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地域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938388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原的地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原的地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原的地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中原的地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的地域文化(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 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 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2. 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3. 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 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 中原文化形成与

2、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 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2. 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

3、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4.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 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 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 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自强自立精神(2)崇文重教精神(3)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

4、4. 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2. 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及其历史渊源,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的文化特征。(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 文化区域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它的形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征。2. 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划分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

5、,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看,可将其分为“五方”的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第二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上)1. 豫中文化区(1)豫中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中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本末兼行。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法,尚贤贵和。 从学术思想看,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兼包并容。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朴实敦厚,崇

6、尚自由。2. 豫东文化区(1)豫东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东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好稼穑,重储藏,崇尚自给自足。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礼贤崇道,尊儒尚仁。 从学术思想看,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兼包并容。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祭祖祀神,忠孝信义。第三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下)3. 豫西文化区(1)豫西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西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百业兼容。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理重道,尊儒崇佛。 从学术思想看,道、儒、佛诸学交融,纵横家、谶纬之学异彩纷呈。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乐善时尚,豁达宽容。4. 豫南文化区(1)豫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南文

7、化区的文化特征 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重,百业并举。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5. 豫北文化区(1)豫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从经济文化层面看,以农为本,兼重工商。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尚忠勇,尊谏诤。 从学术思想看,尊儒尚法,兵、农、医等家交融。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古朴仗义,好气任侠。第三章中原文化的主要文艺载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中原文艺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2. 了解中原文艺名家及其贡献,理解中原文艺所蕴含的中原文化(二)内容要

8、点第一节概述1. 中原文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2. 中原文艺的特点(1)开创性(2)引领性(3)兼容性(4)先进性第二节诗词1. 诗经所反映的中原文化(1)诗河文化(2)神祗文化(3)婚恋文化(4)服饰文化(5)饮食文化2. 中原历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3. 中原历代诗词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2)关心民众疾苦、大济苍生的民本主义精神(3)雄放豪迈、义薄云天的英雄主义精神(4)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精神第三节散文1. 中原历代散文名家及其代表作2. 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现实主义精神(2)浪漫主义精神(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

9、精神第四节书画艺术1. 中原书法艺术及其名家甲骨文;钟鼎文;李斯的小篆;“行书鼻祖”刘德昇;蔡邕的笔论、九势;“楷书之祖”钟繇;“北方书圣”郑道昭;孙过庭书谱;“神笔”王铎。2. 中原绘画艺术及其名家文人画先驱宗炳;“画圣”吴道子;郭熙的林泉高致;李唐的“大斧皴”等。第五节戏曲艺术1. 戏曲的种类和名剧目2. 戏曲中所体现的中原人文精神(1)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2)彰显“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3)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4)蕴含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3. 戏曲名家及其贡献第五节民间艺术1. 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3)民间器乐(4)民间说唱(5)民

10、间游艺(6)民间工艺2. 中原民间艺术审美特征(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第四章中原道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其核心内容。2. 了解老庄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影响。(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 道家思想的实质2. 道家文化的核心第二节道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 老子与中原文化2. 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原先秦道家代表人物1. 老子及其学说道德经(1)道是什么;(2)道的作用;(3)道

11、的特点;(4)道的规律;(5)道的本质。2. 庄子及其学说3. 关尹与列子第四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1. 推崇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品格。2. 提倡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3. 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 道家文化在本土的影响与传承2. 道家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承第五章中原儒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2. 了解中原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3. 了解孔孟在中原的史迹及其影响。(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 儒学开山人物孔子2. 儒家文化在中原传播和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第二节

12、儒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 儒家的起源2. 儒家文化的流变(1)先秦儒家文化(2)汉代的今古文经学(3)魏晋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学说(4)唐代儒、道、释的合流(五)宋明理学(六)清代乾嘉学派(七)“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三节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1.仁;2.义;3.礼;4.智;5.信;6.恕;7.孝;8.悌;9.中庸;10.中和;11.三钢八目第四节孔孟在中原的史迹1. 孔子问礼中原和周游列国(1)孔子向老子问礼(2)孔子周游列国 心胸豁达,在郑自嘲为丧家之犬。 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三问弟子,弦歌不衰。 自我评价,不无掩饰。 路遇狂人、隐士,不为其劝说所动。2. 孟子见梁惠王(1)孟子与梁惠王的义

