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9734290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 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作物:农作物、园艺作物、 林木作物二、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遗传改良 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 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 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四、作物遗传育种学(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研究作物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第二章五、农作物的分类方法农作物( field crops) 大田作物、庄稼 其分

2、类一般有下列 方法:1、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pl8传统分类法)(一)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 、豆(菽)类作物、薯类作物(二)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纤维类作物、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三)绿肥与饲料作物:绿肥与饲料作物(四)药用作物:药用作物六、 作物的分布世界作物分布1、小麦(wheat),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 公顷。北美洲、亚欧大陆2、水稻(rice),喜温好光喜水。为世界第二大谷物,总栽培面 积约 1.5 亿公顷,集中于东亚、南亚地区。3、玉米(corn, maize),喜温好光耐旱为世界第三大谷物,主要优质饲料作物,总栽培面积约 1

3、.3 亿 公顷,集中于亚洲、北美洲。4、豆类:喜温,较耐旱。亚洲、北美洲。美国、巴西、中国 大豆5、薯类作物分布:以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中甘薯主要分布在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巴西;马铃薯主要 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6、油菜 其中亚洲(中国、印度)、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法 国)7、花生,亚洲、非洲8、向日葵 俄罗斯、阿根廷。9、棉花 主要分布在三个植棉中心 东亚中亚南亚中心: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 克斯坦、巴基斯坦 北美洲南美洲中心:美国、墨西哥、巴西,其中美国年产 100 万吨以上。北非中心:埃及、尼日利亚10、麻类 黄、红麻主产地在亚洲,苎麻、亚麻主产地在俄罗斯。11、甘

4、蔗,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S10N30,亚洲和南美洲集中 产区。12 、甜菜,面积 695.4 万公顷 产于温带地区,欧洲为集中产区。主要生产国:白俄罗斯、法国、 德国。13、饲料作物分布 除了亚洲14 、嗜好类作物分布 烟草:中国、美国、巴西、土耳其、印度等 茶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咖啡、可可主要生产国:如分布于赤道两侧的巴西、哥伦比亚 中国作物分部1 、 水稻我国水稻主产区为南方雨量充沛地区: 珠江流域:广东、广西、福建和少部云贵(籼稻) 长江流域: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 最大生产省:湖南省2、小麦 主产区:黄淮河流域,占总面积 72%。 产麦省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

5、以冬小麦为主) 江淮流域: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 黄河流域: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 其它产区:黑龙江、内蒙古、浙江3、玉米 斜长弧形玉米带 三大集中主产区包括: 黄河流域集中产区: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 东北集中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西南丘陵集中产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4、豆类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目前面积和总产占全世界十分之一。 主产区: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内蒙古(春大豆)、吉林、辽宁 黄淮海产区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夏大豆) 其它产区:江苏、北京5、油菜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占 70%),包括:安徽、四川、江西、 湖南、湖北、江苏、浙江6、花生 我国的

6、花生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油料面积 31%。 主产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 江西、湖南、辽宁9、棉花 主产区: 新疆棉区占 30%左右,最大产棉省,200 万公顷 黄河流域棉区占 30%左右,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长江流域棉区占 30%左右,主要包括湖北、湖南、 江苏、安徽、四川11、甜菜主产地: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青饲料 内蒙古、四川、新疆13、烟草 主产地: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山东、 黑龙 江 七、 生长: p34植株内部生理状态的转变:p38终至开花结实:生长与发育的关系关系: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育,没 有足

7、够大小的营养体就不能正常的繁殖后代。2)发育又促进了新器官的生长:作物经过内部质变后形成了 具备不同生理特性的新器官,继而促进了进一步的生长。3)生长受抑,发育变慢:如水稻干旱后,发育延迟。 矛盾关系:1)生长快而发育慢:有时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影响开花 结实,如“贪青”。2)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加速进行。如在营养条件不良条 件下,作物提早开花结实,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S 形生长曲线按作物萌发至收获划分:1)缓慢增长期:2)快速增长期(指数生长):3)减数增长期(直线增加)以恒定速率增加(最高速率)4)缓慢下降期:生长速率下降(二次方程) 应用(1)S 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

8、据之一。在 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某一阶段偏离了 S形轨迹,都会影响作物的 进程和速度,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2)各种措施(促进或抑制)都应该在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如矮壮素、施肥。(3)作物不同器官通过 S 生长周期的步伐不一致,在措施应用 时要注意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如拔节肥 。八、 发育特性(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 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 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2、感温性 某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 生殖生长,作物对这种低温诱导的特性,称为.。这种低温的 诱导也称为春化(vernal

