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范文)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994987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21.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范文)(1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泓域咨询/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计划书报告说明能源是支撑现代工业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化石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主要能源来源,但其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和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各国纷纷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尤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同时,在能源互联网建设、能源储存等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未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

2、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6一、 项目概述6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6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9四、 资金筹措方案9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9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0七、 研究结论10八、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0第二章 市场和行业分析12一、 能源指导思想12二、 能源总体部署13三、 能源发展趋势14四、 能源发展目标16五、 能源发展前景17六、 能源发展现状18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20一、 员工福利计划20二、 基于不同维度的绩效考评指标设计22三、 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和种类26四、 绩效考评方法

3、的应用策略28五、 员工福利的概念29六、 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29七、 选择人员招募方式的主要步骤30第四章 经营战略管理32一、 企业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32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35三、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的构成38四、 融合战略的概念与特点39五、 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实质与地位41六、 企业投资战略类型的选择43七、 企业战略目标的构成及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47八、 企业竞争战略的构成要素(优势的创建)50第五章 SWOT分析说明52一、 优势分析(S)52二、 劣势分析(W)54三、 机会分析(O)54四、 威胁分析(T)55第六章 企业文化分析63一、 建设高素质的企

4、业家队伍63二、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72三、 培养名牌员工76四、 “以人为本”的主旨81五、 品牌文化的塑造85六、 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95七、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97八、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07第七章 财务管理方案118一、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118二、 计划与预算119三、 短期融资的分类121四、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评价122五、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124六、 应收款项的概述128七、 营运资金的特点130第八章 经济效益评价133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6二、

5、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3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8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40四、 偿债能力分析14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41五、 经济评价结论142第九章 投资计划方案143一、 建设投资估算143建设投资估算表144二、 建设期利息14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45三、 流动资金146流动资金估算表146四、 项目总投资14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47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4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48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关于成立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公司2、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技术改造4、项目建设地点:xx园区5、项目联

6、系人:陶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近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颁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能源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的规划,并呼吁各地区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以及全球能源治理中。未来,中国能源行业将朝着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将加强国际合作和绿色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能源发展正在逐渐从传统的大量消耗、

7、高排放时代转向高效清洁、低碳环保的新时代。政府正在推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建立现代化能源体系,并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也已经公布,为未来五年的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能源的转型升级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已然成为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如今,互联网正逐渐涉足各个领域,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也不例外。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已成为加快能源行业信息化进程、提高能源行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一)互联网+能源模式在实现能源信息化方面的优势提升能源行业效率推进互联网

8、+能源模式可将能源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全流程信息化,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同时实现对供需、能耗等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控与分析,进一步提升能源行业整体效率。优化能源行业结构互联网+能源模式有利于推动能源行业从以传统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转变,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好地把握能源市场走向,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促进节能降耗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可实现能源的科学管理,有效地降低能源损耗和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二)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的具体措施建设能源信息平台政府应引导各地能源企业共同建设一个全方位的能源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能源行业的多元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推动能源

9、大数据分析,为行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智能化设备研发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需要大量的智能化设备,电力仪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光伏逆变器等都需要打造更加智能化的技术水平,以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广能源监测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广能源监测技术,实现对能源的全过程在线监控,及时发现能源问题,优化能源使用,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推进能源市场信息公开化政府要推进能源市场信息公开化,创造公正透明的环境,促进市场竞争,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能源市场的精细化运营。总之,无论是从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角度,还是从加强能源行业管理的角度,推进互联网+能源模式都是一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推进的重要举措。三、 项

10、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6267.6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706.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9.13%;建设期利息39.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2%;流动资金2522.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0.25%。四、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6267.6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674.96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592.65万元。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170

11、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5790.37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4340.55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7.34%。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27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5426.91万元(产值)。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七、 研究结论此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以及便利的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此项目贯彻“先进适用、稳妥可靠、经济合理、低耗优质”的原则,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投产后可保证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八、 主要经济指标

12、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6267.611.1建设投资万元3706.071.1.1工程费用万元2975.161.1.2其他费用万元651.361.1.3预备费万元79.551.2建设期利息万元39.021.3流动资金万元2522.522资金筹措万元6267.612.1自筹资金万元4674.962.2银行贷款万元1592.653营业收入万元217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5790.375利润总额万元5787.406净利润万元4340.557所得税万元1446.858增值税万元1018.639税金及附加万元122.2310纳税总额万元2587.7111盈

