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2)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090197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荷塘月色 (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 (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 (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一课荷塘月色 【全文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

2、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相关知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2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3 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巧妙,能够鉴赏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巧妙,能够鉴赏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基础导学: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散文重在抒情,文

3、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关于荷花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

4、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 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1、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

5、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朱自清“四奇”:一奇19岁考入清华;二奇28岁任教清华;三奇得领袖毛泽东之盛赞;四奇数篇文章入选中学教材 。作品有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

6、里。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作

7、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3 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wng ) 袅娜 ( nio nu ) 踱步( du ) 霎时 (sh ) 弥望 (m ) 斑驳 (bn b ) 渺茫 ( mio ) 点缀( zhu )4. 再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A级)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脉脉:这里形

8、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一例:一律。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二、探究案(自主合作探究)探究一:探究1 概括作者游踪简明准确,找出标志性的地点。出家门 踱小径 观荷塘 赏四周 回家门探究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感情。抓住文眼进行分析,语言高度概括。(参考资料: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心里颇不宁静”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

9、投身革命的心态。这既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反映。探究3注意对原文的圈点勾画,对原文的摘录要准确精炼。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感情思绪的语句并写在下面。(A级)想一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B级)(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背景材料揣摩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明确: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出一丝喜悦。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但”字笔锋陡

10、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明确:“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暂得宁静的淡淡喜悦 孤独烦忧的淡淡愁绪

11、 返回现实的感慨无奈 求超然而不得的沉重课堂检测-想想你学到了什么?有人说,这篇文章具有内外双重结构,你能结合本堂内容分析一下文章结构的这个特点吗?(灵活掌握本课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明线:游踪 出家门 去荷塘 观荷塘 回家门暗线:情感 不宁静 找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哀愁 荷塘月色双线结构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骚扰的。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是暂时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片刻宁静以后还是要回到抑郁的现实中去,结构和内容紧密联系,使文章浑然天成。探究二: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思考下面

12、问题: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并说说你的理由。(A级)月下荷塘 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A级)?叶、花、香、波在这一段中出现了很多叠词,你能说出下面几个叠词的作用吗?(B级)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流水“脉脉”,清香“缕缕”“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C级)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

13、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写法。 三、检测案 一、效果校验:(1) 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 宛然:仿佛 倩影:美丽的影子 B袅娜: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 弥望:满眼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尔其:那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羽杯:酒杯 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 斑驳:明暗不一 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2) .下面对加黑词的分

1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人情味。)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地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二、巩固练习1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

15、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2默写文章第四段。 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第五段,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比赛,再次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一、 预习案基础导学 阅读5-6段,写出你觉得最优美的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不要少于三句)。 二、探究案探究一:朗读第5段,完成下列问题。1.这一

16、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并说说你的理由。(A级)(上幅画主要描绘的是月下荷塘,这幅画描绘的是塘中月色)2.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从整个画面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月色之美的(A级)?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3.作者写月色时用了泻、浮、洗等动词,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B级)【解析】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洗”承“泻”,“笼”承

17、“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4.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跟作者的心境有关吗?为什么?(C级)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 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有关。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5.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探究二:齐读第6段,赏析并回答问题。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荷塘四周_的景色

18、,作者先写了 荷塘四周的树 ,但作者真正的目的在于描写 月色 。(A级)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B级)由外到内再到外;由远到近再到远。三、检测案【课堂检测】1.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D通感)A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C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19、的。2、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 B. C. D. 3. 朗诵比赛。各组分别选择本组最喜欢的语段,用本组最喜欢的朗诵形式朗诵。要求:(1) 字音准确,不丢字不多字;(2) 语速适中,感情饱满;(3) 组内人人参与。课后反思:荷塘月色教学案 第三课时【使用说明】(1、请认真阅读导学案。2

20、、在阅读时要认真用红笔勾划与问题相关的语句。3、认真思考并按要求答题。)【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四种修辞方法。2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博喻和通感两种修辞。3 情感目标:勇于探索新知,体会进步的乐趣。【教学重点】 本文涉及到的比喻和通感两种修辞。【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博喻和通感。 一、预习案【基础导学】什么是比喻?你以前学过的比喻有哪几种?你能举例说明吗?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比喻在辞格上分为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

21、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二、探究案【交流讨论】1 观察下面句子,说说使用了哪种比喻。有什么好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

22、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2 写出文章中的其他比喻句(不少于三个),并说说它们比喻的妙处。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6)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7)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微风吹过荷波传送

23、之快。 3)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4)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5)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6)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7)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3 、下面几个句子运用的还是比喻吗?有什么表达效果?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分析: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

24、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4 、细读下面这句话。回答问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

25、的魅力也就出来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来源:Z+xx+k.Com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

26、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5 、文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

27、例子。【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6、 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

28、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 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三、检测案【课堂检测】1、能从文章中再找出一个运用了通感的句子,并且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2 你能用博喻完成下面的题目吗?不快乐的人生就像不加糖的咖啡,难掩苦涩;不快乐的人生就像 , ;不快乐的人生像 ,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