9、ization )。(1)冬性类型(2)半冬性类型(3)春性类型 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时间较短。3、感光性 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 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4、应用光周期理论的应用(1)引种:(2)在育种上的应用 (3)控制花期:(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九、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 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生育时期:作物生育时期是根据其起止的物候期确定的。在作 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 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根据这些变

10、化, 可将作 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稻、麦类生育时期: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 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玉米生育时期:一般划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 穗期、吐丝期、成熟期。 豆类生育时期: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英期、 鼓粒期、成熟期。 棉花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油菜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苔期、开花期、成熟期。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 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根据作物的形态特征变化科学 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生育时期与物候期的区别 生育时期是指某一形态

11、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期,并以该 时期始期至下一生育时期始期的天数计;物候期是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规定百分 率的起始时期十、 作物的生长中心1. 概念:作物的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 相对量较大的器官。2. 生长中心作物各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养分分配、C-N代谢与栽培目标生育阶段前期営养生 畏中期(営养生长和生 殖生长并进)后期(生殖生故)生长中心与 养分分配中根、叶、枝(廉主要中心:花(幼穰)次要中心:叶、枝.根籽实=块根、块茎C/Nft谢特点N代谢占优势G N代谢并重C代谢占优势栽培目标壮苗早发,建立 足够营养体,长 好苗架壮株稳长,形成足够 量的储存产品的器官

12、积累大量有机物,壮 茎足花(大穗)养根保叶,保证足 够有机物向产品器 官运转,增粒增重第四章作物的器官建成十一、 作物器官建成种子萌发1 种子的概念 植物学:仅指种子植物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一般经过有性 过程。农业生产(作物种子):即凡在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 的任何器官或营养体的部分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 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初生休眠:即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但 有些作物种子在况下能萌发。次生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 态。种子的休眠分类三种类型: 胚的后熟:休眠的主要原因。硬实(种子透性不良)发芽的抑

13、制物质:种子中含有某种抑制发芽的物质,使种子不 能发芽。机械处理:擦伤种皮或切块,透水、气。如马铃薯切块,油菜挑 破种皮。高温、干燥处理:降低含水量,促进生理后熟,提高透水、气。晒种 药剂处理:双氧水,赤霉素、细胞激动素、乙烯等。棉花种子的 硫酸脱绒物理处理:用 X 射线、高低频电流、超声波、磁场等处理种子。 种子萌发过程(1)有性繁殖种子的萌发种子的萌发(germination)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等三个 阶段。萌发形式:下胚轴的是否伸长分成子叶出土和子叶不出土(留土) 两类: 子叶出土作物:下胚轴生长快且长,下胚轴最终成为幼茎 子叶留土作物:下胚轴不伸长,上胚轴伸长,将胚芽带出土面, 子叶

14、半出土作物:花生播种较深时,子叶不出土;播种较浅时, 子叶出土:米等禾本科作物,首先钻出地面的是锥状的胚芽鞘,(2)无性繁殖种子的萌发在主要作物中,通常进行无性繁殖的有:甘薯(块根)、马铃薯 (块茎)、甘蔗(茎节)、苎麻(地下茎)。共同特点: 由“种”萌发数芽,形成多株,以后可分离成若干苗株; 具有“顶端优势”,即在块根(茎顶部开始膨大的一端)和上部 茎节上的芽先萌发,依次向下,下部芽常受上部芽的抑制而不能 萌发; 因块根或块茎内含水较多,所以没有种子的吸胀过程,但发芽 仍要有一定的湿润土壤环境。根1、类型与结构1. 单子叶作物的根系 须根系,根纤细且缺少次生加粗生长的形成层。由种子根(或胚根

15、)和基部近地表之下的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也 称不定根、节根或冠根)组成。2、双子叶作物的根系 直根系,由粗大的、具有正向地性的主根和一些细小的分枝侧根 组成。主根是由初生根(胚根)不断伸长加粗而成。随着初生根的伸长 加粗,逐步分化长出侧根、支根和细根。2、功能 支柱作用 吸收水分和养分并起着输导系统的作用。 合成物质,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核酸等物质都在根中合成, 然后输送到地上部,根系越多,这些物质的合成也越多。 地上部收割之后根系留在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质。 有些作物的根有大量贮存养分的作用。 根可作为繁殖器官,如甘薯、木薯等。 影响因素1)土壤湿度与氧气2)土壤肥力和酸碱度3)土壤温度叶1

