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育精品)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104873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资源描述: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育精品)(6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十一册)目 录:第一课 北京的色彩第二课 我的百草园第三课 七月上天山第四课 鸟的天堂第五课 歌词两首第六课 那棵高山榕第七课 中华星第八课 零的突破第九课 烂漫的点地梅第十课 妙极了与糟透了第十一课在急流中第十二课把耳朵叫醒第十三课卧看牵牛织女星第十四课数字图书馆第十五课仙人掌第十六课神奇的音箱第十七课 古诗两首第十八课 永远记住您,老师第十九课 韦德的心愿第二十课 回家第二十一课匆匆第二十二课收藏阳光第二十三课沙漠玫瑰第二十四课大海中的灯塔第二十五课看戏第二十六课回忆鲁迅先生第二十七课试飞第二十八课提灯女神第二十九课古文两篇第三十课 巨人的花园第三十一课景德

2、镇的瓷器第三十二课将相和第一课北京的色彩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2. 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3. 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教学难点: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的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准备:师生一起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教学过程: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1. 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2. 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启发学生在首尾

3、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3. 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二、紧扣题眼,体会理解1.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的?(第、段从“自然风光”,第、段从“人文景观”)2. 自读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3. 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三、紧扣题眼,深化主题1. 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2. 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

4、都有”这句话的含义。第二课我的百草园教学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3. 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用词的精当。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主积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态静态描写得错落有致。教学准备:了解鲁迅生平,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的岁月是如诗的岁月,童年的季节是梦幻的季节。童年就似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也不

5、例外。说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领略那道风景。二、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三、精读“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品味作者的传神描写,感受其愉悦的情感1. 针对第24段交流各自喜欢的理由。2. 分组(分节)活动,品味其中准确传神的描写。选第2段的:要求了解景物特点,什么季节,作者写景的角度、顺序、详略等。选第3、4段的:要求抓人物动作描写,了解捕鸟的过程。注:小组活动有人作归纳记录。如第2段归纳出写景的顺序,第3、4段摘出关键的动词等。3. 交流分享。教师适当板书,再次归纳学生的认识。4.

6、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明确:成功的描写应该是在有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选择适当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四、学习第5段,体会作者情感1. 自读第5段。2. 交流体会。五、作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的百草园这篇文章,共同分享了鲁迅先生的童趣,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我们都经历过童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那么请你也准备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当然,要有一定的描写,可以仿写。让我们看看谁的那道风景最美。第三课七月上天山教学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 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

7、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雪山、森林、花海部分时,要注意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和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准备音乐冰山上的来客,让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冰山上的来客,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

8、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2.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3. 交流阅读感受。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2. 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1. 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2. 试着拟一提纲,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天山简介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

9、995米,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这些高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的雪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第四课鸟的天堂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领悟作

10、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11、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二整体感知课文。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独立研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集体交流: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

12、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通过以上环节,归纳:远:许多株 一簇簇 榕树 大近:一株 干:不可计数 绿 根:垂 伸 茂盛 枝:卧 富有生命力 叶:翠绿 堆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

13、、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小

14、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五自选练习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

15、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评: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五课歌词两首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2. 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3. 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4. 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透过字里行间,体验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以及无比伟大的情怀,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体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教学准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

16、。教材过程: 一、长江之歌长江之歌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全诗共两节:第1节:共三句。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春潮”“丰采”“惊涛”“气概”,体会长江的宏伟博大,抓住“甘甜”“哺育”“健美”“挽起”,体会长江多姿多彩的“慈母”情怀。第一句开篇直接用第二人称,把长江当作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好形象,拉近了读者和长江的距离。第二句把长江比作温情而慈祥的母亲,读来让人感到温暖,心底生发出对母亲河深深的依恋。第三句是作者面对母亲河长江的真情告白,荡气回肠。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诗句,随文

17、体会“荡涤”“回荡”“磅礴”“灌溉”等词语的意思。第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古老悠久,“荡涤”“回荡”“天外”等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江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磅礴气势,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巨幅的长江奔流图(有条件的可配合使用课件);第二句让我们感受到长江水清澈纯洁,长江的力量更是民族的力量,能推动新的时代向前发展。第三句把祖国儿女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推向新高潮。最后一句“啊,长江!啊,长江!”表达了我们对于母亲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了,只是用这几个简单的字来表达对母亲河由衷的深切的热爱。余音绕梁,荡气回肠。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

