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

上传人:冬子 文档编号:19900970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1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Study on the Geography Core Literacy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Research Travel Course ProgramTaking Changliu Middle School in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andidate:Yang ChunyanSupervisor:Prof. Tang Shaoxia Hainan Norm

2、al UniversityHaikou, China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学旅行是近年来连接课堂与校外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途径,而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是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海南省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研学资源,已

3、成为地理研学旅行目的地的最佳选择之一。截至2019年12月,海南省已相继评选出了三十九家省级研学旅行教育基地及五个国家级教育基地,为研学旅行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已有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理论和方法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能结合乡镇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研究旅行课程方案及开展实证研究的并不多。为促进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依据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加德纳多元智能在认知结构中的作用、杜威“做中学”等理论,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和地理课程课标的要求,梳理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可开展研学旅行的课题,结合地理学科属性设计了四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以海口市长流中学高

4、一年级四个平行班级的研学旅行为研究案例,以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前的态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加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对地理事物和问题的观察判断能力、任务完成能力;参加研学旅行的成果;整个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集体意识、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成绩,和开展研学旅行之后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测验成绩做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量化评价成绩及测验成绩的分析,探明地理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揭示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遵循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趣味性强,但目前对研学旅行认识不足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调查中只有10%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研学旅

5、行课程,4.59%的家长知道并非常了解研学旅行,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仅有少部分教师非常了解研学旅行。学生对研学旅行了解不足,导致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出现重“游”轻“学”;家长认识不足将会成为研学旅行进一步推动的障碍性因素;教师认识的不足则导致研学旅行的开展脱离教学实际,使研学旅行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意义。(2)学生们对研学旅行的态度是积极的。已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有75.70%表示非常喜欢,未参加过的学生也有52.50%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家长对研学旅行活动的期望值较高,57.59%的家长非常希望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53.71%的家长同意孩子参与研学旅行活动。(3)在研学旅

6、行活动中,确保学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研学活动的内容。调查资料显示,81.63%的家长将安全因素作为影响研学旅行选择的首要因素,51.16%的教师也认为学生的安全是制约研学旅行的主要因素。(4)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可实施的教学内容及评价量化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内容的设计还要考虑当地的研学旅行资源及学校师资力量、学生费用的承受能力。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应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的相关原则,与春游和秋游要有所区别。(5)依据高中地理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7、来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能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养成用综合思维来认知区域地理事物、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四次研学旅行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研学旅行综合测评成绩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依据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开展活动的实验组与未依据课程方案开展活动的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无论哪一类研学旅行活动,依据科学合理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均有助于学生“与组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在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多种类型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有计划实施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6)四次研学旅行之后组

8、织的相关地理知识测验成绩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知识测验成绩之间的P值小于0.05,而且每一次相关地理知识的测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依据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有明确的辅助作用。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实证研究IAbstractThe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2017 Edition) clearly propos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eographic core literacy on the basis

9、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udying people”. Through the study of geography courses, students cultivate a view of human-land coordination,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d regional recognition Knowledge and geography practical ability four essential characters and key abilities. Study trips are an impo

10、rtant form of connecting classroom and off-campus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Opinions on Promoting Study Trip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sued by the 2016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11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study trips have been include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

11、c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lans It is at a new strategic height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Lide Shuren. Since then, research trav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aining channel for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nd the research travel curriculum plan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12、 travel activities.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ravel activiti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As the only tropical island province in China, Hainan Province has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research resources and has become the best choice for geograph

13、ical research travel destinations. As of December 2019, Hainan Province has successively selected 39 provincial research travel education bases,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travel.At present,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rese

14、arch travel, but not many can design research travel courses and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township schoo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ravel,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travel

15、 activities in Hainan Province, construct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vism, the role of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cognitive structure, Deweys learning by doing, etc. Th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of ge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s

16、tandards, it combs the topics that can carry out study trips in the compulsory course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geography, four types of study trip course programs are designed. The study trips of the four parallel classes in the first grade are the study cases,

