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20087331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 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 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 季五行五五脏五腑五 官形体情 志五声变 动五神液角酸生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魂泪徵苦长赤暑南夏火心小 肠舌脉喜笑忧神汗宫甘化黄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啰意涎商辛收白燥西秋金肺大 肠鼻皮悲哭咳魄涕羽咸藏黑寒北冬水肾膀 胱耳骨恐呻栗志唾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志怒喜思忧恐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2、五主色嗅味声液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嗅臊(膻)焦香腥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动握忧啰咳栗 五荣爪面色唇毛发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谷麻麦稷稻豆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五常(天)风热湿燥寒 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 尖形 方形圆形 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

3、生金,金多土变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为熄灭.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

4、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 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 如此。(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 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 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 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 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

5、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 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 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 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 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 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 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 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 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

6、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 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 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 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 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 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 映脾湿蕴盛等。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 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 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7、所以中医学的脏 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 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 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 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 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 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 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

8、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 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 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 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 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五行相生论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 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 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 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

9、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 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 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 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 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 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 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 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

10、达,可疏泄脾气之壅 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 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 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 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 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 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 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

11、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 二)。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 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 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 分,余类推。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 机制。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 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 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

12、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脏与脏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 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 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 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 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 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3.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 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

13、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 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 失调,称“心肾不交”。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 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 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 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14、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 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 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 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 (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 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 治疗。又如患慢性

15、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 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 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 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 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10. 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

16、降的功能。1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 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 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12.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 称为“心肾相交七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 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 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 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1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

17、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 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 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1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 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 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1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 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

18、也可导致肝脾不和, 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 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 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16 .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 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 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 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 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 系。17 .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

19、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 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 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18. 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 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1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 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 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2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 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20、、肾三脏对全身水 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 升降的功能。腑与腑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 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 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 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 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 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

21、吸 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 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 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 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脏与腑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 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 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 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

22、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 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 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 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 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 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 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

23、,脾气上 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 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 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4. 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 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 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 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 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 大肠的气机。5 .肾与膀肮:经络

24、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 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 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 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 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 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 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 胃

25、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 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 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 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 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 理论来运用的。脾胃是生命根本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

26、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 整体。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 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 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 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 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

27、系 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 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 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 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 与孔窍。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 略。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 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 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 心脏以外,还在生理

28、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 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 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 献。阴:三焦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 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 互相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 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脏腑与形体组织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 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

29、体脏气的盛衰,又会 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 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 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 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 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 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 织之间,相互传递

30、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 的统一整体。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 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 降,“脾宜升则健肩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肩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 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 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 胀、腹泻等症。同样肩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 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 后

31、,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 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 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 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 不能久留。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 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中医认为“肾”与“脾”、喟”之间的关系如何?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七脾胃为“后天之本七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 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

32、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 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 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 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 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 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调畅三焦气 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

33、它们 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 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 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 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 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 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

34、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 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 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 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 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媵、皮毛;而其中之浊者, 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 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 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4) 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 脏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35、“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对 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病,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 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 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5) 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吸收水谷精微; (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 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气若小肠有病,清浊 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便短少等症。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中医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36、)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 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 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 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 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 样。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 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 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这段经文 译为:口唇像门一样

37、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 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 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 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 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 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 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 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

38、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 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 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 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 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 能正常地疏泄,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 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谷 乃化。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生, 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

39、胃运化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 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 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 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 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功能是储纳食 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 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摄血。脾 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 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有

40、两点:一是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 消化和吸收。脾的功能健旺,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就充分,身体就健壮,气血 就旺盛,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本。另一点是运化水液,主要是指它把被吸收 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 排出体外。此外,脾还有造血、摄血的功能,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血液能循 正常的轨道运行,反之气血衰败,血不能循经而出血、溢血、便血。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 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 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五脏是什么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生理功能,

41、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如“心藏神”、“肺 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即角、征、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 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人的五志(怒、喜、思、 忧、恐)相连。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治气的内郁;征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

42、的特性,以利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以防治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总之,五行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 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 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 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 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

43、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 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数理:金为七,木为八,水为六,火为九,土为五。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代表颜色寓意易学上以五行分五色:赤,代表火,主激 情热烈;黄,代表土,主平和安顺;白,代表金,主素洁忧郁;黑,代表水, 主深沉宁静;绿,代表木,主清新明快。五色通过各自蕴含的意识属性,诱导 着人的心理情绪,从而影响到人的生活

44、。有人说我喜欢红色,有人六我喜欢白 色等等,但往往你自认为喜爱的颜色并非你的幸运色。命理上的幸运色指通 过心理暗示作用正面影响八字五行平衡机制的某种颜色。如八字中需火,那么 红色就是你的幸运色,如此类推。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其味酸,其色青.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骨骼修长,手 足细腻,口尖发美,面色青白.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 无伪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头发稀少,性格偏狭,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项长喉结,肌肉乾燥,为人鄙下吝啬火主礼,其性急,其情恭,其味苦,其色赤.火盛之人头小脚长,上尖下阔,浓眉小 耳,精神闪烁,为人谦和恭敬,纯朴急躁.火衰之人则黄瘦尖楞

45、,语言妄诞,诡诈妒毒, 做事有始无终.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黄.土盛之人圆腰廓鼻眉清木秀,口才声 重.为人忠孝至诚,度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土气太过则头脑僵化,愚拙不明,内向 好静.不及之人面色忧滞,面扁鼻低,为人狠毒乖戾,不讲信用,不通情理.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其味辣,其色白.金盛之人骨肉相称,面方白净湄高眼 深,体健神清.为人刚毅果断,疏财仗义,深知廉耻.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不及 则身材瘦小,为人刻薄内毒,喜淫好杀,吝啬贪婪.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水旺之人面黑有采,语言清和,为人深 思熟虑,足智多谋,学识过人.太过则好说是非,飘荡贪淫.不及则人物短小,性情无 常,胆小无略,行事反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