18、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二、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他们永远也不改变的中国心和民族情怀。第1节:以“河山只在我梦萦”开头,意在表达祖国的河山一直在梦中萦绕,“我”虽远离祖国多年,而中国心却永远改变不了的情怀。第2节:第一句讲身穿洋装而心总是中国心。第二句用一个“烙”字,用“中国印”这个词,表明自己的“根”在中国。第3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祖国的象征,它们都是那么亲切、有分量。第

19、4节:讲中国心已经融入血液之中,连血液里的声音也是中华的声音,即使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中国心。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以“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结尾,给人回旋往复的感受,让我们感到海外赤子的中国心是不可以改变的。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鲜活的语言。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在课堂上随机进行,让学生学唱这两首歌,在唱歌的时候,再一次熟悉歌词,背诵就迎刃而解了。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这种感情应让学生在听歌曲和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去体会。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揣摩并体会歌词写法上的特点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

20、,就好像在直接与长江对话。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反复地体会。选做题可根据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定,最好能够让音乐教师借用上课时间讲一讲,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去收听或者下载。第六课那棵高山榕教学目标:1. 认识并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品读重点段落,抓住关键的句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感悟和概括。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问全文分为几段二、根据课文分段,解析全文1、课文的第14段介绍了那棵高山榕所处的环境以及它旺盛的生长状态。其中,第1段描绘出了那

21、棵高山榕周围的环境青山伟岸苍翠,青山“静静地、庄严地围绕着”的碧水宁静妩媚,会让我们对眼前的景物产生崇敬的心情;第2段写高山榕的普通与平凡,文章用“没有没有”突出高山榕的平凡,“呼吐晨风,吸纳朝阳”让我们感受到高山榕尽管平凡,却是非常健康地成长着;第3段写高山榕给天和地带来了亮丽,给山和水增添了和谐;第4段概述这棵高山榕既普通又不同寻常,同时引出下文高山榕不寻常的故事。教学这部分要引导学生于自读中感悟语言的美和高山榕本身在大自然中的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通过自主阅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高山榕所处的环境青山、蓝天、白云、碧水,烘托出一片

22、宁静而开阔的世界;体会高山榕的葱郁与平凡;体会高山榕与天地、山水之间的和谐相处,进一步随文理解“或高或低”“妩媚”“心仪”“碧水微波”“伟岸”“亮丽”“不同寻常”等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第59段详细地讲述了邓小平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一棵高山榕的故事。其中,第5段讲邓小平看到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美景,很高兴;第6段讲邓小平在工作人员介绍各类植物时,自然而然地引发联想,思路敏捷,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地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怀着深深的眷恋;第7段讲邓小平突然发现了一棵待栽的高山榕,立刻栽种起来;第8段讲那棵高山榕茁壮成长。第9段讲那棵高山榕融入了邓小平深沉的爱,祖国和人民也将永远热爱和怀念邓小平。教学时

23、可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勾画出直接描写小平同志的相关句子,体会小平同志看到深圳的巨大变化时的兴奋心情,同时理解“步履轻快”“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等词语的意思;勾画出人们流连在高山榕前的句子,联系邓小平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思考、讨论:你从邓小平种的这棵高山榕中感受到了些什么?为什么它又是那样的不同寻常?结合相关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3、第10段讲那棵高山榕生机勃勃,也暗含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着重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葱茏耀眼”,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说

24、明高山榕长势很好;隐含着的意思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是分不开的。同时,也预示着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繁荣昌盛,就像这棵高山榕会越来越葱茏耀眼一样。三、课后第3题教师应补充有关邓小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平凡而伟大”。四、自学生字,正确书写第六课那棵高山榕教学目标:1. 认识并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品读重点段落,抓住关键的句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感悟和概括。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问

25、全文分为几段二、根据课文分段,解析全文1、课文的第14段介绍了那棵高山榕所处的环境以及它旺盛的生长状态。其中,第1段描绘出了那棵高山榕周围的环境青山伟岸苍翠,青山“静静地、庄严地围绕着”的碧水宁静妩媚,会让我们对眼前的景物产生崇敬的心情;第2段写高山榕的普通与平凡,文章用“没有没有”突出高山榕的平凡,“呼吐晨风,吸纳朝阳”让我们感受到高山榕尽管平凡,却是非常健康地成长着;第3段写高山榕给天和地带来了亮丽,给山和水增添了和谐;第4段概述这棵高山榕既普通又不同寻常,同时引出下文高山榕不寻常的故事。教学这部分要引导学生于自读中感悟语言的美和高山榕本身在大自然中的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联