17、and the attitude and knowledge of students before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trip activities; the ability to observe and judge geographical things and problems and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tasks during the study trip activities; The results of travel;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organizational discipli

18、n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test results of related geographic knowledge after the study tour are used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travel process Analysis of results, proven ro

19、le of geography research study trip to the geographical core of student literacy training, reveal the law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study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course of travel. Research indicates:(1) As a new typ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research travel is very interesting. However, th

20、e current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travel is still serious. Only 10% of students in the survey indicated that they knew the research travel courses very well, 4.59% of parents knew and knew the research travel very well, and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Teachers know a

21、lot about study trips. Insufficien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tudy trips leads to insufficient play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he emphasis on tourism rather than learning; insufficient parental awareness will become an obstacle factor for further promotion of study trips; lack of teachers under

22、standing will lead to the departure of study trips The teaching practice makes the study trip unable to exert its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2)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tudy trips are positive. 75.70% 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our said they liked it very much, and 52.50%

23、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not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our expressed their willingnes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our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teachers; parents had high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y tour activities, and 57.59% of the parents hoped very much Schools carry out study tours,

24、 and 53.71% of parents agree that their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study tours.(3) In the study tour activities, ensuring the safety of students is the top priority. On the premise that safety is guaranteed,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activities needs to be considered again. Survey data show that 81.63%

25、of parents consider safety factors as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study travel choices, and 51.16% of teachers also believe that student safety is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study travel.(4) The geography core literacy high school geography study travel course plan must have clear goals, practic

26、able teaching content and evaluation quantitative tables. The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study travel course plan content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local study travel resources and school teachers, students Affordability of expenses. The geography research travel course should be included

27、 in the teaching plan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of the geography course. The design of the geography research travel course should follow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which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spring tour and autumn tour.(5) Design scientific and reaso

28、nable research travel course programs based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ntent to organize research travel activities, allow students to integrate into society, integrate with natur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geographic practice, and allow student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thinking to recogn

29、ize the area Geographical matters, and then form a correct view of human-land coordination. After four study trips, the p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study trip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re both less than 0.05,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

30、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study trip course plan and the control group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ourse plan; Which type of research travel activities, organiz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geography research travel course

31、program, organize research study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with group members; different types of geography research travel course programs are improving student geography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core literacy. The planned implementatio

32、n of various types of study and travel course programs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overall core literacy.(6) The related geographic knowledge test organized after the four study trips, the p 0.05 between the knowledge test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each test of

33、the relate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e basis The study travel course program carries out study travel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extbook knowledge.Keywords: research travel; geographic c

34、ore literacy; research travel curriculum plan; empirical researchV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相关政策导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受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录取机制的

35、影响,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得到重视,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的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2013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编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围;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简称“意见”)规范了研学旅行概念,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上升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新高度。此外,各个省份也纷纷出台了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文件,如2017年12月29日,海南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针对研学旅行提出了16条

36、措施意见,从政策层面保障了海南省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同年,海南省教育厅出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响应了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原则,有力地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入开展。研学旅行文件的相继出台使得研学旅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1.2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国育人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1;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四者是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建议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地理观察、

37、野外考察、实地调研”等真实情境下的体验活动培养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和延伸,还改变了传统的地理知识的呈现形式。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广大地理教育者新的研究热点。综上可见,新课程学习理念的转变、高考录取机制的调整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均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政策的保障。1.1.3 海南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南省居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主要陆地海南岛面积约为3.

