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讲义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9890218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气学说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气学说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气学说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精气学说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气学说讲义(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 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 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 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 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精气学 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 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

2、因、机理、诊 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 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 之一。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 的。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 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 某些情况下专

3、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 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 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 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如此将精气 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 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

4、“气一元论”。(二)气的基本概念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 气的一般概念。一一总算找到无形的本源(云气、水气凝聚为水,有这口气就能 生,没有这口气就会死)。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元气是宇宙 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 论”。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精气是 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

5、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 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 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 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两汉时期,精气学说被此时兴起的元气说所同化,并逐渐发展为“元气一元 论”。“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 元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积阳为天,积

6、阴为地”(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 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生成以后的存在方式一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 基本存在形式。所谓“有形,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 无形之气。因而以气为本原,“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解释精气生万物和气-形转化的道理?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 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 运动的结果。1. 气的运

7、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解释生)、 聚、散(解释气-形转化)等几种。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是什么?是万物。即“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即生于道,一是什么一一元气,二 是什么一一阴阳二气,三是什么?阴阳二气加阴阳和合,从而产生万物。无(道)一一有质无形(气)一一有质有形(器)2. 气化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气生形”的 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

8、气化过程。(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与激发下亦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雨雪等。(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 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又变为天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 上为云,天气下为雨。”(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 已等变化,皆属有形之体自身不断更新的气化过程。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 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量变”;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 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1. 维系着天地万

9、物之间的相互联系2.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构成万物,同时气又是不断运动的,必然推导出上述观点。(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 本原物质。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 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 精气构成,那么人类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 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淮南子天文训说:“

10、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如庄子知北游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 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1.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11、最基本物质。一一精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2.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一一与古代哲学关于气是运动不息的,是推动宇宙万物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等思想对中医学的渗透有关。(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 统一的认识。精气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 观点,构建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人自身的完整性(精气构成人体组织器官,并且是贯通其间的中介)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精气是构成人与自然万物的同一性物质,其间交通是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