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20114438 上传时间:2021-02-1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是_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农民的文化欣赏水平不高。我国的农民基数较大,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对各种书籍、杂志的需求相对较低。虽然政府在农村建立了图书室,但诸多农民并没有将业余时间利用在读书看报方面。同时,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在春节回家期间,沉溺于打牌打麻将。此外,针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封建思想残余较为根深蒂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农民自身文化欣赏水平。(二)缺少完善的农村文化

2、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中心思想不断渗透强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由此使得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而农村文化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各种与文化有关的资源不充足,虽然国家加大了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来为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动力,但是现实收效并不是十分理想,与群众需求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始终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闲置或损坏等现象。(三)现有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利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农村明确提出了对文化活动的种类和内容的要求。但是,文化活动场次比较少,形式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且缺乏形式创新,很难吸引村民,所以不利于村民满意度的提升。

3、二、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一)提高农民自主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发挥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首先,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摒弃传统的观念,提升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以此来拉近与科学及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其次,文化建设是一项利民工程,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提高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将会使文化更加贴近实际。在经济、文化等事物的管理过程中,农民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借助这一过程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使文化富民工程落实到位,更加顺利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新时期下,

4、农民生活质量与日俱增,进一步提出了对文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以满足农村文化建设需求。因此,要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力度提升上来,确保文化投入在财政收入中比例的合理性,并与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例相一致,保证公共文化投入增长,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方政府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出财政对后续文化设施的支持作用,拉近城市与农村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进行完善,加强文化场所的兴建,如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等,从而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5、通过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步投入,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活动形式的创新,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农民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采取适宜的活动形式,对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充实,以此作为立足点,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并使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内容,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亮点。(三)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先进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对健康有益文化予以大力支持,激发社会力量在创办农村文化事业中的参与热情。地方政府要持续增

6、强政府扶持力度,形成长效的文化建设机制,带动农村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文化部门要履行自身的职责,一方面应将改造的重点放在落后的文化上,另一方面要杜绝腐朽文化的出现,从而达到优化文化市场的目的。同时,还应对文化事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和引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基层政府的积极引领,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实现建设文明新农村目标。2.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的环境下,新农村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宣传和推广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农民群众,拉近农民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注重优秀文化的自主学习。针对优良家风、乡风,要进行积极宣传和表彰,农民群众要将自身的创作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保持

7、高度的创作的自主性,助益于新农村文化发展。3.激活农村文化市场。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此,要使这类文化始终保持协调发展的局面,这样才能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统一。文化,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点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激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并将两者结合,其中,在“引进来”方面,要将资金和人才纳入其中,社会要加强农村文化的投资,文艺创作者则要积极践行农村文化资源的创造。同时,在“走出去”方面,加强文化节目在城市中的传播,如乡镇文化特色汇演等。文化市场的活跃气氛,可以将农民创造热情激发出来,大力加强

8、农村文化建设。(四)强化农村文化协调发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村发展全局,以此来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相协调,避免出现文化建设相对独立的状况。在具体的实践中,农村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经济发展作为物质保障之一,有助于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对于经济增长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民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保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将农民的文化水平提升上来,从而促进农村内部文化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与文化水平共同进步的效果。三、结语总而言之,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农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可以使他们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9、量。因此,在乡村振兴策略环境下,要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振兴乡村的一项有效举措来予以落实。通过全面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弘扬,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起文化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参考文献:1杨静.改革开放四十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2):16-17+44.2何冬.浅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及解决途径J.戏剧之家,2019(19):200.3郑建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乡村科技,20

10、19(13):10-13.4张伟.四川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4):5-7+11.5向俊峰,宋山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245-246.作者:许蓓婷单位:福建省南安市霞美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将是影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力推乡村振兴,意味着国家发展重心在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其背后是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性转折,是在立足于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激发其积极性、

11、主动性。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而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点,这就要求各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拓展产业空间、创新产业形态、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探索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与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三农”承载城市资本危机的代价是我国能够度过多次经济危机的体制基础,支撑

12、了我国经济多年的平稳发展。站在当前时点,一方面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村作为缓冲垫的功能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工业和城镇投资回报率下行,农业和农村蕴藏着的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潜力也有待开发,为防止下一次经济硬着陆就必然要再平衡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配套的城乡关系改革也势在必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出发点在于城乡差距的弥合,引发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这种结构性的重大改变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在农业、农村细分领域蕴育着超速发展的机会。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一)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新格局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是乡村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源于过去城乡割据