13、利之辩(2)孟子劝梁惠王与民同乐(3)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仁政第五节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1.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2. 汉、唐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3. 宋、元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4. 中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第六节儒家文化在中原的遗迹1. 儒家名人的故里、墓祠(1)子贡故里和子贡墓(2)子路墓(3)闵子骞墓(4)二程故里和二程墓(5)邵雍祠(6)韩愈墓(7)许衡墓2. 祭祀儒家先哲的文庙和学习儒家文化的书院3. 其他和儒家有关的古迹(1)学堂岗圣庙(2)弦歌台(3)子路问津处(4)孔子击磬处(5)孔子还乡祠(6)孔子避雨处(7)孟子游粱祠第六章中原法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家

14、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2. 了解中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3. 理解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如何认识法家。法家的成就与不足。第二节法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法家的起源2.法家的流变法家的三个学派。第三节法家的主要思想1.尚法2.尊君3. 强调以法解决现实问题4. 法、术、势结合的统治思想第四节中原法家的代表人物1.子产;2.邓析;3.子罕;4.吴起;5.商鞅;6.申不害;7.韩非;8.李斯;9.杜周;10.长孙无忌第五节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1.法家思想的不足2.当代法治思想良法第七章中原佛教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原

15、的传播与发展情况。2.理解佛教的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第二节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1. 理论创新精神2. 众生平等精神3. 和谐理念精神4. 因果报应精神第三节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1.汉代初传阶段2. 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3. 隋唐时期繁荣阶段4. 宋元明清衰落阶段第四节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1.对思想界的影响2.对文学界的影响(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3. 对艺术界的影响(1)宏伟建筑的模板(2)雕刻艺术的范例(3)中原音乐的新声4. 对民俗方面的影响第八章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一

16、)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什么是墨家。2.什么是兵家。3. 什么是阴阳家。4. 什么是农家。第二节墨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1.墨子其人及墨子一书。2.墨家思想产生的背景。3. 墨家的主要思想。(1)墨家的政治思想。(2)墨家的经济思想。(3)墨家的宗教思想。(4)墨家的军事思想。4. 墨家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对政治思想的影响。(2)对经济思想的影响。(3)对宗教思想的影响。(4)墨侠精神的影响。(5)对科技思想的影响。第三节兵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1. 兵家文化产生的背景。2. 兵家

17、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3. 兵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秦汉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2)南北朝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3)隋唐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4)宋元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5)中华民国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第四节阴阳家、农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 阴阳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阴阳家对中原地理文化、科技文化的影响2. 农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第九章中原科技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科技发明与成果,掌握古代中原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

18、中原科技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第一节概述古代中原科技的概况。第二节科学技术在中原的产生与发展1. 地理环境为中原科学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与河流关系密切。(2)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河流关系密切。(3)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原科技文化。(4)古代农业的发达带动了中原科学技术的繁荣。2. 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治水活动催生了现代中原科学技术的新辉煌。3. 政治文化中心催生了古代中原科技文化的灿烂辉煌第三节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与中原科技代表人物1. 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1)天文学。甲骨文中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

19、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张衡,地动仪;张遂,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长度;浑天铜仪。(2)气象学。甲骨文中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3)物理学。燧人氏,钻木取火;管子地数,磁石记载;庄子,极限概念、物质无限可分理论;墨经,有力、平衡、杠杆、简单机械、小孔成象、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研究,提出朴素的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宇”)的概念;庄子徐无鬼,声音共振记载;韩非子有度,有关“司南”的记载。(4)化学。唐三彩及特点;宋代,官瓷、钧瓷、汝瓷及特点。(5)数学。商代甲骨文中十进制记数;春秋战国时期,分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墨

20、经,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九章算术。(6)医药学。庄子刻意,体育医疗;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症)施治”;刘禹锡,传信方。(7)地学。谢庄,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玄奘,大唐西域记。(8)冶金。商代,安阳、郑州等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司母戊方鼎;青铜器焊接、合金技术;巩义铁生沟和南阳、林州等地的冶铁遗址;温县,烘范窑;三国魏人锺会,荛论中载有黄铜铜锌合金。(9)机械。春秋以前,铜犁,春秋末期,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辉县固围村战国魏墓,全套铁农具。春秋时,杠杆提水的工具桥(即桔槔);安阳殷墓,整套马用挽具;辉县战国遗址,战车;唐代侯白