38、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的地形成环形层状地貌,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等,梯级结构明显;热带气候和森林资源为中学地理中热带气候、热带植被、土壤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海南省少数民族较多,有汉、黎、苗、回、藏、彝等30多个民族,各式各样的民族风俗丰富了中学人文地理知识。因此,海南独特的地域特征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资源丰富的海南省,目前已评选出三十九个省级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及五个国家级教育基地(详情见表1-1),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表 1-1 海南省研学旅行基地级别具体研学

39、基地国家级研学基地国家海洋局:琼海市博鳌镇;文昌航天主题乐园(航天科普中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坡心互联网农业小镇海南省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20个)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文昌市航天科普馆;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梅沙教育-三亚户外学校;亚龙湾海底世界;儋州东坡书院;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海口观澜湖度假区;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科教防灾减灾训练基地;昌江黎族自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海南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海南热带飞

40、禽世界;屯昌坡心互联网小镇;红色娘子军纪念馆。海南省第二批省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19个)海南南湾猴岛自然保护区;水稻国家公园;儋州海南石花水洞地质公园;海口天羽飞行训练基地;海南省桂林洋热带农业公园;儋州蓝洋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龙泉乡园共享农庄;三亚海昌梦幻海洋公园;红色娘子军演艺公园;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海南农垦博物馆;屯昌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椰树集团有限公司;CAN侯臣大自然教育研学基地;海南铜鼓岭景区;三亚学院;海南博鳌水城旅游景区从上述相关政策文件中可看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研学旅行通过赋予学生一个完整的综合学

41、习情境,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在新高考下,学生基础性知识及选择性发展促使了开放型学校的建构,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研学旅行的介入,研学旅行课程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行动路径之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海南丰富的旅学旅行资源也为旅学旅行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并没有“研学旅行”这一概念,与之相应的有“修学旅行”、“大陆游学”等活动,文献中多用“Outdoor Education”、“

42、Experience Education”、“Educational Tourism”等词语表述,国外相关研究具有起源早、研究范围广、研究方法多样、体制完备等特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存在了研学旅行的雏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欧美国家逐渐鼓励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相应的制度规范已趋于完善。各个国家政策层面较为完备,日本、韩国、美国和英国对于研学旅行的实施都有明确规定:如日本学校会依据不同学段与学习内容组织学生的修学旅行;韩国将学生的毕业旅行纳入学分管理等。国外研究范围涉猎较广,如Richie从研学旅行实施要素进行了阐述,包括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旅行的动机和行为、研学活动方式及组织形式、研学目的

43、地类型等方面;Stephen Porth探究修学旅行和教育的关系,提出修学旅行课程结构的三相模式,利用国际商务的修学旅行课程案例分析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方法;Jonathan Man Lung等研究者论述了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教育价值,表明研学旅行能够更切确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此外,国外学者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类型,既包括定性论述,也涵盖定量数据分析,确保研究的科学合理性。综上可见,国外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地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研学课程。1.2.2 国内研究综述在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呈现出发展起步晚、持续时间短、文献总体量不大的特点,关

44、于研学旅行的著作较少,目前仅有陆庆祥博士、汪超顺主编的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指导用书 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及王嵩涛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引等著作。借助CNKI工具进行文献搜索,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采用“篇名”、发表时间“2010年1月-2019年12月”的检索方式检索“研学旅行”发现,共检索到论文979篇,其中硕博论文检索结果数量统计如图1-1:从图1-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可以以2016年为时间节点,节点之前,论文主要集中于研学旅行的政策解读及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丁运超提出研学旅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张成(2015)、杨艳利(2014)等人提出研

45、学旅行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杠杆。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此后研学旅行的研究侧重于其理论基础、实施价值、影响因素、存在问题、课程设计及开展等方面,研究对象逐渐倾向中小学生群体,如张丽娜等人在“关于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几点思考”中阐明地理研学的重要性,丁运超进一步分析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关系,陈俊英揭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意义,任毅(2018年)探究地理实践力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关系。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方面:朱洪秋提出研学旅行课程“三阶段四环节”模型,宋世云提出依托地方课程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上:有缺少研学现状调查及具体区域性研学开展的

