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9905834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2.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政策分析”题目:奖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蒙俊杰 2011301540051日期:2015.06.28目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31.1垃圾分类回收实施背景31.2武汉历年4次实施情况31.3研究对象与目的41.4研究角度5二、相关理论52.1 A-B-C 理论52.1.1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预测理论52.2激励机制62.2.1激励机制概念6三、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评价标准83.1目的意义83.2评价标准依据83.3评价标准的建立11四、从武汉市政策变化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134.1本例中的评价标准 134.2计算评分134.3评价分析 14五、激励机

2、制的研究现状145.1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研究145.1.1德国的激励机制145.1.2日本的激励机制155.1.3美国的激励机制155.1.4.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机制165.1.5. 台湾的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175.2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175.3激励机制于本政策中的推广18六、激励机制的完善186.1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186.2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19参考文献19 摘要:本文基于武汉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规划目标,针对垃圾分类 回收的问题,研究适合的垃圾分类政策,通过国内外先进的理论(A-B-C理论模型),以及 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机制,对武汉市四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进

3、行分析,探寻激励机制在该政策 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批判性思维看待国内外已实行的激励机制政策,分析并总结出武汉市垃 圾分类政策的完善措施。关键词: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评价激励机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1垃圾分类回收实施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垃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 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目前武汉市生活垃圾日均排放量在6000吨以上,而且还在以年 均10%的速度增长,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武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选用技术可靠、经济适用、卫生安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从根本上实现武汉市区生活 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规划目标,逐步做到化害为利变

4、废为宝,成为武汉市一 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任务。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有、分类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填埋、沤肥等。其中垃圾填埋不仅 是对环境的极大污染,同时浪费了良好的土地;焚烧发电可以较好的利用垃圾但是投入成本 较高,建设周期较长,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二嗯英);沤肥是建立在垃圾分类回收上的, 可创造经济价值;分类回收利用可以极大提高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良好的处理 方式。目前武汉市主要采用的方式以填埋和焚烧发电为主,沤肥技术正在逐步推广,而垃圾 分类回收利用总体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状态。武汉市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以来,前两 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而第三次尝试实施情况未能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回收

5、率,而直到第四次 尝试才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果。1.2武汉历年4次实施情况(1)武汉首次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为1996年,将引进的垃圾分类回收箱投放在市内 主次干道上,直至2001年止,共投放垃圾分类回收箱2万个,但由于居民缺乏环保意识, 对于垃圾分类了解甚少,且市环卫部门缺乏后期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垃圾处理形式单一,因 此收效甚微,垃圾分类回收率不足5%,该措施随即取消。(2)2005年武汉启动第二次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试点,试行政策主要采取末端垃圾分类 处理的措施,即引进民营企业对垃圾进行分选并回收利用。首条垃圾分选线选在二妃垃圾场, 但在第一天正式运营之后便停止了。因为在垃圾二次转运的过程中,拾荒

6、者已经挑走了大部 分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到达垃圾场的大多数是回收利用难度较大,价值偏低的部分,投资 方不愿意做赔本买卖。(3)2006年武汉第三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实行较大规模的试点,在7个中心城区的35 个社区投放共980个垃圾分类收集桶,垃圾桶印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同时将社区分类 收集的垃圾与环保公司建立起联系,并安排社区管理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和环保公司工作人 员进行宣传教育,增加居民垃圾分类回收的环保意识。该政策由于在社区推行,比较贴近居 民的日常生活,再配合宣传教育,相对比1996年仅投放垃圾分类回收箱的措施虽然起到更 有效的作用,但由于不少居民嫌麻烦,接受度较弱,分类投放参与率与投

7、放正确率都很低, 结果仍不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于垃圾分类回收接受度越来 越高,因此该政策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也一直推行到现今。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 环保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该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受到限制,其作用也得不到进一步发挥,对 于武汉垃圾总量快速增长的现状没有有效的改善。(4)第四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于2014年在东西湖区博大城市星座小区试行。该政策主 要实行二维码垃圾分类智能系统,首先由小区对居民的信息进行编排,制成唯一的二维码和 积分卡发给居民,居民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收集包好,并贴上自己的二维码投在可回 收垃圾桶里。工作人员每天定时对可回收垃圾桶里进

