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920910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1.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德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I=Jl=l基于出口价格与数量的对比作者:李秀芳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2年第10期作者简介:李秀芳(1959-),女,天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E-mail:lxfabcde(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摘要:中德作为出口大国,遭受贸易壁垒却相差很大。从出口价格与数量对比视角,利用HS六分位数据,基于引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价格低于德国,数量高于德国;中国出口价 格对地理距离回归为负,德国为正;中国出口数量对地理距离反映弹性小于德国;中国是以低 价高量取胜,德国是以高价低量取胜,这是两国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根源。从政策上而

2、言, 德国出口模式应成为中国出口增长方式调整的“他山之石”。关键词:中德;贸易壁垒;引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T76X (2012) 10-0104-05自2001年加入WT0以来,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到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也频频出现,据WTO数据统计,19952011年间,中 国共遭受世界各国反倾销案件853例,占总数4 010例的1/5多。然而,19952011年间,德 国共遭受世界各国反倾销案件91例,仅是中国853例的1/9。为什么中德出口规模相当,遭遇 的贸易壁垒却相差巨大呢?从中德比较看,德国

3、对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借鉴 意义呢?本文试从出口价格与出口数量的视角进行中德比较分析。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贸易 价值量分析,本文进一步将贸易价值量细分为出口价格与出口数量两个维度,进行结构分析。 本文作这样的假设:中国与德国出口价值量均为10美元;进一步,引入出口价格与出口数量两 个维度:中国出口价格是1美元/件,出口数量是10件;德国出口价格是10美元/件,出口数 量是1件;中德在出口价值量上相同,但结构不同,德国是“高价低量”,中国是“低价高 量”;显然,德国的贸易方式更容易避开贸易壁垒,而中国更容易成为贸易壁垒的青睐对象。一、相关文献评述第一类文献研究中国出口遭受贸易壁垒的

4、原因,其中以反倾销的研究为重点。如Bown和 McCulloch 1、李坤望和王孝松2等。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从中德对比的角度,探讨中 国遭受贸易壁垒的原因。第二类文献有关出口价格的理论分析。Krugman开创的新贸易理论中提到了产品的绝对价 格,但是决定贸易发生的是市场规模与多样化偏好,对产品绝对价格没有太多关注3。Melitz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解决了哪些公司出口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公司以什么价格出口 产品呢4? Schott认为分工更多发生在产品内,而不是产品间,即在同一产品内部,还存 在不同品质的产品,自然同一产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因此公司出口产品的价格决定成为一个 理论问题】5。Ba

5、ldwin和Harrigan利用美国出口数据,根据相关理论论证了出口产品价格 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6。Bernard等进一步利用美国公司出口数据,研究了美国出口公司 产品价格(FOB价格)与传统引力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印证了相关的理论分析7。本文 分析了中国与德国出口产品价格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丰富了这类文-fch献。第三类文献有关引力模型。以往引力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贸易总量,受近期新新贸易理论 发展的影响,引力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得以扩展,Helpman等8, Bernard等分析了地理距离 等因素对贸易是否发生即贸易广度与贸易量多少即贸易深度的影响;Baldwin和

6、Harrigan则进 一步研究了地理距离等变量对是否贸易、贸易数量与贸易价格的影响,这样就将传统引力模型 的被解释变量扩大为产品广度、数量与价格三个方面。本文基于引力模型的最新进展,研究中 德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命题:命题1: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德国,数量高于德国。命题2:随着地理距离增加,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德国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命题3:中德两国出口方式不同,中国为低价高量,德国为高价低量。二、实证方法与数据本文首先采用指标对中德出口产品价格与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利用引力模型对出口产品与 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 比较指标分别代表

7、中国与德国出口产品的数量或者价格;显然rx指标范围在(-1, 1)之间,无论 两国出口产品价格或数量的绝对差异有多大,最后通过式(1)计算进行数据压缩;而且由于该指 标是一个比值,因此可以进行跨年份和跨产品的叠加。2. 计量模型回归计量模型如下式所示:lnxik=a+Bllndis ti +B2lngdpi+B3lngdpperi+B4langi+B5 ti gi+B6landlocki+uk+vik(2)式(2)中,lnxik表示进口国i进口六分位HS92版本产品k的价格或数量;角标为i的变 量表示只和进口国相关的变量,包括地理距离等;uk表示仅和产品相关的固定效应;vik表示 其它随机影响

8、因素。式(2)和以往引力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被解释变量,传统的引力模型被解释 变量是贸易流量;这里被解释变量是出口产品的价格或者数量。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将用式 (2)分别对中国和德国数据进行回归,从而计量证明两国贸易方式的差异性。3. 变量、指标、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表1列出了式(2)所有变量的统计分析lnp,lnq是被解释变量,其它变量是解释变量。 样本数1和均值1,均是德国指标相关情况;样本数2和均值2均是中国情况。样本基本单位 是某一年中国/德国对某国出口一种HS六分位产品。数据跨度为19952009年。从统计分析看, 德国出口价格均值为2.49,高于中国出口价格均值1.82;德国出口数量

