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体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058558 上传时间:2021-02-02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3.9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质体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地质体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地质体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资源描述:

《地质体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体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10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 原生构造 主要内容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原生构造 地质体及其界面 面状和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地质体及其界面 地质体: 各种成因的自然岩石体或土质体。 特点:形态各异,尺度多样 , 性状不同。 地质界面: 地质体之间及其内部的几何和物理 (物质)界面,简称地质界面。 特点:多类型、多尺度、多成因。 物理(物质)地质界面 岩层(岩性)界面 断裂面 面理 不整合面 岩体侵入接触界面 几何地质界面(如褶皱轴面等) 地质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 但从几何学上,地质构造最基本类型可归纳为两种: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从

2、成因上,也可归纳为两种: 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观测和确定面状和线状地质 构造的空间方位和状态,即 产状 ,是构造地质学研 究的基础。 通常除盆地边缘的产状略有倾斜外,沉积岩层 初始产状都是水平的 ,只有在受到变形改造后,它 们的产状才可能发生改变。这也是判断地质界面产 状是否发生变形改造的重要基础性参考坐标。 面状和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 : 指地质体中呈面状的几何或 物理(物质)地质界面。 线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呈线条状的几何 或物理(物质)地质体。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面状构造(平面状)的产状 是以地质界面在 空间上的 延伸方位 和 倾斜程度 来确定的。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界面的产状均以其

3、走向 、 倾向 和 倾角 这三个数据表示。 走向、倾向、倾角 () 走向: 指倾斜平面(即地质界面)与水平面的 交线叫 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 面的 走向 。 倾向: 在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 倾 斜线 ;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正(垂直)投影称 倾 向线 ;倾向线沿水平面向倾斜面下方所指的倾斜 方位称为 倾向 。 倾角 (): 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 上正(垂直)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为 正倾角 , 简称 倾角 。 走向、倾向、倾角 () 视倾向和视倾角 () 视倾向 视倾角 () tan=tan cos -地质 界面倾 向线和视倾向 线之间的夹角 在水平面上投 影

4、的角度 面状地质体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图示法 : 数字法 : SE 12030 NW 33050 常表示为 : 12030 33050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线状构造(直线状 ) 的产状是 指线状地质体 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斜程度。线状地质体产 状要素包括倾伏向、倾伏角,或者是它所在平 面(地质界面)的侧伏向和侧伏角。 任何 线状 构造或 线状 地质体的产状均以 倾伏向、 倾伏角 ,或其所在某一平面上的 侧伏向、侧伏 角 数据表示。 倾伏向和倾伏角( ) 倾伏向(指向): 线状 构造( 线状地质体)在 空间上向下延伸的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或线 状地质体在水平面上正投影线所指示的该倾斜 直线下倾方

5、位。 倾伏角: 指线状 构造( 线状地质体)倾斜的角 度,即倾斜直线体与其在水平面上正投影线之 间的夹角。 倾伏向、倾伏角 () 侧伏向和侧伏角( ) 侧伏角: 当线状 构造( 直线状地质体)包含在 某一倾斜平面内时,该线状 构造 或线状体与所 在平面走向线所夹的 锐角 ,称之为该线状体在 这个倾斜平面的 侧伏角 。 侧伏向(指向): 是指构成上述 侧伏锐角 的走 向线的那一端走向的方位。 侧伏向、侧伏角( ) 线状 地质体产状表示方法 ( 1)倾伏向及倾伏角产状 : SE12030 ( 2)侧伏角通常记录方法,如 60 S,它表 示侧伏角为 60 、侧伏向朝南。 为什么要了解和研究原生构造?

6、 原生构造及其研究意义 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原生构造 为什么要了解和研究原生构造? 现在所看到 的 飞来峰地 形地貌构造 可能经历了 如插图所示 的一系列构 造变形阶段 才最终形成 的,因而不 代表原始沉 积构造 。 飞来峰 外貌看似均匀未变 形的层状片麻岩 ( h) ,可能经历了 a-h多期地质事件。 a为原始沉积物, 经历了 多期变形 ( a-b、 c-d、 e-h) 和 岩浆侵入 ( b-c、 d-e)。变形的强 度和卷入的火成岩 物质量大大超过根 据最终结果所作的 判断。沉积岩的原 始体积可能只占到 最终层状片麻岩的 很小一部分。 变形 岩浆侵入 变形 岩浆侵入 变形 变形 变形 片