8、行清理,扫描二维码得知投放的居民, 并对可回收物进行清算给予居民相应的积分激励。居民可凭积分卡到小区服务站随时查询积 分并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小区还依照平台数据每日公布楼道和个人分类评比情况激励更多 积分。该试行政策仅实践两个月以来,效果显著,居民的分类投放参与率从之前的60%增加 到今日的88%,投放正确率从之前的45%提高到65%,一般居民的可兑换积分都达到了千分 以上。小区居民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区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该政策仅从试点取 得的结果来看,对于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3研究对象与目的从武汉市4次历来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取得成果来看,激励机制对于垃圾分

9、类回收政 策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各方面因素,重点研究激励 机制对于该系统的影响,为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1.4研究角度笔者认为,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居民自觉将生活垃圾分类。通过查阅相关资 料,报道了解我国垃圾分类现状。我国在十几个城市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并未 得到有效实施。有关负责人宣称:垃圾分类其实操作并不难,主要是公民意识未到位。”居 民长期养成的习惯难以短期根除,应该以宣传、教育、激励机制为主要手段有关建议,让居 民逐渐自觉形成新的习惯,自觉垃圾分类。对此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鼓励社会组织入户宣传。2、制定优惠

10、政策鼓励企业参与。3、制定一段时间内奖励机制。4、家政人员职业培训加入垃圾分类内容。5、实行弹性垃圾收费制度。五条中与激励机制相关的建议占两条,可见激励机制在推广居民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2010年上海采取了激励机制,在20万户居民中试点的绿色账户积分制度。从试点小 区的反馈看,激励机制确实从源头提高了居民的分类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笔者认为,在环保机制尚未健全的当下,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激励机制,就无从培养并 固化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居民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垃圾减量和 资源化利用。要让居民更为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需要创设一定的激励机制。国内一些城市 已经探索出,对可回收垃圾给

11、予积分实物奖励,或抵充居民物业费等激励机制。但分类投放 的有害生活垃圾,目前却没有试点城市对参与居民给予奖励,这也影响到居民参与热情。有 关部门可在借鉴其他城市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出本地政府财力可担负的激励政策。二、相关理论2.1 A-B-C 理论2.1.1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预测理论为了研究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Guagnano等于1995年提出了预测生活垃为是圾循环利用行为的A-B-C理论。该理论模型是在Stern和Oskamp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相对 复杂的环境行为模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Stern和Oskamp的复杂环境行为模型认为环境行系列因果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

12、结果。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域外部*c图1A-B-C理论模型图中横轴为外部条件,是指所有支持和反对环境行为的外部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资金 资源、法律和社会资源。从生活垃圾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指循环利用的方便性、垃圾箱的洁 净程度和设置位置等。外部条件分为不利的外部条件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中,正轴部分代 表有利的外部条件,负轴部分代表不利的外部条件;图中纵轴为循环利用的态度,正轴部分 代表积极的态度,指个体在非强制情况下主动实施环境行为的态度;负轴部分代表消极的态 度,指个体只有在强制的情况下才可能实施环境行为的态度。135。对角线为行为的分界线, 即在分界线上方,循环利用行为可以发生;在分界线下

13、方,循环利用行为不会发生。A-B-C理论是第一种专门针对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而建立的理论,首次提出了生活垃 圾循环利用行为是态度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以心理学角度为主研究生活垃圾管 理行为的补充和拓展。2.2激励机制2.2.1激励机制概念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 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 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2.2.2激励机制理论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

14、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诱导因素集合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对诱导因素的提取,必须建立在队 员个人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然后根据组织所拥有的奖酬资源的时期情况设 计各种奖酬形式,包括各种外在性奖酬和内在性奖酬(通过工作设计来达到)。需要理论可 用于指导对诱导因素的提取。2、行为导向制度它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 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同时,个 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 值观。行为导

