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917785 上传时间:2021-01-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1400字 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原发性失眠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就诊于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精神科门诊经诊断为“原发性失眠症”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M,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每周治疗5次,每次20 min,共治疗20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的PSQI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低于本组

2、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ter 2 and 4 weeks of treatment,the PSQI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PSQI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

3、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采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TMS治疗仪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刺激部位为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刺激强度90%110% MT,频率1 Hz。治疗组患者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每周治疗5次,每次20 min,共治疗20次。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的PSQI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SQI包含19个自评条目,分别归属于7个成分,分别是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应用及日间功能评定,每个成分按03计分,累计各成分

4、得分即为PSQI总分,总分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差,总分5,诊断为失眠症6。临床以PSQI减分率评定治疗效果,PSQI减分率50%为显著疗效;PSQI减分率25%为有效;PSQI减分率2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2.2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患者

5、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2003年的流性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失眠的患病率为9.2%,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中的研究数据提示,内地成人失眠患病率已高达57%。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5。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失眠(Insomnia)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包括始发困难(入睡困难)和维持困难(早醒),可伴随多种功能损害,轻者出现疲劳、注

6、意力、记忆力下降及易急躁等,长期慢性严重失眠者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失眠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9位。20世纪50年代,有研究者开始使用多导睡眠图(PSG)对睡眠结构进行分析,客观评价睡眠的质量。睡眠主要包含3部分:浅睡眠(非快动眼1、2期),深睡眠(非快动眼3、4期,又叫慢波睡眠SWS),前两者合并成为非快动眼时期(NREM)、快动眼睡眠(REM)。REM睡眠在人体整夜睡眠中占20%左右,该比例比较固定,并具有不可压缩性,人为减少后(催眠药或剥夺睡眠),会引起强烈“反跳”。假如正常青年人被剥夺3 d睡眠,那么恢复自由睡眠后的第1晚主要

7、表现为SWS睡眠反跳,第2晚则主要表现为REM睡眠反跳,浅睡眠变化不明显。在早发性痴呆、重症焦虑和抑郁症等一些重性精神、神经疾病中,SWS睡眠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由此可见SWS和REM睡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浅睡眠,睡眠质量主要取决于前者7。失眠症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起效迅速,近期疗效比较明确,但长期服药患者容易形成依赖性或耐受性增加,突然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且不能排除药物不良反应,加上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差,服药不规律易导致病情迁延。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仍以苯二氮类药物(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或地西泮等)或非苯二氮类药物(佐匹克隆片或酒石酸唑吡坦等)为主。其中苯二氮类药物自20世纪50年代上市,

8、到70年代用量猛增,80年代因其药物依赖性用量直线下降。其中1987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立“老年医学研究所”,对苯二氮类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苯二氮类可引起药物依赖及记忆功能损伤。苯二氮类主要作用于-氨基丁酸受体,缩短NREM的1、3、4期,延长2期,对REM影响较小,但睡眠时间也会缩短,因此睡眠质量会有所下降8。 大量研究表明,rTMS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而广泛受到关注,1985年,Barke在人头颅特定部位给予磁刺激创造了该新技术,称为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其原理主要是根据电磁互换,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衰减的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

9、部微小电流,进而影响大脑皮层局部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由此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r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神经生理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经济、无痛无创等特点,目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高频(3Hz)rTMS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具有促进作用,而低频(1Hz)rTMS则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产生抑制9。有研究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促进五羟色胺(5-HT)和-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5-HT和GABA是影响睡眠的重要神经递质10。脑内多巴胺神经元活动与睡眠觉醒与具有密切的联系,rTMS可增加人类纹状体和边缘系统多巴胺释放,改善睡眠觉醒调节机制,提高睡眠质量11。有研究显示,低

10、频rTMS可诱发与自然慢波相似的高幅度睡眠慢波,增加非快速动眼期慢波的波幅,可加深睡眠和增强EEG慢波活动,还能增强GABA能网络效率,帮助进入更长时间的舒适睡眠12-13。本研究选择使用rTMS作用于对失眠症有显著影响的前额叶背外侧区14,频率1 Hz,强度80%110% MT,刺激脉冲数12001600。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差距逐渐增大,说明两组在治疗2周时疗效已经具有明显差异,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差别越来越大,治疗组经过rTMS治疗,在治疗2、4周后改善失眠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1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率16.7%,程度轻,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局灶性疼痛和局部性不适、面部和头皮抽动,局灶性疼痛和局部性不适均属于一过性,一般多出现在起始治疗阶段,后逐渐减轻,大部分在2 d内消失,程度逐渐减弱。面部和头皮抽动出现1例,程度较轻,患者能耐受,发生的例数少,属于个体感觉差异。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相反、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觉很舒服、很享受,主观感受良好。?兆橐蛎挥惺凳嬲?意义的刺激,故未发现不良反应。研究结果与程良16报道的关于rTMS治疗安全性的研究一致,rTMS在应用

12、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很小,有关rTMS不良反应的常见报道有头痛、耳鸣、一过性失眠、癫痫,但癫痫发生率极低,且都发生在高频治疗中,均为自限性、暂时性,并无远期影响,说明低频rTMS治疗安全性良好。综上所述,低频rTMS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技术,是一种非药物性,操作简便、无痛无创、无依赖性、经济安全的治疗失眠症良好有效的新技术,不仅效率高,而且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患者依从性高,该治疗在神经、精神科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样本量偏小,研究时间较短,对失眠症的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Wittchen HU,Krause P,Hfler M,et al.NISAS-200

13、0:The “Nationwide Insomnia Screening and Awareness Study”.Prevalence and interventions in primary careJ.Fortschr Med Orig,2001, 119(1):9-19.2李岩,周风翔,陈嘉峰.失眠的原因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29):115-117.3张颖,吴旭东.失眠症因素分析与对策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5):12-41.4刘会玲,张瑞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3(29):637-639.5肖容,张小远,解亚宁.医

14、科研究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55-556, 581.6陆林,王雪芹,唐向东.睡眠与睡眠障碍相关量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9-221.7库宝善.慢波睡眠的药理学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31(3):204-208.8狄晓芳,董洁,马靓.慢性失眠症的综合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6,22(4):210-212.9王继军,江开达,徐一峰.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杂志,2008,20(1):49-52.10周圆圆,朱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失眠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

15、:58-60.11何晓阔,陈琳,何厚国,等.低频rTMS对帕金森大鼠纹状体DA及其他代谢产物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3):180-182,185.12Marcello M,Fabio F,Esser SK,et al.Triggering sleep slow waves b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20):8496-8501.13王学义,陆林.经颅磁刺激与神经精神疾病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2.14黄兴刚,张祖余,刘丽,等.不同部位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对比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4,23(6):350-352.15Woodhead HJ.Placebo effect:PlacebolotherapyJ.BMJ,2008, 336:1087.16程良.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1):8-10.(:2017-10-16 本文编辑:孟庆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