26、系上下文,通过自主阅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高山榕所处的环境青山、蓝天、白云、碧水,烘托出一片宁静而开阔的世界;体会高山榕的葱郁与平凡;体会高山榕与天地、山水之间的和谐相处,进一步随文理解“或高或低”“妩媚”“心仪”“碧水微波”“伟岸”“亮丽”“不同寻常”等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第59段详细地讲述了邓小平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一棵高山榕的故事。其中,第5段讲邓小平看到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美景,很高兴;第6段讲邓小平在工作人员介绍各类植物时,自然而然地引发联想,思路敏捷,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地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怀着深深的眷恋;第7段讲邓小平突然发现了一棵待栽的高山榕

27、,立刻栽种起来;第8段讲那棵高山榕茁壮成长。第9段讲那棵高山榕融入了邓小平深沉的爱,祖国和人民也将永远热爱和怀念邓小平。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勾画出直接描写小平同志的相关句子,体会小平同志看到深圳的巨大变化时的兴奋心情,同时理解“步履轻快”“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等词语的意思;勾画出人们流连在高山榕前的句子,联系邓小平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思考、讨论:你从邓小平种的这棵高山榕中感受到了些什么?为什么它又是那样的不同寻常?结合相关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3、第10段讲那棵高山榕生机勃勃,也暗含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勃发出旺盛的

28、生命力。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着重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葱茏耀眼”,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说明高山榕长势很好;隐含着的意思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是分不开的。同时,也预示着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繁荣昌盛,就像这棵高山榕会越来越葱茏耀眼一样。三、课后第3题教师应补充有关邓小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平凡而伟大”。四、自学生字,正确书写四、完成课后练习第八课“零”的突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识写本课生字和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学习取得赛奥运冠军有什么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29、:一、质疑激趣,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中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过金牌?谁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入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画出文中生字、词和有关外国地名的词,如“洛杉矶”“普拉多奥林匹克”等,多读几遍,读熟,扫除文字障碍。2. 自由读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作上记号。3. 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些什么疑问。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2. 许海峰开始在赛场上的表现如何?他的射击技术为何如此高超?抓住“令人瞩目”“酷爱”“咬咬牙”等词语,引导学生

30、图文结合,体会许海峰的精湛技术是长期的艰苦训练换来的。3. 当比赛中出现意外时,许海峰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反复读,如:“他仿佛看到了他猛地清醒”“此时,周围的空气仿佛已经凝固”从中体会赛场的紧张气氛,感受许海峰在赛场上的沉着、冷静。4. 讨论:许海峰取得自选手枪慢射比赛奥运冠军有什么历史意义?5. 拓展:从1984年中国夺得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到2008年承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说明了什么?6. 指导学生体会“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四、搜集文中的好词佳句五、完成课后练习第九课烂漫的点地梅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1、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2.是领悟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让学生搜集有关点地梅及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2. 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32、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2.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3.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2.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1. 默读第313段,勾

33、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

34、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1. 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3. 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4. 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5. 学生齐读第16段。六、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2. 指导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七、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2. 学生回忆并交流还学过哪些和这篇课文表达方法类似的课文。八、自学生字,正确书写1. 师:课文中的

35、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2. 学生练习书写。第十课“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3.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学难点:是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用词典查不

36、明白的生词。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

37、的理由。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

38、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2. 学生练习书写。第十一课在急流中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 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

39、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教学重难点: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 展示课题。2. 说说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3. 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二、自学课文1. 借助文中的注音与工具书读准字音。2. 了解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1.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是通过哪些段落了解到的?2. 全班齐读第36段,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3. 指名读描写小筏子在前方时的段落,说说你认为那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反复朗读,积累语言,体会

40、表达的感情。(1)“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这里运用了比喻句。把远处出现的小竹筏比作小蜻蜓。小小的蜻蜓落在了水流湍急的江水里,处境相当危险,但它仍然在挣扎着向前进。这是在说划桨人的勇敢。) (2)“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虽然困难很大,但她仍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江水中曲折前进。这可以看出划桨人不但勇敢而且相当镇定。) (3)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把红包裹比作红杜鹃,突出她的美,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小结:通过第3段的学习,我们

41、可以看出她在逆水前进,虽然面临着险滩、礁石和湍急多变的江水,但是她毫不畏惧,从容地面对。4. 生默读第4段,思考:当小筏子到了大船跟前时作者看到了什么?(重点理解: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襁褓中的孩子正在酣睡)联系前一段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5. 看到这一切,作者也有他的想法。齐读最后一段,勾画出作者受到的启示。思考作者受到的启示与他看到的感人画面有什么联系。6. 同桌共同归纳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全班交流。7. 文章重点是写事,为什么第1、2段用了不少的篇幅在描写景物呢?8. 出示小黑板,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漩涡,一

