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0060538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4.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生态修复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生态修复基本技术第二节生态修复方法第三节生态修复的实施与应用重点和难点: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第一节生态修复技术一、生态工程技术-资源利用、减少排放二、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三、植物生态修复修复技术四、物理生态修复修复技术 五、化学生态修复修复技术污染消除重建生态(二生态工程学原理1. 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2. 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3. 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1、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1整体性原理(2协调与平衡原理(3自生原理(4循环再生原理1、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1整体性原理-整体论和还原论探索自然的两种途径-在研究、设计和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

2、顾。确定主次功 能,确保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例如:污水稳定塘系 统的重要功能是什么?还有什么次要功能?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该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该系统中,最强烈的破坏因素是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4(1:1-9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1、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2协调与平衡原理-协调原理-平衡原理:包括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收支平衡,比如能量流动与物质传递的 平衡等。1、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3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

3、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 系列机制。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种群调节群落调节生态系统调节反馈调节(正反馈、负反馈1、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4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循环和再生原理(光合作用营养循环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各成分协调进化、互利共生。(树木花粉与蜜蜂2、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物种耐性原理耗散结构原理限制因子原理耗散结构原理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相对于的概念提出来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量变可能 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 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

4、序状态。-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 机理、条件和规律。-一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是否属于耗散结构?3、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结构的有序性原理-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功能的综合性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总体功能是衡量系统效益的关键。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目标就是寻求整体功能最高。(三生态工程的应用1.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工程2. 生物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3. 废弃水分散治理、系统回用生态工程;4. 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5. 清洁能源系统开发组合利用工程;目前10项最活跃的生态工程:1. 生态复合肥料工程;2. 绿色化学工程;3. 绿色食品工程;4. 生态

5、交通工程;5.生态住宅及生态城镇建设工程;(四关注生态工程建设资料分析一: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 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 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 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措施有: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湖”和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怎样解决农村(尤其是湖区或山区的迁出人员 的能源来源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2. 洪灾

6、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 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底性. n n ikiw七总畦生*崛脚ALlWiiT习事性.迥悖KHiA、柏感,睡雌件If僧既?Wf a w*wr至惜啊晖Itt1谱 她 岫生稔里 叫嶂1*1也裸嗽KB咛F就库用七;&南 It lfr*|生朝障咧rm4 ,itrWMkffitti营快一尊或-也酌限由险I承n弓也TSMHK 蝇靠 eJ*ifc14印住*!rtitfis 恂 HiTfttn cp w可控榨呻加幌防眺FT0E 时 *+ *1 推忡席* fr ttlF.WlI舍诃犍fflCffl*他障

7、*M 小 KM W *1I枸.牛爵,IH技术州馅# IW削 世12垣品珂忱摘割新峰j BlWJ健亍* fit * * Ml * 峭说既期生态工程特点主要涉及行业:矿山开发(露天和井工开采铁路、公路、管线项目水利设施建设(水库、水电站:农牧业开发其它:固废处置、生物能源转化等主要特点:非污染型动用土地面积大对生态因子有直接影响生态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景观修复: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安全:二、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污染物去除方法转移介质环境中(污染物积累转移降解固定转化污染源无害化无机化挥发植物物理化学生物用于生物修复的生物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采用基因工程

8、技术,将降解性质粒转移到一些能在污水和受污染土壤中生存的 菌体内定向地构建高效降解难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用于生物修复的其他生物这些生物包括藻类、微型动物、植物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及其相应的降解转化微生物tv yct2去毒作用-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但是可以降低其毒性通过钝化作用实现;钝化作用:毒理学上具有活性的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水解、羟基化、脱 卤、去甲基等作用转化为无活性的形态。例如:汞的去甲基化及还原蓝绿色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可使汞离子转化成元素汞,经10小时后挥发掉 75%。1、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3固定作用微生物也可以将重金属积累在菌体内使之固定,从而降低毒性。-在微生物累

9、 积重金属方面,已阐明同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etalothioneins,简称MT有关,-MT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细胞质蛋白,同Hg, Zn、Cd、Cu、Ag等重金属有强烈 的亲和性,结果使重金属富集并抑制其毒性。1、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 (bioremediation-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 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降解为CO 2和H 20,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生 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化生物修复,采用下列手段来加强修复的速度: 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环境条件,诸如提供电 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 菌群扩

10、增(bioaugmentation通过各种手段,增加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数 量。2、生物修复三、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 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1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2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和空气;3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4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有机污染物。1、植物对污染物的作用植物固定技术植物提取(萃取技术根系降解植物降解植物挥发挥发转移1植物固定植物根系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积累,降低其活性,使金属惰性化。阻止其向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扩散,但并不为植物利用,即根系对污染

11、物起固定作用。与微生物的固定相似否?1植物固定重金属植物固定技术主要应用于矿山废弃地、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各种污染土壤的修复。目前常用的植物有野生植物和某些高产的农作物, 如印度芥菜、油菜、杨树、苎麻等。(2植物根际过滤技术-适用于根际过滤的植物必须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常用的有各种耐盐的野 草、向日葵、宽叶香蒲。处理石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放射性污染物质的废水、含重金属的各种废水及富含其他污染物(如氮、磷、驾废水。3植物提取(萃取技术采用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大量地富集并搬运转移到植物根 部可收割部位和地上茎叶部位(特别是地上部,从而修复土壤的技术。达到环境治 理、变废为宝的目的。各种金属,如银、镉、钻、铭、铜、汞、锰、钼、镍、铅、锌;类金属,如砷、硒;放射性核素,如 90Sr、137Cs、239Pu、238U、234U等;非金属,如硼等;各种有机物质。3植物提取(萃取技术目前已经发现的500多种超富集植物广泛分布于45个科,其中Ni的超富集植 物最多,主要是十字花科的庭荠属。据报道,红根苋可富集Cs,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泄露后大面积土壤的 核污染进行植物修复有较大潜力。美国Viridian环境公司用植物修复技术净化镍污染土壤,每年甚至可以从金属 镍的回收中获取2500美元/hm2的收益。如:芸苔属植物、油菜、工业用大麻,可超量富集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