7、麻岩中(见右图)看到的层状构造既可能是反映了 原岩的原生构造特点, 但也可能反映的是后生的、强烈变 形或固态变质分异改造的结果。 原生未变形的花岗岩向片麻岩转变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原生构造 什么是非构造原生构造或软沉积构造 原生沉积构造层理 原生沉积岩层的面向和层序 原生沉积构造面向标志 原生沉积构造研究意义 原生构造及其研究意义 原生构造 ( Primary Structure) 原生构造: 是指岩石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由 沉积作用 、 压实固结作用 ,以及 岩浆结晶作用 等 非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构造; 沉积岩和岩浆岩都具有原生构造; 严格讲,变质岩中是没有原生构造的。 流动构造 枕状构造

8、枕状构造 枕状构造 非构造原生构造 ( Nondiastrophic Primary Structure) 非构造原生构造: 指岩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尚未 完全固结时发生变形形成的原生构造。它是由构造 动力或构造应力之外的作用力,即 重力作用 和 岩石 内部结晶作用 产生的力所形成的构造。在沉积岩中 也称 软沉积变形构造、同沉积变形构造 。 软沉积构造形成原因: 沉积物 差异压实 引起的构造; 饱和 沉积物脱水 形成的构造; 未完全固结岩块体 滑塌 形成的构造; 卷曲、滑塌和压模 由于粘土质、泥质 沉积物在未完全固 结时的可塑性、孔 隙压力效应、上覆 沉积物压实等因素, 使 尚未完全固结的 沉

9、积物发生变形所 形成的构造 。 火焰状层理构造 火焰状层理构造 卷曲层理构造 卷曲层理构造 砂岩球和砂岩枕构造 原生 沉积 构造层理 层理: 是沉积岩 中最普遍、最重 要的原生沉积构 造。层理是以岩 层内部的成分、 结构、粒度、胶 结物和颜色等特 征在剖面上以突 变或渐变所表现 出的一种成层性 地质界面。 E. S. Hills对沉积岩层理做了很好的说明: “ 层理代表沉积岩层岩性的总体特征,反 映了岩层的特定环境 ,它具有均匀或系 统性的变化,使人们有可能测定和描述 变形地层内部构造的几何特征。 ” 沉积岩的层理是研究构造最常用和最 基本的地质参照界面,构造变形常常是通 过层理显示出来的,层

10、理体现了沉积岩的 “ 建造 ” 特征, 识别层理是研究构造的第 一步 。但以下两种情况有时很难判断: 厚层状 的成分、结构均一岩层; 变质岩中产生的新生构造面理会掩蔽或 置 换原生沉积层理 。 引起沉积岩层理差异的原因 化学成分变化 颗粒大小变化 分选程度不同 充填物和程度 胶结作用 渗透率和孔隙度 沉积岩层理的野外识别标志 岩石成分变化 岩石结构变化 岩石颜色变化 岩石层面原生构造标志 面向 : 是指成层岩层由老到 新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 成层岩层从下到上,地 层由老到新 正常层序,面 向指向上 。成层岩层从下到 上,地层由新到老 倒转层 序,面向指向下 。 层序 : 是指地层由老到新排

11、 列的顺序。 沉积岩层的面向和层序 原生沉积构造的面向标志 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 波痕 泥裂 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也称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斜交于 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通常呈弧形的沉积 构造。交错层理与底面 相切 ,与顶面 相截 。 成因: 形成于不同的沉积地质环境,如河 流、三角洲、滨海和浅海等。 用途: 确定岩层的面向或顶底面、古水流 方向。 交错层理 层 系 纹层 层系界面 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粒级层) 递变层理又称粒级层, 陆源碎屑物质在沉积过程中,由于 流体(通常是浊流)逐渐减弱而形成的一种沉积结构。 特征: 单一成分地层中从底到顶,颗粒由粗逐渐变细,由 粗砂质递变为细砂质、粉砂

12、质,甚至泥质。 成因: 大陆斜坡浊流物质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形成的。 用途: 根据粒级层下粗上细的渐变特征,可以确定岩石顶 底面,但发生高级变质作用可以有相反现象,要慎重使用。 粒级层 细粒泥质物质分布在整 个地层中,而粗粒物质 则由底到顶逐渐减少 顶 底 碎屑颗粒悬浮 在浊流中 浊流能量降低,碎屑颗粒 由于自身密度重力而沉降 静水环境下,碎屑 颗粒完全沉降 递变层理(粒级层理)形成过程 粒级层 波痕 波痕: 是滨 -浅海砂粒、粉砂和粘土在水流、波浪及风对 水面影响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波状构造。 特征: 波痕由狭窄波脊或波峰和宽阔波谷组成。 成因: 震荡水流形成的波痕通常为对称波痕。单向水流或 非对

