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分类与辩证治疗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883348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颈椎病的分类与辩证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颈椎病的分类与辩证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颈椎病的分类与辩证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颈椎病的分类与辩证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的分类与辩证治疗(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颈椎病的概念在国际较为含糊,对该病的认识,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46年Bclast因发现 颈椎病变后出现的症状和征候多种多样,而命名为颈部综合征。以后逐渐为国际上认可,也有人 称为颈椎综合征(cervical spine syndrove或cervical spndylosis)在我国则多称为颈椎病,并定 义为:困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 之为颈椎病。对于颈椎病的分类,各家意见不尽一致,如spurling等按致压物的来源分,把该病分为:椎间盘 脱出型,骨赘型,骨关节型等。 Stooken 则按压迫位置分类:中央压迫型,双

2、侧压迫型,单侧压 迫脊髓型,及侧方压迫神经根型。 Jung、kehr 和躬森健分类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 椎动脉型及混合型。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分类方法:颈型,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食管压迫 型及混合型。现将各型分别阐述于后。1 颈型颈椎病 本型是由于颈椎椎节退行性变所引起的,在临床最为常见,症状亦较轻微,以 颈部症状为主,若处理不当,易发展成他型。11 发病机制:颈椎退变初期,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和张力降低,进而继发 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加重。椎节的失稳不公引起 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胸有成竹同时直接刺激分布于后

3、纵韧带及两侧根袖 处的窦-一椎神经末梢,以致出现颈部症状。此时我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及活动受限。少 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症状,其范围与受累椎节一致。当机体通过代偿及调整后使 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逐渐消失。1. 2临床特点:以青壮年为多,但对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可在45岁以后首次发病;除 晨起多见(与枕头过高或与睡眠姿势不当有关)外,亦常见于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后,这表明 椎间盘间隙内压力升高直接相关;常见症状以颈部酸痛不适感为主,尤其患者常常诉说头颈不 知放在何种位置好。约半数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个别病例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检查可见患者多取“军人立正位”

4、 (即颈部呈伸直状,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患节棘突及棘间可 有压痛,一般较轻。1. 3 影像学改变: X 线上除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外,在动力位侧位片上约三分之一病例患 节间隙显示松动(轻度梯形变), MR 成像显示髓核有早期变性征,少数病例可发现髓核后突征。1. 4诊断标准:患者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X线片示颈椎曲度改变,侧位动力性片上示椎体间关节不稳与松动(轻度梯形变),MR成像示 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须排除的疾患主要有颈部损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 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疾患。1. 5治疗原则: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各

5、种疗法均有效,自我牵引、理疗按摩、中草药外敷、 颈围外用及间断性或持续性颈椎牵引等均可缓解症状,其中以轻重牵引(1-3Kg )最为有效。 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的体位,避免长期屈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 刺激。手术疗法。一般不需手术,但若症状持续,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者可酌情椎节融合术;疗效均较满意,但应注意安全,避免并发症。1. 6 预后 大多较好,只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绝大多数病例均可痊愈,但如 继续啬颈部负荷及各种诱发因素,则有可能便病程延长或进一步发展。2. 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型发病率仅次于前者临床亦较多见,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分区一

6、致的感 觉、运动及反射障碍。2. 1 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髓核的突出或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 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的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 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此外,根管的狭窄,根袖处的粘连性蛛网膜炎和邻近部位的炎 症与肿瘤等亦可引起本病相类同的症状。 由于本型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改变复杂,因此视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其症状及临 床体征各异,如前根受压为主,则肌力改变较明显;以后根为主者则感觉障碍较重。但在临床上 两者多并存,这主要是由于在狭小的根管内,多种组织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难有退缩的余地,因 此当脊神经根的

7、前侧受压,在根管内的后方亦同时出现受压现象,其发生机制除了由于作用力的 对冲外,也与在受压情况下局部血管的瘀血与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响,因而感觉与运动障碍两 者同时出现者居多。但由于感觉神经纤维较为敏感,故而感觉异常会较早地表现出来。 引起各种各种临床症状的机制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各种致压物对脊神经根的压迫、牵拉及局部继 发的反应性水肿等,此时表现为根性症状;二是通过根袖处硬膜囊壁上的窦椎神经末支而表现 出颈部症状;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以致椎节局部的韧带、肌肉及关节囊 等组织遭受牵连所产生的症状。2. 2临床特点:颈部症状: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轻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

