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0100131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新理念简要(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当代教育新理念导学提纲引论基础教育价值上的科学基础观 (详见27 页)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 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对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最基本的界定。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 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2基础教育必须全面、适度这里所说的“全面”,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而言的,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 展,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

2、、意志、品德、个性等几个方面,真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 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稳固的基础。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应通过具体活动开展学习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 础知识,获得基础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应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的智能;应磨练和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应使学生保持和增强足以承受得住未来学 习和生活变化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理解基础教育,我们应把那些最具迁移性、生长性, 真正属于“基础”的东西作为学生的“精神养料”,而把那些非基础的东西剔除出去,保证“基 础”的适度。

3、3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为了消除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重 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在中小学教育 价值观中注重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就是要使每一个教师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工作直 接面对生命主体,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 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作好教育教学工作。主体性是全面发 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的发展是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些方面或部分的片面发 展。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

4、 育才能取得成效。若离开学生本身的积极活动,教师的一切努力终将化为泡影。4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 新成果,反映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时代特点,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 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章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第一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详见 811页)1科学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2高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劳动者以智力型为主4人类活动越来越国际化5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

5、育竞争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特征(二)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详见1116 页)(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详见1625 页)1教育终身化(1)终身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结束时便告结束的,学校教育阶段只是人生在其 一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的知识,而 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口 J而女o 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 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具有互通性。学校教育结构的多样性不能变为多轨性,互不相通,堵住 学生持续发展的出路,应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允许有

6、条件的学生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 类学校学习,让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2)终身教育只是提供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提供某种固定的模式。目前,世界各国正纷纷 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来构建本国的教育体系。2教育民主化(1)含义: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公民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 育。教育民主化追求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成为民主化 教育的主体。(2)表现: 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年限的延长。 教育机会的均等。 教育教学的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1)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 学会生存中曾指

7、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 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2)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育要克服目前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 识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 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因 此,个性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个人的尊 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3)教育个性化含义 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

8、识和主体能力。 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包括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 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等)。 学校的个性特色(包括有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的个性,以及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等等)。4教育信息化(1)表现方式: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 多媒体远程教学。2)对现行教育产生的极大影响: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使教学内容集约化、综合化、模块化,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之更加适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实现由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向创设学习情景,学生主 动

9、探索、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的新模式转化。 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使教学形态由传统的班组制走向个别制,形成在人机对话的的网络中 学习的新个别化教学形态。 对教师、学生角色的影响。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督 促者和组织者。学生也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教育信息化的趋 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 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相应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成为学生的一种 内在需要,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不再是艰苦的差事。 对教育目标的影响。这种更深层面的影响,主要涉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和信息道德

10、的教 育。(3)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大大改变教师的作用,但丝毫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5教育国际化(1)表现: 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 国际教育援助活动。 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 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2)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第二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一)以人为本,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详见2629 页)1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 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在人的交往与活动中展开;人在教育交往与活动中成长 和发展

11、;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育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追 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和人的尊严联系 起来,和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不 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 种方式。2以人为本也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核(1)终身教育对人的培养目标:终身教育要培养和完善的人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谋生 的技能、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判断力和创造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还应该有健全和完善的 人格、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2)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主要表

12、现: 人的一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人的充实和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 格的健全、完善。 教育过程应该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探寻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终身教育 高扬人的学习活动的主体性。(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的融会,将是 21 世纪世界终身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终身教育这种高扬人的主体尊严和学习 主动性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3具体到学校教育而言,追求教育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教育应该坚持“为了一切人的发展, 为了人的一切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意味着教育应该从“选择适合于教育的

13、 儿童”转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权利,学会尊重学 生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权利,因为“发展”和“成熟”,都是主体自身内部变化与进步的 结果,都是主体学习与实践的产物。无论教育者做出何等周密合理的设计,创造出何等优良 宜人的成长环境,没有发展中的学习者的自愿参与,没有他们主动的意义构建过程,外在条 件都不会导致主体的实际变化。(二)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六个学会” (详见 2935 页)1学会生存(1)基本含义:通过受教育权的民主化实施终身教育,以使每个人有机会“终身学习如何去 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即获得生存技能,并“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