15、向一般强调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和集体观念,这些观念都是为实现组织的各种 目标服务的。3、行为幅度制度它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式 (M=V*E),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奖 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4、行为时空制度它是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这方面的规定包括特定的外在性奖酬和特定 的绩效相关联的时间限制,员工与一定的工作相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规定可以防止员工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 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发生。5、行为归化制度行为归

16、化是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组织 同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是指把新成员带入组织的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 对新成员在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工作关系、特定的工作机能 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符合组织风格和习惯的成员,从而具有一个合格的成员身份。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 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一个健 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的 运行状态。笔者认

17、为,居民对生活垃圾循环的态度取决于长时间形成的观念,是潜移默化的成果。 外部条件则多种多样,便捷的垃圾分类设施和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政府法律文件的相关出 台政策约束力、一定的激励机制,是促使居民自发的去做垃圾分类的关键。三、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评价标准3.1目的意义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明确垃圾分类的目标,减少自我偏好对方案设 计的影响,同时能够便于在政策实施后能够对政策进行有依据的评价和针对性分析,本文先 建立垃圾分类政策的评价标准,为后续的政策评价和分析提供基础。3.2评价标准依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作为建设部的行业标准于2004年12月1日起颁布 实施。该标准由广州市市

18、容环境卫生局主编,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 所、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等单位参加了编制。该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有: 1.总则;2.分类办法;3.评价指标。标准的第三章为“评价指标”,主要内容为:3.0.1根据本地区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和垃圾特性,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垃圾分 类收集进度和垃圾减量化目标。3.0.2垃圾分类收集应实行信息化管理。3.0.3垃圾分类评价指标,应包括知晓率、参与率、容器配置率、容器完好率、车辆配 置率、分类收集率、资源回收率和末端处理率。1知晓率应按公式计算:外=等x 100%式中:*知晓率(%); %昆居民知晓垃圾分类收集的人口数(或户数

19、);R评价范围内 居民总人口数(或总户数)。2参与率应按公式计算:式中: 参与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口数(或户数);R评价范围内居 民总人口数(或总户数)。3容器配置率应按公式计算:W 二 x 100% (3)式中:y材容器配置率(%);区实际容器数;n应配置容器数。应配置容器数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 0.1条的规定。容器配置率应在100%10%内。4容器完好率应按公式计算:二斗 x 100%*(4)式中:普诚容器完好率(%); N j容器完好数;耽实际容器数。容器完好率不应低于98%。5车辆配置率应按公式计算:式中:Y“车辆配置率(%);七实际车辆数;p应配置车辆数。应配置车辆数

20、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 0. 2条的规定。6分类收集率应按公式计算:IM 希 X100%(6)式中:区分类收集率(%); ws分类收集的垃圾质量(t); W垃圾排放总质量(t)。垃圾排放总质量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 O. 3条的规定。7资源回收率应按公式计算:斜 100% (7)式中:资源回收率(%); W已回收的可回收物的质量(t); W垃圾排放总质量(t)。8末端处理率应按公式计算:IYi =带x 100%H(8)式中:末端处理率(%); w2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 W垃圾排放总质量(t)。附录AI RCAjA2一如 xA.0.1、应配置容器数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N应配置的垃圾容器

21、数量;R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人);C人均日排出垃圾量 t/(人d); &人均日排出垃圾量变动系数,&为1.11.5; 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A2 为1. 021. 05; D垃圾平均密度(t/m3); A3垃圾平均密度变动系数,A3为0. 7 0. 9; A4垃圾清除周期(d/次);A4当每天清除1次时,A4为1;每日清除2次时,A4为0.5;当每 2日清除1次时,A2,以此类推;E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m3/只);B垃圾容器填充系数, B 为 0. 750. 9。A.0.2应配置车辆数量应按下式计算,根据各式垃圾产生量的预测值以及每辆垃圾车的-QXFX T8日均垃圾清运量,确定垃圾收集车的