46、不足及解决措施。图 1-1 近10年研学旅行论文发表情况图将近年来我国硕博论文进行梳理,详见表1-2,从表中可见,对地理研学旅行研究的硕博论文主要集中在2018年和2019年;内容上主要集中于研学旅行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某区研学旅行实施现状、研学旅行策略研究、研学旅行地域性课程开发、研学旅行案例分析及研究,如:赖海霞、王万燕、赵建、蔡青、岳登星、邓婕妤等人都将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二者结合进行研究,周小燕(2018)、陈书敏(2019)、王丹璇(2019)侧重研究研学旅行的地域性,分别从南京、黑龙江及海南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分析,地域性较强的研学旅行课程研究较少;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证研究更少,

47、仅有赖海霞23在实验中对课程方案进行了实证分析。表 1-2 以“研学旅行 地理”为篇名的国内硕博论文统计表序号论文发表时间作者篇名12018年陈晓良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22018年胡慧芳地理研学旅行评价研究32018年刘家旭虚拟研学旅行平台的理论与应用初探42018年张娜娜闽都文化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究52018年周小燕南京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研究62018年江正抚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研学旅行的研究72018年赖海霞基于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研学旅行教学实施研究82018年武梦芦地理视角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92018年任毅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

48、102018年王万燕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研究112018年盛捷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122018年孙竞航研学旅行背景下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132019年冯玮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研究142019年王潇霄研学旅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152019年杨卫晶研学旅行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调查研究162019年司季红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地理实践活动开发研究172019年陈晓颖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与设计改进研究182019年王爱霞基于手机APP的地理研学旅行模式构建192019年赵建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202019年雷艳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49、研究212019年朱太红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流程及案例展示222019年蔡青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生研学旅行策略研究232019年田露银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242019年蒋谊芳基于体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研究252019年杨光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设计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262019年陈书敏黑龙江省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272019年齐潇黄河三角洲实验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282019年岳登星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292019年郑玥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设计研究302019年邓婕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研究3120

50、19年王丹璇海南省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322019年朱婷婷高中地理研学旅行SWOT分析与案例设计332019年黄静秋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开展模式探究342019年李洁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从国内外已研究的现状看,尽管对研学旅行的理论、方法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能结合乡镇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研究旅行课程方案并开展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尤其是在海南这块拥有丰富自然研学旅行资源的区域,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1.3 研究意义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落实具体的地理知识,需要将书本地理知识与现实的地理教学场景相融合。研学旅行活动不仅为地理教学

51、开启了更广阔的的教学空间、营造了真实的学习场景,而且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理念与地理新课程改革非常吻合。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研学旅行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思考及论证书本知识,改变头脑中知识的孤立状态;同时,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生成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高阶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说,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需要整合各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理研学课程方案的开发设计,既能深挖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又能促使地理教师积极学习其他学科,将地理研学旅行内容延伸到语文

52、、历史、物理、生物、美术等其他学科中,提高地理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拓宽教育视野。可见,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提高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尽管研学旅行课程已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但由于起步晚,研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及乡土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设计及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研学旅行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海南省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立足学情及当地的研学旅行资源特色,结合地理学科属性设计了四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并通过实证测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效果,探明依据

53、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辅助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有效性,旨在为地理教师科学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提供理论指导。1.4 研究学校及研究方法1.4.1 研究学校简介海口市长流中学创建于1947年,是海口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在职教师师资雄厚,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始终高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不断完善与建立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学校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常态化规范化具有长足进步;海口市长流中学针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和全省多数学校一样,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校长希望能通过研学旅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

54、养。1.4.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法和统计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借阅“研学旅行”相关著作书籍,并借助CNKI工具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检索关键词“研学旅行”和“地理核心素养”,仔细阅读、分析数据库的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把握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思路。问卷调查法:借助问卷星网络平台、实地走访、家长会等形式,向海南省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发放问卷,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海南省高中开展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为设计科学合理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实证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实证研究,每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之后,

55、均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研学评价量表成绩及相关地理知识的测验成绩分别输入计算机,并用 SPSS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同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差异。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1.5.1 研究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研究基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选择学生问卷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家长问卷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实施与测评教师问卷不足研学地资源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形式研学评价展望主要结论结语基本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意义研究背景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设计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海南省中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确定研究主题: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