14、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即获得个性充分发展。(2)在 21世纪,知识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现代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增进知识, 才能跟上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进程,劳动者学习终身化成为必然趋势。现代 人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有效建立一个 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获得生存的技能,同时使人日臻完善,获得个性充分发展。2学会关心(1)关心什么: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 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2)现代教育要引导儿童从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朋友、同行开始,

15、扩展到关心不相识 的人,进而关心其他物种。教育的使命是要使新一代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 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与生态利益,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还要学会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在 21 世纪,学会关心是现代人的必备品质。3学会学习。包括两方面内容:(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知识,牢固地确立知识价值观。这 是学会学习的条件和基础。(2)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掌握、研 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结果。4学会创新(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是其核心,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 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新世纪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6、2)能否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接受 知识的容器,有意无意之中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潜能,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而现代教育则强 调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就要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 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学生的创新个性。(4)让学生学会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使命。5学会合作(1)重要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一生主要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与人友

17、好相处, 建立融洽的关系,乃是个人获得幸福感的前提,也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2)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现代人具备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素质和能力。学校 教育可以采取“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敢于竞争;发现他人,善于交往”这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来实施。6学会负责(1)含义:是指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需求的个人决定时,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 以至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全面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学会”是指主动积极地去 获得;“负责”是指经过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对自己作出的选择履行义务,其范围包括自己、 家庭、他人、团体、国家、全球社会和生态利益等。第二章 主体性教育第一节 主体性教育的形成(

18、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详见 3640 页) 1古代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原始丰富性 古代文化巨人提出的一些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的主张:如孔子提出了“因 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是孔子启发 式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苏格拉底则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 一个新思想的“产婆”,通过“精神助产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 得新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个人在 学习中

19、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主张发展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2近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对占有主体性(也称征服主体性)发展的重视 3当代主体性教育思想:走向交互或共生的主体性教育 当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所侧重的是认知、道德、审美等融为一体的主体性,要发展的是人的 “共生”或“交互”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从存在的形态看,是人的本体力量的展现,是个人的、 独立的、发展的,同时具有社会性、交互性、共生性,而这一切是以人本体为起点和归宿的, 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催人向上,促人自强不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把一个人 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种 “完人式” 的教育,强调使科学教

20、育走向人道主义,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整合,而不是分裂;要培养人的 创新精神;要培养人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总之,人类已开始探索和寻求在当代和未来社会 的更有利于人类群体和个人生活幸福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这种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发展人 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的统一、自由性和责任性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民族性和 世界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二)主体性教育的时代背景 (详见 4041 页) 1时代的进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 2应试教育的极端化要求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带给学生的危害:(1)应试教育使教学活动专注于书本知识而脱离生活实 际,这不仅使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往往使学

21、习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使儿童青少年的生 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2)“应试倾向”重视所谓“智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 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不到健康成长;(3)由于追求合乎考试的标准答 案,“应试倾向”对学生强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及积极性、主动性的培育,扼杀了学生的想 象力与创造性的发展。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一)人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详见 4143 页) 1人的主体性2学生的主体性:(1)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 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学生

22、在教育活动中自主性的表现和培养: 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 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 并接受教育。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这种自主性,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 及思维方式,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 人。(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

23、生能以自己已有 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 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另外,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学习对 象的选择上。(4)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 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强调性格上的 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自我认可等。学生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态度和做一个有 创造性的人。(二)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1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主体性教育,概括地说,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

24、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 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 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 动的社会主体。2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详见 44页)(1)凸显学生主体性。(2)民主性(3)活动性(4)开放性二、主体性教育的主要观点 (详见45-47 页)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

25、更多自主选择 的空间。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 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育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 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插到底。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4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师生之间应该是相 互尊重的,但目前需要强调的主要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应该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的尊重, 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以及尊重学生的状态等。并且,学 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民主平等、相互尊

26、重的原则。学校应该尽可能创造一种民主平 等、相互尊重的风气。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既让每个学生都拥有 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尊重别人。三、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详见 47-50页) 1树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2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 4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5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一)现行教学体系中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 (详见50-52 页)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整体缺失2教学以学生主体反映学习客体的认识活动为主 3学

27、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缺乏4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 (详见 52-62 页)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2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3联系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1)必要性: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具有教育价值。 师生日常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都会不时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产生作用。学生 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是白板一块,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对人 生、对他人、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意志特征, 它们会成为师生开展教