22、配置规划。式中:P应配置车辆数;Wp垃圾排放总质量预测值(t); Q每辆车载重量(); F每辆车 载重利用率;K每辆车每班运输次数;七每日班次;5车辆使用率。注:参数F、K、6一般根据各地的实际采用经验值。A.0.3垃圾排放总质量应按下式计算:W m + ivi +式中:W垃圾排放总质量代5已回收的可回收物质量(t)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 w3采用综合处理、堆肥或焚烧等方法处理的垃圾质量(t)o 1广东省中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曹占峰认为:评价分类收集效果的3个指标的定义分 别是:分类收集率二分类收集的垃圾质量(t)/垃圾排放总质量(t),资源回收率=已 回收的可回收物的质量(t)/垃圾排放

23、总质量(t),末端处理率=填埋处理的垃圾质 量(t ) /垃圾排放总质量(t )。这3个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难以定量的问题,计 算结果存在较大随意性,难以准确反映分类收集的实际效果。为了评价分类收集的效果,就要设置能够定量的目标,设置反映这些目标可达程度的指标即分类误差率、分类潜力、资源回收潜力,就可以从反向反映分类收集的效果。分类误差率二分类收集的垃圾中不属于该类别的垃圾量/分类收集的垃圾量。分类潜力= 混合垃圾中应该分离出去的垃圾量/收集的混合垃圾量;资源回收潜力=混合垃圾中可回收 的垃圾量/收集的混合垃圾量。政策评估标准建立过程中,其中的具体的评价标准主要考虑:技术可行性标准、经 济与财

24、政的可能性标准、政治可行性标准以及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上课内容,在本轮的评价中 因为所有政策均已经实施因此不用考虑政治的可行性标准以及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主要缺 少的部分是经济与财政的可能性标准以及对已有的技术可行性标准和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 由于均为政府的统一部门管理因此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不做评价,主要增加经济与财政的可 能性标准并且完善其余标准。3.3评价标准的建立根据上述文献综述不难得出目前的评价标准建立问题主要出现在,体系不完整,没有整 体的逻辑体系,使得评价过于分散没有层级,不利于评价、分析和改善,同时还忽略了某些 评价因子,比如,经济支出和回报等。评价标准:总体目标:区域内充分实现垃

25、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具体目标:1)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配备完善2)人们积极参与配合垃圾回收3)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4)垃圾临时储存和转运效率高5)分类垃圾处理得当衡量标准和测量指标:具体目标衡量标准测量指标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垃圾回收区域覆盖程度垃圾回收区域覆盖率垃圾转运站的配置垃圾转运站的可达性垃圾回收区域容器配置容器配置率垃圾回收区域容器完好容器完好率程度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日常维护费用日常更新费用政府资助政府财政补贴人们积极参与配合垃圾回收垃圾回收区域知晓程度知晓率垃圾回收区域参与程度参与率人们对垃圾回收的态度满意度参加相关活动的次数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分类纯度分类误差率

26、分类程度分类潜力可再回收程度资源回收潜力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日常维护费用日常更新费用政府资助政府财政补贴垃圾转运效率 高垃圾临时储存状况垃圾临时储存时间垃圾临时储存数量垃圾转运效率垃圾转运次数垃圾转运准时率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日常维护费用日常更新费用政府资助政府财政补贴分类垃圾处理得当垃圾回收利用情况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用率餐厨垃圾处理率垃圾焚烧率其他垃圾处理情况垃圾填埋量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日常维护费用日常更新费用政府资助及收入政府财政补贴收入四、从武汉市政策变化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4.1本例中的评价标准基于理论方法的综述与实际政策的信息提取,以及德尔菲法确立权重,可以对前三个目 标进行评价打分。

