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归纳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0069909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重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重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重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重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重点归纳(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知识点梳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 .学校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 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

2、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 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 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

3、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 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 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第二

4、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 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 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 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 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5、“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 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 进。6.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

6、为苏格拉底讽刺;第 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 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7、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 年)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 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 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 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8. 当代教育学

8、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 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 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育的概念、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梳理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 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 .教育与科学技术(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 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

10、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技术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 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 .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

11、化和发展。(2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一一学校文化的缩影(3 )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知识点梳理1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

12、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 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 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 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 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 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

13、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 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 征)。3.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

14、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 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 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

15、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 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 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 择。4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1)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2) 教育能发掘人的潜力(3) 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4) 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5.普通中等

16、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 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 青年期。(1)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 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 阶段特征。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

17、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 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 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 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个体身心

18、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难点: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 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 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2)

19、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 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 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3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

20、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 我国的教育目的(1)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21、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 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难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知识点梳理1 .学生的本质属性(1) 学生处于

22、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环境的相互作用(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 学生的社会地位(1)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 年公民。 学生的法律地位。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 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2)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

23、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 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 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4 .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 教

24、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5 .教师职业的特点(1) 传道者角色(2) 授业、解惑者角色(3) 示范者角色(4) 管理者角色(5) 朋友角色(6) 研究者角色第六章课程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知识点梳理1 .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 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

25、书。2. 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学科教程和活动 课程;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 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 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 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3.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

26、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4 .课程目标的种类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将课程目标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 (总目 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 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 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 高度概括性的。(2) 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

27、目的的具体化。它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有七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进性。(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 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5 .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6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

28、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第七章教学(上)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知识点梳理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 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

29、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 .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 .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 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 过程。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

30、身心发展的过程第八章教学(下)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知识点梳理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 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 教学进度计划。(2) 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 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 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

31、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 业等。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 热烈。(3) 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 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5)学业

32、成绩考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 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武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选答型试题可以 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测验的质量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 所得结果的准确

33、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第九章德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模式。知识点梳理1. 德育的概念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 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具有社会性、历

34、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2. 德育的意义(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 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4.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 规范的总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

3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5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 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 体化的统一过程。6.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十章班级管理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班级管理的意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集体的形成 以及班主任与班级管

36、理。知识点梳理1 .班级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 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2.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 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 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另外,它 又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3 .班级管理的功能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

37、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4.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 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 )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3)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 方式。(4 )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 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5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6.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