13、亏平衡点万元5426.91产值12回收期年3.2713内部收益率57.34%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1622.53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和行业分析一、 能源指导思想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关系到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能源问题,并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指导思想。1、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于2015年提出了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具体包括:降低煤炭依赖程度,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2、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是我国在新时期对能源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其目的是加快

14、能源消费方式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并推动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3、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倡导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绿色低碳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总之,在能源领域,我国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二、 能源总体部署能源总体部署是指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其目的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几十

15、年里,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改善能源结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的可持续性也成为了各国制定能源总体部署的重要考虑因素。(一)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通过强化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清洁能源应用等方式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强对传统能源的利用和管理,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效率。(二)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得到自然界恒定补给或短时间内可以得以补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未来,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因此,在能源总体部署中,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16、,推广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三)能源标准化建设能源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可以规范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质量和安全。在能源总体部署中,应加强能源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水平。(四)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是引导和支持能源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推进能源技术革新,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在能源总体部署中,应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资金、税收、信贷等扶持政策,切实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能源总体部署是国家在能源

17、领域制定的重要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能源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标准化建设和政策措施等内容。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总体部署,才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 能源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风电、太阳能等新兴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能源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能源技术层出不穷,如碳

18、捕集技术、核聚变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全球能源的转型升级。(三)全球化合作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各国将围绕能源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四)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望逐步提升未来,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主流。同时,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新兴领域,也会有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总之,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各国将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四、 能源发展目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避免过度依赖传统

19、能源,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能源发展目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能源发展目标:(一)减少碳排放减少碳排放是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减少碳排放被列为必须完成的能源发展目标之一。(二)推广清洁能源对于一个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未来,推广清洁能源无疑是必须的。清洁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水力能。相比于传统的化石燃料,清洁能源在能源开采和利用上的环境影响更小,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是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也是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能源发展目标。当然,不同国家的能源发展目标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但总体来看,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应该是清洁、绿色、低碳和高效的。五、 能源发展前景目前,全球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能源,因此,能源的发展前景受到广泛关注。未来的能源发展将是多元化、清洁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一)多元化发展目前,能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

21、且储量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未来的能源发展需要更多的多元化。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来源之一,同时,核能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二)清洁化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能源发展必将追求清洁化。清洁能源具有数量充足、污染低、排放少、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能够有效缓解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清洁化的能源发展也会对能源供给结构进行深刻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智能化发展未来的能源发展还将是智能化的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加速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效率,实现全

22、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发展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综上所述,未来的能源发展将是多元化、清洁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这对于各国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推动能源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六、 能源发展现状(一)全球能源消费概况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来源的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在过去几年保持平稳增长,尽管最近几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很快。根据BP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全球能源消费量约为196,000TeraWatt-hour(TWh),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总量占到了85%以上。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中,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核能等。然而,目

23、前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结构仍然依赖于化石燃料。(二)中国能源消费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5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比高达57.8%,而油气消费总量分别为3.29亿吨和0.69亿吨,可再生能源总消费量约为2.1亿吨标准煤。因此,中国当前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而其他能源类型的消费总量相对较低。(三)可再生能源现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各国政府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使得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截至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2,800

24、GigaWatt(GW),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最高,分别占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47%和34%。此外,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正在不断增加。(四)未来能源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能源结构将出现明显转变。可再生能源将会大幅增加,而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将缓慢下降。同时,新兴技术和市场模式的出现将推动能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等。未来能源发展将更加注重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一、 员工福利计划员工福利计划一般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项目的综合计划。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25、来看,员工福利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非工资收入福利的一揽子计划,计划的项目内容可由各企业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实施。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员工福利计划,不仅可以作为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获得专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和经济的企业财务安排。对于员工来说,则可以得到周到全面的保障和长远的财务规划、投资和管理,免除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工作,享受生活。(一)员工福利计划的基本问题1、法律问题:有哪些法律要求?如何准确和有利地理解法律?如何落实法律?2、资格确立:谁可以得到福利?3、福利结构问题: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结构包括哪些福利项目?4、水平问题:应该支付多高的

26、福利水平?5、财务问题:如何为员工福利筹集资金?如何使员工福利支出有更高的回报?6、费用分担问题:如何在政府、雇主和员工之间分担费用?7、福利管理问题:员工的个人福利是统一管理还是自由弹性管理?企业团体福利是自主管理还是外包管理?以上基本问题都关系到“福利设计怎样提高员工的效率”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二)良好的员工福利计划的基本特征企业福利在员工薪酬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多方面需要,提高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和保留住核心员工。所以,福利制度设计的好坏成为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套好的福利制度应该满足UFA,标准,具

