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训中诊06.脉诊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037205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3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密训中诊06.脉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密训中诊06.脉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密训中诊06.脉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密训中诊06.脉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训中诊06.脉诊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章 切诊(qi zhn)(脉诊)第一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目的(md)要求:1.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诊的临床意义。2.掌握寸口诊法的概念、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3.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因素。4.掌握常见病脉的特征及其主病。5.熟习相兼脉的概念、主病、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6.了解妇人脉与小儿脉的特点及诊脉方法。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中的2、3、4项为重点内容。诊脉方 法及脉象特征为学习难点。第二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第一节 脉诊概述 概念: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mu xi)特定部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健康或疾病辨别病证的一种

2、诊察方法。历史沿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早记载(“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黄帝内经文字论述(“诊法常以平旦”);难经独取寸口;伤寒杂病论平脉辨证 脉经第一部脉学专书 濒湖脉学、诊家正眼唐宋后影响较大第三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一、脉诊原理1.心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基础3.脏腑协同(xitng)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肺主气而朝百脉,脾运化乃气血之源,肝藏血且调节血量,肾藏精为元气之根第四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诊脉部位(bwi)诊脉部位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四种。(一)三部九候诊法 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上 人(耳前动

3、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中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下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第五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诊脉(zhn mi)部位(二)三部诊法 诊寸口脉候脏腑 诊趺阳脉候胃气 诊太蹊脉候肾气多运用(ynyng)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第六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诊脉部位(三)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y zhn)诊脉方法。第

4、七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腕后高骨内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先定关:以高骨(桡骨先定关:以高骨(桡骨(rog)茎突)为标记茎突)为标记再定寸、尺:再定寸、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寸口处部为桡动脉且行径(xngjng)固定、脉位浅表,便于诊查3、寸口分候脏腑 寸心 寸肺 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尺肾(阴)尺肾(阳)第九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诊脉方法(fngf)(一)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

5、起床、未进食时最佳。(二)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寸口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三)指法(选指、布指、运指)中指定关,三指平齐;指目按压,疏密适度;举按寻循,总按单按。(四)平息 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二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五)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每次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第十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指目按脉(nmi)举、按、寻三候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总总 按按第十二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单单 按按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四、脉象要素:(位、次、形、势)1、脉位

6、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如浮/沉。2、至数指脉搏的频率。如迟/数。3、脉长指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4、脉宽指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细。5、流利(lil)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如滑/涩。6、紧张度指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缓。7、脉力指脉搏的强弱。如虚/实。8、均匀度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指脉搏力度、大 小是否一致。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第二节 正常(zhngchng)脉象一、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1、有、有胃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脉来从容、和缓、流利。2、有、有神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应指有力,节律整齐。3、有、有根根:尺脉沉

7、取有力,按之不绝。: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脉象的生理变异(一)个体因素影响 性别、年龄、体质、脉位变异(斜飞脉与反关脉)。(二)外部因素 情志、劳逸、饮食(ynsh)、季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昼夜、地理环境。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第三节 病理(bngl)脉象一、常见病脉 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缓、濡、弱、微、散、长、短、芤、伏、牢、革、动、疾等28种。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8、,举之有 余,按之不足。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机理分析邪袭肌表,卫阳(气血外趋)抗之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 若波涛汹涌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邪热充弛,气盛(q shn)血涌,脉道扩大,故 见洪脉。浮脉洪脉(hn mi)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脉)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位浮、形细、势软)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机理分析精血不充则脉细,阳气不敛则脉浮软 脉象特征浮大无根(浮取散漫(snmn)、按之消失),伴 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散离,精气衰竭。机理分析正气将脱,虚阳浮越。濡脉散脉第十九页,共

9、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脉)相类脉鉴别: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tdin)。不同的是:浮脉举之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洪脉浮大有力;濡脉浮而细软;散脉浮而无根,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芤脉浮而空软;革脉浮而空弦。第二十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沉脉类(沉、弱、伏、牢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 可见于正常人。机理分析邪实内郁,正气内趋。注:若两手六部(lib)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属正常生理现象。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

