峪村14/407-3和东青苔峪村14/185两块耕地造成中度污染,地块土壤板结,客土后增加土层厚度,改变土壤PH值,得以原有耕地恢复。近年来,岫岩县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对产生污染源的有关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已杜绝了再污染。从上述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客观要求对

5、该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与部分土地开发。因此该项目亟待实施,以解决项目区所在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补充耕地越发显得必要。同时也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需要。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是实施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步骤。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改善了生产条件,由低产变高产,逐步扩大高效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拉动当地农业产业经济,为发展岫岩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种植护岸林和绿化林带,改良土壤,配置排水设施,使农业

6、生产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荒草地等未利用地得到开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本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以保护和恢复项目区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为根本,对可利用的非耕地和少量低产耕地进行土地整理,使其既有利于岫岩县可持续发展和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明显增长,又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耕地增加,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1.2项目简介1.2.1项目性质该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1.2.2项目范围该项目区位于市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黄花甸片东至省级公路张庄公路,西、北至乡级公路黄暖线,南至沙岗村南端,项目区中部有哨子河流经,将该项目区分为两片;石庙子片北至丁家峪村南至石佛村,西部以析青公路、青古

7、公路为界;东面以青苔峪河为边缘。1.2.3项目规模项目区图斑总面积741.5403公顷,减去其中不动工的交通用地以及现有居民点的扩建占地7.5421公顷,项目区总规模733.9982公顷。其中黄花甸片项目区总面积471.8312公顷,减去不动工的交通用地、预留建设用地及居民点3.0433公顷,项目总规模为468.7879公顷,所涉及127块图斑,详见附表1;石庙子片项目区总面积269.7091公顷,减去不动工的交通用地以及现有居民点扩建占地4.4988公顷,项目总规模为265.2103公顷,涉及50块图斑,详见附表2。1.2.4项目投资规模该项目总投资估算2905.76万元,每亩投资2633.

8、20元。其中黄花甸片总投资估算1913.48万元,每亩投资2721.17元;石庙子片总投资估算992.30万元,每亩投资2494.38元;1.2.5项目工期该项目拟施工期一年。1.2.6新增耕地率该项目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132.7462公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18.09。其中黄花甸片新增耕地面积87.2568公顷,占该片总规模的18.61;石庙子片新增耕地面积45.4894公顷,占该片总规模的17.15。2报告编制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

9、6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黄花甸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石庙子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7土地利用年度计划2.8岫岩县农业治理开发规划2.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 1011-2000)2.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2.1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2.12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2.13 1:10000标准分幅地形图3 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位置岫岩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东邻凤城,西接营口、盖县,南连东港、庄河,北与海城、辽阳接壤,隶属辽宁省市。南北长91.8公里,东西宽75.5公里,总面积4507平

10、方公里,略呈榛叶形。项目区位于市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黄花甸片东至省级公路张庄公路,西、北至乡级公路黄暖线,南至沙岗村南端,项目区中部有哨子河流经,将该项目区分为两片;该片位于东经12326531232732,北纬403000403222。石庙子片北至丁家峪村南至石佛村,西部以析青公路、青古公路为界;东面以青苔峪河为边缘,该片位于东经12330091233145,北纬404116404348。3.1.2地形地貌岫岩地处辽东断块山区,境内丘陵起伏,河川纵横,千山山脉从岫岩北部入境,分向西南和东南延伸,形成环抱岫岩北、西、东边界的天然屏障。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79.6米,其中较大的山岭有50

11、0余座,屹立于北部凤城和岫岩交界处的帽盔山海拔1141.5米,是境内的最高山。全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冲击平原和盆地。项目区均为河谷冲击平原,黄花甸片被哨子河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东地块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总体地势起伏较缓,局部起伏不平,临近高差较大,地块内邻近相对高差0.3-1.0 米;河西地块西高东低,中部低两侧高。整体地势起伏较小,靠近沙岗村的部分,地势起伏不平,临近高差较大。石庙子片整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项目区的西部部分地块临近山坡地。3.1.3水文地质岫岩县大地构造位置,按传统观点属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营口宽甸隆起的中部;按地质力学观点属天山阴山复杂构造带的东端和新华

12、夏系构造第二隆起带的中段交接复合部位,又称“岫岩地台”。全县主要存在纬向(东西)构造体系,新华夏系(北东北北东)构造体系,河西系构造体系(北西)和小型旋卷构造体系。县境内山谷交错,河溪如织,约500余溪流汇集为13条支流偏岭河、哈达河、汤池河、雅河、牤牛河、沟连河、牧牛河、石庙河、青河、古洞河、葛藤峪河、暖泉河、渭水河。13条支流又汇成两大干流大洋河和哨子河,二流汇合,组成境内大洋河水系。另有两条外河流,一为小洋河,一为大沙河,属英纳河水系。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66373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51596万立方米,每年农田用水2368.6万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全年总用水量3144.8

