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20022995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和诚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2x30分=60分)1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A 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B 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C 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D 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

2、林、赤壁。后汉书汉献帝本纪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部。时操军兼有饥疫,死者大半。引军北还。资治通鉴汉纪A 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B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帅C 曹操率军在作战中失败D 曹军因饥饿瘟疫而失败3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A 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B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C 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 D 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4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有

3、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 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C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 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5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6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4、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8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

5、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9西汉初,刘邦把以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度,由皇帝任命守、尉、令、丞,以统治地方。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区,采取了分封制,自北而南,封立了燕、代等九个诸侯王国。刘邦此举意在A推动经济恢复B延续传统制度C吸取秦亡教训D加强中央集权10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表明A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B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D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11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所能动员的军队,只有“

6、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灭纣后,周王的常备军也只有拱卫宗周的“西六师”和驻屯成周的“成周八师”,共约十四万人。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西周A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B军队战斗力低下C并未确立其统治地位D军事体系较完备1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B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C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D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13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

7、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察举制度盛行不衰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世家大族垄断官位14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15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8、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16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土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观念日益淡化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C科举制进一步推行D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17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神权色彩比较浓厚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9、D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18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19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10、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20“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2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A理

11、性主义深入人心B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C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22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A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B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C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D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23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材料反映了A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B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C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D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

12、思想24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A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B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C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D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25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材料表明A参与城邦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雅典

13、城邦具有排外和开放的双重性质D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26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B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C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D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27有学者认为,雅典有“违宪立法起诉制”,任何公民可以对其认为提出违宪的法律的人和制宪法律本身提出起诉,交给陪审法庭审判。若判定该项法律确实危害民主,则废除该法律,将提案人绳之于法,表明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有最后核准权。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

14、有限D分权制衡体制已经显现28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7年是罗马积极向外扩张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罗马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特别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被征服地区的臣民和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一时期的罗马A公民法占据着统治地位B习惯法的痕迹已经清除C普通民众均受法律保护D以万民法调整社会关系29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民主制度A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B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C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D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3

15、0罗马法上所说的物范围极广,泛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自然界,对人有用并能满足人需要的一切东西。物权的种类主要有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物权(质权抵押权)。这表明罗马法A奠定了欧洲民事法的基础B摈弃了传统的陋习C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出发点D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第II卷(非选择题)二、 综合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

16、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四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

17、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5分)(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5分)32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

18、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7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5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8分)33今民主与法制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材料一 公元

19、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据记载,公园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材料二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8表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

20、可以减半。第9表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摘编自十二铜表法(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哪些限制贵族特权或保护平民利益的重要信息?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5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指雅典)和古罗马辉煌成就“产生差别”的原因。(5分)范文澜中国通史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B材料显示,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订,靖难之役后修订很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对实录内容有修改,以便为后代君王服务,故B项正确。实录的重修不一定就更准确,有可能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史过程中的政治色彩,而没有体现官修史书的精益求精,也不是时代发展的体现,故CD项

21、排除。2C “乃引军还”“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死者大半。引军北还”都从不同层面说明曹操败退的信息,故C项正确;表格只有两个文献提及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故A项错误;材料只有后汉书汉献帝本纪和资治通鉴汉纪提及周瑜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三国志魏书和资治通鉴汉纪涉及到曹操因为饥饿瘟疫而失败,故项错误。3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由材料“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说明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故选B;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血缘,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项羽的失败,排除C;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D。4B

22、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材料还涉及商朝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5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察举制的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对孝廉的察举有了年龄限制,对“诸生”、“文吏”有了测试要求,这些都说明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考试制

23、度发端于隋朝,故D项错误。【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由此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即可。6B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项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项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项错误。7A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

24、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8D【解析】材

25、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9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郡国并行制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延续传统制度、吸取秦亡教训不是刘邦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C。10C【解析】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君主专

26、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故C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思想,故A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不属于集体领导,故B项错误;明朝混乱根源是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11A材料说明西周建立初期实力较弱,需要各诸侯国对其保护与军事上的支持,故实行分封制能够起到维护周王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军队的数量,但没有涉及军队的战斗力,故B项错误。灭纣后,周王朝已经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军事体系是否完备,故D项排除。【点睛】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