27、其中同级的权重相同,例如分支为2时,每一支权重1/2;分支为3时, 每一支权重为1/3。对于已执行的项目打1,执行程度不足的根据实际情况削减,范围在0-1 之间。曰体目标衡量标准测量指标华_、膈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完 善衡量标,准垃圾回收区域覆盖程度测量指标垃圾回收区域覆盖率第 次1第一1次1第1次1第 次、1+己中杪片计的酊皆,小 7入 1 J 人父 XLLL 拍卧铲尸肝的司汁,阡1111垃圾转运站的配置 垃圾回收区域容器配罟垃圾转运站的可达性 容器配罟率11111111也圾回收区域容器配置;容器完好率1111垃圾回收区域容,器J完好,程以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口 HM J

28、 入J 1 日常维护费用111日常维护费用日常更立匚费用111H&rts 次口日1常更新费用rtin%Zr 故 口111人们积极参与配合政府资助+立同I打F* WV-n成千口 府政府财政补知晓率11垃圾回收区域知晓程度垃圾回收区域参与程度参与率0 60.88垃圾回收区域参与程度人们对垃圾回收的态度低*昨11满意度尊头_,上口 :工6 0而泌1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分类纯度参加相关活动的次分类误差率0.4510.65分类纯度分类程度分类潜力0 51分类程度可而Erl心口昨力人的力次;/rSEH/fr、)疾-k.1可再回收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资回收口*侨十白魂田日常维护费用L*寸立匚果B1政府资助日

29、常更新费_政府财政补助11 14.2计算评分具体目标第一次 第二次 第 第四次三次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完善(33)33223333人们积极参与配合(33)001832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33)001329综合评分(100)33226494武汉市垃圾分类回收四次政策前一.项指标打分40302010| L. 1I I I P I P奴革*外.5片阪号,.3L垃圾司枚区域基础设施芫善33)第一次 第次 第三次 第四次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完善【33) 人们积极参与配合(若)H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33)4.3评价分析前两次的政策中,只进行了基础设施的配备,其余方面都没有考虑,这是政策失败的重 要原因。

30、第三次的政策推行中,开始注重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垃圾分类的科学性,然而实施 程度不高,而对比发现,到了第四次通过引入扫二维码积分的制度,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进 行了激励,促使了公众参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可以发现,在此次政策的变化中,激励机制 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五、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5.1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研究5.1.1德国的激励机制垃圾收费制度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一是面向城市居民,二是面向生产商。面向居民收费,各个城市并不 一致,大部分是以垃圾处理税或固定费率收取的按户收费制,还有的是计量收费,即按照垃 圾种类、垃圾投掷量来收费。对生产商的收费遵循“生产者责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要 求

31、生产商对其生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有效约束了生产商使用过多的原材料。通过 收费方式,德国强制居民和生产商增加了对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投入,增加了垃圾处理资 金的筹集渠道,推动了垃圾分类的减量和资源化。政府主导私营行业参与制度德国政府较早意识到垃圾的收运处理投资巨大,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是全民事 业,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才能有效发展。德国政府承担整个生 活垃圾管理职责,并掌握绝大部分的垃圾管理权力,并通过多种形式成为不少垃圾回收处理 公司的股东(如双向回收系统公司),充分结合公益性和市场性,有效提高运营绩效。5.1.2日本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日本政府对于垃圾分类与

32、减量方面的激励机制是很全面的,涉及到了分类的各个环节, 对于废品回收者、分拣者,政府给予其信用贷款,鼓励其可持续或产业化发展、经营的优化 升级;对于收运作业单位、资源化回收再利用企业、垃圾焚烧厂等环保企业,政府采用税收 减免等方式,鼓励环境友好生产行为、技术及新能源的利用,促进其发展。收费制度日本垃圾分类收费制度在不同城市,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以效果较好的城市来看,为便 于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是免费的,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 则要按垃圾体积付费,每100升付300日元。付费方式也是“随袋征收”,即居民需购买 包含垃圾收集和处置费用的专门垃圾袋。这种垃圾袋分为可燃烧垃圾和