13、万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6.1%,地下水蓄积量约为38700万立方米。黄花甸片位于哨子河东西两岸,哨子河流长171.85公里,流域面积2155.03平方公里,总落差904米,根据文家街水文站观测资料,哨子河最高水位93.88米,最低水位88.04米,年平均最高水位88.27米,最低水位88.17米;年平均最大流量1037.3立方米/秒,该片段年平均流量90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30立方米/秒。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埋深4米,PH值7.5,硬度140。石庙子片位于青苔峪河沿岸,支流为洼岭河、小闹沟河,水质化学成分为碳酸钙镁型水和重碳酸钙型水,水质较硬,硬度为176,水中少碘。地下水

14、储量丰富,总量为2227.8万立方米。该片为古老地台的结晶基底,岩石普遍经受中高级区域重度,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比较普遍,地层为古老地带隆起区,地层出入不全,出覆地层仅有元古界前震旦系辽河群。3.1.4气候岫岩县属于北温带湿润地区,具有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季“三寒四温”,多干少涝,盛行北北西风;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季,盛行东南风;秋季“两温五寒”,阴晴多变,盛行北北西风;冬季干冷少雪,盛行北北西风,平均风速2.5米/秒,最大风速21米/秒。无霜期136至152天,年平均气温6.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9.1摄氏度。全年降水86至106天,降水量775.8至9

15、33.8毫米,最多降水158天,降水量1508.7毫米;最低降水52天,降水量475.8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14.4毫米,岫岩地处千山山脉东南迎风坡,南临黄海,夏季海洋性暖气流从南入境,经南低北高的地势升台作用,7、8两月降水量多,占全年降水量的56.5%, 项目区属岫岩县中部湿润气候区,是县内的低山区,平地海拔100-190米,山峰海拔300-500米,山上植被较好,气候湿润、热量适中。该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平均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373.1小时,无霜期为142147天左右,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结冻时间平均在11月12日17日,而解冻(地表始化)在3月上、中旬,化

16、通时间在4月13日20日。该区是县内气候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宜农作物的种植。3.1.5植被项目区属千山山系,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植被属华北和长白植物系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繁多,代表植物:林木:落叶松、红松、柞树、槭树、核桃、板栗等;花草:苜蓿、车前叶、野玫瑰、水芹菜、大叶芹、蕨菜等;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谷子、小豆、绿豆、红薯、马铃薯、苏子等。3.1.6土壤岫岩县土壤以棕壤为主,草甸土次之,还有少部分水稻土、沼泽土。分布情况低山、丘陵、坡脚为棕壤土,平地、河谷为草甸土;在草甸土与潮棕壤土上发育一部分水稻土;低洼谷地有发育极少的沼泽土。项目区均地处河谷

17、冲击地带,黄花甸片土壤以耕型砂质草甸土为主。PH值5左右,有机质含量为1.26%,养分含量为:全氮0.07%、有效磷3mg/kg、速效钾61mg/kg,土层厚度为1525cm,平均20cm;石庙子片土壤基本为耕型壤质浅淀酸性岩棕壤土种和耕型壤质浅淀坡积棕壤土种,并含有少量草甸土。酸碱度为6.17.7之间,有机质总量9.97.57,平均值1.65,全氮总量496.279,平均值0.086,有效磷3ppm、速效钾107ppm。土层厚度为10-35cm,无塌方、塌陷。其中K-51-116-(57)中的407-3图斑地块的土壤含可溶镁为112.9mg/kg,PH值为8.57;185号图斑地块的土壤含可

18、溶镁为111.4mg/kg,PH值为8.46。3.1.7自然灾害项目区的气象灾害是雹灾较重,其次是伏旱、暴雨和大风。3.2自然资源3.2.1光热资源太阳辐射:太阳总辐射5月最多,12月最少,呈单峰型,年总辐射123.9千卡/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60.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的变化同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情况一致。日照:年均日照时数为2373.1小时,月实际日照数5月最多,7月少,9月再多,11月再少,呈现不对称的双峰型。热量:项目区年平均气温6.3 - 6.8C,年平均最高气温13.0-13.8C,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21.9C。无霜期:无霜期为142147天左右,土壤结冻时间平均在11月12日1