10、软(位沉、形细、势软)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机理分析血虚无以充脉则形细、阳虚无以鼓脉则势软。沉脉弱脉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沉脉类(沉、弱、伏、牢脉)相类脉鉴别(jinbi):沉脉、弱脉、伏脉、牢脉四者均有轻取不应,脉位较深之特点。不同的是:沉脉重按始得;弱脉极软而沉细;伏脉更深于沉,紧贴于骨;牢脉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迟脉(ch mi)类(迟、缓、涩、结)脉象特征脉来缓慢(60次/分以下)。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机理分析阴盛阳虚,或热邪内结,气血凝滞,其脉

11、必迟。脉象特征脉来和缓(6070次/分钟,常脉);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病脉)。临床意义多见于湿病,脾胃(pwi)虚弱,亦见于常人。机理分析气血乏源,或湿遏脉道,脉失其鼓则弛缓。迟 脉缓 脉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迟脉类(迟、缓、涩、结)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流畅(lichng)度差,形细,脉形、脉率、脉力不匀)。临床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精伤、血少。机理分析邪气内停,脉道阻滞,或精血亏少,脉失充盈,均可 致脉细而行迟,艰涩不畅。脉象特征脉来迟缓,时有中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多见于阴寒气结、寒痰血瘀,亦见于气血虚衰。机理分析寒盛则脉迟,邪滞

12、脉亦滞,故时有歇止。涩涩 脉脉结结 脉脉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迟脉(ch mi)类(迟、缓、涩、结)相类脉鉴别: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均小于一息五至。不同点:迟脉一息不足(bz)四至;缓脉一息四至;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形、脉率、脉力不匀;结脉迟缓而有不规则歇止。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四)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c mi)、动脉)脉象(mixing)特征脉来急促(90130次/分)。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机理分析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dn sh)。临床意义多见于

13、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竭。机理分析阳盛则阴病,或实邪阻滞,脉气不续,可见脉有歇止。促脉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相类(xin li)脉鉴别 数脉、促脉、疾脉、动脉四者的共同点是脉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的感觉。不同的是: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疾脉一息七八至;促脉数而中止,止无规则;动脉其形如豆,常兼滑数有力之象。(四)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c mi)、动脉)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无力脉 的总称。临床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机理分析气虚无以鼓脉,血虚无以充脉,

14、故脉细无力,按之空豁。注:无力脉当分两类: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散脉;二是细小(xxio)无力类,如濡脉、弱脉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脉道狭小,指感清晰)。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机理分析气虚脉失其鼓,血虚脉失其充,故脉来细小而无 力,按之空豁。虚 脉 细 脉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 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心肾阳虚之重症 常见(chn jin)此脉)机理分析营血大虚,脉管失充则脉细;阳气衰微,鼓动 无力则脉弱,按之欲绝,似有似无。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歇止有规 律,时间长,伴有脉形、脉力

15、不匀)临床意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 证。(心脏器质性病变常见此脉)机理分析脏气衰微,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相接续,故 脉来时有中止,止有定数,脉势软弱代 脉微 脉(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相类脉鉴别: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五者均以应指无力为特点。不同(b tn)的是:虚脉三部举按皆无力;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贵在言其形;微脉则极软极细,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起落模糊,贵在言其力;代脉是脉来一止,亦快亦慢,歇止有规则,歇止时间较长。(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第三十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六)实脉类(实、

16、滑、弦、紧、长、大脉)脉象(mixing)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应指幅幅。亦为有力 脉的总称。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机理分析邪盛正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充盈,则 应指有力 注:两手六脉均实大,且无病症表现,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 脉,妇女的孕脉。机理分析实邪内盛,充渍脉道或波及血分,其脉必滑实 脉滑 脉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 脉象(mixing)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亦见于老年健康者。机理分析寒热、痰饮

17、、气滞、疼痛皆可致肝失条达,气机 不畅,脉势柔和,故脉来强硬弦劲 脉象特征绷急弹指,壮如牵绳转索。临床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机理分析寒主收引,痛则不通,则脉来绷急而搏指。例:下列各项,不属于弦脉所主的病证是:A A.气血不足 B.B.诸痛诸痛 C.C.痰饮 D.D.疟疾疟疾 E.E.胃热胃热 弦 脉紧 脉(六)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脉)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相类脉鉴别: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六者的共同点是充实有力。不同点是:实脉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滑脉仅指脉形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似数非数;弦脉端直以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紧脉弦脉更