42、路翻腾着奔向远方。(突出江水湍急,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9.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四、总结全文全班齐读最后一段话。希望它就像作者心目中那簇不息的火苗那样,永远激励着大家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第十二课把耳朵叫醒教学目标1. 借助词典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2. 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沃尔特迪斯尼获取创作灵感过程的关键语句,了解“米老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教学准备:搜集沃尔特迪斯尼的创业故事,搜集米老鼠或其他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形象。教学过程:一、激

43、趣引入,展示课题1. 展示课题把耳朵叫醒。2.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2. 讨论,说说课文的大意。3. 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 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米老鼠”因而成名的故事,也知道“米老鼠”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个艰难的过程。提醒学生读书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句,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体验。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3. 集体讨论,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概括“米老鼠”的

44、创作过程。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互相补充,从学生的发言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给予肯定。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灵光乍现蜚声世界。4. 请生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1)“虽然报酬很低,但他仍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全力以赴,不敢懈怠。”面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全力以赴,可见他非常努力,但仅有努力就能成功吗?(2)“他熄了灯,陷入空虚与无望的黑暗中,周围静得可怕,又似乎吵闹不休。”“静得可怕”与“吵闹不休”看似矛盾,实际正是作者狂躁与绝望情绪的生动写照。(3)“他想拉开灯赶走那只讨厌的

45、家伙,但疲倦的身心让他干什么都没劲,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是失眠,他就去听老鼠的叫声,他甚至听到它在自己床边的跳跃声。” “听之任之”“反正”这些词语说明画家最初是在无奈之下听老鼠发出的声音的。(4)“渐渐地,他听到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如一个精灵在这个寂寞的午夜与自己相伴。”从“美妙的音乐”“精灵”“相伴”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倾听中对老鼠的态度和情感有了很大转变,他在倾听中发现了美,获得了艺术的享受。(5)“小老鼠使他的工作室有了生机,它成了他的朋友,他则成了它的观众,彼此相依为命。”瞧!倾听使年轻画家在普通的老鼠身上找到了爱。(6)“那一刻,灵光乍现,他拉开灯,支起画架,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46、伟大的创作过程似乎仅在一瞬间,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知道,创作的过程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倾听,经历了那么多的举步维艰,才有了这一刻的“灵光乍现”,又怎能说是“一瞬间”呢?(7)读课文的后两段,理解“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听的耳朵”,“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这两句话的意思。(8)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给课文另取个题目,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功的灵感。 第十三课卧看牵牛织女星教学目的:1.了解一些涉及牵牛星、织女星和相关的天文学的科学知识。 2.理解生动说

47、明的好处。 3理解这篇科普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4.学习速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速读的方法,养成速读的习惯。 2.了解一些涉及牵牛星、织女星和相关的天文学的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2.理解这篇科普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人 也许你们从小听过奶奶讲的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也许你在夏天院子里的纳凉的时候寻找到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你知道这些有关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科学知识吗?这篇文章将把你带往那美丽的神话世界,带往无垠的太空去获取知识。 三、正课 1请学生解释自读提示中的生词并给加点词的注音。 神妙:非

48、常高明、巧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怠情(dai duo):懒惰。 描摹(mo):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孤寂(ji :孤独寂寞。 崩毁:崩裂销毁。 藐小(miao );微小。 白蒙蒙(meng):形容(烟、雾、蒸气等)白茫茫一片,模糊不清。 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含贬义人 凝神静听:聚精会神地听。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离愁别苦:离别时愁苦的心情。 少见多怪:很少见到而觉得奇怪。 不计其数(shu):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2用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机,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问:请用简洁的语

49、句介绍课文有关组女星的一些天文学知识。想想: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无琴座。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4提问: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课文有关牵牛星的一些天文学知识。想想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

50、。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5提问:课文是否还介绍有关织女星和牵牛星的其他知识? 讨论并归纳: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九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织女星距离地球 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 16光年。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绍

51、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 讨论并归纳:介绍了外国有关天琴座的名画及故事传说。 2提问:请复述故事内容。 讨论并归纳:传说古希腊音乐家奥佛士坐在森林里的大石上弹奏他的七弦琴。他弹奏出神妙的曲词,使森林里的野兽都陶醉了。有几只狮子俯首帖耳地伏在他面前,凝神静听他的演奏 3提问:请发挥你的想象,续遍这个故事。 答案略。 4提问:文章第二段还介绍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还介绍了中国关于织女星的传说故事。 5提问;请复述故事内容。 讨论并归纳:传说织女星是天帝的孙女,因此也叫做“天孙”。天帝把他的孙女嫁给了牛郎,一个牧牛的童子。他们两个结婚之后你欢我爱的。把他们应做的工作都抛弃了,一个不再牧牛,一个也