21、启颜录,立井式水车;刘禹锡机汲记,高筒转车。2. 中原科技代表人物历算家张苍;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建筑学家李诫;科学家、艺术家朱载堉;当代毕昇王永民。第四节四大发明与中原沃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诞生于中原这块沃土。1. 造纸术。古代中原先人对书写材料的探索:“蔡侯纸”的发明。2. 印刷术。东汉,“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3. 火药。唐代孙思邈记载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4. 指南针。战国以前,司南已被运用在车辆上;指南车最早发明于洛阳;曹魏马钧,精巧的指南车。北宋,指南针第十章中原民俗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原民俗的类型、特色和主要内容,重

22、点掌握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第一节概述什么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的地理分区;中原民俗文化的影响。第二节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色1. 中原民俗的类型。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2. 中原民俗的特色。(1)世俗性及其表现。(2)渗透性及其表现。(3)鲜活性及其表现。第三节中原民俗的内容及文化特质1. 中原民俗的内容(1)中原民间礼俗。生活礼:相见礼;家庭礼;宾客礼;贺吊礼。生育礼:怀孕;取名。婚嫁礼:婚前礼;婚日礼;婚后礼。丧葬礼:葬前礼;葬日礼;葬后礼。(2)中原民间节日。春季节令:立春;春节;火神节;元宵节;填仓日;二月二;春社;清明节;谷雨节。夏季节令:浴佛节;端五节;雨节;六月节。

23、秋季节令:七夕节;鬼节;天医节;中秋节;重阳节。冬季节令: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日;除夕。(3)中原民间节会。中原民间庙会:淮阳庙会;中岳庙会;浚县庙会;其他地方庙会。中原民间书会:马街书会。中原民间花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圭寸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南阳玉雕节。(4)中原民间艺术。中原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艺术。中原民间工艺:洛阳唐三彩:朱仙镇版画:开封“汴绣”;禹州钧瓷;南阳玉雕;灵宝刺绣;三门峡棚口;汤阴剪纸;濮阳麦杆画;长垣花戏台;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中原民间游艺:苏家作龙凤灯舞;平顶山民间舞蹈;新乡民间舞蹈;其他民间游艺。中原民间话语。什么是民间话语,民间话语的两种类型。中原民间话

24、语的特点。2. 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1)中原民俗的“根文化”特质。(2)中原民俗文化的规范化特质。(3)中原民俗文化的诗意追求特质。第十一章中原风物名胜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原著名的风物名胜,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和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第一节概述中原地下文物的显著特点。中原文物的主要价值。中原文物资源的“五个第一”。中原的史前遗址。中原的帝王都城。中原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的帝王陵寝与名人墓葬。中原的名城、名镇、名村。中原的著名建筑。中原的风景名胜区。中原的名水。第二节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及特征1. 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1) 古都风貌。洛阳;郑州;开封;安阳。(2)

25、历史遗迹。龙门石窟;少林寺;大相国寺;殷墟;其他古迹。(3) 风景名胜。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一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嵖岈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其他风景名胜区。2. 中原风物名胜的特征(1)悠久的历史性(2)鲜明的地域性第三节中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什么是意象。中原主要的符号式意象。1. 文明起源:河图与洛书。什么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的文化内涵。2. 智慧与力量:奋飞之龙。“中华第一龙”。龙的文化内涵。3. 汉唐气象:白马寺与卢舍那大佛。“中国第一古刹”。卢舍那大佛的文化内涵。4. 文明

26、摇篮:嵩山。中原嵩山文化的特征。5. 官员文化的象征:诸葛亮与包拯。诸葛亮和包拯体现出的人文精神。6. 英雄文化的代表:关羽与岳飞。关羽和岳飞的人文精神。第十二章中原饮食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品牌。第一节概述1. 饮食文化的概念2. 饮食文化的特点第二节中原饮食文化及其特征1. 中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2. 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1)面食为主,稀稠搭配。(2)粗粮细做,花样翻新。(3)制汤讲究,味道清醇。(4)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第三节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品牌1.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2. 华夏烹饪鼻祖伊尹3. 世