56、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图 1-2 技术路线图1.5.2 研究创新点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属于中学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从学者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前学者们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方面,即便有研学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也较少进行跟踪观察并对研究方案进行测量与评价。本文立足海南省,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海南省研学旅行开展现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梳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可开展研学旅行的课题,并结合地理学科属性设计了四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实施效果的测量评价,探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57、培养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一线教师自己开发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及科学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提供理论指导。39第二章 相关理论第二章 相关理论明确已有的理论和概念,能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章梳理了研学旅行的相关概念及其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研学旅行与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为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1 研学旅行的相关概念2.1.1 研学旅行国内外对研学旅行概念的研究参差不齐,其主体多侧重旅游和教育两大类;王定华司长在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主题报告中,首次提出修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并

58、在报告中明确“校内安排课后的兴趣小组、比赛、校园文化及周末三五成群转一圈的活动不算修学旅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且学生亲身体验的集体教育活动算修学旅行”,即“两不算,两才算”的特点。此外,意见中将研学旅行的概念定义为:它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得出:研学旅行不等同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与冬/夏令营也存在本质区别,其具体特点如下:1.目的性和计划性,研学旅行要有一定的活动目标和活动预设;2.教育

59、性和探究性,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涉及知识和技能,是跨越多种学科的课程,也是跨越课本和自然的课程,要避免“游而不学”现象;3.实践性和开放性,研学旅行打破教室学习的状态,面对真实的“情境”,情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在真实情境中,依托各种形式促进知识的建构,避免“学而不游”的现象。2.1.2 地理研学旅行首师大张增田教授提出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其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展开、课程评价离不开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只有落实到具体学科才能焕发活力。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研学旅行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地理研学旅行是研学旅行的下位概念,是地理学科与研学旅

60、行的结合。本研究所采用的概念是:学校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以班级体为单位集体出行,分小组开展的地理学习及旅行体验结合的地理校外活动。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是地理理论知识和实际体验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学习地理知识,拓展综合知识面,提升动手动脑及团队协作等能力,能在研学旅行实践中将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2.2 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教育学理论2.2.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生依托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主张真正的知识需要学习者基于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主动建构。研学

61、旅行活动的“情境式教学”与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是一致的。“地理研学旅行情境”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即学生通过具体的研学活动方式检验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因此,地理研学旅行的方案设计既需要考虑研学活动的目标,更需要将具体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合理建构。2.2.2 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多元智能理论被加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不能孤立而谈,应是多种智能组合而成,包括言语、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省及自然探索八种智能,智能是不可分割的,任一智能在人类的认知中能发挥

62、着重要作用;不同人的认知结构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个性,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学旅行活动为学生展现个性提供了平台,研学旅行方案在设计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研学活动的形式要呈现多样化,如认识植被类型时,可以安排学生拍照记录植物类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绘制出典型植物的特征,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我讲你猜”的形式认识植物,让学生研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并运用多种智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研学活动的评价时可以从研学活动开展的不同时段,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2.2.3 杜威“做中学”理论杜威“做中学”理论提到:真正的学习过程源

63、于活动,教学应当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资料提出合理假设,实践论证假设以促进知识的形成。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地将学校教育进行了延伸,是“做中学”理论的一种实际存在形式。研学旅行存在的真实情境为学生调取知识提供了新的平台,研学过程中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学习效果。2.2.4 地理新课程理论地理新课程理论是指导地理教师教学的重要理论,理论阐明了地理教学的内在规律,引导地理教学实践。新课程理论强调从“输入驱动”到“输出驱动”转变,地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及实施必然在地理教学论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制定具体的地理研学目标、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式、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研学活动形式、地理研学课程评价等时,要遵循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所提出的各项原则,根据地理学科属性进行。此外,2017年版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的理念,地理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及选修课课程的开展,使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发生了改变,地理学习任务也随之不同。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段及学生兴趣选择地理研学课题,有效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