28、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和起点,它们也会体现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 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情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2)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的方法: 通过教学内容的来源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即通过生活事例和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到“知识 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 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教学内容在日常社会生活的用途, 或教学内容用在日常生活什么地方、什么

29、时间,用于解决什么问题,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密切 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 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 活动中,要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题导入、新内容学习、知识巩 固、作业练习等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比如,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玩具、废弃的生活用品等制作学具、教具。又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开展小组讨论、合作 学习,还可以拓宽渠道,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使学生把所学 知识与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结合起来,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

30、,同时也把知 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如,在具体的教法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描绘、图画表 现、实物演示、生活展现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浓重的生活氛围中 得到陶冶,理解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的生命活动不断得到提升,主体性得到全面的建 构。4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1)积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体现。(2)要求教师的教学做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需 要,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环环紧扣,进一步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望。 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生主动提问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

31、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阶 段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学中的这种“间隙”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在课堂上教师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更重 要。教学中教师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是要区分主次、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要讲 清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对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知识 和技能。要突出重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 讨论、活动。教师要提供学生畅所欲言、各述己见的机会,如组织小组讨论会,让每个学生 都有说的机会;创设争论情境,鼓励学

32、生在争辩中磨练思维、磨练语言。5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主体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主体性教育中教师应扮演好的角色:(详见 6364 页)(1)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角色。(2)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3)教练员角色。(4)讨论参与者或主持人角色。第三章 生命教育第一节 生命教育形成的背景(一)社会背景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不仅给整个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相 当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命质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 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物的依赖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物化,对一些人来说,物质生活 的改善换来的是心灵的相对空虚、对人生意义的惘

33、然、对人生价值的迷惘。与此同时,自然 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种类不断毁灭,整个社会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失衡现象,高度 理性化的社会对人的个性及天性的压制,也使生命的本真内涵被抛弃或遗忘。在这种复杂的 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在茫然地追求外在的价值,对于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越来越迷惘,无 法领悟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从而陷入了一种深刻的精神与意义危机之中,陷入了与自 然、与社会、与自我等的多重疏离与困境之中。所有这些都折射出生命意义的缺失,已成为 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空前的困境与痛苦折磨。而对生命的困惑和对生命的错误理解,往往 导致心理深层的危机。“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

34、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 需求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 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开展生命教育,让中小学生对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有所认识,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所 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自己的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无疑是非常有必 要的。(二)生命个体成长阶段的现实背景 (详见69 页)(1)青少年对个体生命很难有清醒意识的原因(2)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三)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详见6970 页)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2教育关注生命的意义: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亲近学生主 体

35、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诗意的境界,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多一些 对生命的应然追求,少一些对生命的漠视。关注学生的生命,就是要让学生的生命动起来, 让学生的成长更自由、更快乐,让学生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时空中幸福地成长。第二节 生命教育:现状透视(一)教育视野里的生命个体:应是一个完整存在,应是知、情、意等因素的合成与发展。 在此意义上,学生的生命世界应是一个丰富多采并且彰显其年龄特征的时空,是一个属于他 自己的世界。期间应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即他的生命应是一个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精神 生命的天然合成,他的生命应是数量与质量双重提升,他的生命应是不断流动的,他的生命 应彰显其生命的

36、本真。在那里,学生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应有足够的能力把握其生命的丰 富内涵。(二)现行教育对生命教育轻忽和阙如的表现 (详见7072 页)1生命世界的肢解2生命情感的漠视3生命体验的消解4生命意识的失落第三节 生命教育:归因分析造成目前生命教育被轻忽和和阙如的原因: (详见 7274 页)1社会的客观压力2家长的主观期望3教师的功利性情结4教育的异化第四节 生命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一、生命教育的理念 (详见7578 页)1在生命价值取向上,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应是教育的核心。 2在教育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成长规律,重主体参与,融学校、社会、 家庭、个人于一体,

37、给个体一种适时表达自我的机会并加以恰当导引,让他在承担、体验角 色样式的过程中,感悟生命及对生命力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以生成积极的生命意识,从而把 握生命的价值,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焕发出生命活力。3在教育内容上,应以生命的内涵及理念为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唯一性、生命 的不可替代性、生命的具体性、生命的基础性。4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学生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教育需要用心灵去工作,真正的教 师应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从职业中得到快乐与发展。5生命教育具有层次性。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 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表现为三个