8、致者, 由于局部窦椎神经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明显的颈部痛、椎旁压痛、颈椎棘突或棘间直接压痛或 叩痛多为阳性,尤以急性期明显,如系单纯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颈部症状较轻微, 甚至无特殊发现。根性痛:最为多见,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此时须与 干性痛(主要指桡神经干、尺神经干及正中神经干)和丛性痛(主要为颈丛、臂丛及腋从)相区 别。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的其它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指尖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 多见。根性肌力障碍:以前根先受压者为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减弱并肌肉萎缩。受 累范围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所支配的肌组,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最为明显,亦需与干

9、性及 丛性肌萎缩相区别,并应与脊髓病变引起的肌力改变相区别,必要时可行肌电图或皮层诱发电位 等检查以资鉴别。腱反射改变:即该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呈活跃,而中、 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反之则表示有脊髓 同时受累。特殊试验:凡增加脊神经根张力的牵拉试验大多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压为为 者。颈椎挤压试验阴性者多见于以髓核突出、髓核脱出及椎节不稳为主的病例,而因钩椎关节增 生所致者大多较轻,因椎管内占位病变引起的多为阴性。2. 3 影像学改变:视病因不同 X 线片所见各异,一般表现为椎节不稳,生理弯曲消失,椎间孔 狭窄及钩椎关节增生等异常

10、现象中的一种或数种。 MR 成像可显示椎间盘变性、髓核后突甚至可 突向根管或椎管内且大多偏向患侧处。 CT 扫描对软组织显示欠清晰,一般不选用。2. 4诊断标准: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 相一致;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封闭无显效,但诊断明确者需作此试验; X线平片上可见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成像可清晰地显示局部的 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的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等;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 见异常一致;须排除颈椎骨骼实质改变(如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 神经、桡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

11、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 患。2. 5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各种有钍对性的非手术疗法均有明显效果,尤以头颈持续或间 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更为重要。手法推拿疗效亦好,但应严防意外发生。手术指 征。凡具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手术:经正规非手术治疗 3 月以上无效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所 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疼痛剧烈者;非手术疗法虽有效,但由于反复发作 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者。术式以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为宜不仅疗效佳,且对颈椎稳定性影响不大,伴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 者,亦可同时选用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将椎节撑开及固定融合。通过切开小关节达到减压目的, 颈后路

12、术式虽有效,但因术后易引起颈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渐被大家所放弃。2. 6预后 因单纯性颈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预后大多良好,治愈后少有复发;髓核脱出已 形成粘连者则易残留症状;因钩椎关节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时治疗预后多较满意。如病程较长, 根管处已形成蛛网膜下粘连时,则易因症状迁延而欠满意;因骨质广泛增生所致根性痛者,不 仅治疗复杂,且预后差。3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较前两型较少见,但因症状严重,且多以“陷性侵袭”的形式发展,易误诊 为其它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在诸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 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及排便功能障碍,故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病。3. 1发病机制:先天性因

13、素。主要指颈椎管发育性狭窄,国内外学者们均证实颈椎管矢状径 是构成兴奋髓型颈椎病早发及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病因角度来看,它是此型中其实其它病因的病 理解剖学基础。除非占位性病变体积过大,一个大椎管者发病率明显地较狭窄者为低,即使出现 症状,也多轻微且易治愈;动力性因素。主要指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与内陷、 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突以及其它有可能突向椎管,对脊髓致压而又可因体位的改变能够消失 或减轻者;机械性因素:指因骨质增生、骨刺形成、髓核脱出尤其是已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及 蛛网膜下腔有粘连形成者。这些因素大多是在前者基础上而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的主要原因; 血管因素。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

