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集锦八篇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079737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6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跳水》教案集锦八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跳水》教案集锦八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跳水》教案集锦八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跳水》教案集锦八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跳水》教案集锦八篇(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If you are proud,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跳水教案集锦八篇跳水教案集锦八篇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1 1学习目的: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重点:学习重点: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1、质疑、激发辩论。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2、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五、学习五、六自然段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2 2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

3、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跳水1.看到这个题目

4、,你想知道什么?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这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二、教师范读课文二、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1.读课文,学生字。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四、检查自学效果1.读生词: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2.提出容

5、易写错的字:艘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五、再读课文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1、2 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第二段(3、4 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第三段(5、6 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六、作业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6、第二课时一、通读全文一、通读全文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一段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2.读句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3.指导朗读。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

7、态、动作的词语。练习读指指名读同桌对读4.概括段意。三、学习第二段默读思考: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读句子。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从

8、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三段一、学习课文第三段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_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

9、了船长处事的果断。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二、再读课文二、再读课文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三、指导造句三、指导造句四、练习朗读课文四、练习朗读课文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3 3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二、交流预习,以学

10、定教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

11、来吗?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

12、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6、小结: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四、全文回顾四、全文回顾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五、总结拓展五、总结拓展同学们,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4 4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

13、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船长的智慧

14、,冷静的处事方法。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1)个人读课文,理清_脉络。(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

15、展过程是怎样的?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1、学习第 46 自然段。(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2)师:(出示课件 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3)(出示课件 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

16、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预设 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17、。”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预设 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8)师:我知道此时

18、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2、理解文中第 7、8 自然段。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 7、8 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

19、,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

20、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总评:总评: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_的“门”引上理解_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

21、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5 5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二、指导思想二、指导思想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

22、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三、总体安排三、总体安排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_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四、教学准备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2.明确作者的

23、写作目的,即_的中心。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3.看音像资料,了解_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_主要写了什么?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5.交流汇报。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6.画图加深理解。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

24、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_?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9.小结。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_的理解。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怎样写的?写得怎样?(板书)(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

25、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三)体会写得怎样。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

26、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四)课外练习。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评析】1.教学思路清晰。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

27、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 _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2.学生主体性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_。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

28、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6 6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29、。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 发展?D?D 高潮?D?D 结局来分析。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

30、情发生的起因。第二部分(第23 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第三部分(第46 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_的高潮。第4 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 5、6 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

31、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第四部分(第78 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

32、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_,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跳水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

33、跳?怎么跳?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2、交流汇报。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4、指名朗读 5?D6 自然段,互相评议。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 高潮。板书:高潮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

34、果?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 2?D6 自然段。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

35、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第二课时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

36、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4、_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

37、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 猴子的结局 为题给 跳水写续篇。总评: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 年级的学生在阅读_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二、体现了

38、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9、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7 712 跳 水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教学难点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0、。(二)理清_脉络,概括段落大意。(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二、教学重点(一)理清_脉络,概括段落大意。(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三、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12 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板书:跳水)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

41、什么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三)分段、概括段意。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42、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 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 2、3 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 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 5、6 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四)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2读准字音。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桅”应读“w6i”。易读成“w7i”。“即”应读“j0”,不能读成“j”。“唬”应读成轻声“hu”。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43、环游:环绕地球旅游。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开心:心情快乐舒畅;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灵巧:灵活而巧妙。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摇摇晃晃:摇摆不定。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4形近字组词:艘(五艘)撕(撕碎)搜(搜集)嘶(嘶哑)瞄(瞄准)桅(桅杆)描(描绘)脆

44、(干脆)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面庞面容反义词: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放肆规矩(五)分组读课文。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六)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生词。资料提供者:跳水教案跳水教案 篇篇 8 8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并能带着问题合作学习。2反馈小组学习的情况,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

45、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跳水。(板书课题)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3.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汇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读课文,认读生字,可同桌互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和句子。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课文的自然段。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汇报你读明白了什么。2.讨论故事的

46、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巩固延伸。1.把课后生字以词或句子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认读。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清小男孩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了解小男孩获救的经过。2.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生词。2.理清课文各个事物间的联系。二、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1

47、.读课文,承接上节课谈不明白的问题;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1)先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全班讨论。(2)抓住重点语句,出示挂图,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担忧和紧张)。2.了解孩子处境危险的原因。(1)抓住重点词“因而”,出示句子“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给因而换词,但意思不变(所以、故而、因此)。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换词法)。(2)抓住重点词“放肆”,教师可让学生说猴子放肆表现在哪里。(3)用三角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3.讨论: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1)读有关船长的句子。(2)想象一下船长怎样想的。(3)评价一下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三、读完课文,拓展延伸。1.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2.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引导学生辩论。四、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说“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1.总结全文。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作者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六、启发想象。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水手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想说的写出来。板书设计:走上横木孩子追猴子猴子逗孩子人们追猴子跳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