19、7日,而解冻(地表始化)在3月上、中旬,化通时间在4月13日20日。项目区的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3.2.2水资源岫岩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66373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51596万立方米,每年农田用水2368.6万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全年总用水量3144.8万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6.1%,地下水蓄积量约为38700万立方米。地表迳流水12.7亿立方米,充足的水资源适于发电、蓄水灌溉、养鱼等。黄花甸片年降雨量600-1200mm,多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4米,该片临近哨子河,哨子河流长171.85公里,流域面积215

20、5.03平方公里,年平均最大流量1037.3立方米/秒,该片段年平均流量90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30立方米/秒。石庙子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000mm,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在1.5-2.5米,地下水储量为2227.8万立方米。开采模数为0.8。该片东侧临近青苔峪河,南部有洼岭河流经汇入青苔峪河。青苔峪河的多年平均流量为30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为20立方米/秒。洼岭河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0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为1立方米/秒。青苔峪河中河水以及地下水的化学、物理性状以及水中含有物的成分及其含量适中,水质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灌溉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

21、。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由于项目区处于北温带湿润气候区,水资源较丰富,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经济条件,确定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根据实际情况,岫岩地区旱田仅靠大气补给可以保持农作物正常生长,而且项目区地处河畔,地下潜层水丰富,区域含水层主要为砂卵砂砾或粗砂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含水层厚度较大。另外,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大气降水丰富,可以满足旱田生产需要。因此,项目区只对黄花甸片的水田和菜田以及石庙子片的水田进行需水量估算。黄花甸片项目区北部现有新建成前堡村方塘一座,长80米、宽46米、深6米

22、,利用河水进行补给,蓄水量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水田面积4500亩,沿项目区北部地沟至磨盘乡大桥的乡级公路有渡槽一条,通过项目区现有涵管引水至水田,项目区整理后水田面积53.7087公顷,合805亩,因此利用项目区附近现有方塘可以满足灌溉需求。根据项目区现有菜田生产状况打5米深、直径3米的集水井68眼,单井出水量70-80立方米/小时,可满足20座大棚的灌水需要,可供水量4760万立方米(68眼);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青椒、黄瓜、豆角、韭菜、茄子、芹菜等,按实际生产经验,每3天灌水1次,每次2小时,需水量6立方米,每座大棚灌水量3立方米/小时。项目区1358座大棚需水量4074立方米,供

23、水量大于需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生产需要。石庙子片需水量计算:灌溉需水量按干旱典型年灌溉用水保证率75进行计算。根据当地已有水田生产经验水田灌溉定额650立方米/亩,项目区规划后水田47.012公顷,根据农田水力学和当地水利部门提供的材料,因规划灌溉形式为混凝土U型渠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75,实际年需水量为45.84万立方米。石庙子片供水量计算:根据项目区现有生产设施状况,由于青苔峪河为非季节性河流,可利用该河水进行灌溉,故在河流的上游修建方塘一座,利用河水进行补给,方塘的蓄水量为2.06万立方米,根据黄花甸片的类似方塘,预计年出水量为15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00余亩,本次在该

24、片规划水田705亩水田,还可以顾忌项目区周边水田的灌溉。由此可知供水量大于需水量,可以满足生产需要。3.2.3生物资源岫岩县属千山山系,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植被属华北和长白植物系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繁多, 林木茂密,野生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98万亩,森林面积377万亩,林木蓄积量22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30.1。山货野果80多种。野生动物60余种。野生药材为人们认识和采集的有76种。植物资源:岫岩境内现有林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树种共有35科、80属、175种。花草约为690种,可做饲料20余种,野生药材有141种。代表植物:林木:落叶松、红松、柞树、槭

25、树、核桃、板栗等;花草:苜蓿、车前叶、野玫瑰、水芹菜、大叶芹、蕨菜等;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谷子、小豆、绿豆、红薯、马铃薯、苏子等。动物资源:尚存的野生动物有野猪、野猫、狐狸、山羊、野兔、松鼠、蝙蝠、蜂、老鹰、杜鹃、野鸡、云雀、螃蟹、草虾等。3.3社会经济条件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地处于岫岩北部的山区,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下表: 项目镇、村别总人口总劳力农业人口数人均耕地人均收入石庙子镇东青苔峪村183980017241.32230西青苔峪村252486023811.32350丁家峪村184677817671.31100石佛村225374021411.32300黄花甸村前

