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20116743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为了掌握 XX 学四舍在施工期间的工作状态,通过对科技大学四 舍的定期观测, 揭示出井点降水、荷载、时效对科技大学四舍的影响 及其规律, 校核原设计的各种 基本假定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及时发 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保证施工能安全稳定 地运行。为此,对该科技 大学四舍进行了垂直沉降变形观测。二、采用的技术规1、国家水准测量规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3、工程测量规三、变形监测控制网(一)观测的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及规要求:为了能准确反映科技大学 四舍的变形情况,达到监视科技大学四舍安全的目的, 本工程使用 SDL30 型电 子水准仪,对 科技大学四舍进行二级沉

2、降观测。(二) 使用的仪器设备1、对二级沉降观测,可使用 SDL30 型电子水准仪,采用变换仪器高法进行监测2、仪器精度论证沉降点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观测,测站高差中误差主要有置平 误差 m 平, 瞄 准误差m瞄,读数误差m读,对仪器进行检校。三、点位设计(一)变形点布置1、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 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 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 点之间间距以 15 30 米为宜,均匀地 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 设计图纸上有专 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2、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

3、非凡要考虑到装修装 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不 能连续 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3、具体图见附图测区概况:科技大学四舍位于校东区,北方为纳米科技公司,西近科 技大学二舍,交通便利。基准点和监测点设计图:基准点共选四个,分别标号a B、CD监*4*测点共选13个,分别编号:W1 W2W13(二)基准点设计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础,必须保证坚固和稳定,因此点位应选在变形区以外,地质条件好,又能够永久保存的地方。为检核基准点的稳定,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 点均设置成基准点组。对于埋设在基础上的观测点,在埋设之后就开始第一次观测,往后随着荷重的 逐步增加(例如砌筑墙壁或安装设备后,机器开始

4、工作之前等),重复进行观测。 在运行期间重复观测的周期,根据沉陷的快慢而定:每月、每季、每半年或每年观 测一次,一直到全停止为止。由于在观测各个基础时水准路线往往不很长,并且其闭合差一般不会超过1 2mm因此闭合差可按测站平均分配。如果观测点之间 的距离相关很大,则闭合差可以按距离成比例地分配。三)基准点的布设、埋设方法(1) 基准点位置的选择 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础,基准点一般要求绝对稳定,在位置选择时要注意 以下几方面: 位置要选在变形围以外;地势稳定;深埋。(2) 基准点布设形式 基准点可分为两级:固定基准和工作基准。固定基准点一般选择3 个以上,距建筑物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少于 1.5倍

5、建筑物高)当有 3个点时,除某两点的 连线与主要 轴线平行外,另一点应跨过建(构)筑物且对其长边基本构成等腰或 三个基点基本构成直角 三角形;当点数多于3个时,除应满足以上条件外,其余 的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建(构)筑 物的四周,距离可偏远一些。工作基点选择在地 势相对稳定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在离建筑 物30m以外150m以地势稳定的地方 选择和埋设水准点。3)基准点的埋设 尽量利用城建部门建立的水准点和各级平面控制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 点。 在该区域有修建年代较长、基础稳定的建筑物时,则可在该建筑物上设置 墙上水准点。 在墙上凿一个长约200mm的洞,直径为20mm长约250mm的圆钢 嵌进

6、洞约200mm露出 墙外约 50mm 向上弯的标头呈圆形用水泥将洞填满, 洞口 抹齐与墙面平。 建立浅埋水准点。该点应选在较隐蔽而且通视良好保证安全的地方。首先挖长1150mm宽110mm左右的小浅井,地面整实。用直径20mm长约117mm的螺纹钢上 部凿成半圆形,下部焊成十字将焊成的十字型螺纹钢放入井,直接灌注混凝土,露出地面约 60mm 左右,顶部要砌筑保护盖。监测点的埋设和布设要求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数量足够、点位适当。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 位置又与建筑物的 大小、荷载、基础类型和地质条件有关,并且要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的沉 降情况。沉降观测点的选择还应便于 建筑物基础沉