18、加绷急有力,且脉位不固定(左右(zuyu)弹指);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大脉脉体宽大,来去俱盛。例:1.1.下列哪种脉象主虚证(滑、结、促、动、疾)2.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血不足证的常见脉象(虚、细、弱、微、结)(六)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脉)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常考题常考题(ko t)1.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脉象有胃气的特点:(C)A.不浮不沉 B.不快不慢 C.柔和有力 D.从容和缓 E.节律一致2.邪盛病进时,常见(chn jin)的脉象是:(B)A.实 B.大 C.紧 D.滑 E.长3.下列哪种脉象主虚证:(E)A.滑 B.结 C.促 D.动 E.疾4

19、.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血不足证的常见脉象:(E)A.虚 B.细 C.弱 D.微 E.结5.按寸口脉分候脏腑,左关脉可候:(D)A.心与膻中 B.肾与小腹 C.脾与胃 D.肝、胆与膈 E.肺与胸中6.下列脉象,除哪项外,均主实证:(B)A.弦 B.濡 C.滑 D.紧 E.长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下列除哪项外,指下均有脉气紧张之感觉(gnju)A弦B紧C长D革E牢答案:C7.下列除哪项外,均有脉率快的特点:(C)A.数 B.促 C.滑 D.疾 E.动 A.脉位的浮沉 B.脉力的大小 C.脉形的长短 D.脉率的快慢 E.脉律的齐否8.濡脉与弱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ziy):(A)

20、9.结脉与促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D)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脉象鉴别(一)比类法 归类法即将相似脉象归为一类(参常见病脉归类简表)辨异法即分析相似脉象的区别(参上述相类脉象鉴别)(二)对举法 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1)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2)迟脉(ch mi)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3)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4)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种脉象。(5)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6)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脉象。(7)弦脉与紧脉:是因脉管性质有差异而脉势脉

21、形有别的两种脉象。(8)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9)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相兼脉 概念:凡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 象即称为“相兼脉”或“复合脉”。临床所见脉象基本上都 是复合脉。主病:相兼脉的主病,往往就是各种单因素脉象主病的综合。如: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其他相兼脉的主病参教材P123)脉象命名(mng mng):以某一突出因素命名(mng mng),如浮脉、浮数脉、浮缓脉等 以某一脉名命名,若位深、形细、势软时曰弱脉 以多种特征并列而命名,如沉细无力脉 第三十

22、七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四、真脏脉 概念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chxin)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无胃之脉以无冲和之象,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无神之脉以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无根之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值得提及的是:真脏脉多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如釜沸脉多出现于心率181次/分以上时;偃刀脉多见于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形态形态(xngti)特征特征第三十八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 1、诊月经脉(jngmi)如: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逾期或不至。2、诊妊娠脉 如:“身有病

23、而无邪脉妊 子也”;“手少阴动甚者,妊子 也”;“阴搏阳别,谓之有子”。3、诊临产脉 中指指动脉的明显搏动,亦称离经脉。第三十九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诊小儿脉 1、诊小儿脉的方法 一指定三关(一指总候三部)。2、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23岁,一息 67至为常脉;510岁,一息6至为常脉,一息45至为迟脉。)3、小儿病脉 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表、里、寒、热;以脉 的有力(yul)无力定病证的虚、实。第四十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部位之异,即某种脉象仅见于

24、某一部位 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 脏气之独,即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zngf)的病证 如:促、结、代脉多提示心之病变 脉体之独,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 如:紧脉主伤寒、疼证。(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如:浮不可以概言表;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不可以概 言寒第四十一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三)脉证顺逆(shn n)与从舍 顺脉与症相应为顺,如热证而脉数 逆脉与症不相应为逆,如证热脉反迟 舍脉从症应用于脉假症真者 舍症从脉应用于症假脉真者脉证顺逆(shnn)脉证从舍第四十二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二、脉诊的意义(一)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沉脉主

25、里(二)判断病证的性质,如:数则为热,迟则为寒(三)分辨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为气血不足,实脉乃邪气有余(四)推断病证的进退(jntu),如:久病脉和缓者胃气渐复,脉虚大者邪盛正衰第四十三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内容(nirng)总结第四章 切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早记载(“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黄帝内经文字论述(“。难经独取寸口。法、仲景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四种。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下列除哪项外,指下均有脉气紧张之感觉A弦B紧C长D革E牢答案:C。值得提及的是:真脏脉多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bngbin)所造成,如釜沸脉多出现于心率181次/分以上时。部位之异,即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位。二、脉诊的意义第四十四页,共四十四页。密训中诊06.脉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