27、体内容如下。1、容易理解的(Understandable)。即要求各个福利项目的设计和表述能够很容易地被每个员工所理解,在选择和享受所设计的福利项目时,不会产生歧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员工在享受福利的同时没有认识到企业为其作出的努力,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2、弹性的(Flexible)。福利方案要设计灵活,能够尽量满足各类员工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具有根据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弹性福利来源于不同人对同一种福利的偏好不同,最终能导致福利的总效率不同。3、恰当的(Appropriate)。福利水平对外要具有竞争性,不落后于同行业或同类型的其他企业;对内要符合本企业的战略、规模

28、和经济实力,不要使福利成为企业的财务负担。特别是对于转型期间的企业来说,管理者要意识到福利制度和人才竞争的联系,深刻体会到福利在吸纳、激励和留住员工方面的作用。4、可支付的(Affordable)。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能力,福利制度所规定的各个项目要在企业可支付的范围之内。一是福利应支付得起,即企业要在承担得起的情况下为员工提供福利;二是福利资金的运作有持续性和增长力,福利支付通过某种渠道运作,最终使其产生更多的收益。5、可管理的(Administrable)。即要求企业设计的福利项目是切合实际可以实施的,而不仅仅是只反映在书面上的“幻想”。这就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福

29、利是随便发放的,但福利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必须是有用的;二是福利的成本收益核算问题。,二、 基于不同维度的绩效考评指标设计根据绩效的内容,可以将绩效考核指标分为能力指标、态度指标和业绩指标,不同指标的来源和设计方法有所区别,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把握。(一)工作业绩指标设计根据指标的来源及重要性程度,可以将业绩类绩效指标划分为关键绩效指标和岗位职责指标两种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1、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关键绩效指标来自组织战略和经营规划;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这类指标的设计需要有高层管理者的参与根据组织战略逐级制定。常见的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方法有目标管

30、理、标杆管理、KPI和平衡计分卡。(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是195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都必须转化为目标,而企业目标只有通过分解变成每个更小的目标后才能够实现。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之后,根据目标确定每个人的工作。这种方法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设计指标,而是提供了指标设计的思路,强调指标或目标的设计需要上下级共同协商制定,并且通过由上至下的目标体系进行管理和监控。(2)标杆管理。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又称基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开辟标杆管

31、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后由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总结。具体而言,标杆管理是通过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构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过程。通过标杆管理,企业能够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最高标准,然后进行必要的改进来达到这些标准。(3)KPI,KPI即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它不同于指标的概念,是专指一种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方法。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仍十分广泛。具体而言,KPI是企业根据宏观战略目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若干个考评指标,然后借用这些

32、指标,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维度,对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和反馈。从其名称和定义中可以看出,“关键二字是KPI的核心,也是指标体系选择和确立的基础。(4)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是由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于20世纪90年代共同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包含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框架,将组织战略利用目标组合的形式予以逐层描述,继而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监控,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因此,发展到今天,平衡计分卡已经成为一套“描述战略、衡量战

33、略、管理战略”的完整体系,被很多大中型企业应用。上述几种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方法思路各异。目标管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即将战略目标转化成一系列的绩效目标作为考评的依据,但对于如何走行转化并没有方法上的指导;标杆管理是在学习标杆企业先进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考评和监控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KPI是抓住关键,从组织战略出发,逐步明确关键绩效领域、关键绩效要素,最终确立关键绩效指标,思路更加清晰,指标体系更加系统;平衡计分卡则不仅是一种绩效指标设计方法,更是一项战略管理工具,通过四个层面的目标将战略逐层描述,然后转北为可操作的绩效指标体系,达到战略衡量和监控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在理解和操作上都比较复杂,对管理

34、环境的要求也较高。总之,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并且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日趋呈现出融合应用之势。2、岗位职责指标设计。岗位职责指标主要是指根据部门和岗位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归纳提炼而成的指标。工作说明书是通过工作岗位调查与分析而获得的有关部门及其岗位的各种相关信息,它反映了企业组织发展对该部门及其岗位的要求。如果岗位职责指标的内容与KPI指标的内容有相同、重叠的地方,则应该划入KPI的范围。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识别信息)、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由于工作说明书所说明的对象不同,

