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提纲

上传人:mar****e6 文档编号:19983955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众传播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众传播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众传播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学提纲(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 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者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是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进行的信息共享活动。2.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如何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的学科。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4.信息:信息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就是物质 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 西”5人.内传播:也称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

2、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6-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 统。7.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就是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这种意识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人的 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8.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 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9. 拟态环境:20

3、C20S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即信息环 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 示的环境。10. 传播效果:一是传播具体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 为上的变化。一是指传播的综合效果: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 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11.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 企业。核心、反映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观点。12. 社会责任理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40S提出,代表著作是1947年版自由与

4、负责的报刊是强 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 正。13. 大众:19C末20C初过去传统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 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 在,即所谓的大众14.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 播和其他社会活动。15. 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

5、是视觉 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6. 热媒介: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概念,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 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的媒介。17. 冷媒介:麦克卢汉就媒介分析提出的概念,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 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媒介。18. 电视人:xx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提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箱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重感觉到“感觉人”,表现的行为方式是 “跟着感觉走”。这种封闭缺乏显示活动的环境,使她们大多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 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19

6、. 电子xx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 人类带到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的期 待基础上的缺乏历史根据和科学依据。20. 把关人: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认为在群体传播 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 道。21. 效果: 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22. 经验学派: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 表的主流传播学。23. 批判学派: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

7、判性研 究)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 和实证主义态度。24. 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 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25.IPP 指数:“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 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简答题1. xx模式主要内容 在香农-XX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内容: 评价:a. 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 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

8、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 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b. 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2. 简述xxxx模式的主要内容1、美国拉斯维尔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首次提出构成传播 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拉斯维尔程式”或“五W模 式”即 WHO (谁)SAYS WHA (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 (L 通过什么渠 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 (T有什么效果)2、后来英国传播学家D.麦奎尔做了如下图示: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9、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3、这五要素后来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领域,影响深远。但是 由于是孤立的单向直线传播,不能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质。3. 简述香农一xx模式主要内容1、美国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传播的过程模式。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有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 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造成某些衰 减或失真。

10、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单线的单向进程缺乏反馈环节。2、噪音概念的引入表明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技术在传 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3、这一数学模式为后来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基础,并且引起人么对技术角度进行 传播研究的重视。但仍然是直线性的,并不能揭示人类全部社会传播行为4、简述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主要内容。1、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媒介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图示为:编码者译码者释码者译码者编码者2、这一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这无疑是正确的。重点分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 能。并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一

11、次扮演译码者解释着和编码者的角色。揭 示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信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包含这样的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3、但是这个模式本身也有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 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因为现实生活中,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等各方面 通常存在差异。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但不适应大 众传播的过程。5. 简述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 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看,

12、它又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活动,即信息的传递总是 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受传双方必须 对分号的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传播 的一些重要属性。6、简述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 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 符号系统。是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只适应短距离内的传递和交流。而且记录性差, 只能依赖人脑记忆。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在结

13、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大加速了人类 利用体外化没几系统的进程。首先,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二,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 限制,扩展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三,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 据。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领域发生重大变革。3、印刷时代的传播: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标识人类掌握复制文 字信息的技术,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概念。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经过欧洲工业革 命的推动,使印刷事业需素成为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 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声音和影像的

14、大量复制和传播,和实现它的历史保 存。使人类进入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7. 简述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达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内容本身是无形 的,传播者借助某种可感的物质行式,借助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受传者凭借这些符号才能 理解。所以人类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意义如果不转化为一定的物质行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 播和保存。3、思考功能:弓I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 活动。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思考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符号。8.

15、简述“主我”与“客我”理论。1、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G.H.米德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 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的“客我,”(ME)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即: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3、米德认为人的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 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 反过来也可以改

16、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4、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人内传播的双 向互动性。图示9. 简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主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 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收信息。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多种手段和多种渠道配合,会形成特殊 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3、人际传播的双向性很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播者和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 角色,每一方都随时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的修改,补充传播 内容

17、或改变传播方法。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即传播关系成 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10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1211、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早期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J.布 莱士为代表,1889年出版美利坚民主国围绕报刊形成舆论中的作用问题,探讨大众 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他认为报刊的三种功能:1,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 功能,2,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3,作为社会上一般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 功能;本世纪初,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舆论与群集中认为报刊对社会 最主

18、要的贡献就是造就现代舆论主体一公众,只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 当性和合理性。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社会组织写到“印刷意味着民 主他认为舆论的实质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禁扩大了 人类的交流和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各阶层之间的共通的任性和道德的发展。2、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加剧,是的大众 传播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纵舆论的工具。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逐渐带有怀疑和否定的性质。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和社会 学家默顿认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

19、麻醉神经的负功能。日本学者 清水几太郎认为大众媒介作为营利企业和宣传机构的集合体,将广大受众丧失了对重要的 公众事物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11.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111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 社、广播台、电视台、等。传播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现今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 动。激光排版、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等技术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部分。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传播具有 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