9、均值1.58低于中国出 口数量均值2.21,初步展现了两国出口产品价格与数量的差异性。那么均值差异性是否具有统 计显著性呢,为此我们引入计量分析,结果汇总在第三部分。?1丸、豺E删IKmi昨1iini尬傭l*i时11.12k总ajn4W1期w押12JHhlmu11$1和1弭4WIIH346411丿、祁AztIHftl?CEFIIUB1嘶制皿峠hll:4喷赛am戦何11KMBSurnmjQ用三、实证结果1. 指标分析结果表2汇总了式(1)计算各类产品比较指标的平均值,其中产品技术分类标准来自Lall 9。耳:牺knr#IW41-CL4I-ft4l-Cl4t-aj-a it田kn时-ft黑AM-Q

10、24Dini4NKJ*L9H-a-aw-ft 41-&.:-dllfilil-4 341.轨1啾-L$1-arr-lUgacn拜II4H4L-4I-LLdU-U.4I-fl. HUH11曲-awJlW414伯lL=44*.li3M-a-it0.并DlJ4-HOI-443I.J3:4147-ft*佔a捕3Wdj.4tMl H-aiHlO1.背坤-ftH-ft 5*-S.510.1*心4S1.61:-ar-a. Lia itLlC-4KW412S-4121-4127a2il鼻43kU3厂4L3i41 IT-Cl址azfDl5!4 12u.出4Jl-aiJil耳讪n.ug3-I I B-a sini

11、l-d jnftii-*rc,61首先,从价格指标看,从19952009年间,价格均值始终为负,说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始 终低于德国出口产品价格;三类技术类型产品的中国出口价格均低于德国,特别是高技术产品 差距较大。其次,从数量指标看,入世前中国出口产品数量小于德国;入世后,中国出口产品 数量迅速超过德国,而且有增大的趋势;在高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表现尤为突出。总起来 看,中国出口价格低于德国出口价格,中国出口产品数量至少不低于德国出口数量。从而印证 了命题1的正确性,说明两国出口方式的巨大差异性。2. 计量回归结果:2009年样本指标分析发现中德出口方式不同,中国出口价格低数量高,德国出口价

12、格高数量低,这意 味着中国是以低价取胜,德国是以高价取胜,接下来利用引力模型对这一结论给出计量证明。 利用2009年样本回归,分析中德两国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差异性,结果如表3所示。出口JIN imIPlitBIMl-f Q|-Q.lflWQ |J -a 3一- IS1恥1Lto. L4i(-iti.il Ii -111. )i A Mi.iA n-Tiainll Mia*;:fn ii)Hll M)HKS.HJl4i1.U.laisI1I3d.ia码-az*-W Itil |M. M |4il 也 i1 iT.hiiLh-dii,:1.世1-i i?hl M4cBLWow-0 II-AIJ-4

13、JL7-4U1 M-仙(4L-lldTjC-4 HJi;. ftl| M UA-*Wk igQ | *7IdI-IIT|:l-Z.KIiCL41)(inidii1.191H| iin in-4fc.ni*-UHL2心n扑亠迅8*11-a-H-*in ill11IIA.3DIi:1 -r. Wj-l.fi)U? IllUMuan E瘀IffU? Mnmt inIjl IT?l:flII |dIpaih - mb湘伽眄 问甫w舟yjn. fn从表3可以看出,左半部分被解释变量是出口价格,右半部分被解释变量是出口数量。其 中回归1是2009年混合数据回归,没有加入产品虚拟变量;回归2加入了产品固定效

14、应。重点 关注变量lndist。首先,关注出口价格的回归。在中国样本中,两种方法lndist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随 着距离增加,中国出口价格减少,是典型的低价模式;在德国样本中,lndist的系数显著为 正,说明随着距离增加,德国出口价格上升,是典型的高价模式,从而证明了命题2。其他变 量,lngdp显著为负,lngdpper显著为正。表征贸易成本的变量lang、tig、landlock在中国 与德国的样本回归中符号均相反,说明贸易成本对中德两国出口价格影响机制相反,这与地理 距离是一致的。总起来看,中德出口产品价格对距离的反应差异性说明中国的“低价”和德国 的“高质”特点。其次,分析关于出

15、口数量的回归,重点关注lndist回归系数。一个显然的结 论是,中国出口产品数量对距离的反应弹性小于德国的反应弹性,这说明在贸易成本增加相同 的情况下,中国出口数量减少量要远低于德国出口数量减少量。这从计量上证明了中国出口的 “高量”与德国出口的“低量”特点。3. 稳健性检验:不同样本回归结果上述回归都是在2009年样本数据基础上,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我们以各年度数据为基 础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考虑到篇幅因素,表4只汇报了地理距离回归系数和t值。从表4可 见,对出口价格回归中,19952008年各年度以及整体中国系数均为负值,德国均为正值,说 明各年度中德出口价格对地理距离的反应弹性存在差异