13、政策的客观存在,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都是“单向城市化”流动的,从而造成了城乡收入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而且从乡村内部来看,土地要素与人口的绑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支持各类人士返乡下乡创业并鼓励民间工商资本下乡,能够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更多地吸引城市的资源、资产、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土地要素的活化。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土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实现集体土地经营权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抵押与转让,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

14、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才能吸引包括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加入,而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加入将带来先进的资本1。而且对土地要素的松绑还会带来其他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例如随着“农二代”“农三代”相对于“农一代”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代际差异扩大,人地关系松动的速度与节奏将加快,土地流转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将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量构成;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带来集体收益增加形成的示范效应可加速土地流转进程从而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如图1所示)。(二)统筹兼顾培育

1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重塑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研究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难发现减少农业人口,提高生产集中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经营的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用小农集中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入手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许多学者对小规模经营寄予发展期望,认为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可以很好地适应农业的生物性特征,能够使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比如小农户无论在种植还是养殖方面都存在着技术积累、生产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上的明显不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依赖外部技术

16、、管理、市场预测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那么对小农户的扶持也就转化成为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涉农龙头企业特别是传统农资企业已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农业服务平台,通过汇聚农业全产业链资源加以打造和整合,通过上游产品和技术资源提供包括土壤改良、全程作物营养解决方案、农机供给及农机手代收代种、农业金融等服务;通过联合下游产品经销商实现产销对接,保障并拓展农产品销路,破解农产品卖难和卖价低等难题,为小农户提供诸如从种到收的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与扶持传统小农户相对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领

17、域、多层面的带动引领作用是我国未来形成新型农业体系的基础。尽管相关研究发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有诸多对弱势群体、小规模农户的负面影响,但稳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成长,以土地要素集中和规模化为主线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然是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抓手。目前,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一批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以知识化的现代职业农民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中坚力量。(三)通过合理土地资本化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资本”作为农业生产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投融资渠道方面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

18、本化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末至今,城市国有土地的资本化,是国内全面工业化、城镇化的最大助力。作为资本最重要的来源土地资本化将是今后农村政策的破局点。所谓土地资本化就是利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使农村土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在生产、分配等流通环节中实现土地增值的一个过程。农村土地分为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对于农用地的资本化,是从农村承包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其融资担保权等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将通过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等方式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2。201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中

19、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随着农用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的扩大和全面铺开,农村土地、宅基地投资权益的适度资本化已经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农业融资工具,是农村土地红利释放的制度性保证。(四)加快基础设施赋能乡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前提,对乡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发展将带来农业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重新分配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一直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配置失衡较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成为一块影响重大的短板。在进入“追求幸福生活”的新

20、时代,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有文化、体制、生态等方面的提升。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最大的问题便是留不住劳动力,乡村经济进入“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流出生活条件发展停滞环境问题积累劳动力不愿回归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建立良好的宜居条件将是很好的切入点,“安居”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进行乡村居住环境治理的同时,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还要放在公共服务建设上来。伴随乡村农业生产质量要求提高、规模化生产推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加深,对道路、物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随之提升,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政策导向,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农业、农村基础设

21、施将提档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三、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节点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要平等地看待城乡之间的关系,其背后是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性转折,意味着在立足于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从依赖外生增长,到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每个地区在贯彻这一战略时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特色小镇可担当此任。特色小镇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通过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以承载产业和人口、加速产业升级的任务,同时也为产

22、业升级提供了高层次的消费市场,这种乡村发展战略既符合当前中央有关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也将从根本上增强各地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一)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还是产业,特色是其“灵魂”无特色不小镇,要发展特色小镇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各地区在发展农业特色小镇时特别要注意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充分考虑是否具备新奇产业基础、人口结构等条件并参考中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以特色产业培育为先导,回归对特色小镇应有功能的思考,探路有鲜明特色的小镇发展路径。首先,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还是产业。产业是人口合理聚集、乡村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都特别要强调产业功能的优先性。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23、来看,许多著名的特色小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嵌入了特定区域及其历史人文背景下的“产业生态位”,因大量联系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集聚而带动的人口与经济的集群效应,这是许多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期特色小镇形成的最初动因3,还有的地区是在自身已经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引入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提升自我价值,强化实现“独一无二”的特色打造而成的。其次,这种小镇是自组织的,可以跟产业、周边的节点强强联合形成微循环模式的产业生态。这种微循环本身就可以形成产业,并通过民间资本长期投资、吸引集聚特色产业、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等方式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互利,改造、改进当前我国乡村的整体面貌。最后,特色小镇的主导产