16、、形态 单子叶作物的叶 单生于茎枝的各节,互生,为典型的二列式 由叶片和叶鞘组成 叶耳和叶舌(ligule)双子叶作物: 由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组成,为完全叶 缺少任一部分为不完全叶2、生长特征:出叶数目、出叶速度、功能期、LAI、叶层1)出叶速度:指作物主茎发生新叶的速度,常用主茎发生一片 新叶所需的天数或生长度日(有效积温,GDD)来表达。2)叶片数目 每种作物的主茎叶片数。由于每个品种主茎叶片数相对稳定,所 以栽培上常以当时田间植株主茎出叶数(亦叫叶龄)作为看苗诊 断、因苗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3)功能期 禾本科作物如稻、麦叶片从露尖到定长为成长期(伸 展期),自定长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为

17、功能期。4)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单 面)的总和。5)叶层结构(叶层分组) 下层叶片:生育前期出生的下部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根系、 分蘖、幼叶 中层叶片:指生育中期出生的中部的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供给 茎秆、穗(或花蕾)生长 上层叶片:指生育后期出生的位于上部的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 供应结实器官。4、影响因素 种与品种;部位;肥水、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1、单子叶作物节的两种形式: 分蘖节:节间伸长不显著的基部茎节、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 称为分蘖节。其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成为分蘖 伸长节间:另一种是节间显著伸长,拔节后伸出地面的上部茎节, 称

18、为伸长节间。其上着生的腋芽不萌发拔节:在作物生产上,当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2cm时3、生长1 )组织分化期:分化形成茎内输导、机械等组织2)伸长长粗期:节间急速伸长3)物质充实期:机械组织厚壁细胞为纤维素、木质素所充实, 薄壁细胞中央积累淀粉。4)物质输出期4、影响因素 种和品种:分枝习性 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小,密度小,分蘖力强 肥料:氮肥促进分枝(蘖)生殖器官1、穗(花芽)分化小麦水稻分化阶段基本特征分化阶段基本特征1 花原基伸 长期生长锥伸长,高大于宽1 第一苞原 基分化期生长锥基部产生环 状突起。第一苞分化 处即穗颈节2单棱期(穗轴分化 期)穗轴或分枝类型 的主穗轴分化2 第一次枝

19、 梗原基分化 期第一次枝梗原基在 生长锥基部出现,并 由下而上依次产生3二棱期 (小穗原基分化期)小穗原基分化3 第二次枝 梗原基和小 穗原基分化 期第二次枝梗原基在 顶端一次枝梗基部 产生,顶端小穗出现 颖片及稃原基4颖片原基 分化期小穗原基两侧分 化出颖片原基4 雌雄蕊形 成期顶小穗内外稃出现 雌雄蕊原基5 小花原基 分化期每个小穗中分化 小花的内外稃5 花粉母细 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6 雌雄蕊原 基分化期在内外稃之间出 现3枚雄蕊原基 和雌蕊原基6 花粉母细 胞减数分裂 期花粉母细胞经减数 分裂和有丝分裂形 成四分体7药隔分化 期雄蕊原基逐步分 化为4个花粉囊, 雌蕊原基逐步分 化形成

20、羽状柱头7 花粉内容 物充实期形成单孢花粉8 四分体形 成期花药内花粉母细 胞经减数分裂和 有丝分裂形成四 分体,胚囊内形成 胚囊母细胞,然后 进一步发育成花 粉和胚珠8 花粉完成 期形成二孢和三孢花 粉2、开花与受精结实:开花习性主茎与分枝(蘖):主茎先开花,然后为一次分枝(蘖),二次分 枝(蘖)同一花序上的花,则有三种开花顺序:下部花先开,然后向上; 中部先开,然后向上向下;上部先开,。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1、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相互关系 (一)根系与地上部器官之间的生长关系地下部的根是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器官,水分与矿质营 养不断输送到地上部分去。地上部是作物有机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

