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4课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20000139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1.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单元 第14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单元 第14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单元 第14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第14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第14课(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 ,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开始进行改革 ,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最后以失败告终。(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

2、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 ,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开展社

3、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 ,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 ,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预。(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梦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内容工程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那么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

4、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根本结束后 ,情况不仅没有缓解 ,反而进一步加强 ,破坏了经济 ,激化了矛盾。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那么是一种失败。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 ,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开始时间:1921年3月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4内容(1)农

5、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开展的根底上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阔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 ,苏维埃政权得到稳固。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开

6、展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 ,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开展五年方案 ,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方案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形成了比拟齐全的工业体系 ,根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 ,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根底。(2)消极影响片面开展重

7、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模式 ,即通过国家权力 ,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 ,通过指令性方案集中进行资源配置 ,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方案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知识点拨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8、唯一模式 ,不适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开展也是不利的。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 ,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从划线局部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违背了经济开展的

9、客观规律 ,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材料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 ,把市场 ,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在马克思主义的开展史上 ,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划线局部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表达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表达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奉献。依据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提示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经济。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 ,苏维埃政权的稳固 ,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比拟战时共

10、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政策工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 ,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1)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单一公有制(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开展经济(2)局部恢复私有制 ,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 ,但超越了生产力开展水平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开展相适应 ,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稳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二“斯大林

11、模式1特点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方案管理体制 ,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开展 ,否认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 ,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方案之下。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中信息“指令性方案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实行方案经济。2影响材料一以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方案时期工农业增长示意图材料二在苏联 ,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 ,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 ,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

12、本钱的10%。?中学历史教学?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比照。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表达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材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苏联片面开展重工业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剧烈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

13、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剩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开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原那么。坚持可持续开展战略 ,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开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方案和市场都是开展经济的手段 ,必须结合起来。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

14、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开展。2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 ,生产稳步恢复 ,稳固了工农联盟 ,使苏维埃政权日益稳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了生产力的开展 ,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 ,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拟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的领导下 ,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生产 ,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

15、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 ,单纯利用行政手段 ,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比照: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 ,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 ,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 ,采取优先开展重工业的道路 ,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11918年6月28日 ,人民委员会决定:“设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以下工业和工商企业及其全部资本和财产(无论其现状如何) ,一律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这说明当时的苏俄开始()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向新经济政策过渡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A解

16、析依据所学知识 ,1918年6月28日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施的 ,故B错误;C、D是斯大林时期的 ,排除。2(2019德阳期末)1918年7月 ,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 ,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说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征集制的决定答案B解析“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 ,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说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 ,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故B项正确。3(2

17、019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 ,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 ,取消商品买卖 ,取缔市场 ,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 ,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对抗。为应对问题 ,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 ,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对抗分析可知 ,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4(2019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

18、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开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开展缓慢答案A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开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故A项正确。5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 ,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开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底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 ,由国家经营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企业国有

19、化;新经济政策时期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故C项正确。6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 ,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 ,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 ,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 ,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 ,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表达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那么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

20、么变化?为此 ,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 ,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方案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开展的进程。解析第(1)问 ,根据材

21、料一信息可以答复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答复第二小问。第(2)问 ,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 ,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所有制结构、方案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拟两者的变化。第(3)问 ,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根底达标1(2019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 ,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 ,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

22、共产主义时期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A项正确。2假设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 ,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 ,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A从事经商活动 B把粮食捐给前线C参加义务劳动 D参加红军答案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9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 ,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 ,故A错误 ,符合题意。3(2019延安高一检测)有人认为苏俄发生的“要苏维埃 ,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暴动 ,“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引发这场暴动的是()A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强化C高度集中的经

23、济政治体制D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要苏维埃 ,不要布尔什维克“劳动居民的暴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 ,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在战争结束后 ,该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调整 ,引发了农民的不满。4(2019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 ,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 ,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B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监督小企业C局部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 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4、,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 ,故C项正确。5(2019成都高一检测)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 ,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说明 ,必须开展商品经济。此后 ,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公布新的土地法令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 ,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行不通的 ,必须通过实行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才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故C与题意相符。6“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 ,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开展模式。这里

25、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凯恩斯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创造过非凡的成就“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可知是斯大林模式 ,故C项正确。 7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 ,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 ,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 ,极其浪费 ,却毕竟到达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夸大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尽快将一个极落后 ,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表达了斯大林模式的目标 ,虽然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但毕竟使苏联实现了工

26、业化 ,故C项符合题意。8“(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 ,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 ,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根底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以下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开展B牺牲农业 ,优先开展重工业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 ,调动农民积极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根底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建立集体农庄 ,竭力压低农产品价格 ,为工业开展提供资金 ,片面开展重工业 ,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 ,故B项正确。9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 ,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27、之一 ,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 ,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故C项正确。10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3221机器制造业42121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导致机器制造业开展停滞B1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开展D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开展答案D解析20世

28、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开展 ,故D项正确。能力提升11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在苏俄考察(1920年冬1922年春) ,著有?饿乡纪程? ,其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的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 ,颠之倒之试验两下 ,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根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B设想在中国实行新经济政策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开展D是对斯大林的方案经济体制的反思答案A解析由“1920年冬1922年春“共产主义的实验室“颠之倒之“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知 ,瞿秋白的言论反映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

29、济政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应选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表达;C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作用 ,但并非材料主旨;斯大林体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 ,在时间上不符。12(2019滨州期末)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 ,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以下措施最能表达其观点的是()A开展了国家资本主义 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C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 D实行按劳分配原那么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恢复和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 ,故B项正确。13(2019湖北孝感高中检测)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说:“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 ,即人类还可以

30、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后 ,俄罗斯走上另外一条繁荣的生活道路。很遗憾 ,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最后还是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我认为 ,整个世界失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时机。“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具体是指()A城市武装起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但后来在斯大林时期逐渐被取消 ,因而列宁的这种正确的实践活动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答案为C项。14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方案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1928年“一五方案初步方案“一五方案最正确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 5506 8007 5006 4

31、40石油(万吨)1 1601 9002 2002 140生铁(万吨)3388001 000616钢(万吨)4308301 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A.优先开展重工业 B无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开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答案A解析与1928年相比 ,“一五方案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 ,而棉织品增幅很小 ,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开展重工业 ,故A项正确。15(2019江西临川二中检测)1930年秋 ,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 ,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方法是治病的方法 ,短期是有效的 ,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

32、农民的不满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开展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乱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开展答案D解析1930年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即斯大林模式 ,在初期促进了社会开展 ,但在后期其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开展 ,故D项正确。16十月革命后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 ,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 ,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 ,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联工、

33、农业产品(局部)产量比照表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年425.13 55118.217 3301940年1 831.716 592.327.159 564增幅(%)330.08367.2549.0930.48据周荣坤等?苏联根本数字手册?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 ,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陆南泉等?苏联真相?材料四(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开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局部原因是 ,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34、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那么是官僚主义的方案不切实际 ,过于重视重工业 ,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答复:(1)据材料一 ,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表达的经济政策。(2)据材料二、三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苏联开展经济的方针 ,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四 ,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开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 ,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 ,说说你对开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方针:优先开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根底。(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方案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开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开展。解析第(1)问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开展经济的方针是优先开展重工业 ,“积极作用从促进经济开展和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根底等方面答复;第(3)问 ,“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 ,“认识在答复时言之成理即可。8 / 88 / 88 / 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