35、可以具体分为岗位工作说明书(即以岗位为对象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部门工作说明书(即以某一部门或单位为对象编写的工作说明书)。例如,根据某机场客服部接待室主任的岗位说明书中“岗位职责”部分内容,可以归纳出该岗位的职责主要包括本部门制度建设、外部关系协调、顾客信息收集、本部门计划制订、员工思想管理等,对应设定相应的考评指标,可以包括部门制度健全度、外部关系和谐度、顾客信息全面和准确度、工作计划落实及时率以及员工满意度等具体指标。,三、 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和种类(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和种类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具体安排、调整和使用。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不仅

36、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归宿。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资源配置”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人员工的招募、选拔到录用,人员工的调配到教育、培训,人员工的考评、升降到薪酬、福利,乃至员工的合同、离职、退休管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从个体与总体上实现员工与岗位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益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自身开发的程度,也影响到其他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资产资源,如资本、地产、设备、材料等)合理利用的程度,进而影响到企业各类资源整体配置的效益。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外延十分广泛。从配置的方式上看,可以将其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空间和时间配置

37、;从配置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配置;从配置的范围上看,可以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个体与整体配置;从配置的成分上看,可以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总量与结构配置。(二)企业人力资源空间和时间配置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相结合产出各种产品的过程,也就是人力资源从空间和时间实现多维度有效配置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空间配置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劳动分工协作形式的选择、工作地的组织和劳动环境优化等内容。而企业人力资源的时间配置主要是指建立工时工作制度、工作轮班的组织等管理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就是指通过人员规划、招募、选拔、录用、考评、调配和培训等多种手段和措施,

38、将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员工适时适量地安排到适合岗位上,使之与其他经济资源实现有效的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为企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 绩效考评方法的应用策略各类绩效考评方法各具特点,既有自己的优势,又有缺陷和不足。有些方法适用于大型企业,有些方法则适用于中小企业,有些方法适用于企业生产一线的人员,有些方法则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它们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大多数企业在制定绩效。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步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先天不足”,属于设计方案上的缺欠,有些则是人们头脑中的

39、不正确观念和认识,或者是考评者的管理水平、实务技术上的缺点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的,严重阻碍了企业绩效管理活动的正常实施和运行。因此,绩效管理作为一项基础管理,不但具有深奥的理论性,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艺术性。,五、 员工福利的概念员工福利是企业单位通过建立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及补贴制度等方式,贴补本单位员工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集体消费以及共同性需要或特殊生活困难而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社会保

40、险项目、企业补充保险项目和其他补贴制,以及增加集体福利设施和举办文体活动等。员工福利能够为员工提供生活方便,减轻员卫生活负担,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本质上,福利只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它往往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员工,而是以服务或实物的形式支付给员工,如带薪休假、成本价的住房、子女教育津贴等,六、 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进步的标志。对于职业的定义,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出了界定。一般而言,职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生涯是一名劳动者以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

41、形成、提高和发展为基础,从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到职业调整和职业发展,乃至退出职业活动的全过程。对于职业生涯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虽有不同的诠释,但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他认为,职业生涯是以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技能和伦理等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绩效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活动及其内心体验的全部经历。,七、 选择人员招募方式的主要步骤1、根据年度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计划,明确企业各类工作岗位的人员需求量。2、深入分析企业各类岗位人员需求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如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3、确定选择适合适用的人员招聘途径及其方式方

42、法。应当根据企业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中人员需求数量和任职资格等要求,对企业人员招募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方法,从适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风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中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招聘方式或较为适合的两三种具体的招募方法,最终决定是采用内部,还是外部招募的方式;是采用发布广告、校园或网络招募的方法,还是采用委托中介机构或者其他招募方法。4、在优选优化企业人员招募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人力资源招募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具体实施的程序和步骤以及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要求,以切实保证企业各类岗位人员招募任务的落实。,第四章 经营战略管理一、 企业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

43、(一)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产品等,其主体是物;企业的精神文化,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价值观念等。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即指支配企业及其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和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决定着企业内在凝聚力的大小。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企业文化,技术只

44、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就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战略。(二)企业文化结构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一般来讲,企业文化主要由物质层文化、制度与行为层文化、精神层文化三个层次构成。1物质层文化又称表层文化或视觉文化,是指表露在企业外部的,可见于形、闻于声的文化形象多通过企业的建筑物、产品、服务、工作环境、文化设施等表现出来。例如,企业形象反映厂区厂貌文明环境情况,产品造型、外观、包装等反映产品形象设计情况,文明礼貌反映企业家

