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9910877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重点(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学重点一、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辨析题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既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 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2、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 综合。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整节)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 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

3、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系统活动的类型上。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 遗传素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 部世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 类。这个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是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设置的生活环境

4、,它包 括:同儿童生活发生联系的个人与群体,儿童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儿童参与的活动和事件, 儿童生活中所接触、所运用、所适应的人造器物、行为规则、传统习俗、科学文化、媒体信 息等儿童活动与人际关系和人类文明。 没有社会环境影响,生物人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 展。 从小离开人类社会,依靠动物、与动物为伍成长的儿童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展。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被别人实行了“环境剥夺”,也同样失去了人 的社会发展。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 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

5、度却因人而异,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即使 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随 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 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应当 把环境与人的生活和活动联系起来理解。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生活,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进而还能够有 意识地选择、利用环境的条件与资源来为年轻一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服务。 教育

6、也是一种环 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旨在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的环境影响。环境原本包括教育,亦称广义环境,教育是从环境中分化出来的。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 响的区别,主要在于环境对年轻一代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专门 为培养他们组织起来的。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 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

7、自己。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 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能动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二是在认 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 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 性。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 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是 人勾勒自己的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标 而践行,在践

8、行中不断反思与调整个人的奋斗目标、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 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是以人的个性素质的 发展为目的,还是以实施为人的生存与生活改善的劳动和工作为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主 要在于,引导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

9、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 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地 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润人的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 素与资源。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1)知识认识价值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住事物的特性。 (2 知识的能 力价值知识是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 (3)知识的陶冶价值主要是指只是陶冶人生智慧的价值。 (4)知识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实

10、践的指导价值,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有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 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总之,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 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 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人;三是教 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 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四是个体能动性, 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 动

11、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 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三、人的社会功能(细看)(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 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变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 素。个体的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 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

12、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 的生产力。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实现由知识 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 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现代教育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的生产率提高与古代生产不同, 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而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 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 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综上所述,教育通过

13、传授生产经验、科学知识,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不断推动具有更高效能、更为先进的现代生产技 术的采用与推广;教育还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包括经济管理人才,均有助于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巨 大的经济效益。于是,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 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生态功能。4、教育的文化功能。(论述)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 递文化的作用。文化只有经过教育的传递才能

14、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文化 的选择功能十分重要,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教育的文化选择符 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 教育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 化,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 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主要表现为:1、教育是培

15、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四、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规格。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括一个总的精神,就是 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包括: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培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16、科技等方面的人才。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一般地说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 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 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 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

17、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 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 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 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 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 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五、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 专业(职业)教育

18、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六、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到1904 年初, 又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其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922 年北 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七、课程(一)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合适学 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

19、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 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 程。(三)1、学科课程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 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 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并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 量要求。2、活动课程特点: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和

20、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 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 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并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 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 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 一种课程理论,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并兼取二 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

21、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基本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 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既是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九、1、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 过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等向学生进

22、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教学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智 育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教学与自学,自学有两种,一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二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不在教学范围内。 教学与课程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4、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感知教

23、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6、教学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统一规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 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十、1、中小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巩固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能为国家更

24、好地培养人才。2、-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教学模式: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整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 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十一、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1、个别教学制: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 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25、。缺点:一个教师所能教的生数量是很有限的。2、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 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缺点: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 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 个性。3、分组教学制: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粘,学生、 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

26、快班的学生容易 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4、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 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 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5、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十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上课: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后的教导工作十三、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

27、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十四、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 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1、德育的功能: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 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2、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生的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 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3、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

28、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4、德育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想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教育影 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等。十五、班主任1、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开展工作的骨干教师和得力助手;是班级的管理 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各种教育影响的协调者。3、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 学

29、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 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 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4、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善于待人接物。十六、1、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 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也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

30、要因素 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好个别教育工 作? (重要)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 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它便 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 因此班主任在抓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时广泛接触学生个人,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个别教育既包括做后进生的工作也包括做一般生和先进生的工作,工作大致如下:促进 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1、。做好偶发事件 中的个别教育。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深入了解分析后进生原因,有的放失,因材施教 热爱关心后进生 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 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感化作用 联系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后进生 对后进生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反复抓,抓反复 学会用多元化手段拓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空间十七、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育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 主要实施者。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教师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学生;既要培养 优秀学生,又要帮助后进学生;既要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又要对学生的校

32、内生活全面负 责。十八、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优点: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 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社 会化与个性化。2、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班 级过大,需要小班化。十九、综合实践活动:1、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 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2、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3、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补充:人的发展

33、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独立性、整体性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和 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个体能动性 和 教育二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活动和交往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2)活动与交往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过程(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2)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

34、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a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一一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品德因素(善)(思想内部道德环境) 消极品德因素(恶)b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C德育要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正向转化 第一,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以便对症下药。 第二,教育者要长善救失,处理好塑造教育与改造教育的关系。 第三,教育者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3)德育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a 学生品德发展外部矛盾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 生的矛盾。(三种) 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35、; 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间的矛盾; 学校内部各类机构、成员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b 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动协同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系统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措施: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目标一致。 学校应主动联合家庭与有关社会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利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影响。 学校还要努力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蚀的能力。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

36、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基础 情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 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动力主观态度。 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表现为意志活动;即为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约束自己和能够克服困难的行为。调节 行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认识或情感支配下采取行动。标志 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德育工作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 之以恒,导之以行”。 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多种开端。二十一、德育原则(一)理

37、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1含义:是指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 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 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2贯彻要求:明确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中(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1含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把尊重、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2贯彻要求要爱护、尊重、信赖学生。要合理而严格地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以律已。(三)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

38、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 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2 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四)在集体中教育原则1含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重视和依靠集体和学生活动与交往,并通过学生的社会交往 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2贯彻要求: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重 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含义: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都

39、要按照一定社会的培养目的,统一认识, 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以保证学生品德的发展沿着统一的方向循序渐 进。2贯彻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方面教育力量。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要加 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六)疏导原则1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 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 育(七)长善救失原则1、含义: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展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 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到的成长。2 贯彻要求:“一分为

40、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 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二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1 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自觉性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一独立性创造性3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依存 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作用为依据,并为学生主体服务。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以传递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

4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 智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 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知识掌握的多少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并非成正比。 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掌握知识性质转化条件:一掌握知识份量掌握知识方法(四)教学与教育相互统一的规律1. 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人物和发展方向。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任何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 教学内容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认识能 力。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行举止,都 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只有使学生知

42、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3. 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偏向(五)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二十三、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含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并结合知识 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贯彻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特殊教育功能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3、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 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 以理论为主导,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补充。3启发性原则 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通过 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 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 寻找

44、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展开教师自己的思维。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直观性原则 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 动的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造条件。贯彻要求: 恰当选择直观手段一一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教具的运用要和语言讲解相结合。 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5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 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装的智力发展。贯彻要求: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环节都要注意系

45、统连贯。 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教学工作。6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 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力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施教的关系。 恰当地对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7巩固性原则 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 知识和技能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并加以 运用。贯彻要求: 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组织好复习和练习。 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以上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都是结合使用的,是一个统一的体系。8、发展性原则 含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 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要求: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