13、称水流形成的波痕为非对称波痕。 用途: 震荡波痕波脊或波峰的 狭窄尖顶 向上,指示了沉积 层序顶面;波谷的 宽阔圆弧底 指向沉积底面。 ( a)单向水流运动产生非对称的波痕; ( b)前后来回震荡运动的水流产生对称的波痕; 泥裂 泥裂 是沉积层面暴露地表的标志之一,它是未完全固结沉 积物暴露于水面之上,表面干涸开裂形成的暴露标志。 此外,还有雨痕、生物膜、底面印模等。 泥 裂 的 形 成 过 程 细粒泥质沉积 物 中的水被蒸发 出去后,泥质沉 积物发生收缩产 生泥裂。 粗粒砂质沉积物 充填 并覆盖泥裂。 当砂泥质岩层被剥 蚀掉以后,显露出 保留了粗粒砂质沉 积物充填的泥裂。 野外所观察到的泥裂

14、 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意义 识别沉积岩岩层面向(顶底); 追索构造标志; 区分层理和变质面理置换关系; 区分单斜岩层和等斜紧闭褶皱; c 横向置换下的面理与层理关系 (地壳伸展构造体制下的产物之一) 非构造变形卷曲层 (软沉积或同沉积变形) 伸展构造变形褶叠层 (固态流变变形) 接触关系 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是指上、下地层空间 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演化特征,它直接记录 了地壳构造运动发生和演化的历史; 接触关系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历 史一个最直接的野外特征和标志; 接触关系是划分地质构造单元、构造层的最基本 依据之一; 接触界面往往是矿产的重要控制因素; 接触界面是地质填图的一

15、个重要地质界面;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基本特征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 明显沉积间断和地层缺失 ; 上、下两套地层 产状不同,并以一定角度相交 ; 三个明显差异: 岩性、产状和构造型式 ; 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底部通常有一套 砾岩 ,下伏地 层面上有时则可见 古风化壳 ; 不整合实质上反映了下伏地层曾经发生过重要 构造运动或造山运动,经抬升剥蚀之后,再下降接 受沉积,因此,不整合面 上覆地层底部 通常有一套 砾岩(即底砾岩),通常是区域性造山构造运动事 件存在的重要标志。 不整合确定的标志 地层古生物方面; 沉积

16、-侵蚀方面; 构造变形方面; 岩浆活动方面; 变质程度方面; 典 型 的 不 整 合 类 型 ( a)变质岩或 岩浆岩与上覆层 状沉积岩之间的 角度不整合 ( b)老的褶皱 变形沉积岩与年 轻的未变形沉积 岩之间的 角度不 整合 ( c)沉积岩平 行沉积岩之间的 假整合(即 平行 不整合 )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大 峡谷出露有世界上最完 整的岩石序列(垂直厚 度约 2000m,时间跨度 达 30亿年),但即使这 样,这里也存在着多期 次不整合现象。 苏格兰 Siccar Point的角度不整合 若干重要不整合与地壳构造运动 燕山运动 (Yanshanian movement): 是我国地质学 家

17、翁文灏( 1927)以华北北部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建 术语,原代表侏罗纪末期 -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 火山活动和成矿作用。 现在它一般指中国发生在晚 侏罗世白垩纪末( 1.6- 0.7亿年 )的地壳构造运动。 燕山运动 不仅是重要构造变动期、也是岩浆爆发期 和成矿大爆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全部矿产的 80 以上),它涉及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 地区、中国西部、整个太平洋两岸。因此,燕山运 动属洲际性的重要地壳运动。 不整合与地壳构造运动 加里东运动( Caledonian Orogeny ): 是以英国 苏格兰加里东地区命名的构造运动,是指 开始于寒 武纪末而结束于志留纪末( 4.88-

18、 4.10亿年 ) 的构 造运动。 海西运动( Hercynian Orogeny): 也称 华力西运 动( Variscan Orogeny), 泛指欧洲晚古生代的构 造运动,时代从 石炭纪二叠纪 。 不整合与地壳构造运动 印支运动( Indosinian movement) 法国地质学家 Fromaget( 1934)把印度支那半岛 晚三叠世 的褶皱 命名为印支褶皱。我国地质学黄汲清( 1945)将中 国境内三叠纪末的地壳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现指晚 二叠世三叠纪( 2.57-2.25亿年 )的构造运动。 阿尔卑斯运动 ( Alpine movement): 在欧美广泛 使用的术语。以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命名的构造运动。 它包括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内的地壳构造运动。现 大部分欧美地质学者把阿尔卑斯运动的时间限定在 新生代第三纪或古近纪 ,也是全球性构造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