45、形象和职工形象等。表层文化是最直观和最容易感知的部分,给人第一印象,它是企业理念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思想、经营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2制度与行为层文化也称为企业幔层文化。这是指介于深层和表层之间的中层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群体行为和企业制度上,如企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生产方式、道德规范等。中层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表层文化,是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行为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的部分,它规定企业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3精神层文化也可以称为理念层文化,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理念层属于企业深层文化,是支撑企业健康成长

46、的关键,是企业生命赖以存在的灵魂,它决定和制约企业文化的其他层次。(三)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客观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是一个企业,必然会形成企业文化,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企业文化总是存在的,并发挥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成功的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失败的企业有不良的企业文化。(2)独特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和风格的具体反映,是企业基本特征的体现,有着鲜明的个性。从外部看,每个企业所处的国家、民族、地域、时代、行业等外部环境不同,从内部看,每个企业管理的特点、管理者的个人作风和员工的群体素质各不相同,因而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

47、企业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3)相对稳定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因为企业结构的调整、领导人的更换、产品的更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会长期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企业内外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企业文化也应不断得到调整、完善和升华。(4)继承融合性。一方面,每一个企业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必然在企业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中国的企业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也会吸收其他民族、其他组织的优秀文化,不断充实和完善。(5)发展性

48、。没有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企业的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例如,要依据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发展,不断以新的观念替代那些过时的旧观念,并向企业全体职工反复宣传和灌输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管理,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增强企业新活力。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属于经营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它规定了在某一种长期阶段内企业应该构筑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形象,而这种文化形象在企业经营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1)导向作用。作为观念形态的企业

49、文化一经形成和确立,就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决定着企业行为的方向,引导全体成员朝着组织的目标前进,是企业管理的灵魂。(2)凝聚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配合,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和巨大的向心力,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汇聚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上。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3)规范作用。企业文化来源于职工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实践,反过来又规范员工的行为,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准则,因而最有说服力、号召力和约束力,是管理制度的一种升华。它把名目繁多的制

50、度,压缩、提炼成富有哲理性并具有极大感召力的企业行为准则和厂纪厂风,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员工的行为逐渐调整为企业所希望的,而不适应者则退出。(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的联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美国哈佛商学院曾经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问题调查过多名企业界人士,有人认为属于企业文化范畴,也有人认为属于企业经营战略范畴,哈佛商学院由此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存在一个交叉,这个交叉既属于企业文化,又属于企业经营战略,这个交叉就是企业的经营理论,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起点。企业经营理论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

51、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凭什么而存在等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经营战略实际上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理性的反映,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1)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石。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经营战略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企业文化也能突出企业优秀文化的特色,以此形成企业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一个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塑造,也是以“企业文化

52、是企业经营战略发展为基础的”。(2)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经营战略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就是要有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为企业成功奠定基础。(3)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协调,这也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企业文化应该随着企业经营战略制定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鲜明特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也要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企业全体成员才会为了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前进而积极

53、有效地配合,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从而真正有效地贯彻和发展企业经营战略。三、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的构成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经营战略管理过程系统企业战略性的各项工作在时间上有运行规律,即分为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战略分析阶段、战略制定与决策阶段、战略实施与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过程系统。(二)经营战略层次体系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要确定企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制定企业三个层次的经营战略,即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层经营战略,这是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经营战略管理最主要的工作。(三)经营战略方案的

54、内容体系经营战略决策是对多种方案的选择,因此,多种方案的设计成为经营战略管理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方案包括若干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各层次战略的方案与内容又有差别,需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可行。四、 融合战略的概念与特点(一)融合战略的概念关于融合战略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迈克尔.波特认为融合战略就是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竞争地位,是一种降低成本的同时又突出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战略钟”理论认为,融合战略是企业在实现差异化的同时,价格又低于竞争对手的战略。概括地讲,融合战略是指以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为基础而建立起的一种能够为顾客创造较高货币价值和较低

55、货币成本的战略。这种战略能够为企业长期发展建立起进退有据的竞争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在产业中胜过竞争对手,为企业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融合战略之所以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企业的一个先动优势都是暂时的,都可能被竞争对手迅速的反击行动所破坏,每一个竞争对手都不断地建立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先动企业的优势越来越难以保持,而竞争对手的抵抗力越来越强,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快速地从一种优势转向另一种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任何一种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迅速被竞争对手的模仿与创新所击败。如果在这种竞争态势之下,企业仍然采取一种基本竞争战略,那么原来利用基本竞

