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105753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2、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诗歌欣赏的一些方法。【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诗作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的原本意图。2、了解作品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之间的关系,掌握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入手理解诗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阅读的鉴赏方法。【学习方法】1、诵读诗歌。2、抓住关键字词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品的意旨和作者的情感。3、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作品进行个性

2、化的解读。4、学会运用比较阅读。【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1、学生自读赏析指导。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教师讲解:诗言志,“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所表达的内在精神。“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字词,还要探知诗人的写作意图和他表达的内在精神。孟子万章里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仅从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加上自己的

3、切身体会。“逆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意”。简单地说,就是读者以“己意”去推究作者作品之“志”。“知人论世”就是要考察古人的生活背景,了解古人的身世、思想、情感和人格,“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王国维)。第二课时长恨歌欣赏一、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

4、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二、时代背景:唐玄宗(685762年),即李隆基。李隆基生于685年,卒于762年,共在位四十四年,其父是唐睿宗李旦,其母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其父李旦被迫让位给其母武则天,后来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旦之兄李显,李显昏庸无能,朝政被韦后所把持。李显死后,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助李旦称帝。李隆基英明果断、学识渊博、通晓音律,深受李旦及大臣的赞赏,延和元年受禅即位。初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经济继续有所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在其执政后期,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官吏贪黩

5、,政治腐败。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享(肃宗)即位灵武,他被尊为太上皇。至德二年末回长安,后抑郁而死。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灿烂文化的顶峰开元盛世,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直接导致了强盛的大唐王朝走上了下坡路。三、长恨歌内容分析长恨歌是我国古代优秀长篇叙事诗的名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游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参照传说逸闻而创作的。诗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曲折爱情故事的叙述,歌颂了爱情的真诚、专一,表达了对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诗人突破传统观念,把安禄山反叛的祸根和爱情悲剧的原因都归咎于唐明皇的“重色”,

6、唐明皇作为爱情的追求者和破坏者铸就了两个主人公的“长恨”。全诗分四个部分。诗的开篇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写杨贵妃的出身、超凡姿色和唐明皇的极度宠爱。从“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以马嵬兵变的史实为背景,叙写明皇的出奔、贵妃的惨死和明皇在蜀中的寂寞悲伤;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经马嵬坡勾起伤心事;返京后,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回宫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寄希望于梦境;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全文结束:叙写道士在东海仙山找到杨贵妃,仙境中杨贵妃生

7、活寂寞、不忘旧情地托道士替唐明皇带回纪念品、重申永生永世愿做夫妻的誓言。诗人大胆想象。四、主题探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其二、讽喻说;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第三课时拟行路难欣赏一、作者介绍:二、学生课堂结合注释自读课文。三、拟行路难(其四)内容分析晋代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诗。作者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的开首两

8、句由写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喻指人生穷达各异。接下来的两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须愁苦呢?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呢?这个命即是自己出身寒门,空有满腹报负无法实现的苦闷,这两句蕴蓄着作者无限的酸辛与愤慨。再接下的两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苦闷时怎样自我宽解呢?喝酒是消愁解闷的最好办法。“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让久久郁结于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直抒胸臆。最后以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收结全诗,“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

9、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原因是由于社会政治;愈是不敢言,愈见愤慨愈见压抑,一纵一收、一扬一抑,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喷吐而出。四、鲍照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第四课时作品蜀相书愤比较阅读一、作品欣赏1、蜀相内容分析蜀相是肃宗乾元年(760)春天,诗人结束了在甘肃天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到成都浣花溪后,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显赫功勋,往谒诸葛武侯祠所作。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诚来访,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并由人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

10、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句“锦”是自答,写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精神的象征。作者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深刻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由远及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自”和“空”两字是这两句的关键词,诗人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凭吊,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诗人感物思人、缅怀先哲。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诗

11、人以高度凝练的笔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业和耿耿忠心,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表达出诗人景仰的缘由。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沉痛悲怆,更加感人。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2、书愤内容分析书愤是陆游七律名篇,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退居山阴之时,年已六十有二。诗人抚今思昔,愤恨难平,提笔写了这首慷慨悲歌。首篇“早岁那知世事艰”七个字,用“那知”作反诘,一方面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少壮时期的雄心壮志和无私无畏。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满腔悲

12、愤,气势如山。诗的三、四句采用了托情于物的手法,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将“愤”情加以物化。“中原北望气如山”形象的比喻将诗人那伟岸高大的爱国者的形象,突兀而出。接下来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连用六个名词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地点、环境,我们可以想像出一幅何等庄严肃穆,威武壮观的画面。这两句诗将爱国诗人的高大形象在如火如萘的抗战背景下,具体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尤以“楼船”、“铁马”二句为人所称道,不仅因其雄健豪迈,更因其是亲身经历之事,也是诗人一生主张的高度概括和写照。五六句“塞上长城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相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与前“楼船”、“铁马”二句形成强烈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感伤怅惆中显出悲慨愤激。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报国之志如此强烈。借出师表再重申平生心事,愿以前代贤相为楷模而立志中兴,那伤国伤时的怀抱,愤世嫉俗的感情,深沉地从诗行之中喷涌而出,诗人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发生的愤慨推向了极顶。书愤是陆游慷慨悲壮的爱国主义诗篇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笔墨酣畅,气韵沉雄;用典言志,切事贴情;沉郁顿挫,极似老杜。清纪昀评说:“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二、结合练习一、二做比较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