38、层次: (详见78 页)(1)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2)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3)死亡教育。二、生命教育的构建(一)观念的深层嬗变 (详见 7981 页)(二)思维范式的转换 (详见 8184 页)1从抽象到具体2从封闭到开放(1)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学生时“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 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 以“人本”为内核。在“人本化”的教育视野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 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

39、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 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 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应“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会生存的情况下,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 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责任。 (2)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 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 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

40、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 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 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心 中装有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良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不以偏见或成见对待学生,而是设身处地为学生多想:“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有他的心 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教师 通过换位思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使 师生关系充满平等、民主、真情友爱、安全,而非焦虑、警惕。(3)开放是予

41、生命以价值关涉,由认知情感等各领域升华为生命视野的根本性变革;开放 要求教育从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来思考生命,来回应学生深层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等非理 性成分的深化、拓展,进而凸显出生命的价值。3从现在到未来(三)生命价值氛围的营建 (详见84 页)(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详见 8586 页) 1学校设立生命教育课程2教师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 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整体合作 4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三、生命教育的回归 (详见8687 页) (2)在学校教育中,就要帮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对家庭负责开始,引导他们逐步超 越个人利益,了解周围的世界,进而关照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以形成学

42、生的责任感, 使学生逐步形成既要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对其他生命形式及整个自 然界承担责任的义务观。第四章创新教育第一节 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一)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详见8889 页)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中,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这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教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客观必然性和 现实紧迫感,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新使命。(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物中心提出的“现代文化人

43、”的素质分析模型,认为现代人应具备 的素质特征: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倾向于革新与变化;乐于发表意见;时间观念较强;对人本身的能力 较有信心;计划性强;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对新式教育感兴趣; 比较尊重他人。(三)创新含义: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还包括新的发明与 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创新还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对传统的突破、对 传统的超越,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的一种合理、科学的扬弃。(四)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

44、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详见 9091 页)1创新意识的培养(1)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2)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 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的培养(1)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 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 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2)创新思维具有的明显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

45、特的知 识结构、活跃的灵感。(3)重要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深刻地、 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 成。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 着力培养这种思维品质。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 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 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二)创新教育的特征 (详

46、见 9194 页)1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2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 与创造相关程度高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行动上的独立性,能较好地调 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望等。实施创新教育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个性培养观,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在此意义上,创新教育是个性全面发 展的教育,是完整的关于人的教育。3创新教育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1)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在这里学

47、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 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知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 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2)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创新动机的生成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的变化: 处处注意抓住机会或创设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 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 令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 过程。 教师不仅告知学生结果,还要告知学生产生这些结果的

48、过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 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还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仅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 教师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 性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允许学生 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唯一评判者。在创新教育中,除了尊重教师的评价外,还要 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氛围。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只有

49、建立 民主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创新,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真正确立。4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1)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造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和生活 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是每个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领。(2)创新教育中,教师如何对待所谓的“中差”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其发展是不确定的,任何学生都有 各不相同的发展潜力,仅仅根据考试成绩就断然把学生定为“差生”,从而忽略对他们创新精 神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考虑到学生的可发展性和他们全部潜能的激发,我们必须 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有层次的,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

50、学生,这关涉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 我们不应着重于通过创新教育使所谓的“中差生”能发明创造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教育 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各种基本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此外,在创新教育过 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观念,所运用的各种新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新型人际关系,所生成的对 待知识和学习的新态度,都有利于让所谓的“中差生”变得更加热爱知识,更加热爱生活,对 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5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1)需要纠正的一些实践中的偏颇做法: 把创新教育看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活动,认为经过专项的创造思维训练就能培 养学

51、生的创新能力,忽视创新是人的智慧、人格、心理健康等各项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把创新教育看成现有教育之外增加的一些课外活动,尤其是在艺术、体育之外有各种特长 就体现了创新教育。 认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一些科技竞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事一些小制作、小 发明,搞一些科技竞赛活动,这才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2)实施创新教育要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对待学生的态度 上,在传授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上,在教育评价体制上,在师生关系上等方面,创新教育都同 过去的教育有质的不同。(三)创新教育活动的时代内涵 (详见9496 页) 1主体性活动2民主性活动 3互动性活动4独立