26、堡村110045010601.12400沙岗村150065014501.82400黄花甸村36291120345012200磨盘村2214578822051.934903.4土地利用现状黄花甸片各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 单位:亩地类村别土 地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前堡村113252505210687048090765405沙岗村13119.33950.7117.66377.4452.995.61298.8826.3黄花甸村21089.43014.5539.598152237.3302.62363.52817磨盘村204593249.2196.114220.257

27、6.7143.8982.51074.4石庙子片各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 单位:亩地类村别土 地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石佛村35603.23463.1317.326721.3934.6305.8186.32338.8西青苔峪村35571.24133.4500.329468.41006.717888.82172.3东青苔峪村206542171.2444.614997.61058.3105.9105.21744.8丁家峪村13569.52087.85419269470.657.2188.8955.13.4.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黄花甸片:项目区总规模为468.7879公顷

28、,按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统计项目区的各项地类如下表所示地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灌溉水田旱地其他园地人工草地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农村道路水工建筑物河流水面滩涂荒草地111112125143154156163272321324311面积17.9769316.060021.18671.07331.46000.46676.64670.74670.066765.904837.19943.8367.424.520.230.310.101.420.160.0114.067.94其中已利用地(包括耕地、园地、农村道路、沟渠等)365.6837公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77.83,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等)103

29、.1709公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22.00。石庙子片:项目区总规模为265.2103公顷,按全国土地分类统计项目区的各项地类分布如下项目区总规模农用地未利用地地类旱地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农村道路其他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112154156163317324311面积265.2103314.84870.65950.28002.82901.153230.736414.703510081.010.250.111.070.4311.595.54其中已利用地(包括耕地、农村道路、沟渠等)218.6172公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82.43,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等)46.5931公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17.57

30、。3.4.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分析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项目区土地耕地面积较大,但多为中低产田,土地质量较差,产量较低,旱田亩产仅6000公斤/公顷,水田产量5250公斤/公顷;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分别为77.83和82.43,远远低于辽宁省89.82的平均数。土地的未利用率较高,因此在该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具有较大的潜力。土地利用结构仍然具有较大调整空间,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整理仍有潜力。因此,此项目进行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要求,势在必行,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意义就在于此。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黄花甸片除部分农民自发建造的大棚有小口径机井外,田

31、间基础设施基本没有配套。项目区内部哨子河两岸现有防洪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为保证项目区不受洪水威胁,黄花甸镇政府拟自筹资金加强防洪排水措施,对大堤不完善部位进行加固。拟加固坝长600延长米,在位于二道河子入口处修筑堤坝,坝高2米,坝长120余延长米,达到十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沿二道河下游两侧砌筑防水墙。石庙子片在青苔峪河的防洪堤坝有部分段需修缮,石庙子镇政府承诺自筹资金修建河堤2.2公里,可以保证项目区的地块河水汛期的威胁。 3.5.1水利设施状况项目区现状以旱田耕地为主,无灌水设施,黄花甸片部分大棚有农民自打单井。黄花甸片、石庙子片内部均没有排水设施,雨季积水基本靠地面自流排入滩涂地河临

32、近河流内。3.5.2交通状况项目区交通状况良好,黄花甸片东靠张庄公路,省级公路;北邻地沟至磨盘大桥的乡级公路,西靠黄暖线公路,对外交通便利;该片内部有田间作业道多条,东西走向,弯曲不直,部分需重新整理;田间作业路状况差,土质路面,高低不平。石庙子片西部临近析青公路和青古公路。田间路和生产路均为自然形成,路状况差,高低不平,无桥涵。3.5.3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内已有部分林地,但林网建设不完善。3.5.4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附近居民点可以提供10kv电力,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项目区建设后水泵、电动机的设备运行提供了便利的电力条件。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黄花甸片、石庙子片内滩涂上均形成

33、冲沟多条,用来排山坡雨季积水及农田生产用水。部分地段冲沟宽度已达到近百米,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4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该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与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黄花甸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石庙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岫岩县农业治理开发规划、岫岩县洪涝规划等规划保质一致。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是土地利用的蓝图。项目区的整理开发规划在总体布局上符合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指标

34、落实上与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土地利用规划分解到各村的规划指标相一致。 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 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用途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切实可行;政府决策与公正参与相结合;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期限与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2010年),在规划期限内,做出分期土地整理开发的安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与相关的部门规