27、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12C “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说明墓葬受到宗法制等级的影响,可见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宗法等级观念,不是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依靠分封制维系,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主导,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社会危机的问题,故项错误。13D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

28、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D项正确,A属于科举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延续,只是选官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选官,显然不具备公平性,故C项错误。14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5D【解析】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

29、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C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16C【解析】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士族权势下降,这一变化的出现与选官制度有关,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使社会阶层有了更多的流动,通过科举获取官位的庶族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姓氏录则是对其地位的肯定。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新旧势力的更替,没有涉及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30、故D项错误。17D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公”“侯”“伯”“子”“男”等,这些是贵族爵位等级制度,这说明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B项错误。18D【解析】材料中说中书省即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后复命中书省,说明唐朝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故D项正确;曹魏时期中书省正式成立,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中书省和六官制,并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唐朝官制的由来,并不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的加强,故C项错误。19A【解析】由材料“

31、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20C “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表明,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强化,内阁尚有制可循,而军机处设立后全听命于皇帝,君主专

32、制达到顶峰,故C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与宰相是不一样的,故A错误。B项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并没有说明内阁与军机处是公开还是秘密,故排除。材料强调军机处设立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并没有突出内阁,故D项错误。【点睛】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21B材料中对于米提林暴动受到镇压后处理,经过冷静思考才“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说明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故项正确;材料中对于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的处理显然带有感情色彩,故项错误;材料并

33、不能说明城邦利益居于首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人身自由受到侵犯的信息,故项错误。22A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他们通过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开解答权”是对法律的解释,有助于法官依法断案,排除C项;这种“公开解答权”对于法律的解释,其适用不是只针对特定对象,不能起到维护罗马贵族特权的作用,排除D项。23D材料“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反映了罗马法的公平理性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维护公共利益的问

34、题,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故C错误。故选D。24A【解析】材料说明古代希腊所有的雕塑作品和建筑杰作都是服务于公共设施,反映出古代公民都是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故项正确;材料说明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公共设施,不是贵族,故项错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产生,故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限制个体意识发展,故D项错误。25C由“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说明雅典城邦的排外性,由“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可以得出其开放性,故选C;AB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D的说法本

35、身不符合史实,雅典公民指的是除奴隶之外的雅典本邦成年男子,故排除D。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所认定的答案以为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26A【解析】材料中对于“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的规定说明罗马法秉承公平公正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平等的理念,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公平自然法思

36、想,故项错误。27D【解析】根据材料,公民大会与陪审法庭之间相互制约,故D项符合。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权利及公民大会的地位。故排除AB项。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排除。28A根据材料所示时间,以及罗马境内的诸多矛盾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可知,这一时期罗马仍沿用公民法,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习惯法,故B项错误。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而非普通民众,故C项排除。这一时期用的是公民法,万民法还没有出现,故排除D项。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中期的公民(前5世纪中期前3世纪中期)。公民法基本上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作为公民法,它是以成文和非成文两种形式存在着,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

37、官的布告,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习惯。当然十二铜表法也包括在内。29A “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表明雅典民主制度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故正确;雅典民主政治对于西方民主政治不是直接因果关系,是间接影响,故项错误;中先决条件错误,应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雅典民主政治本身就是实践层面,故D项错误。点睛: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3

38、0D【解析】罗马法对物权的详细规定,是为了全面保护物权所有人的权利,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夸张,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不是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出发点,排除C项。31(1)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解析】第(1)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

39、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共同点”,依据所学知识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角度分析。第(2)问,“表现”,依据材料三、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本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专制皇权加强并发展到顶峰。32(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解析】第(1)问,“意图”,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40、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依据材料信息“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得出:形成了二元体制。第(2)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得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依据所学知识而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第(3)问,“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地方权力越来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小。33(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遗嘱有法律效力;同态复仇;法律体现公共意志,不因个人利益改变;按律判决和量刑作用: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贵族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3)希腊:多山、多岛屿的地理环境;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工商业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仁人志士的探索与创新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商品经济发展;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统治者重视法律的编纂【解析】(1)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2)结合第 5、8、9表的内容归纳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十二铜表法的地位、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注意从两者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出“产生差别”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