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进式教学法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0062443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层进式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层进式教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层进式教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层进式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进式教学法(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层进式教学法”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摘 要 编程语言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尤其对于计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并能灵活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好比跟中国人学写文章一样,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是最能直接体现学生基本素养的一门课程,然而编程与写作在学习方法与领悟上却又不同,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语法成分非常简单,仅有数据,运算,控制,传输四种成分,远不如写文章那样复杂,其中数据,运算,传输三种成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掌握,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在抱怨编程学不会呢?不能灵活运用编程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其实无非是

2、对于编程语言的控制成分没有深刻领悟,说的更彻底一点,控制成分也仅有三种结构,学生往往不能娴熟运用的就是重复结构,纠其原因学生自身不够努力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我觉得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启发性,创新性可能也是更重要的一影响因素,教师没有讲透彻重复结构,学生又怎能理解计算机的思维呢?本文通过作者自身的教学过程,探索进行了“层进式教学法”在循环教学过程的应用,并通过两届学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对比统计来检验这种教学策略的效果。关键词编程语言;计算机;层进式教学法中图分类号 G443 文献标识码 A 一、基础理论“层进式教学法”就是按照人的思维是由具体至抽象,由特殊至一般,由零散至系统,从实践至理论的掌握

3、过程,再由理论至实践的灵活运用过程,来实现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及运用,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领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在其他学科例如数学,语文等具备很深积淀的经典学科中得到广大教师的实际运用,然后唯独计算机编程语言这门课程中很少被广大学者提及与运用,其实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在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上使用。二、“层进式教学法”教学案例for i=min to max step kexit fornext i图1:循环的结构以高校学生使用编程语言最多的Visual Basic为例,知识点为讲解for循环。其基本结构见下图1:这个就是for循环的基本结构,非常直观也很容易理

4、解,就是i在min,max范围内每次增长K,中途执行exit for可强行退出。讲解很容易,可是学生听懂了之后还是不会用,很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可用层进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逐步掌握及灵活运用。1.教学示例一(正常循环):编写一个程序求1到10这十个数的和与连乘积。这个题目非常简单,可采用“累加”与“累乘”法进行。累加法是设置一个存放和数的变量,称为“累加器”,它的初始值设为0,累加过程通过循环实现,在循环体中,和数与累加器相加后再赋值给累加器;累乘的算法与累加类似,不过设置的是“累乘器”,它的初始值应设为1。注意这个问题即可,学生基本都会写。2. 教学示例二(循环自动转换):上图1应该

5、循环的起始值,终止值,包含步长应该都是整数,那么如果不符合这个规则,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编译器是如何处理的呢?这就需要学生能明确知道,而不是弃之不管,我们给出下图2的循环示例2,对于Visual Basic语言的这种循环系统将自动调用cint函数(此函数转换规则可查MSDN)转换,系统会自动转成图3的循环。for i=2.5 to 7.5 step 3.1msgbox inext i图2:循环示例2for i=2 to 8 step 3msgbox inext i图3:等价循环示例23. 教学示例三(奇怪的循环):如果我们写了如下图4这种有点看上去不能结束的循环程序,计算机的执行结果又会怎么处理呢

6、?三个循环参数min、max和k如果在循环体内被改变,不会影响循环的执行次数,图4的循环等价与图5的写法。Min=1:max=100:k=3for i=min to max step kmin=min+1max=max+2k=k-1.next i图4:循环示例3Min=1:max=100for i=1 to 100 step 3min=min+1max=max+2k=k-1.next i图5:等价循环示例34. 教学示例四(跳跃的循环):但循环控制变量若在循环体内被重新赋值,则循环次数有可能发生变化,具体分析见下图6。图6:跳跃循环分析for i=1 to 5 step 1i=i+2msgbo

7、x inext imsgbox i循环分析:第一次:i=1循环内i=3 弹出第二次:i=4(注意:加步长)循环内i=6 弹出第三次:I=7(退出循环) 弹出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课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基于软件工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FIB070335-B8-04)5. 教学示例五(循环结束判断技术的运用)在上图1中我们把执行过exit for语句退出的循环称为中途退出循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个技术呢?我们引入教学示例六:判断一个数n是否为素数,算法是从2,n-1范围内,没有发现任何数能被n整除.具体实现如下图7;那么能不能进一步优化代码呢?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减少算法的

8、时间复杂度(见图8),可以进一步拓展成寻找制定范围内的素数(见图9),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这个技术,并领悟了循环的意义乃至多重嵌套的使用。判断素数n=105for i=2 to n-1 if n mod i= 0 then exit for end ifnextif in-1 then正常结束msgbox “yes”end if图7:判断素数图9:判断素数优化判断素数优化n=105for i=2 to sqr(n) 优化 if n mod i= 0 then exit for end ifnextif in-1 then正常结束msgbox “yes”end if寻找3位素数For n=100 t

9、o 999双循环for i=2 to sqr(n) 优化 if n mod i= 0 then exit for end ifnextif in-1 then正常结束加入nend ifnext n图10:寻找素数三、调研数据对比通过对2届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研以试卷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1寻找指定范围的素数(教学内容)2寻找指定范围的水仙花数(灵活运用)3寻找指定范围的降序素数得出了以下基本数据见表1:普通教学法层进式教学法学生班级完成比例/优化比例学生班级完成比例/优化比例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数11(1)48%/20%38%/15%20%/8%数10(1)78

10、%/55%68%/50%64%/48%计12(1)50%/21%40%/16%23%/10%计10(1)80%/61%70%/56%69%/53%平均49%/21%39%/16%22%/9%平均79%/58%69%/53%66%/51% 表:数据统计表通过分析教学效果,得出了教学效果对比图见图11:图11:教学效果对比图四、结论通过图11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普通教学法和层进式教学法对于任务一,任务二即课程讲授内容掌握情况完成比例大约差1倍,优化代码比例差近两倍,而对于任务三需要学生能用循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比例差了近3倍,优化比例差了近4倍,由此可见层进式教学法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能够

11、更大幅度提高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成自己解决问题技能的比例,层进式教学法应该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领域中大范围推广和运用。参考文献1 魏顺平,路秋丽,何克抗,李宇翔. 教学设计自动化语义模型及其实现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9,(6):5261.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钟志贤,王觅,林安琪.量规:一种现代教学评价的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7,(10):4346.4 Luca Botturi ,Todd Stubbs. Handbook of Visual Language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M. Information SciencePublishing,200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