33、不可燃烧垃圾两种, 不同种类不同容量的垃圾袋价格不同。另外,投弃粗大垃圾时,居民要付费购买粗大垃圾处 理券,废弃家电则要付再循环费和收集搬运费等。如投弃一台旧电视机要支付500日元, 收费标准定期发给每个家庭,顺便起到宣传引导作用。5.1.3美国的激励机制对垃圾分类者的激励美国不同的州采用的激励形式不尽相同,有发放居民代金券、实物等的激励方式,以直 接激励居民源头减量、源头分类。美国大部分州采用的是押金返还制度,如对铅酸电池等有 毒有害物质,消费者在购买新电池的730 d内均可以向零售商出示旧电池的销售收据, 每个旧电池可抵5到10美元,购买新电池时可获得此折扣。对收运、处理、处置企业的激励美

34、国的垃圾收运、处理、处置系统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模式,具体形式大多是从生活垃圾 收运到最终加工处理的一体化运营企业,包括了收集、回收、运输、加工与处理单模块,并 拥有包括居民和商业单位在内的大批客户群。公司收益一部分是垃圾收运服务对象所缴纳的 收运费,另一个部分是垃圾处理后产品的销售所得。而政府对此类企业普遍用了税收减免、 给予补助金、提供循环利用信贷等激励措施,以减轻政府肩上的巨大财政负担,同时利用市 场经济手段促进了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促进了环保行业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产生垃圾进行惩罚的负激励机制, 一部分是对于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给予激励的正激励机制,两者

35、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政府督导、 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体制。5.1.4.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机制经济激励机制北京市自2010年2012年底推行的2 400个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不完全统计 共投入垃圾分类系统建设资金约6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近2亿元),涉及16个区县、近 200万户,向居民家庭发放户用垃圾分类桶200余万套,建设了4万余个垃圾分类投放站, 配置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车辆780余辆,建设改造完成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750余 座。初步实现了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各环 节的相互衔接。二是提供补助资金。市级财政对区属生化处理设施提供45元/吨的运

36、行补 助费用、区财政对垃圾分类指导员按每人每月600元基准补贴。三是购买服务。如房山区、 大兴区等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顺义区通过企业承包方式建 立宣传培训队伍,朝阳区、海淀区等则通过政府采购引入监督管理队伍等。对实施垃圾分类的居民的激励各区县对垃圾分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东城、西城、石景山等区自发开展垃圾分类 居民激励模式试点,初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东城区从2012年9月开始在绿景苑、绿 景馨苑等小区试点厨余垃圾积分激励收集模式,每户居民可免费领取一张卡,居民投放质量 合格的厨余垃圾,每天每张卡最多可积2分,其中厨余垃圾1分,可回收物1分,定期将 居民卡里的积分

37、换成日常生活所需的肥皂、洗衣粉等物品或超市购物券等。垃圾收费制度北京市自1999年开始采用按户定额收费的模式征收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费用,本市居民 每户每月3元,办理暂住证的外地来京人员每人每月2元。该费用并不含居住小区物业管 理企业收取的生活垃圾清运费和街巷清扫保洁费2。处罚机制北京市对于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收集运输处理垃圾的单位个人 等如有违5.1.5. 台湾的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1997年,台北市出台了 “垃圾不落地”政策,施行定时定点回收垃圾,取消垃圾桶。政府通过宣传鼓励居民垃圾分类,但由于是自愿性垃圾分类,参与率较低,垃圾减量分类 效果非常有限。故而2000年开始采取强

38、制措施规定必须分开一般垃圾和可收回物,实行“垃 圾费随袋征收”政策。分出的可回收物由资源垃圾回收车定时定点免费清运,一般垃圾装入 指定购买的垃圾袋清运,清运人员对不使用专用垃圾袋的垃圾有拒收权。为了落实“垃圾费 随袋征收”政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由专人抽查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 如违规可罚款1200元到6000元新台币;重罚偷扔垃圾行为,同时对举报此行为者给予两成 罚款的激励;处罚伪造、使用伪袋的行为,处罚使用伪袋者新台币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罚款,处罚贩售伪袋者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可并处新台币1000万元以下罚金,处 罚制造伪袋者两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可并处新台币

