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9565730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一、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强化制度管理1、分类建立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统筹建立我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分布图。梳理主城区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组群)、工业遗产、灌溉工程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地名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工作,注重对展现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载体的调查,从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多重价值维度开展评估,认定公布保护对象,进一步丰富

2、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家底。至2025年,形成南通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分布图。持续开展资源普查,将符合认定标准的对象按程序列入保护名录。探索保护名录调整进出机制,推动保护名录的动态监测和管理。2、明确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科学划定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大力实施原址保护,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保护寺街、西南营、唐闸、濠南历史文化街区、天生港等历史地段的街巷肌理、空间尺度以及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环境要素,从整体上保持一城三片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和传统风貌。保护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3、严格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得随意拆除。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完善调查评估、专家论证、公示公开等工作机制。充分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推进更新改造,切实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特色、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推进全过程管理,健全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规划审批及监管协同机制。二、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一)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一浪

4、高过一浪的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的汹涌大潮中,人们已经来不及思考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意识不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在这样一种大的历史环境下,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也纷纷破城开路,拆除古老的城墙,开始进行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从而带来了建设性的破坏。一些地方在引进资金开发建设中,违反城市规划,任意选址定点;随意改变规划确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肆意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黄金地段,大拆大建历史街巷和传统民居、商铺;甚至擅自拆除文物建筑以及已经明确保护的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正是因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认识

5、不足,加之利益驱动,所以有些历史文化名城过度开发,造成不少古建筑、古遗址岌岌可危,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遭到了严重毁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热和资源掠夺式的文化旅游开发,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的状况,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显著特点:越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越是文化旅游火热的名城名镇,破坏的程度也就越是严重。(二)违反犯罪活动让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不仅如此,在中国一些地区,进行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相当猖獗,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许多

6、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历更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使得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三)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不断出现的严峻挑战,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更加现实的紧迫性,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地方有关部门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一)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深化文明认知、存续文化

7、基因中国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一直肩负着知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学术使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宁夏水洞沟、浙江上山、辽宁牛河梁、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课题交出中国答卷,阐明了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孕育出的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梳理中华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二)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坚定四个自信、振奋前行力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印证中国是东方人类

8、故乡、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及其文化呈现连续进化形态,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凿实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再到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150余处大遗址呈现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在考古实证面前,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的答案呼之欲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彰显持久力量。当前,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讲好讲精讲透考古成果,阐发好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从中汲取坚守正道的定力、攻坚克难的毅力和改革创新的活力。(三)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扩大国际影响、增进文明互鉴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既彰显

9、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蕴含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思想传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东德返还我永乐大典,到改革开放文物外展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破冰,再到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中外联合考古和开展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收获,中国文物在国际舞台华彩流溢、润物无声,传播文明底蕴,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民心相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发挥考古和历史研究作用,让世界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社会贡献力量。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措施(一)明确管理主体,加快

10、历史遗产的保护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是目前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北京市已公布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使长城保护在法制建设上大大前进一步。其他遗产地的专项亦应加快步伐,使遗产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二)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三)慎重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

11、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四)合理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并适度利用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社会公益性和传世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坚决扭转将世界遗产的性质界定成旅游资源的错误倾向,更不能将遗产保护地变成经济开发区。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重视引进先进保护技术和手段,鼓励遗产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探索适应目前实际情况的新技术、新方法。(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扩大宣传教育世界遗产保护是群众性事业,应扩大宣传,积极发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共

12、同参与,应重视和发挥志愿者及民间社会组织在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整合地方科研力量,开展对各遗产地乃至整个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研究,组织编纂出版一批有较高理论价值的专著;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保护、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六)做好后备项目的历史文化遗产申遗准备工作在防止重申轻保偏向的同时,要做好新项目申遗的准备工作,以申促保,以保备申,使申遗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序。五、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一)历史文化遗产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它具有特定的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育社

13、会文化的基础,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的持续发展。(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内涵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一切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本性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迹,无论它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方

14、面和领域揭示了这种一定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四)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各族人民广泛吸收民族精神的养分文物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基础;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和保护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中断这种状况与其他文明古国迥然不同。虽然世界上有如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并不是孤例,除了中国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以外,北非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古希腊半岛