21、物在叶 片中制造,通过韧皮部不断送至根系,供应根系生理活动 的需要。A在叶内合成的维生素、生长素是根所需要的,根又是细胞 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合 成的部位,这些激素沿木质部 导管运到地上器官,对地上部器官的生长发育发生影响。二)根系重量与地上部重量的相互关系 根冠比:根系重与茎叶(冠部)重之比例。(三)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 一致。土壤水分: “干长根,水长苗”。矿质元素中:氮素对地 上茎叶生长有利。磷素对根系生长有利钾素对块根、块茎作物的 地下器官生长起促进作用。温度:根系生长所要求的地温条件比 地上部分低。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

22、关系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 2、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 3、在生殖生长期, 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序列性同步性:幼穗(花芽)分化与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应用第五章作物的群体动态十二、1、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个体群。2、个体:指凡单独占有周围环境的孤单生活的生物体 六章作物的源_库上流理论十三、 源库流一、源的概念源 (source) 即代谢源,是产生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二源强的量度源强(source strength )是指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源强 度是指光合产物的供应能力,以源的大小与源活力的乘积表示。 如果

23、主要考虑叶源,则源强度可以表述为叶源的数量值与叶源的 质量值的乘积。叶源总量值=(叶源数量值X叶源质量值)=(光合速率-呼吸速率)X光合面积X光合时间一、库的概念库 (sink) 即代谢库,是指消耗或储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 位。二、库强的量度源强是指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表观库强:库器官的真实库强:干物质净积累速率加上呼吸消耗速度 潜在库强:当同化物供应充足以及环境条件最适时,库器官才能 表现出最大的接受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库容量物理约束;库活力生理约束一、流的概念流(Flow)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二、流强的量度流的度量可以用光合同化产物的运输速度衡量,

24、可用放射性同位 素示踪法直接测定。作物的源一库一流关系1、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2、增加源同化物生产能力对作物 产量的影响因作物品种而 异(品种)3、源对产量的影响还与源叶分布的部位有关(部位)4、库对流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5、流既受源库调节,同时也通过与源库的互作影响作物的产量 形成6、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 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7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统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 双重作用8、源库流在作物代谢活动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 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十四、 作物产量的形成1、生

25、物产量: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 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2、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株数X穗数/株)、每穗实粒数 (每穗颖花数X结实率)、粒重;豆类作物:单位面积有效荚果数(株数X荚果数/株)、每荚 果实粒数、粒重;棉花:单位面积有效铃数(株数X铃数/株)、单铃重、(衣 分)3、产量形成过程(2)双子叶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单位面积果实数每果实粒数1)禾谷类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播种 分葉期拔节孕穗期 抽穗期果实成熟期牡位面积穗数决定阶段巩固阶段播种(移栽)花芽分化现蕾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期每穗实粒数决定

26、阶段巩固阶段决定阶段决定阶段巩固阶段决定阶段巩固阶决定阶段粒重(果实重5、增产途径4、影响因素第九章作物与环境十五、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1、生态因子的概念:与作物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统称生态因子。3、生态适应性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与实际环境的 吻合程 度。即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就是每种作物具有的遗传、生理、生态等属性 和环境相统一的特性。十六、 作物与光照1、光强 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光补偿点、光饱和现象2、光周期光周期(photoperiod):昼夜间的:光周期现象:作物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3、光质(1)

27、光合作用:作物把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用于光合作 用,它是作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生产的基础。(2) 光形态建成:太阳辐射的数量(光强)和光谱成份(光质), 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3) 热效应:太阳能被作物截获后大部分转化为热能,用于蒸腾以 及维持作物的体温,保证各代谢过程以合适的速率进行。(4)诱发性突变十七、 作物与温度1、三基点温度的特征: 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不同,总的来说 作物种子萌发营养器官生长生殖器官发育。 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也不同。一般地上部分高,地下部分低。 一般最适温度比较接近于最高温度,而离最低温度较远。

28、高温 危害比较少。相反,低温造成的危害却比较多。2、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3、积温:指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 和。单位:度日、C 日、C d(day)活动积温: 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 逐日平均温度之和。生物学零度一般指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最低温 度。有效积温: 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 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生 长度日: GDD(growth degree day)应用(1) 用它可以估计作物的生育速度和各生育期到来的时间,并 可确定作物安全播种期。(2) 用它可以对一个地区某

29、年产量进行预测,确定是属于丰收 年还是歉收年。(3) 一个地区的积温代表了此地区的热量资源,为正确制定农 业区划,安排作物布局,确定种植制度提供了依据。十八、 作物与水分1、生理需水:作物直接用于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 平衡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水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水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 水是作物生化反应和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 水能维持细胞的膨胀状态,使作物保持固有姿态.2、生态需水: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作物生长发 育的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水分。需水量:作物对水分的需要量可根据蒸腾系数来估算,蒸腾系数 是作物每形成 1克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分克数。以作物的生物

