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884010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11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读图提纲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由A-A和B 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西低, 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 给。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 高出约 100 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 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

2、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2. 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 38 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高达度(8 月),最低达度(1 月)。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3.3. 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构造和地形对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 大气

3、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主 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2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 和J包含潜水和承压水;J与J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河流的213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s,支流总流量为 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 s,s),增加量很少,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二、区域地质条件1. 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 )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 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

4、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早侏罗统(J1)的页 岩,与下伏岩层角度不整合,中侏罗统(J2)长石石英砂岩,晚侏罗统(J3)的泥质砂 岩与砂质页岩互层,环状出露于J1内侧;Qal的砂岩,出露于图幅中部河道两侧沟谷 地带,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2.2. 构造:(1)褶皱:该地区中部发育有一个向斜褶皱,中间低两翼高,轴略向西倾,由核部至 翼部地层由新到老,由北向南地层出现重复。所形成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盆地中部一带,形成许多小支流,这些支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除了 降雨补给,还接受地下水补给,最后这些支流向

5、盆地中部地带汇集成最大的支 流。(2)断层: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东部断层是走向为北东南西向的正断 层,西部断层是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两个断层导水性都较弱,严重阻 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可视为该地区的含水系统的边界。沿东部断层上部 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构造裂隙,是构造薄弱地带,更容易 发育岩溶构造,断层西侧是二叠纪石灰岩,极易沿构造裂隙形成岩溶地形,成为 地下径流通道。(3)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 岩层含水性:主要含水层是中侏罗统(J2)、二叠统(P)、石炭统(C)、第四纪(Q)地层,隔水层依次是晚侏罗统(J3)、早侏罗统(J1)地层,早泥盆纪(AnD) 片

6、岩及片麻岩的浅部是含水层,下部是隔水层。详述如下:2.早泥盆纪(AnD)片岩及片麻岩浅部发育风化裂隙,构造裂隙闭合,属于弱含水 层,存在少量出流量少的泉眼(14-17号),最大流量为s。雨季会在出露地表出 现季节性河流。深部为坚硬基岩,构造裂隙闭合,导水性很差,可视作隔水层, 与断层一起形成该地区隔水边界(2) C 地层岩性为页岩夹薄层砂岩,也无泉水出露,该岩层出露地表上多发育季节性河流,因此该岩层为相对隔水层。虽无资料支持,但不排除核部构造破碎区存在深 层地下水的可能。(3) P 地层的岩性为石灰岩,裂隙率高,岩溶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泉水出露多,且 流量都很大,总量达S (泉17、911、

7、13号),水文地质探孔最大单位涌水量为 (s*m),该层是很好的含水层。(4) J1 地层岩性为页岩,裂隙闭合,底部有煤层,透水性差,无泉出露,在 P 灰岩与 该层交界处多发育溢流下降泉,以上说明该地层为隔水层。(5) J2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裂隙开放,裂隙率较P地层小很多,无泉水出露, 水文地质探孔最大单位涌水量为(s*m),为一般含水层。(6) J3 地层岩性为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无泉出露,钻孔未见涌水,为隔水层。(7)(7) Qal地层的岩性为砂砾岩,主要是松散沉积物,透水性好,有泉出露(泉8)且流 量为150L/s,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s*m),为该地区强含水层。2. 各

8、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4.各含水层的出露分布特征:该地区含水层是Qal、P、J2、AnD。早泥盆纪(AnD) 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二叠纪(P)灰岩,大面积出露于图幅上部,下部也有部分出露,总体位于向斜两翼翼端;中侏罗纪(J2)砂岩,呈环带状出露于图幅中部;Qal的砂砾岩,出露于图幅中部河道两侧。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命名:111号泉为溢流下降泉,1213号泉为断层上升 泉,1417号泉为侵蚀下降泉。除8号泉外,111号泉均出露于P和J2地层交界 处;8号泉出露于Qa1地层中河谷边缘;12、13号泉沿西侧断层分布,临近干流,补 给可能为J2与P的承压水;1417号