15、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也都孕育了古代文明。位于这些地域的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历史比中国更早,但是都曾出现过中断,形成古代文明的断裂。唯独只有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一脉传承。关键在于文化传承的同一性。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法、人生哲学、伦理道德等,很早就实现了大一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息息、代代相传的立身治国之本。正是华夏文明绵延不断,才造就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积淀异常丰厚深邃。(二)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在世界上像中国这样56个民族并存、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国度绝无仅有。几千年来中国多民族互动的过程始终没有停止,民族关系相当密切。伴随

16、着民族融合,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吸纳、放射和更新中持续融入了新鲜血液,升华成为灿烂绚丽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中国史前文明呈现多元萌芽演进和以黄河流域中原文化为主体发展的轨迹,也颇为罕见。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演进与中原文化发展互为补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内容和文化内涵。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历史发展嬗递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共同走过了五千年,使文化遗产异彩纷呈,辉煌璀璨,在世界上无与伦比。七、 非遗历史文化保护遇到的问题(一)缺少对非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制约和管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同时涉及到的方面也很广阔,且保护工作又涉及到很多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职责不明

17、的多部门管理,造成交叉重叠的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低、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等现象、导致各项工作难以进行。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种有效的制约和管理,那就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期约。所以各级在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并增强管理的力度;不仅要做到缜密规划、细心组织、精心实施,还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二)非遗历史文化的数量众多,传承困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其中有一部分已经逐步被发现,但也有大量的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由于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隐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

18、得到发现和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头形式传承,可能存在传承者不够、传承方式不当等问题。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传承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使得原有的传承方式逐步失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得到传承。(三)非遗历史文化保护的社会意识不强,信息不完整由于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强,对其保护的态度也不够理性,使得一些民众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乱改、乱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使得民间流传的传说、歌舞等信息很难充分得到收集和整理,而且由于当地民众口头传承的方式,加上广大民众对此的意识不强,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从考证。(四)非

19、遗历史文化保护的资金短缺一直以来,因为资金的缺乏,很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并处在濒临消亡的地步。例如:有些早年收集上来的档案和材料已开始变黄发霉,像录音录像带有一些也要报废;最重要的是由于资金的缺乏致使有些单位本想要抢救老一辈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艺术等计划都无法实施。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一些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和地方文化艺术档案馆等相关的设旌等等。然而现在许多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地区,优先考虑的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物质脱贫致富的建设上,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从事文事业化建设。从而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崩溃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0、所以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一定资金的投入是重要的保证。那么,设立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就迫在眉睫。八、 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城乡建设中切实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全域、全要素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充分展现南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决制止各类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守住文化根脉,塑造富有江海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推进南通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九、 国内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和未来趋势(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现状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1、,也是赓续中华民族文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考文献而爱旧邦,睹文物而知传统,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契机。在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背景下,文化遗产数字化正在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孤岛鸿沟大、数字化成本高难度大、沉浸体验与展陈表现力不强、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是制约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实现创新驱动纵深融合的重要瓶颈。共识与欢呼,疑虑与诘问相伴产生。(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未来发展趋势基于对数字技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向的一致认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22、的指导下,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特邀共创伙伴青腾,于2022年5月共同发起探元计划2022项目,征集、遴选前沿科技+文化遗产领域内具有行业前瞻性与社会价值的创新案例、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多元协作保护传承新格局。本次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是探元计划2022现状总结和趋势展望成果。探元计划项目组通过问卷调研国内363家文博机构负责人,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触达不同等级和类型的文博机构;项目组联合腾讯研究院T-ask调研平台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大众认知调研;结合探元计划案例征集对166家企业

23、和73位行业专家分别展开案例研究和深度交流,致力听取并传递文化遗产链条各相关方的声音,力求更准确地洞察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和未来趋势。十、 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的理念,以保护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保护好南通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一城三镇格局为基础,以江海文化、张謇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为依托,围绕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强化保护规划引领、推进片区有机更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个方面,实施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点项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