24、业可以借助于全球化和互联网手段,把相关产业引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中去。在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特色小镇以高度融合的态势开放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赢、利益共享,协同发展并形成有强大的自我萌发能力的产业链。(二)特色小镇是“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平台以人和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建设涵盖了人们对医疗、健康、教育、旅游、便利的现代生活服务业、绿色环保等综合型需求,从根本上说是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特色小镇不仅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需要具备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这就意味着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兼顾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这也是决定农业特色小镇成功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长期以来我国

25、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特色小镇的要求却意味着要对产业与环境的平衡破题。小城镇连接着城区与农村,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入驻,人口的长期集聚是小镇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打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足,往往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资源(如焚烧、用水),造成环境污染和不必要的整治成本,只有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扩大公共服务,才能从源头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以浙江省为例,在八个小镇(指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中,除了主打旅游的小镇外,即使其他以制造业为“特色”的小镇,也都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对于“软实力

26、”的目标如休闲、三产培育、博览中心、时尚市集等,在完成这一基本建设和改造后,在斥力(大城市雾霾、拥堵、生活节奏紧张)与引力(大交通及互联网发展,小镇亲近自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完成疏解大城市中心人口并吸引当地农民就近城镇化的任务4。从中可以发现,特色小镇并非唯“特色”论,而是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有特色、宜人宜居的小镇。(三)农业特色小镇的开发、运营应以社会资本为主目前“特色小镇”的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合营的PPP模式。如果特色小镇建设单纯依靠政府,会出现效率低下、财政压力大等问题,而全部依靠市场又会产生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所以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坚持“政府引导、企

27、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的投资建设,也就是说政企合营的模式或将成为特色小镇的主流经营方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根据既定指导目标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行政服务、土地供给,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特色小镇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角,承担小镇主要的开发、建设、运营等关键环节。这样政府一方减轻了自身的财政负担,还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的运营团队,大大提升特色小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企业一方降低了投资风险,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可谓双赢。具体而言以社会资本为主导建设、运营的农业特色小镇,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关于小镇的资金来源,任何一个特色小镇的开发都

28、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如何为小镇筹集发展资金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总结成功特色小镇的创建、运营、融资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社会资本的高度参与是小镇成功最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参与的小镇开发还可以通过打造专业的投融资平台,借助资本运作优势为小镇的发展筹集资金。其次,在完善产业链布局、引进优质资源及整合新型产业资源方面,社会资本更有经验。最后,社会资本主导的农业特色小镇的运营往往要借助PPP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政府的部分职权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社会资本,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四、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产业规模化、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

29、景下,乡村发展问题不再被置于城乡二元的视角下,乡村发展路径也不再从城市反哺或辐射的角度出发,而更加注重发掘乡村内生的增长机制。201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本质上就是沿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入非农产业,增强农村产业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发展思路5。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的产业规模化、一体化将成为我国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所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0、形成完善的契约网,将不同经营主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产业、要素、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6。最具代表性的是龙头企业打造的“土地+种子+化肥+农药+农技+农机+收购+加工+营销+资讯+金融”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商,借助其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小农户提供诸如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物流配送、农产品购销、农村金融等服务,在实现企业、农民、社会三方共赢(如图2所示)的基础上,有助于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把农业做强做大,培养农民真正成为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促进了农业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市场集中度的加速提升。五、打

31、造农业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我国传统农业的边际产出总体不高,农业产业链面临着“双柠檬市场”“双失灵”等困境,产业链中单节点盈利低下的状况也客观存在。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的发展就要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中走出来,实现党的十九大所说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在规模提升基础上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通过重塑和升级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融资方式,进而实现纵向多元化和横向一体化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望成为突破行业困局的具体路径。从农业全产业链来看,主要分

32、为四个部分:上游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购销;中游的耕、种、收等田间作业和管理;下游粮食的烘干、仓储、物流、贸易和加工;以及为产业链服务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相关产业链在采购、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优势,凭借这种纵向打通、横向协同的整体优势,控制关键环节和终端出口,推动行业整合。目前,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在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再造新模式的过程中7,有两部分可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一个是中间环节的种植管理,其核心是做到高效率、低成本,释放种植利润;另一个环节是下游的流通销售环节,烘干、仓储等设施偏重资产,且只有有效掌握了下游的销售

33、,才能有效驱动上游的资源整合和扩张。上游的农资端在整个产业链中壁垒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上游农资端分散以及缺少优势产品所致;而农业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的开展有赖于从上而下形成的产业链闭环,而一旦形成闭环,供应链金融也就顺理成章了。当前,随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农业”正通过产业链融合,改变着现代农业的技术供给和资源配置,形成了诸多的创新实践模式8(如图3所示)。六、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农旅文融合产业大环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农村新业态的培育。所谓农业新业态是指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业态的农业新型产业形态,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技术进