56、争战略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必然被侵蚀,企业势必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因此,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显得十分必要。与单纯依赖某一主导战略的企业相比,融合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处于一种更加有利的地位:(1)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更快地接受新技能与新技术;(3)更有效地在企业各部门以及产品线范围内利用其核心竞争力。(二)融合战略的特点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融合不同于一般竞争战略的其他单一的战略,西方学者杰恩巴尼就总结了二者融合的特点,从战略的目标、竞争优势的基础、产品线、产品生产重点、营销重点、战略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融合战略的顾客目标是注重价值和价格的顾客;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以更低的价格

57、满足顾客更高更多的价值要求;产品属性和特色要求更高:属性从良好到卓越,特色从少数到多数等。五、 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实质与地位(一)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及实质企业文化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取得职工共识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经营哲学、道德风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物质设施等进行完善与提高,以指导企业发展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它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种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企业全局与长久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从性能上看,可以分为“软”与“硬”两个系统。若从管理战略上看,可以划分为“软战略”与硬战略”

58、两个系统。企业文化战略属于“软战略”的范畴,它的制定与实施从属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二)企业文化战略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在研究企业文化过程中把企业文化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和实施,使其企业扭转败局,从而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战略在整个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 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以某一阶段的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企业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需要去实施,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物质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去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就是企

59、业文化战略所要解决与确定的内容。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企业的优良传统,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2. 企业文化战略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前提任何企业都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产生企业文化,但这种企业文化仅仅是企业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它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而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在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明确目标,统筹规划,进行战略思考。六、 企业投资战略类型的选择(一)按投资方向划分投资战略类型根据投资方向分类,有以下三种投资战略方案可供选择;1. 外延型投资战略外延

60、型投资战略又称数量型或速度型投资战略,其主要特征是把投资用来扩建或新建一房,增添设备,目标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迅速地增加产品产量,满足市场对某些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战略主要适用于某些行业或某些企业近期和远期需求量都很大的产品,对于目前市场上虽然暂时短缺,但生产厂家已经很多、生产能力已经很大的产品,不能轻易选择外延型投资战略。2. 内涵型投资战略内涵型投资战略又称质量型或效益型投资战略。其主要特点是将投资主要用于改造和更新产品,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升级换代,技术上提高水平;相应地改造和革新设备,提高技术性能和生产效率;增加智力投资,进行人才开发,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

61、路。这是当今我国大多数企业应该加以选择的投资战略。例如,我国的主导产业钢铁工业及其所属企业,其全国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经是一个钢铁大国,但品种欠缺,特别是急需的一些高档次品种满足不了国内需要。我们的钢材质量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产品质量差距很大。我们要变“钢铁大国”为“钢铁强国”;必须走集约化的内涵型发展道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把现有钢铁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又如我们的汽车工业,全国的汽车制造厂已经达190家,重复建设,投资分散,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规模。因此,汽车工业要发展成我国新的支柱产业,必须实施内涵型投资战略,实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适度集中,把少数几个骨干汽车厂

62、搞上去,实现工厂规模扩大化、企业组织集团化、公司产品多样化,增强我国汽车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3. 兼顾型投资战略兼顾型投资战略是指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的投资战略,即吸收上述两种战略各自的优点,通过投资,既能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对某种产品日益增长的数量上的需求,又能改变企业现有生产技术面貌,改革产品,改革工艺,改造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产品品种,满足市场日益变化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农业上有句俗语,叫“多打粮食、打好粮食”,即要实现“既多又好”,通常就是要扩大种植面积或者改进种植技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将这句话移用至企业经营管理范畴,则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一种形象比喻:“多打粮食”是

63、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加,是外延投资发展的结果,“打好粮食”是指企业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经营效益的提高,是内涵投资发展的结果。企业实施兼顾型投资战略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真正把握好数量与质量的结合。例如,要扩大生产规模,不能纯粹搞新建,不能简单重复原有的生产技术,而是新增设备应比原有设备的技术新、效率高,其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提高,品种要发展。二是不能片面理解为一半投资用来增加产量,另一半投资用来提高质量,而是要求通过整体投资,既解决生产能力的扩大,又较好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开发,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例如,企业新买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为此投入了资金、场地,产品数量因为新机器的投入使用也增加了,同时,新机器的使用使得产品的废品率降低了,原材料节省了,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增加了,人工成本也节约了。(二)按投资项目划分投资战略类型根据投资项目来划分,有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