16、性;出口数量回归中,中国反映弹性要 明显弱于德国,说明各年度中国出口数量对地理距离作用反映较低,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量高” 特点。总起来看,各年度数据回归结果进一步印证了2009年基本回归结果,说明本文结论在各 年度均成立,是稳健的。nsttiHdu岸押if-n 3 总$au- E Lt.*-4 i腔福41 rr_15 W賈j?曲-4-d旷-J4- IInw玉朋-4.1A-Hl冲CliSm-M斤0lkT-fcS5-I册-n u71 tintjii4齐-t q i-Si*4 ifl-jflXOfeSM-fl. BsQU-*=R -4. T3 aai_a-uai*ikJ J狗一-T?l.ffl!ga

17、ir-”昭邛.I+-炬Z?-e M .-4. II Sdl-4&,Bftll Irt-4 4,!,-Tl IAir-777 忡E4旷0.旷QI- U_i-3fl -u-4 I?亠3f5-LJtfit-K*時-51 V-H5.J641 U-U.STFlW42 44-c- 0 -454 W?-(Lbam-+:M f-SI.J-Tam_aWJ -W5 3iw母Uqu-3W硒-IZl.ffl4.E1-BS5.J3i四、结论与政策含义本文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与流行的中印比较不同,本文从中德比较视角分析中国出口面临的问题。第二,本文从数量与价格视角进行比较分析。现有的贸易分析大多集中在贸易价值量的

18、总 体分析,本文进一步将价值量分解为数量与价格两个维度,为理解比较分析提供了新的维度。第三,本文利用 19952009 年六分位 HS 编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较新、较细。第四,本文利用最新发展的引力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近期新新贸易理论广为流行,在实证 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产品价格、产品数量与引力模型解释变量 的关系,从而扩展了引力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近年来伴随中国出口规模扩大针对中国贸易摩擦不断出现,2007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更成 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头号青睐对象。相比之下,作为与中国出口规模相当的德国却极少遭到 贸易壁垒。中德两国遭受贸易壁垒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从

19、出口价格与出口数量对比的角度分 析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利用19952009中德两国HS92版本六分位出口数据,基于引力模 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中国出口价格远低于德国;出口数量远高于德国;中国出口价 格对地理距离回归为负,德国为正;中国出口产品数量对地理距离反应弹性低于德国;这说明 中国出口是以低价高量取胜,德国出口是以高价低量取胜,这是两国遭受贸易壁垒差异性的根 源。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目标要从规模导向转为质量导向。长期以来,为了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政府 通过各种政策促进投资,增加经济规模,特别是各级政府为了获得 GDP 快速增长的政绩,热衷 那些“立竿见

20、影”的投资大、规模大的项目,当然这些努力促成了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发展成 就,但同时也将经济增长质量、长期可持续发展置于相对次要位置。在开放条件下,这种强调 规模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出口价格低、品质低和数量高。相比较而言,德国的经济规模和出 口规模也较高,但主要依靠高品质、高价格产品的支撑,而非低层次产品的数量。因此,借鉴 德国经验,政策导向应从以往的规模激励转变为质量激励。第二,从宏观上看,提升产品质量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要 素市场化建设,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建设,提升资本、劳动、土地和环境价格,迫使企 业转型。产品质量提升来自于要素投入提升,增加劳动者收入,提升

21、劳动者素质,增加研究开 发水平和深度,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在要素投入的质量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加快 要素价格市场化建设,加大工人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实现资金价格利率市场化,提升工业用 地价格,加大环境污染惩罚力度,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企业通过压低、盘剥要素价格来实现出口 竞争力的做法。第三,从微观上看,加快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建设是长期艰巨任务。中国和德国尽管出口 规模接近,但从微观上看,德国出口规模的支撑是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企业的高品质、高 价格的产品;而中国出口规模支撑则是大量外资企业以及一批中小企业的低品质、低价格的产 品。中国开放30多年来,也很少诞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本土

22、品牌。因此,借鉴德国企 业经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品牌的本土企业是长期任务。参考文献:1 Bown,C.P.,McCulloch,R.U.S. Trade Policy toward China: 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R.Paper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PAFTAD 30 Conference at the East-West Center in Honolulu, 2005.2李坤望,王孝松.申诉者政治势力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歧视性: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定 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8,(6): 3-16.3

23、Krugman,P.R.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469-479.4 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71(6):1695-1725.5 Schott,P.K.Across-Product

24、versus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International Trad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19(2):647-678.6 Baldwin,R.Harrigan,J. Zeros,Quality and Space: Trade Theory and Trade EvidenceR. NBER Working Paper No.13214,2007.7 Bernard, A.B.,Jensen,J.B., Redding,S.J., Schott,P.K.The Margins o

25、f US TradeR. CEP Discussion Paper No.906, 2009.8 Helpman,E.,Melitz,M., Rubinstein,Y.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8,132 (2) : 441-487.9 Lall,S.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R.QE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44, 2000.10 殷书炉,张瑜全球经济失衡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选择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 (3):72-79.责任编辑:杨全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