20、社会影响。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它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 其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意义的消费,具有鲜明的 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为它 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6、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无论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12 .简述赖特有关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 1141、xx学者C.R.xx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了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 功能问题提出了 “四功能说:2、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

21、特定的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 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经,生活)的信息需要。3、解释和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有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反应。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4、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 功能。5、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容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论述题1. 试论“把关人理论的主要内容1、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 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

22、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 式,指出经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口,某些新闻得到入选,某些新闻遭到舍弃的事实。2、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继 续或中止信息走向的作用,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 大众传播的内部看,在新闻采集写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把关人,编辑对新闻的把关是很重 要的。3、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流通的行 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4、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

23、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等的影响。5、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 的还是不自觉的。而长期以来西方新闻界所持的客观原则论,记者所做的只是客观地记录 事实,记录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的个人观点或偏见。事实上,这是不可能达到的。2. 试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1、初级阶段:20C初至30年代末。这一时期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强大影响力,它 们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 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也称为“子弹论魔 “弹论”皮下注射论。产生这种观念的原意是多方

24、面的: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其次,在这个 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个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行式的宣传和说服活动包围中,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缺陷:它带有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 的影响和力量,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 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2、第二阶段:从40年代开始,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 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一是“传播流”的研究

25、,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和满足研究。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说 服性传播效果研究指受传者的态度沿受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使用和满足研 究是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 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第三时期: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 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 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等等,它们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 观的社会效果;它们都不同程度的强

26、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它们都与三个会信息话的现实 密切结合在一起。3. 试论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 社、广播台、电视台、等。传播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现今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 动。激光排版、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等技术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部分。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传播具有 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它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 其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人

27、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意义的消费,具有鲜明的 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为它 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6、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无论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4. 试论英国学者戈尔丁关于传播效果的分类。1、英国学者P.皮尔士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 型。如图所示: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 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后者指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开展的说服性宣传 活动。这类效果

28、通常作为受众对媒介意图的集合反应来把握。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的个人的反应指个人接触特定的信息后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 或学习行为,可能是有利的,如从中学习知识领悟人生,也可能是不利的,如接触有害传 播诱发青少年犯罪等。集合的自发反应指社会上许多人在统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 集合现象,如物价上涨引发抢购风潮,重大事件报道引起的社会恐慌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一主体或某项事业进行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鱼传播者意 图相符的积累效果。如经常性的政策宣传,新事物的长期性推广和普及等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如大众传播对个

29、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等,这种效果受到整个新闻事业性质的制约,不 以个别媒介或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5 .试论“知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1、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 “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A.M.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模式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获得信息和知 识量的变化。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 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 终

30、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增加,差距不断扩大。3、蒂奇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 因还有: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的知识储备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等。4、历史价值:知沟理论的出现反应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主要应用于新媒介 的普及研究和地区开发社会发展研究,研究人们在新媒介的普及过程中是否能够获得均等 的机会以及出现不平等的原因。5、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传播业迅速发展,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地区之间的信息差异大大缩小。但是新 传媒领域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距还是明显

31、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因 此对知沟的研究以及解决对策是我国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6 .试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1、德国学者诺依曼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队这个理论作了全面的概括。2、沉默的螺旋假说有三个命题构成,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对周围的恶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 优势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否则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 附和。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 成另一方意见的趋势,使优

32、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 意见的者转向沉默。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是意见环境的 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么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 产物。3、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冲刺呢提示了一种“强有力”大众传播观。这个假 说包括: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么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 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 成“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 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

33、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舆 论的诞生。4、历史价值: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理论上和实证上还存在不足,但它在以下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 一,它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 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调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引 向来自于大众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假说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 公开性和普遍性等作出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7 .试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1、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

34、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2、他们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 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 性的判断。3、这个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 形成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 果。2、这个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 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这个理论暗示了一种

35、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4、历史价值: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 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2、这个理论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 播学回避的重大问题一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3、这个理论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有一定的理论接点,对我们详细考察沉 默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也有不足之处,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 会议题的一面,所以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不能把它的效果

36、绝对化。8. 试论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1、内容: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 播和其他社会活动。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 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开创人类感知和认 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了新 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可以用下 图表示:

37、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由此图 不难看出,麦克卢汉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2、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 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T 分,化,再,统合,的历史。3、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就媒介分析提出的概念,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 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媒介。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 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

38、能理解的媒介。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 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而漫画有声电 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2、历史价值:1、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 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 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3、麦克卢汉理论重视文学艺术在媒介技术的冲击下的独立性,这对于艺术与学理分 裂的当代来说是一种反抗。4、区分冷热媒介告诉我们不同媒介应该区分对待,媒介的强度和高度定义使日常生 活以及娱乐日益专业化。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 这些因素考虑在内。9. 试论传播学五位奠基人的历史贡献。248250实践题1.以“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为题设计一份实地调查方案, 并设计出调查问卷草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