34、步、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以及新要素价值的凸显。伴随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发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的新业态,成为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一)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业经营户20743万户,其中小规模农业经营户20345万户,占比达99.8%。这些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和重要主体,即使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相对于规模化经营,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种植普遍存在着农作物品质有待提升、土壤质量下降、机械化/信息化缓慢、资金筹措困难、产销对接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

35、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农业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所谓数字农业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以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土地流转改革和新型经营主体崛起为主要驱动力,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从全产业链角度深化数字化改革趋势和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运营效率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在“互联网+”这一工具或变革方式的基础上,从全产业链角度继续深化改革方向和力度所最终得到的产业升级结果,是“互联网+农业”的终极变革模式。1.大数据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数字化”制定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行业得到逐步应用,粗放型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将得到改进,定制化、个性化、高品质的

36、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这种“订单农业”利用互联网在规模化定制的独特优势,预先将消费者需求汇集然后将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这不仅将改善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且打破了传统农业种植“先种植后销售”可能面临的“蛛网困境”的问题,同时还会衍生出参与式种植、体验式收割、人格化营销与定制化销售等消费场景,以及与乡村旅游结合的“体验农业”新型业态。2.可变速率、精准农业、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等多种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将推动农业流程的改进目前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良种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基于物联网的农业解决方案,可实时收集并分析现场数据及部署指挥机的方式

37、,达到提升运营效率、扩大收益、降低损耗的目的;通过实施数字科技可解决农业领域特有的问题,打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实现作物质量和产量双丰收等,从而更精准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供需匹配。3.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机器学习所具备的通过使用大数据集来优化单个或一系列关键目标的能力很适合用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作物产量、疾病预防和成本效益等问题。在种植领域,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被用来分析来自无人机和卫星的图像、气象数据、土壤样本和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并帮助确定播种、施肥、灌溉、喷药和收割的最佳方法;在养殖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失;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帮助培育更好的

38、植物基因,创造更安全、更高效的农作物保护产品和化肥,并且开发更多的农产品种类。(二)以农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符合各地特色的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现代化的新型产业手段。根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8亿人次,营业收入7400亿元,从业人员1100万人,新产业对农业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1.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要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并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

39、展生态经济,积极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多种模式的服务活动,着力打造生态景观+生态环保+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生态相关多元产业格局,形成业务组合优势,真正实现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未来随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乡村生态旅游业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将成为未来农村环境建设的持续动力。2.鼓励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推动旅游创新型发展文化是内容,旅游是载体,二者结合才能保证旅游业的活力永驻。乡村文化游强调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强调以文化特征为切入点,创新打造出一批符合当代气息的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集群,做大品牌输出影响力。3.保护传统

40、乡村古迹,开发特色资源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快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良性机制。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等多记载着中国优秀文化的变迁史,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9。保护、统筹、利用并发展它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关注点。4.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打开城乡消费新需求通过培育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商务会展和创意文化等农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有利于打开城乡日益增加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进而形成以龙头企业、新型经济组织带动的农旅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农旅融合分别经历了1.0农家乐

41、与2.0精品民宿,进入了3.0现代庄园时代,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庄园经济带,打造丰富的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不同形式的农家乐,带动乡村经济稳步发展。(三)以双向物流体系为核心的乡村网络零售业截止2017年底,全国近70万个行政村中35万个有农村电商覆盖,实现增加值8945亿元,吸纳劳动力210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0%。农村电商成为乡村最兴旺的新业态,从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电商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双向物流网络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的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

42、次、短周期”的消费要求,新的配送体系亟待出现以解决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同时依托有效信息流的流通模式有利于确保生鲜农产品稳定供应10。目前,在消费品下乡方面,电商的信息流和物流通道已经打开,但从农产品向城市销售的角度来看,受限于物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滞后,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发展迅速,未来发展空间较大。2.发展农村生鲜业务,建立高效的冷链运输机制目前由于优质冷链物流服务商缺位、物流外包成本高昂、外包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原因,不少生鲜电商采用重模式自建物流。随着生鲜电商市场的日益成熟,冷链物流行业将进一步发展,能够实现质量的上升,成本的下降。3.发展农村普惠

43、金融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电商化意味着信息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电商化之后,网络平台能沉淀海量有效的经营、支付、快递以及交易信息。这些全量信息将帮助金融机构更有效地做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同时电商化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做好贷款流向、贷后催收等工作。当电商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才能更充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将大大提升,风险管控的成本也极大降低,将形成一种以移动技术应用、产业链整合以及多品类金融服务覆盖为基础的农村金融新业态。作者简介:李国英(1970-),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实施乡村振兴

