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20131690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5.9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7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必修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 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1)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出现“”。(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汉武帝:实行“”,强干弱枝;设置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酎金夺爵,减少诸侯国数目。2.北宋解决藩镇割据问题(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后,需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 的问题。七国之乱推恩令地方割据(2)措施收精兵:杯酒释

2、兵权,剥夺统军大将兵权;编练 ;设三衙和枢密院分掌统兵权和调兵权。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 任知州,设 进行监督。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州郡财赋大部上交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3)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禁军通判文臣物质基础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措施:明太祖裁撤 ,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中书省二、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2)设内阁发

3、展历程:明太祖设立 ,但不参与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阁臣权力逐渐增大,拥有“票拟权”,但最后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特点:是皇帝的顾问机构;阁臣品秩较低,没有专门的衙署。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图证历史】明代的“票拟”与“批红”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目的: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架空 。(2)设立:年间。(3)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受皇帝召见,只能 。(4)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跪奏笔

4、录【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教材补缺】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文字狱”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南书房: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密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权。“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概念

5、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概念解读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比较项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国家行政机构职权行政、决策内侍、咨询最高行政权任职方式选拔任免直接由皇帝决定会议选举中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任命,首相组阁本质君主专制的产物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民主政治的产物对君权影响制约君权强化君权国王“统而不治”认知深化1.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

6、特点和影响(1)特点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

7、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影响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针对练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此机构的设置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军务C.取代前朝的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D.与议政王大臣

8、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解析根据“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康乾盛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130年呈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

9、。这种盛世建立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素养感悟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

10、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获取材料信息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信息:_ 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材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明

11、太祖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明朝的国家体制具有独特性;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思考:明朝的这一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试答:_ 明朝的这一制度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材料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纠举起到了支撑作用。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制度设计,还要求监

12、察官员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运用材料论证问题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论证:_ 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总之,明朝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1.(2017课标全

13、国,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真题感悟易错易混从宦官读书识字很容易想到明代的宦官专权,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明朝政府的初衷,让宦官读书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内阁。2.(2016课标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14、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3.(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

15、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1.(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模拟通关2.(2019厦门模拟)读下表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

16、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宪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

17、书”,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3.(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4.(2018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C.反映

18、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5.(2018枣庄高三期中)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和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僵化,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

19、的原则。这种做法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2.(2019广州联考)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进

20、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2345678910111213143.(2018百校联盟全国卷4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从材料“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可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4.(2018惠州4月模拟,27)始

21、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

22、。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6.(2018黔东南州一模,27)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

23、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7.(2019上饶一模,2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12345678910111213148.(2018梅州一模,26)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

24、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中讲到“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入值南书房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帝通过增加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9.(2018德州高三期末)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

25、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123456789101112131410.“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解析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

26、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1.(2018潍坊高三一模,6)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123456789101112131412.(2019南充模拟)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

27、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123456789101112131413.(2018郑州一模,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

28、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

29、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根据材

30、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任答两点)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2019漳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345678910111213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