35、划相协调。4.1.3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堤坝的防洪规划与设计符合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通过初步规划,通过整理现有耕地和开发未利用地(荒草地和滩涂等)可以使耕地面积达到705.3518公顷,其中改良中低产田耕地548.8856公顷,可增加耕地132.7462公顷。新增耕地比率18.09。其中黄花甸片新增耕地面积87.2568公顷,占该片总规模的18.61;石庙子片新增耕地面积45.4894公顷,占该片总规模的17.15。4.3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在项目区域内,由于接受了上部洪积下来的大量细土物质,坡积物堆积较厚,形成了明显的粘化层(或淀积层),土壤发生次层清楚

36、。由于项目区内大部分土地所处的部位相对较低,土壤发育受降水淋溶淀积和地下水的双重影响,但淋淀作用较强。项目区域内待整理土地容易集中连片,便于耕作管理。项目区所在乡、镇土地利用特点是垦殖率较低,大农业用地系数较低,未利用土地比重大。根据日平均气温、积温、水分、有效性、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文及排水条件等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标。项目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确定该区域为粮食、经济作物耕作区。土地利用方向为保护现有耕地,尽量扩大耕地面积,将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尽量建设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区;积极合理开发利用荒草地等土地资源。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当地群众要求,结合项目区自然条

37、件在黄花甸片内规划出一定数量的水田、旱田,其余地块规划为温室大棚,种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水田灌溉采用项目区北部新建成的方塘,温室区内利用当地地下水埋深4米,水层厚5米的水源条件,采用打集水井管灌。在石庙子片内规划出一定数量水田作物区,其他区域全部规划为旱田。由于项目区附近有可以通过引水涵管利用河流水,地下水丰富,埋深浅,水层厚,项目区内有可利用方塘,规划采用方塘提水灌溉的方式以满足项目区的耕作需要。4.4公众参与分析岫岩县政府规划此项目的土地整理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故此,自上而下组成了领导、技术、群众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对此整理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县主管县长、镇长亲自组织,

38、计划、土地、农业(包括林、木、果)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各部门确保可研性工作的进行分别抽调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论证,对土地整理项目可否提出技术论证,为土地整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广泛地听取了项目区内各村的村民和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土地承包者的意见,对项目区的土地整理达成了共识,为未来实际土地整理创造有利条件。从上述情况得出,此整理项目,有多级领导组织的保证,有科学依据和群众基础。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5.2规划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

39、划(含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各有关专业规划理论和方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农业、水利等专业规划标准;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根据规划原则、规划依据和项目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客观情况,采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群众结合的方法,分别编制出不同方案,在多种方案中进行比较和选优,最后确定项目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5.3.1项目区规划方案与总体平面布置说明各类用地布局及范围黄花甸片:区内原有水田17.9769公顷及靠近方塘水源的旱田,这部分地块引水便利且水源充足,重新整理为水田,整理后水田面积53.7087公顷,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103.1709

40、公顷,全部开发为水田、旱田和菜田;项目区原有园地已不存在,部分被小开荒为蔬菜大棚,根据当地需要,将这部分区域整理成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结合地形及自然条件,项目区棚区共规划5个棚区,大棚长90m,宽7m,南北间距5m,东西间距10m,根据地形情况,个别大棚长70-50m,共有大棚1358个,共计148.6154公顷;项目区内多处坑塘早已废弃,一并划入整理区,共计1.46公顷;项目区内的道路、排水渠系、林带等田间工程进行部分调整与整理。项目区规划前后对比表 单位:公顷地类规模比例整理前整理后增减整理前整理后增减旱田316.0600242.6896-73.370467.4251.77-15.65水田

41、17.976953.708735.73183.8311.467.62菜田0.0000148.6154148.61540.0031.7031.70农村道路6.64673.8290-2.81771.420.82-0.60滩涂65.90480.0000-65.904814.060.00-14.06农田水利用地0.466719.006318.53960.104.053.95水工建筑物0.74670.93890.19220.160.200.04荒草地37.19940.0000-37.19947.940.00-7.94坑塘水面1.46000.0000-1.46000.310.00-0.31其他园地21.1

42、8670.0000-21.18674.520.00-4.52河流水面0.06670.0000-0.06670.010.00-0.01人工草地1.07330.0000-1.07330.230.00-0.23合计468.7879468.78790.0000100.00100.000.00注:净增耕地面积为规划后耕地面积减去原耕地面积及原有园地、坑塘面积。石庙子片根据该片地形地貌、土壤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布置各项工程。将项目区的北端青苔峪河上游地带规划为水田,其他规划为旱田用地区。由于该片靠近山坡地,考虑项目区免于被山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规划三条排洪沟。为满足当地群众的要求,在后堡村附近修建整