52、自学活动第三节 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详见 9799 页) 1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改 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创新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能力, 教育应成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使人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打 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人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人的先进 价值理念得以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遍得到 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 活动中的主

53、动性。只有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一定 的积极效应。更新教育观念,还需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 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 神和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创新以应有的时间与空间。创新教育过程关注人生成的人格性、层次性,强调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把 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传递和创新的融合体。而这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 方式,使教育、学习走上更广阔的认知领域和探求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生活本 领。2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这就需要

54、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 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 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3培养学生生成“自我意识”。创新教育,要让学生逐渐生成一种“自我意识”,明确自己不 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一个能主动创新的主体,要增强自信心和开发自身创造的潜力, 能动地追求知识创新,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我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走向自 由。4长久以来,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创新性的现象和影响: 我们的教育中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性的现象,没有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个体,没有

55、学生自 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主宰了一切,心安理得地用专横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学生被定位 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者”,他们始终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缺乏主体性,其结果必然是逐 渐形成“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性,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而且无情地窒息 了学生的精神创造力。对教育自身的反思:(1)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灌输、师古的教育,强调接纳、继承,而 少创新。(2)“无问题学生”的产生。有专家指出,我们的学生是带着问号进学校,而带着句 号走出去的。受教育之前,学生好动活泼,想象力丰富;受教育后,问题越来越少。由此可 以说,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另一价值的主体作为人的受教育者的存在和需要,

56、学生被置于 一个单调、枯燥的世界,得不到人的终极关怀,所以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不倦的 探究精神等不知不觉地逐渐消失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 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教育境遇下,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何谈起?!(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详见100105 页)1个性化原则(1)基本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通过设置不 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 个性。(2)实施个性化

57、创新教育教师需要做到的方面: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可循的,不同 年龄阶段创新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教师要牢记自己的重任是教育所有学生,因而坚 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是一个可能性存在。 教师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注意不要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要眼中有这 个人,胸中有这个独特的生命体。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 如按能力实施分

58、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 及性别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对待。 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 正。2自主性原则(1)含义:自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而不 是消极被动地学习,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呆读死记。(2)重要性:现代教育学理论诠释,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发挥主动性、积 极性、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

59、内因是 依据,外因是条件。学生是学的内因,学习过程是学生运用既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能动的智 力加工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可能深刻理解与运用知识。所以,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3探索性原则(1)含义:探索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贯彻探索精神,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 索性问题。(2)重要性:坚持探索性原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思想,而且有利于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导向其探索精 神与科学态度的形成。实践证明,探索性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有利于营造学 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

60、所创新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从而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4开放性原则(1)含义: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活动向师生开放,向现代社会开 放,敢于吸收国内外一切最新的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2)开放策略: 教育首先要向广大师生开放,广大师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理应积极、主动地参与 这个活动。 教育要向现代社会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教育要敢于面对国内外一切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5民主性原则(1)含义:民主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生与生

61、之间应生成一种民主、平 等的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如良好的师生关系,绿色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自由发展等。(2)教师民主作风与建立教师威信并存的必要性:现代研究表明,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 围中,既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要民主,也不 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实践证明,有一定威信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效果相对要好 些;相反,学生对那些没有威信的教师反而会有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服从他们。(3)教师威信的基本因素: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 仪表形象、生活作风与习惯,关爱学生等。6实践性原则(1)含义: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

62、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会 基本技能,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运用: 在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就需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 实践,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 进自然,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 探究性欲,激发创新欲望,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内 在的需要,自觉地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关注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规定性课程到选择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从教室延伸到校园, 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

63、,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积累直接经验。总之,要在各方 面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景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7启发性原则(1)含义(2)启发式教学在今天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 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 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要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便于学生在自由活动、勇于创造的氛 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个学校的培养目

64、标、学风、学术气氛及管理体制等都对学生创 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到教 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学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从教育决策机构、教 育科研机构到学校教学,都必须为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和营造各种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 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的适宜的 “气候 ”和 “ 土壤 ”。(四)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详见 106 页)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需要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