52、不再纺织。这惹得天帝动了怒,命令他们一个住在天河的东岸,一个住在天河的西岸,每年七月七日(旧历)才得以在天河中流相会一次。 6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告诉我们人应该勤劳地工作,不然会受到天帝的惩 罚。 7提问:你能不能讲述其他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答案略。 8提问:课文第三段还介绍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还阐述了文章开头杜牧秋夕的诗意。 9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讨论并归纳:作者描绘的是宫女的心境。她在凄凉、静寂的月夜,无聊地拿着轻罗小扇扑打从身边飞过的萤火虫。她望着光彩美丽的织女星,想到织女每年还能够和牛郎相会一次,而自己却被禁闭在深宫里,永远度着孤寂的时

53、光。 10提问:文章中介绍中外神话传说故事和杜牧诗的意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和文学色彩,使人更喜欢看。 11一提问: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点高明处指:那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都不能逃出自然法则的支配,我们人研究各种自然科学,能够发现那些自然法则。”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人虽然显得十分藐小,但是人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研究各种自然科学,发现那些自然法则,这就是人高于自然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应怨恨叹息而应该积极进取,战胜自然。 四、小结 这篇文章除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及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54、还插入一些中外有关的神话传说、古代诗歌,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学色彩,使人爱读。文章在介绍科普知识中还包含了作者人定胜天、积极进取的思想。 五、完成课后作业二、三、四。 第十四课数字图书馆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 知道数字图书馆是怎么回事并知道它的好处。3. 培养爱进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教学重点:学习数字图书馆的常识,文章中使用的词语也比较丰富,可以适当地积累与应用。教学难点:数字化图书馆对于师生来说,都是很新鲜很陌生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准备: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弄懂数字图书馆是怎么一回事,并适当充实有关电子化、数字化方面的知识。把

55、握数字化图书馆的本质及好处。教学过程: 一、题目引入,知识铺垫1. 板书课题。2. 从题目开始,先谈一谈关于电子化、数字化的基本知识,不要求太深入,谈一谈自己的了解或所见就行。3. 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字图书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事物,作为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的人应该有所了解。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 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 交流自己读书所了解的主要内容。(同桌或全班)三、围绕板书,了解说明对象1. 先学习课文第14段,了解传统图书馆的情况以及图书“我”和“我”所见的景况。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图书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3.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传统图书馆不足的地方并作上记

56、号。4. 老师引导重点学习第5段。出示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电子图书?(2)什么是数字图书馆?(3)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5. 学生根据自学思考题进行学习,找出答案并做上记号。四、深入重点,合作学习1.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自学思考题的3个内容。2. 请解决得比较好的合作组向大家作介绍。3. 老师评价补充。4. 找出数字图书馆的优点并作上记号。5. 把数字图书馆的优点与前面找出的传统图书馆的不足进行对照比较。深刻体会数字图书馆的好处。6.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进行比较。7. 完成课后第2题。五、加深认识,联系生活1. 学习后面段落,重点为第7、8段。

57、2. 进一步了解电子图书的处理过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好处。3. 自己默读,勾画认为重要的词句。4. 激发学生爱进图书馆、阅览室的兴趣,培养利用各种工具获取信息的习惯。六、完成课后题,积累词语并选词造句第十五课仙人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的。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和默默奉献的精神。3. 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教学重点: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仙人掌的许多用途,如防止水土流失,能供人观赏,能作食物、饲料,能做染料、燃料,还能做建筑材料。教学难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在教

58、学中好好体味,认真落实。教学准备:1. 学生:课前去寻找仙人掌,认真观察,最好能自己栽种。2. 搜集关于仙人掌的各种资料。3. 教师:最好能把仙人掌实物带到课堂上。教学过程:一、自由谈话,引入课题1. 仙人掌大家都很熟悉,根据课前准备布置的任务,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仙人掌。2. 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了解的仙人掌的知识还有局限性,课文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仙人掌的事情。二、自读课文,勾画批注1.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自读自想,把每一段标上番号后,再想一想,每一段讲的什么内容。3. 想一想,哪几段是介绍仙人掌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特别能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三、深入学习,抓住要点1. 学习第15段,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的生命力旺盛的。2. 自己在书上批注勾画。3. 与同桌讨论一下。4. 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