30、 产量乘以蒸腾系数就能获得初步的作物需水量 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内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容易受害的 时期十九、 作物与空气1、作物与 CO2一、CO2浓度对作物生产的直接影响(一)CO浓度与作物的生长发育1、光合作用:5正常CO浓度下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cy浓 度增加时,C作物光合速率提高较c3作物的低。2、呼吸作用:CO2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3、水分利用 :当环境 CO 浓度增倍时, C3 和 C4 作物的气孔 2隙可减少40%,蒸腾减少23%46%。4、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中 CO 浓度的升高时:改变了作物-2土壤系统中的碳通量。也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如直系变粗、中 柱变厚等。二、CO2

31、 浓度对作物生产的间接影响(一)气温变化(二)降水变化2、通风透光的原因:群体上层光照充足,但CO2浓度相对较低, 下层CO2浓度较大,光照却又较弱。3、作物与风农田冠层CO2交换速率随风速加大而增加,群体同化率提高。 二十、作物与肥料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增益元素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大量元素:占作物干重的 0.1%以上。2、微量元素:占作物干重的 0.1%以下。 某些作物对特定的非必要元素需要量很大:如水稻对 Si 的需求 很大,茶树产量和品质与Al有很大关系;Co,是豆科作物根瘤 菌固氮时必需的元素,称农业上的必需元素(增益元素)。需肥量:营养临界期:作物生育过程中,常常有一个时期对某

32、种元素的要 求绝对量虽不多但很迫切,如果缺乏该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就会 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后很难纠正或弥补,该时期称为营养临界期。 磷临界期一般在幼苗期。氮临界期,一般要晚于磷,往往是在营 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需肥规律:(一)作物的需肥量和需肥特性1、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一般地,产品器官 和生物器官含蛋白质、脂肪高的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 于含淀粉类物质的作物。2、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养分的需求也不一样。矮秆籼稻耐 肥,粳稻次之,高秆籼稻耐肥性最差;甘蓝型油菜品种比白菜型 品种耐肥。马铃薯,磷能使其营养生长及时停止有利于薯的形成 和膨大。3、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

33、对养分的需要也不相同。作物生 长初期吸收养分很少,将近开花结果时吸收营养物质最多,其后 又衰退,到了种子成熟时,养分停止进入,衰老时甚至有部分营 养物质从根部“倒流”。二、作物与土壤1、土壤肥力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种大小土粒的配合比例。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互相胶结或与腐殖质黏结在一 起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土壤团聚体。2、土壤水分 蒸腾系数的大小,说明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所以又叫需水量。3、土壤有机质一 土壤有机质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二 土壤有机质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三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促进作物生长四 土壤有机质含氮丰富,是微生物所需能量的来源五 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

34、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六 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 第十六章 二十二、作物栽培技术、土壤耕作技术1、土壤耕作(soil tillage):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状 况,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作技术 措施。2、土壤耕作的作用和意义:1 调整耕层三相比2调节土壤 生物活动的生物化学活性3翻埋残茬、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4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5创造有利于蓄水保墒,防 止土壤侵蚀、冲刷 6控制和减轻病虫草害类型:土壤耕作可分为基本耕作(basic tillage)和表土耕作(surfa

35、ce tillage)两大类型。基本耕作入土较深,达整个耕作层,能显著改变耕作层的物理性 状,后效较长。表土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的入土较浅, 作用强度小,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 壤耕作措施。土壤基本耕作: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表土耕作:主要对翻耕的土地进一步整碎整平、消灭杂草、创造 适于作物播种、出苗或适宜栽植的土壤环境。表土耕作深度一般 不超过 10cm。二十三、 少免耕技术:一、概念1、少耕(Minimun tillage)通常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 耕作次数和强度的一类土壤耕作体系。2、免耕(N o-tillage)是免除土壤耕作直接播种农作物的一类