9、泉出露于And地层,成为区域支流的源头。3. 二叠系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6.二叠系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参考钻孔1 、 3号,泉6、 10号。因泉6、 10号库尔洛 夫式十分相近,故采用6号泉。从AA剖面图可以判断,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 的,先后经过6号泉,3号钻孔,1 号钻孔。因二叠系含水层为灰岩,且该点埋深浅,蒸 发浓缩作用强,所以6号泉主要含重碳酸根和钙、镁离子;同时由于溶滤作用弱,地下水 整体矿化度较低,属淡水。随地下水向西流动,水位埋深增加,水温升高,脱碳酸作用使 重碳酸根含量降低;溶滤作用增强,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增加;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 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说明在越

10、流接触J2长石石英砂岩过程中发生了离子交替吸附; 总体矿化度升高,3号钻孔为M二的微咸水,至1号钻孔变为M二的咸水。4. 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J2的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可从1号和3号钻孔看出,从AA剖面图可以 判断,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后经过3号钻孔,1号钻孔,由于J2地层主要分 布了潜水和承压水,在该地层水位埋深较小,会出现浓缩作用;随着地下水流向西运动, 由于溶滤作用使得矿化度不断提高,即出现1号钻孔矿化度高于3号钻孔,前者M二,后 者M二,均属于淡水。长石等矿物富含钠离子,在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下使钙离子和镁离子 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水温沿地下水流动方向

11、逐渐升高,使重碳酸根毫克当量略有 降低。5. 二叠系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9.P含水层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雨补给和少量地表水补给。P地层的岩性是灰岩,是 很好的含水层。排泄主要通过泉,蒸发排泄很少,可能存在向其他含水层排泄。在地表浅 部,降水补给下渗迅速,P含水层接收补给后,一部分水以泉的形式排泄,一部分水在地 层穿插到侏罗系地层后通过深部径流,形成承压水,水循环深度逐渐增大,地下水径流缓 慢。该地区最好的径流条件是北部发育的大量岩溶,地下径流通道密集,有利于地下水的 运移。6.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11.在地区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均是局部导水。东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

12、片岩,上盘上部为薄层灰岩,下部为 C 的页岩夹薄 层砂岩,脆/塑性上部为局部导水,塑/塑性下部不导水。大角度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 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断层东侧出露 14和 15号泉,形成两条常 年性支流,这两条支流和断层带的一些季节性河流经过断层后,都直接通过高渗水性的松 散沉积物快速入渗到 P 中去,补给地下水,而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 带发育许多构造裂隙,是构造薄弱地带,更容易发育构造,断层左侧是二叠纪的石灰岩, 极易沿构造裂隙形成岩溶地形,接受地表水,形成地下水。该断层的意义在于使 C、P、J 地层下降,有利于储水。由于 AnD 浅部存在风化裂隙水

13、且与 P,Qa1 地层均有接触,直接 影响区域内的地下水补给,所以把该断层看作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欠妥,但考虑到风化裂隙 水含量很少,影响微弱,仍将断层视为隔水边界。西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下部是P的石灰岩,上部为J的塑性页 岩和脆性砂岩层,脆/塑性断层局部导水。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 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断层带上出露 12 和 13 号泉,通过比较库尔洛夫表达式,12 号泉:HCO3 SO4M66241,0.9 Na Ca 2066 2513 号泉:SO4Cl HCO3M6321161,4.1 Na Ca Mg 234240161 号钻孔 J2:M HCO;

14、0SO: t,P: M SO:5C20HC11,可见12号泉与J2地层的地下水化学组分0.84 Na Ca 194.0 Na Ca Mg 236427444016相似,13号与p地层相似,得出12号泉由J2补给,13号泉由P补给,但是两个泉的泉流 量很小,可见断层是导水的,但是导水性很差。河流量方面,由地表测水站1 号和2号监 测的两条大的支流流量之和为s,加上12号和13号泉流量,略小于3号测水站的监测值s,而断层穿过了很多含水层,可见断层是弱导水的。该断层的意义是构成含水系统的边界。12. 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13.通过年排泄量来计算地下水资源量:P中的泉流量为S (17、911、13号泉);Q 中地下水为出境水量(3号测站)s -其他地下水补给量和入境水量(17、915号泉,测 站1) m3/s二s;J2中泉流量是s (12号泉);AnD中泉流量是s (14号、15号、16号、17 号泉)。共计s,考虑蒸发损失补给量应略大,约1260L/s,年补给量为* 10V0m3。二叠系 含水层年补给量为s*3600*24*365/1000二* 10人6 m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