7、降的现场观测,易于保存,并不受损坏。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通常在建筑物的四角点、中点、转角处等能反映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布设沉 降观测点,点间距 一般为 10m 20m;(2)对于设有后浇带及施工缝的建筑物,应在其两侧布设沉降观测点;(3)对于新建与原有建筑物的连接处,应在其两侧的承重墙或支柱上布设沉降观测点;(4)对于一些大型工业厂房,除按上述原则布设沉降观测点外,还应在大型设备四周的 承重墙或支柱上布 设沉降观测点。 20 钢筋四、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立(一) 网形确定垂直位移监测网有基准点,由 3 点组成水准点组。工作基点 A 座, 布设时根据 场地情况。(二) 水准观测

8、沉降点采用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等级母千米咼差全中误差(mr)路线长度(km)水准仪的型号水准尺附合或环线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四等10 1-1等级视绫岳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03-级0 了1,0二级502, b三级 _、P r* / /W004三遂能读数3、沉降观测的-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 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9、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 可比性更一致5.3 沉降观测实施1 观测的等级与仪器的选择(1) 根据设计要求,本次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级变形观测。(2) 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w 0.50mm2、观测方法(1) 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观测方法。使用SDL30电子水准仪配合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观测。观测前应 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全面检查, 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 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不应大 于0.1mm,其它技术要求应完全满足规要求。首次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测,从第二次观测开始,采用单程观 测。(2) 技术要求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以及水准测量的限差应符合

10、下表规定。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二等w 50w 1.0w 3.0 0.3等级基辅分划之差基辅分划所 测高差之差相邻基准点高 差中误差每站咼差中误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 线闭合差检测已测高差较差二等0.40.61.00.300.6 0150 0W4 5 J n中坠读数法2 0ao注:表中神为测站敎口(1) 水准网的平差采用独立水准网的高程起算数据作为首次观测, 采用经典严密平 差计算基准 网。(2) 高程网的间接平差在沉降测量中一般都要对多节点水准网进行平差计算,如图:1、权的确定用距离L与测站数n定权2、列误差方程式3 组法方程

11、V.iV2V4V5V7V8(H(HAh);-PIP2Pa-F4h5 P(HT h7 叫h;)P;Z (HDh8)P8C/L.iC/L2C/LaC/L4C/L5C/L;C/L8(PP2P3)XP2 丫 PaT 口(Ha h.) P2h2Pahs0P2X(P2P4P5) YP5ZP2h2P4(HB h4)P5 y(P5P7P8)ZP7TP50P7h7 P8(H557877 78 DP2I% 01A) 00P.(HP2 (Y 2Pa(Th)aXP2(X2h2)Pi P2p4(h BPagP5(ZhP丫P(Y5h5)P2 P42 4P7(TP5b)p8 ( h Dh)ZP (XahjP5P7p6 (h

12、 CP8 叩P7(Zh)TP P6a6P7P3XP7Z(PaP; P7) TPahaP;(H 1%)37a;7a a; CBh4Yh5h3Zh7hh8Dn2规律:每个节点高程平差值就是该节点周围各线路计算的高程的带权平均值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平差成果及精度垂直监测网平差成果表第一次第二次次是测量误差引起的,而这个误差是在规规定的限差之,所以该次由两次测量平差成果取平 均值得到的首次观测基准值是绝对可靠的。同时也为下次复测监测网进行变形分析时提供 了必要的基础 数据。七、垂直位移监测网检验水准点稳定性检验方法较多,这里采用“平均间隙法”或“单点 位移分 量法”来对水准网中各水准点进行整体性检验, 即

13、假设各水准 点都稳定,如 果接受原假设则都稳定,如果拒绝原假设证明网中有些升降,可进一步采用逐 个剔除法检验出网中稳定点和非稳定点。在检验时,首先检验两次观测是否同精度观测。垂直基准网检验测次FFa /2自由度检验结果备注12a =0.05因F F a /2,即都是同精度测量8 资料整理(4)对变形曲线进行分析对监测点的沉降过程、点间的沉降差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本次观测的质量进行分析 对相邻两次变化量的分析 总变形量的分析9上交资料1.仪器检校资料;2.沉降观测记录手簿;3. 标石标志的规格及埋设图:4. 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5.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观测成果表;6. 沉降过程和沉降分布图表;7. 沉降分析成果资料;8. 沉降测量技术方案;9. 技术报告。附件 2:沉降曲线图0.000.501.00沉降曲线次数(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1.50曲200H2.50_3.003.504.004.505.0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