43、理鱼塘一座。该片相应配置了道路、沟渠、护路防护林网、灌溉水源和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前后的地类变化如下表地类规模比例整理前整理后增减整理前整理后增减旱田214.8487 213.3261 -1.522681.01 80.44 -0.57水田0.0000 47.0120 47.0120 0.00 17.73 17.73 农村道路2.8290 1.2792 -1.54981.07 0.48 -0.58滩涂30.7364 0.0000 -30.736411.59 0.00 -11.59农田水利用地0.2800 2.6930 2.4130 0.11 1.02 0.91 荒草地14.7035 0.00

44、00 -14.70355.54 0.00 -5.54坑塘水面0.6595 0.9000 0.2405 0.25 0.34 0.09 其他未利用地1.1532 0.0000 -1.15320.43 0.00 -0.43合计265.2103 265.2103 0.0000 100.00 100.00 0.00 项目区内各类用地布局详见规划图。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布局与说明黄花甸片:项目区规划后以旱田、水田、菜田生产为主,占总面积的94.93%,整理现有田间设施,结合项目区地形地势布设田间道路,在旱田区、水田区布设排水农沟(2级)、毛沟,同时以路和沟渠为界划分作物种植区,在水田田块布设灌水农渠及毛渠;

45、菜田当地计划发展蔬菜大棚,利用大口径集水井供水,布设低压管道引水进大棚。为解决项目区排水,将项目区东西两片现有低洼滩涂所形成的冲沟整理成排洪沟,采取干砌石护坡,排洪沟一侧与田间路结合。由于项目区位于河道边缘,为保持水土、固岸、防洪,沿河流修好大坝及20米、30米宽的排洪沟两侧田间路一侧种植林带,同时配置相应的电力设施。石庙子片: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在规划为水田的区域内布设两级灌水渠,采用U型混凝土明渠。修建方塘一座,保证水田的灌溉,在沿堤坝一侧修建排水支沟,在水田地块内布设相应的毛沟;在旱田区域内为解决项目区排水,将项目区内现有低洼地及滩涂所形成的冲沟整理成排洪沟,采取干砌石护坡,并在项目区

46、的地势低的地块边缘布设农沟。项目区道路只设计为两种即田间路和生产路,田间路路顶宽3米,路面为砂砾石路面,生产路路顶宽2米。各级道路都高出地面至少30cm。田间路和生产路形成与公路平行和近似垂直的农田路网体系。5.4 项目主要工程内容项目区内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与客土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5.4.1 土地平整与客土工程土地平整:黄花甸片采用大功率推土机进行机械平整,削高填低,平整后添加客土,保证开发地块的耕层厚度30cm,并达到地面坡度的一致性。合理分配土方量,就近挖填平衡,保证排灌系统的正常坡降和运输线路没有交叉和对流,使平整工程量最小,生产率最高。根据沿河耕地及未利

47、用土地的地势分块平整,平整区移动土方量93.7576万立方米。石庙子片为水田客土与经济作物平整,提供适宜的地面平整基础。根据项目区地势和地形分块进行平整,对现状旱田分块平整、现状荒草地、滩涂分块平整,合计移动土方量742588.8立方米,方塘及鱼塘的开挖土方量用于该片内原有低洼地带的填平,含砾石较多的用于加固防洪堤坝。客土平整工程:黄花甸片客土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现有中低产田的客土,现有耕层15-20cm,平均客土10cm,未利用荒草地和低洼滩涂客耕层30cm,扣除项目区低洼滩涂整理为排洪沟部分面积,项目区合计客土量61.5318万立方米。项目区客土土源位于哨子河磨盘大桥左右岸,以及镇内建设用

48、占耕地剥离的表土,距项目地块1-3公里,平均2公里。土壤类型为棕壤、河淤土,土层厚度达200厘米,可提供土量76万立方米,土壤质量、数量均能满足地块客土要求。客土后土源不需要复垦。石庙子片客土土源为西青苔峪村堡东组、下洼组、后堡组,土壤为耕型粘质浅淀黄土状棕壤土种,土层厚度为4-6米,面积为300余亩。土壤母质少砾石,其PH值在7-8之间,有机质平均含量2.12,全氮含量1.07速磷平均含量1ppm,速钾平均含量96ppm。距离项目区3000米左右。土方量以及土壤质量均满足该片客土改良工程的需要。该片客土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现有耕地中部分客土,包括中低产田和被污染破坏的两块地,现有耕层10-2