39、1 000万元以下罚金等处罚措施。5.2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激励机制运行的过程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下图是一个基于双向信息交流的全过程的激励运行模式:激励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理论一般运用于企业管理中,而笔者认为,激励的本质是万事万物的驱动力, 激励机制作用于两个方面: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物质激励直观、见效快,适用于庞大复杂的 组织行为,对于生活垃圾分类,调动居民的主动性,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是以物质激励为主, 精神激励为辅,长久实施之后可以反过来作用。5.3激励机制于本政策中的推广笔者认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除了政府引导的外压机制,民众参与的内力

40、动因显得 更为重要。中国每年的生活垃圾达到1.5亿吨,主要通过政府调控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民众 参与部分需要通过政策来有效管理,借助激励机制来激发、引导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就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而言,如果没有任何短期可见的可获得利益,政策要求、道德约束不足 以驱使人们花费时间、精力、金钱来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反之,如果政府政策为生活垃圾分 类提供可见的收益,超过人们进行垃圾分类花费的金钱、时间精力。生活垃圾分类将成为一 个由利益驱动的组织化行为,并且在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效。推而广之,从对象上对于居民、转运机构、回收机构等实行以及从行为上,对于宣传、 分类过程、回收过程都加入激励的机制。六、激励机

41、制的完善在生活垃圾分类上,上海采取了激励机制,在20万户居民中试点的绿色账户积分制 度。该制度提出,居民正确分类后,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公园门票 乃至参与抽奖。从试点小区的反馈看,激励机制确实从源头提高了居民的分类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但 也不难看到,绿色账户提供的小恩小惠主要对中老年人比较有吸引力,对作为社会中坚力 量的年轻白领以及代表社会未来的学生,效果并不明显。可见,如何让激励机制成为激起所 有人分类意识和分类行动,还需要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6.1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缺乏心理需求分析。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有效运用需求 激励理论的

42、前提是确定与激励密切相关的激励对象的具体需要及其层次结构。管理者简单认 为居民的需要相同,忽略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别化分析,没有建 立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另外激励方式和手段也十分单一。激励的时效性差。时间是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它具有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绩效的潜力。错 过了最佳时机的激励,其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期望理论分析可知,没有进行及时激励 会影响期望值的判断,认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没有被重视。重视物质激励。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影响,片面强调满足物质层面的需要,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 精神激励的力度相对显得薄弱。仅以物质杠杆来调动积极性的做法,势必会引起部分居民

43、以 追求物质需要为满足,进而造成少数人的物欲膨胀。6.2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激励理论有效应用的保证和具体体现,科学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 建立在对人的需要、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只有在 确切了解激励对象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进行激励,达到 激励管理的目标。参考文献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介绍.环境卫生工程-20052 曹占峰.浅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评价指标.环境卫生工程-20123 邓敏超.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缺陷及其优化.理论家天地.20084 陈玮.武汉市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绿色科技.20135 史旭

44、晖.用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城市垃圾管理模式_以武汉市为个案.管理事业.20066 王临清,李枭鸣,朱法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建议.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7 纪升太.关于韶关市市民垃圾分类回收意识的调查.韶关学院学报.20148 瞿利建,董卫江.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及其对北京的借鉴.中国资源综合利 用.20149 黄文芳,李明冉,王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经济激励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借鉴.环境卫 生工程.201210 冯蒂,基于成果的垃圾分类收集奖励机制.绿色科技.201411 王宇波,王艺璇.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市垃圾资源化研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张进锋,聂永丰.垃

45、圾处理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启示.环境科学研究.200613 张同凯.基于行为成本差异的环境友好型行为决定因素研.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4 王婷,李晓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试效果及政策完善建议一以上海市为例.中 国环境科学学会论文集.201215 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城市问题.201316 陈三清,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行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7 吴宇,从制度设计入手破解垃圾围城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反思与改进.观察思考.200918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学.201119陈兰芳,吴刚,张燕,张仪彬.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生态环 境.20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