44、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个“灵魂工程”至关重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回流;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不论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近两年国务院对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和规划要求,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从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

45、依旧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积极探究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下,所谓乡村文化是指农民群众长期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特征、村落建筑、民族服饰、民俗节日、宗教信仰、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乡村风貌、道德体系、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集一体的总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价值引领,其建设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非凡,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

46、合素质和凝聚力。首先,实现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保障。其次,政府报告中提到说,优秀的乡村文化对增强农民的凝聚力、提振农村的精气神和孕育社会好风尚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第二,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活和谐稳定。首先,乡村文化具有的“天人合一”特点极富生态价值的文化观念

47、。面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污染现象,转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群众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其次,乡村文化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场域,在不同的时期或地域,乡村呈现出的文化形式也有所差异,这些有差异性的文化形式为乡村生活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进而也为促进乡村生活的和谐稳定发挥保障作用。第三,有利于乡村精神回归和实现城乡融合。当前,面对枯燥乏味喧嚣的城市生活,很多人开始勾勒出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渴望有一个精神的栖息之所。乡村文化孕育千年,依旧是人们慰藉心灵和去除在城市异乡无所依靠或者内心不安的一个出口。而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

48、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城市人回乡得到精神慰藉,增加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当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一直表现得很突出,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还可以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推进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義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搞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从实践来看,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而言,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文化建设中主体人口流失严重乡村文化

49、建设发展离不开主体建设者,而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参与者和创造者,对建设乡村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出现“空心化”1现象愈发严重,即农村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不仅造成了乡村庞大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群体,使得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还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交通压力等各种社会问题,可想而知,老人们虽然也会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作用,但是对整个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而言,还是得依靠年轻人来传承和发展。此外,农村一些留守儿童在寒暑假会被父母接到城市短暂生活,这让孩

50、子们对城市文化充满了向往之情,等他们假期结束回归农村,会对乡村的文化产生抵触情绪,但又无法改变现状,就造成了两种文化在他们内心的冲突,进而也会导致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变得矛盾和不清晰。外来人才动力不足。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除了需要当地的主体建设者之外,还需要外来人才力量的加入。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打破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然而,由于城市和乡村在根本上的差距,乡村的各种发展建设都落后于城市,建设动力不足,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进入到乡村共同建设乡村。总之,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不仅需要内外力量人才

51、作为根本支撑,还需要其他各方的大力支持。只有乡村文化实现了繁荣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农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乡村的建设发展才能得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动力。2、乡村文化建设资源缺失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资源缺失严重。首先,受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各种政策的不断推进,使得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出现了“千镇一面”的文化现象,原有的文化资源被破坏严重,甚至丢失。其次,由于乡村主体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自信,导致一些乡村的乡民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特色技艺文化等不予重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甚至被遗忘。最后,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

52、重视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乡村的建设发展也引来了众多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报道中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如何发家致富上,而对乡村文化资源报道的相对较少。因此,很多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和保护意识不强。3、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相关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导致出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简陋短缺、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1、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回流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

53、与。针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要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吸引人才回流。十九大报告中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优秀的人才对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中,就要深入发掘乡村经济潜力,为各类人才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锻炼平台,比如,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吸引青年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等来乡村进行社会实践,并利用他们的知识,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同时,基层政府部门还要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人才的相关待遇和扶

54、持补贴政策,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为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乡村文化资源是推动乡村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具体来说,首先,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如以古村落、特色小镇为挖掘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的重点,打造既舒适惬意又蕴含着鲜活的风土人情的乡村特色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效利用乡村

55、公共区域打造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提升乡村居民的情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通过以物质载体的形式来呈现乡村文化资源,进而有效地推进乡村文化的世代传承,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最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特点,着力宣传能够真实反映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更多的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视、保护和利用。3、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乡村文化阵地,繁荣乡村文化生活,努力打造真正的文化强村品牌。首先,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參与乡村文化建设,

56、改造或重建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收集民意,汇聚民心,必要时也可以通过邀请专业设计人员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增强文化基础设施的辐射范围,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最后,积极推进乡风民俗墙、综合文化广场文化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助推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结语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个“灵魂工程”至关重要。然而,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还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只有吸引人才、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才能推进乡村文化

57、建设,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确保群众安居乐业。注释1指当前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导致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出现了不合理的分布,与此同时,因受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影响,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使得村庄内部荒芜,外延的异常膨胀,进而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的状况。参考文献1郑胜男、张儒威.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徐强(导师:王让新).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04-19.3张淑林,常新语.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张世定(导师:倪国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9.10.5胡恒钊.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理论导刊,2018.06.6史丽丽.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群众文化团队的管理与建议.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9.王增红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情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