49、0cm,平均客土15cm,所在图幅为K-51-116-(57)中的西青苔峪村14/407-3和东青苔峪村14/185两块耕地需客土30cm以上,未利用荒草地和低洼滩涂客耕层30cm,项目区内多处坑塘需客土填平再加以平整合计客土量365652.4立方米。5.4.2农田水利工程5.4.2.1水田、菜田灌溉水源工程项目区地下水源充足,降雨量丰沛,结合项目区周边地区旱田生产经验,旱田生产靠自然降雨即可满足。黄花甸片:水田灌溉水源:项目区北部现有新建成前堡村方塘一座,长80米、宽46米、深6米,蓄水量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水田面积4500亩,沿项目区北部地沟至磨盘乡大桥的乡级公路有渡槽一条,通过项目区

50、现有涵管引水至水田,项目区整理后水田面积53.7087公顷,合805亩,因此利用项目区附近现有方塘可以满足灌溉需求。菜田灌溉水源:项目区内地下水位一般是地面下4米,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层厚度5米,地下水资源水深丰富。据此情况与项目区周边已有菜田灌溉情况,菜田灌溉确定为利用地下水。据项目区周边的井灌情况调查:菜田灌溉设计大口径集水井提水,井深5米,内径3米,井壁厚0.5米,井壁上部3米采用浆砌石16.49立方米,井壁下部采用干砌石14.5立方米,底部干砌石0.5米,3.5立方米,挖方119立方米,填方56.2立方米。井泵为QJ系列潜水泵200QJ50-20/1,扬程20米,抽水量50m3/ 时;

51、配备电机5.5千瓦;设计集水井68眼,配备68台机泵及泵房。根据现有集水井生产情况,单井出水量70立方米/小时,每眼井可灌溉20座大棚。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青椒、黄瓜、豆角、韭菜、茄子、芹菜等,按实际生产经验,每3天灌水1次,每次2小时,需水量6立方米,每座大棚灌水量3立方米/小时。项目区共有大棚1358座,打68眼集水井可以满足灌溉需要。集水井68眼需浆砌石1121立方米,干砌石1226立方米,挖方8092立方米,填方夯实3822立方米。石庙子片:利用方塘集潜层地下水以及利用河水补给作为水源,采用提水灌溉;在析青公路旁边修建一座方塘,其边长分别为60米和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利用此

52、方塘可以对原荒草地整理后的水田进行灌溉。方塘挖深7米,顶宽分别为60米和80米,边坡1:1,取用底宽分别为53m和73米。方塘需要的工程量及材料为开挖土方量30282立方米,浆砌石510立方米,干砌石1100.9立方米,护底干砌石1547.6立方米。井泵选择为300QJ250-35/1,流量230m3/ 时;扬程15米,功率9.5kw。5.4.2.2灌水工程黄花甸片:水田灌溉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及井位设计农、毛两级渠道,采用U型防渗渠,典型农渠按控制面积810亩计算,渠长1230延长米,开口1.95米,渠宽3.4米,水深0.56米,渠槽顶高0.66米,壁厚0.05米,挖方294立方米,填方529

53、立方米,混凝土151立方米,占地4170平方米。毛渠控制面积105亩,农渠长5074延长米,开口0.36米,渠宽1.56米,渠槽顶高0.46米,壁厚0.05米,挖方204立方米,填方1370立方米,混凝土7915立方米。菜田灌溉:根据地形布置温室大棚,标准棚长90m,宽7m,南北间距5m,东西间距10m,个别大棚长70-50m不等,共有大棚1358个,分布于哨子河东西两片的5个棚区,每20个温室公用一眼集水井,采用地下管道输水,由竖管上接给水栓,供大棚内作物用水。根据棚区地形,温室沿管道两侧或一侧平行布置。管道选用硬聚氯乙烯管(UPVC管)90,考虑当地气候及冻土深度,管道埋深取1.2米,竖管

54、选用50UPVC管。共布设干管8880米,竖管2309米,给水栓1358个。石庙子片水田灌溉采用混凝土U型渠,按均匀流计算公式试算,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及井位设计农、毛两级渠道,典型农渠按控制面积800亩计算,渠长907延长米,开口1.95米,渠宽3.4米,水深0.56米,渠槽顶高0.66米,壁厚0.05米,挖方218立方米,填方331立方米,混凝土112立方米,占地3085平方米。毛渠控制面积105亩,农渠长4230延长米,开口0.36米,渠宽1.56米,渠槽顶高0.46米,壁厚0.05米,挖方110立方米,填方1142立方米,混凝土275立方米。5.4.2.3灌溉电气工程现有电力设施可以提供

