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9999099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97.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ppt(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许芬英 反思、总结 学习、提升 原行为 新设计 新行为 一、教育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行动: 行动 1:进一步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紧 迫感和使命感 行动 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 行动 3:加大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力度 行动 4:突破重、难点问题 行动 5 :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一)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问题情境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 经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化。研究怎样体验? 关注规律的发现与归纳,

2、并与同伴交流。 关注生生交流,经验共享、互补,并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研究哪些内容可以探究? ( 1)关于数学活动 关注数学的本质,让学生体验“数学化”。 ( 2)关于自主探究 选择合适的内容探究、不轻易放过探究的机 会,关注探究情景的创设、探究中的设问。 ( 3)关于合作交流。 关注生生合作、生生交流。 (四)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二)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关注过程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计算器、计算机,繁琐的运算、探索规律 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 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尝试用教材教,教材内容可以重组、增补取舍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力求与课程改革同发展 1带着问题学习 (

3、 1)学习数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者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本质理解,对学习内 涵的深刻把握;但对常态的学校生活了解不多。 教师侧重于对学生深入细微的了解,教学技巧熟 练、度的把握得当;但常局限于自身已有经验。 (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 下,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学习形式分为三种: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上位学习 适合用发现、探究式教学; 并列学习 适合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数学的事实知识 数学名称、符号、图形表示等, 可用教师讲解、告诉的方式教学; 数学技能 画

4、图、书写格式等,需要老师示范,学 生模仿、练习才能掌握。 顾泠沅研究总结中国有经验教师的经验: 脑中分豆子 半具体、半抽象是实现实物到抽象数 学概念过渡的关键。 1从实物到算式的 “ 数学化 ” 过程 -小学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 7 3=2 1 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 (Jan de Lange,1996)在 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 81名家长出席 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 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 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 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 才真正体验到了 “ 数学化 ” 的含义。 问题

5、(1)纠缠于区分等分除 、 包含除等枝节 ,未突出 “ 有 余数 ” 这个要点 (2)习惯于程式化训练: 3 ( ) 7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现实意义 (3)表面地寻找规律 16 5 3 1 17 5 3 2 18 5 3 3 19 5 3 4 余数 (1、 2、 3、 4)与除数( 5)比较大 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 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 “ 数学就是生活 ” 改进 实 物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形式化 寻找意义 试商过程试商过程 余数小于除数余数小于除数 算 式 2 7 3 6 1 7 3=2 1 不能分了? 盘子里试着放几颗盘子里试着放几颗 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少余下的豆子数比盘

6、子数少 . . . 儿童生活经验: “ 除法就是分豆子 ” 。教师由此得到启发。 实物操作 表象操作 符号操作 分豆子 脑中分豆子 算式运算 ( 具体 ) ( 半具体 、 半抽象 ) ( 抽象 ) 寻找规律 “分豆子 ” 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 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 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作的形式化过渡。 豁然开朗:表象操作是形式化的重要中介 如退位减法 23-8=?学生有多种思维水平: 第四种:已经自动化 第五种:说出算理 23 8=10 +(13 8)=15 23 8=(20 8)+3=15 23 8=(23 10)+2=15 停留于第一、第二种水平的学生 “ 只会

7、动手做 , 不会动脑想 ” ,从第二 到第三种是关键的一步,通过表象操作,越过这一步,才能达到计算自动化, 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并说出算理。 第一种: 第二种: 形式化 寻找意义 23 8 15 第三种: 2、 设计 “ 铺垫 ” 引导探究 -中学数学 勾股定理 a2+b2=c2 勾股定理是数学教改的晴雨表:文革前的欧几里 德几何体系、文革中的 “ 量一量、算一算 ” 、之后的 “ 告诉结论 ” 、 “ 做中学 ” ,直到现在的探究式等。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数学论证乃至数学 决策等三大能力,勾股定理教学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 问题 ( 1)把勾股定理作为一个事实告诉学生, 能否通过设计

8、合适的学习情境做铺垫,引发 学生的数学猜想 ( 2)勾股定理的证明有难度,能否在上述 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自 行论证,并从中懂得反驳与证明的价值 改进 运用 “ 脚手架 ” 理论,通过 “ 工作纸 ” 进行 “ 铺垫 ”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教学协助,帮助 学生完成在现有能力下对高认知学习任务的难度攀 升。 在方格纸内斜放一个正方形 ABCD,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单位 1,怎样计 算正方形 ABCD的面积?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 用前面提供的方法分别计算下列四个图形中的 a2、 b2 、 2ab及 c2的值 , 并填表 。 41 25 13 5 c2 4

9、0 24 12 4 2ab 25 16 9 4 b2 16 9 4 1 a2 图 图 图 图 代数项 C2=2ab+1 ? 可反驳(如 a=2,b=4,c2=20) C2=a2+b2 ? 需证明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以上是从几个特殊的例子得出的命题,而对于边长是 a、 b、 c 的 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则需要证明 把图中的小方格背景撤去,并且隐去 a、 b的具体数值,在一般的直角 三角形 ABC中,已知 ACB=90 , BC=a, AC=b, AB=C, a2+b2=c2是否同样成 立?利用刚才计算求斜边上正方形面积的方法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10、。 c2=(a+b)2-2ab =a2+b2 B A C 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开展同事互助、争取专家理念引领(有经验教 师和教学研究人员) 有研究表明 , 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 , 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 助指导 , 可有 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 15% 能有同样的表现 。 美国 、 香港等地的一些学者正在中小学中推介同一层级教师间 的互助支援 ,既避开上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 , 同时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但同层级的横向支援 , 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 , 尤其是在当 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 , 先进的理念如没有以课程内容 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 , 没有专家

11、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 的协助与带领 , 同事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 。 3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 边实践边研究 案例(或疑难问题)讨论能促进从理论到实践 的转移。这种方法最早应用于律师与医生的培养。 20世纪 70年代以后,案例讨论被移用到教师培 训中来,现已发展为课例学习( Lesson Study)。 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职业除了具备作为一般职业的 若干共同特征之外,毕竟与医生、律师有所不同,比如说后者技术 含量高,前者工艺性特别讲究;后者的学习与培训采用对书面个案 讨论很能有所建树 ,而前者还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 跟进才能见效。国际、国内的事实业已告诉我们,教师培训仅用案 例讨论的形式,成效远不如其他职业那样突出。 原行为 新设计 新行为 寻找原行为与新 理念的差距,进 行新的设计 寻找设计与实际 教学效果的差距, 改进设计 反思、设计 实践、反思、改进 实践、总结 许芬英 0571-88858058-23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