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读后感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9944008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鲁迅伤逝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鲁迅伤逝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鲁迅伤逝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鲁迅伤逝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伤逝读后感(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内容提要: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 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 向失败,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社 会里,那沉滞的社会很自然地毁去了他们爱情的绿洲;他们自身的 性格的弱点;经济上的困顿。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只有彻底 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无可否认,涓生和子君都是当时觉醒的知识分 子!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 社会的沉滞 涓生和子君的性格 弱点 经济困顿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 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 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

2、他 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产生悲剧原因又是什么 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 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 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 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 需要的是奴隶! 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 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 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 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

3、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 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 了 “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 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 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 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 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 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

4、遇到探索,讥 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 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 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 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 不韪” 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 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 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 “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 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

5、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 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 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 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 “和她的 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 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 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 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 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 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

6、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 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 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 父亲一一儿女的债主一一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 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 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一一 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 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 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 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

7、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 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他 在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 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 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 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 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 不如死了。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 情的婚姻。可以

8、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 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 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 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 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 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 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 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 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 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

9、德的眼镜,专 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 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 定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 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 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 最后走向了破裂。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 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 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

10、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 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 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 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 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 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 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 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 同行,或奋身孤彳主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 士也难于战斗

11、,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 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 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 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彳主死里推的表现! 一 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 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 的只是他自己。说旬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 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 子君送

12、向死亡的尽头!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 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 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 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 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 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 须顾虑,勇彳主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 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 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 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

13、 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 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 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 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 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 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 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 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 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

14、廿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 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 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 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与“我真不料 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 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转变,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 得如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 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鸡和阿随之 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务,其他的事情都已经不再记得。随后渐渐 陷入了小市民的争斗中,为了那小油鸡而和邻居吵开了,为了一些 并不重

15、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 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这样的生活和传 统的那些小市民有什么差别?人是会变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脚步, 不再前进的话,那就变得消沉了很多,记得路遥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实”那的确不错, 一个人要想活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 用的地方一一不要像子君那样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市民争 斗中,那样只会磨灭自己的意志。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 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 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 很受鼓

16、舞。虽然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 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成员。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 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 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 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 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 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 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 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 逼和

17、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 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 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 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 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 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 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 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 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 觉:

18、“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 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 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 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 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 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 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 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 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 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

19、”。所以,涓生 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 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 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十两年,挣得足可以 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 减了锐气”6。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 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 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 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 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 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 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参考文献:1、鲁迅短篇小说欣赏,主编:卢今,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130页。2、鲁迅研究第十一期,主编:赵晓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3、论伤逝个性解放问题第348页,主编:冯奇,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4、鲁迅作品论集第109页,1984年版,主编:王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