55、1万伏电力保障,黄花甸片输电主线路由黄花甸镇原有高压线接入,达至各泵房。黄花甸镇架设输电线路7690米,配置30KVA变压器6台,配电箱6个。石庙子片由原有高压线接入,达至泵房,架设输电线路480米,配置10KV变压器1台,配电箱1个。5.4.2.4排水工程黄花甸片:排洪沟:项目区内由哨子河分成的两个区域内各有一条由低洼滩涂多年被水冲刷而成的冲沟沿两区域内部穿过,汇入哨子河,该冲沟分别与项目区外多条排水沟相连,同时排项目区周边地区雨季积水,平时呈干枯状态。本次设计将这两条冲沟挖深整理,东片整理长度3297延长米,下底宽12米,开口20米,沟深2米,边坡1:2,与大坝结合处和水流湍急处布设225

56、0米(两侧)干砌石护坡,护坡厚0.3米,浆砌石基础厚0.5米,沟一侧修1米高土坝,上顶宽1米,边坡1:1,另一侧与设计3米宽田间路相结合,路高0.5米,同时起到挡水坝作用。西片排洪沟总长3741米,整理后由北至南10宽长540米,20宽405米,30米宽2796米,沟深3米,边坡1:2与周边排水沟汇水处及转弯水流湍急处设计干砌石护坡合计3500米,护坡厚0.3米,浆砌石基础厚0.5米,土坝规模同上,另一侧与设计2米宽生产路相结合,路高0.3米,同时起到挡水坝作用。另外对通过项目区两侧公路现有涵管的排周边地区的小排洪沟进行整理,整理10米宽排洪沟625米,20米宽200米,3米宽1450米,2米

57、宽450米。项目区内未开发的土地和部分易涝耕地配套工程不完善,洪涝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3日暴雨5日排除,设计暴雨量为150mm,则根据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水流量,一级排水农沟控制面积0.186平方公里,选取典型二级排水农沟控制面积0.126平方公里,毛沟0.054平方公里。据此标准,按不同排水面积计算出排水渠的排水流量。按均匀流渠道计算公式试算,算出排水设计断面。通过试算,项目区内部排水系统布设农沟两级、毛沟一级。农沟一长7350开口1.65米,底宽0.4米,深0.5米,边坡1:1.25;农沟二长3280米,开口1.4米,底宽0.3米,深0.45米;毛沟长2150米,开口1.25米,底宽0.25

58、米,深0.4米。排水工程工程量统计表排洪沟长度挖方填方占地干砌石浆砌石30米宽27961006565192742657045.569920米宽3947421017894947283017.2573910米宽11654951.5116503米宽1450232043502米宽450309900合计150337.513086185893100621438排水渠布置:根据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排水渠尽量与道路、林带相结合。石庙子片:项目区内有三条由低洼滩涂多年被水冲刷而成的冲沟贯穿项目区,汇入西青苔峪河,该冲沟同时排项目区周边地区山坡积水,本次设计将这三条冲沟挖深整理,修建三条排洪沟,具体位置详见规划设

59、计图,丁家峪村附近的排洪沟断面为底宽1.5米,高1.5米,上顶宽为6米,修建长度为520米,开挖土方量2925立方米,需干砌石421.1立方米,浆砌石260立方米;在后堡村附近修建排洪沟800米,底宽1米,高1米,上顶宽为4米,开挖土方量2000立方米;在该片南端修建整理原有滩涂冲沟项目区内1175米,底宽3米,高1.5米,上顶宽为9米,开挖土方量10575,干砌石量1181立方米,浆砌石量587.5立方米。项目区外820米,规模同项目区内相同。开挖土方量7380立方米,干砌石量824.2立方米,浆砌石量为410立方米。排水沟工程设计沿堤坝设计支沟,垂直支沟分别布设农沟和毛沟,工程量统计如下

60、排水沟工程量统计表排洪沟长度底宽高边坡工程量占地支沟27800.50.81:1.2533366950农沟一24850.40.51:1.251274毛沟45700.250.41:1.2513715.4.3田间道路工程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新规划道路的坡度同所在地块的地面设计坡度。黄花甸片:规划整理田间路7条,设计路面宽3.00米,路基宽4.00米,路高0.5米。田间路总长5330延长米,占地面积21320平方米,需填土方量5916立方米,砂石路面15990平方米。规划生产路8485延长米,路宽2米,路高0.3米,需填土方量5091立方米,占地16970平方米。石庙子片:规划整理田间路1828米,设计路面宽3.00米,路基宽4.00米,路高0.5米,占地面积7312平方米,需填土方量2577.5立方米,砂石路面5484平方米。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