36、耕作方法。二、技术原理(一)土壤耕作的两重性和效果的可塑性(二)保持土壤的自然 构造,调稳有机质的矿化过程(三)依靠生物的作用(四)发挥 覆盖的作用(五)经济需要和经济效益三、优点:栽种和条播对土表的破坏最小。保持土表植物的 永久性覆盖。直播。不同植物间(如谷类和豆类)的轮作。 生物物质的适度生产。耕地的连续性使用等。缺点:多年少免耕后耕作表层010cm富营养化,而下层10 20cm 则趋向养分贫瘠化,有机质与养分减少,不利于作物的生 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现象。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 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由于地面留有覆盖物,地温较 低,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而且地面作物残茬及

37、杂草给病虫 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害蔓延。化学药剂的大量 施用,既降低了农产品品质,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增加了成本。二十四、播种技术一、播种期的确定(气质品危)气候条件,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和当地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时段以 及气温与土温的变化规律是确定适宜播期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种植制度,以茬口衔接、苗龄适宜等为依据。品种特性,品种的温光反应,如春性小麦要适当迟播,冬性小 麦要适时早播。病虫(危)害,调节作物播种期,使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与 病虫发生旺期错开。二、播种量的确定(1)原则:根据作物及品种类型、环境与生产条件、栽培技术 水平、目标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水

38、肥气害、 方型):i植株高大、株型分散、分蘖(枝)i作物生长季节气 候条件i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i灌溉条件好、水分供应i病虫 草等危害i不同播种方法,撒播宜多,条播次之,点播最少。(2)播种量确定方法基本苗数冥千粒重播种量 (kg/hm2) =裁率区府净度x岀苗率X 1000 x 1000二十五、育苗移栽技术优点:缩短大田生育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节省用种,提高大田保苗率,节支增收。人为创造良好的育 苗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危害,有利于防除病虫害。便于 茬口安排与衔接,有利于实现周年集约化栽培。苗体积小,可 选择资源条件好、育苗成本低的地区异地育苗,提高作物生产效 益。可进行

39、商品苗生产,减轻农民生产秧苗的负担及技术压力, 促进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二十六、地(帝)膜覆盖的效应(温光、微盐、状害)1. 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作物早熟 有效积温2. 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物理性状3. 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转化4. 防止土壤返盐,提高出苗率膜内空气保持较高湿度,蒸发作用受到抑制,减少了土壤盐分的 上升,还有淋溶作用5 改善近地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6 病虫害发生规律变化,病虫害的防治应相应变化 二十七、 施肥技术1、目标产量施肥法:肥料需要量=(一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 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含量X肥料利用率)2、基肥: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种肥:

40、作物播种或移栽时施用的肥料。生产上常采用拌种、 浸种、蘸秧根或施入播种沟、播种穴等方法施用。追肥: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需根据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合理 施用。二十八、水分管理技术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规律1、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2、不同作物一生中的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和敏感程度有 所不同。生育前期:因植株幼小,需水量小; 生育中期:随着植株茎叶的迅速增长,生长旺盛,需水较多; 生育后期:随着籽粒的充实饱满,生长停止,需水量又减少。二 水分利用效率三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移栽和正常生长发育, 取得作物高产和节约灌溉用水,制定适时适量灌水的具体 方案。内容包括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

41、次数。四 灌溉定额:是指作物生育期间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溉水量之 和(水稻包括泡田水量)。 M = E + W2 P W1 KM:全生育期灌溉定额(m3/hm2)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 3/hm2)W2:作物生育期末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m3/hm2)P:全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m 3/hm2)K:作物全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 3/hm2)W1:播种前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原有储水量(m3/hm2)五 灌水定额六 抗旱栽培、抗渍栽培 二十九、 收获贮藏技术二、收获物的粗加工1脱粒2籽粒干燥3去杂4分级包装 5烟、麻类粗加工三、贮藏1、粮食作物的贮藏 大量种子或商品粮的贮藏用仓库贮藏。仓库必须具备干燥、通风 与隔湿等条件,构造要简单,能隔离鼠害,内窗能密闭,以便用 药品熏蒸害虫和消毒。(1) 谷物水分含量(2) 贮藏的环境条件:湿度、温度(3) 仓库管理2、薯类作物贮藏(1) 薯块质量:精选薯块,选用无伤、无病虫危害、新鲜健康完 整的薯块,确保良好的贮藏品质。(2) 贮藏的环境条件甘薯贮藏期适宜温度为1014C;相对湿度 维持在80%90%最为适宜(3) 贮藏方法 贮藏窖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要求是保温、通 风换气性能好,结构坚实,不塌不漏,干燥不渗水以及便于管理 和检查。(4) 贮藏期内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