27、界最古老的烹饪理论4. 历史悠久、古今闻名的洛阳水席5. 千年传承、长盛不衰的开封夜市6. 久负盛名的河南美食“马豫兴桶子鸡”7.中华第一烧鸡“道口烧鸡”8.开封传统佳肴“鲤鱼焙面”9.中华第一包“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10.豫菜一绝“套四宝”11.百年不衰的风味名吃“葛记焖饼”12.中华面食之王“郑州烩面”13.中华名小吃“蔡记蒸饺、馄饨”14.千年点心“少林八宝酥”15.宫廷贡品安阳“锦泰燎花”16.宫廷贡馍沈丘“顾家馍”17.宫廷贡品虞城“贾寨豆腐干”18.宫廷贡品“永城枣干”19.军用干粮的鼻祖“博望锅盔”20.中华风味名吃“逍遥镇胡辣汤”21.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第十三章中原文

28、化的教育传承(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原教育与传承、弘扬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原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掌握中原私塾教育和书院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和影响。第一节概述1.中原古代教育(1)官学。什么是官学。中原官学的两个阶段。汉代官学的两种形式。(2)私学。什么是私学。中原私学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五个时期。(3)书院。什么是书院。书院与官学、私学的不同。2.传承中原文化3. 弘扬中原文化第二节私塾教育1.私塾概况(1)私塾的产生和发展(2)私塾的种类。义塾、村塾、族塾、家塾、散馆。(3)私塾的教学和教材(4)私塾的教育目的2.中原古代私塾教育(1)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塾教育。这一时期

29、主要代表人物。(2)两汉时期中原的私塾教育发展。“书馆”的教学内容。“经馆”的教学内容。(3)魏晋南北朝中原的私塾教育。这一时期私学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4)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这一时期私学增加的学习内容。(5)宋代中原的私学教育。这一时期蒙学的主要教材。(6)元代中原的私学教育。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7)明清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三百千千”。3. 中原私塾教育特点及影响(1)学生来源广泛,实行有教无类。(2)严格要求,打好基础。(3)坚持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4)因势利导,重视儿童的兴趣。(5)私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第三节书院教育1. 中原书院的发展历程(1)中原书院的萌芽

30、阶段。洛阳丽正书院、洛阳龙门书院、登封太乙书院。(2)中原书院的兴盛时期。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百泉书院、龙门书院、花洲书院、伊皋书院、欧阳书院。(3)元代中原书院。陈留(今开封县陈留镇)的志伊书院、登封的颍谷书院、开州(今濮阳)的崇义书院、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书院、永城的浍滨书院。(4)明代中原书院。开封的大梁书院,辉县的百泉书院。(5)清代书院。孙奇逢,耿介。2. 中原书院的教育活动(1)中原书院的教学目的(2)中原书院的教学内容(3)中原书院教育的特点 “兼容并蓄”,“门户开放” 注重自学 质疑问难 因材施教 纪念先贤,传承学派 刻印书籍,鼓励学术 尊师爱生(4)书院的管理(5)书院的德育教

31、育 确立德育教育目标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教师以身作则 知行一致3. 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影响(1)中原书院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中原书院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3)中原书院促进了社会进步。第十四章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原崛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的关系,熟悉中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第一节概述1. 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内涵(1)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全方位、全局性的发展繁荣。(2)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以发展为手段,以繁荣为目标的发展与繁荣

32、2. 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1)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2)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3)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中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第二节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1. 中原崛起的提出及其含义(1)中原崛起的提出(2)中原崛起的含义2. 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1)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经济强省、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中原崛起的过程也是推

33、动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 经济强省建设将为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原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推动中原和谐文化的建设。第三节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1. 所谓新的文化自觉2. 以新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1)在“先进文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主动(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阵”方面更加主动(4)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第四节中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强省建设2.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34、,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 要努力建设“八大文化体系”从宏观上讲,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二是传承中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从微观上说,当前要重点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精品生产体系、文物保护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创新体系和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等八大体系。4. 实现大开放、大创新、大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