14、脑部血管一样,具有十分惊人的调节能力以维持脊髓在各种复 杂活动中的血供,其政党状态与异常状态的供血量可相差 20倍左右,如果某组血管遭受压迫或 刺激时,则可出现痉挛、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养活或中断了对脊髓的血供。严重者则有可能 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包括: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引起的四肢瘫、沟 动脉受压引起的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而出现的上肢瘫(也可波及下肢)、软脊膜缺血时引起的脊 髓刺激症状以及大根动脉受限所引起的脊髓变性等。此种在临床上难以被察觉的因素,实际上对 脊髓的病理生理改变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而易使处于骨纤维管道中的脊髓组织遭受刺激与压迫。早期,多系在

15、椎管 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动力性因素对脊髓本身或脊髓前动脉搏,或沟动脉等的刺激而出现肌张力升 高,反射亢进及感觉过敏等症状,并有较大的波动性,而后期,由于致压因素以机械性(骨赘等) 因素为主,对脊髓的压力持续不消,不仅症状与体征日渐加重,且可形成难以逆转的后果。3. 2 临床特点3. 2. 1 锥体束征 为脊髓型颈椎病之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 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之故。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及抬步沉重等开始、渐 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飘、跛行、易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 可发现反射亢进,踝、膝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

16、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 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此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锥体事在髓内的 排列顺序,从内及外依序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视该束纤维受累之部位 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中央型(上肢型):是由于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处,故称为中 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 如一侧受压则表现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周围型(下肢型):挤压力先作用于锥体束表现而下肢,但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 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之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前中央血管型(

17、四肢型)即上肢同时发病者。这主要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 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该型的特点是经治疗痊愈快,非手术疗法有效。 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之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指症状出现早期,虽有症状,但尚 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 活自理能力者,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去除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 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3. 2. 2 肢体麻木 由于脊髓丘脑束同时受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依 次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

18、,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开与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亦有所差异,即痛、温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 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3. 2. 3反射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的节段不同,各生 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反射,下肢的膝反向和跟腱反射, 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出现:以Hoffmann征及 掌颏反射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 Babinski 征均可出现。3. 2. 4 自主神经症状 临床亦非少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其中以胃肠

19、、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为 多,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多见,渐而引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且许多病人是在 减压术后当症状获得改善时,才追忆起可能是因颈椎病所致,可见术前如不详细,常常难以发现。3. 2. 5 屈颈试验 此种类型最怕屈颈动作。如突然将头颈前屈,由于椎管内有效间隙突然减少, 致使脊髓处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状态,患有脊髓型颈椎病者,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 这主要由于在前屈情况下,不仅椎管容积缩小,且于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可直接 “撞 击”脊髓及其血管,与此同时,硬膜囊后壁向前方形成的张压力,亦加重了对脊髓的压应力。3. 3影像学改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椎管矢状径大多小

20、于正常,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 状径比值大多小于1:0.75;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病程较短之病 例,大多因突出或脱出之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大多因突出或脱出之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因些, 在动力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梯形变,X线较MR成像技术阳性所见时间为早,同 样,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开始;约80%的病例于患节 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自1-6mm或更长,以3-5mm居多;某些病例可伴有后 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 亦有密切关系;无论是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

21、面,应尽量选用有特殊优势的MR成像技术。3. 4诊断标准:临床具有脊髓受压的表现;影像学检查有椎管矢状径狭窄、椎节不稳、骨 质增生、硬膜囊受压及脊髓信号异常等各种影像学所见;应排除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 髓空洞症、脊髓痨、颅底凹陷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 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注意两种以上疾患共存的患者,临床上常有发现;根据情况选用脑脊 液穿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3. 5 治疗原则:3. 5. 1 非手术疗法:也属本型的基本疗法,成以早期的中央型及前中央血管型,约近半数病例 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手法

22、推拿宜谨慎小心,一旦病情加重, 应及早手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3. 5. 2 手术疗法:3. 5. 2. 1病例选择: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影像检查证实者, 应早尽快手术;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 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2-3疗程以上无明显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3. 5. 2. 2入路及术式:以锥体不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方入路。而以感觉障碍为 主、伴有颈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两种症状均较明显者,视术者习惯先选择前路或 后路,1-3月后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另一路减压术;因髓核突出或脱出者,先行髓 核摘除术,之后

23、酌情选择界面内固定术、或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因骨刺压迫脊髓 者,可选择相应的术式进行切除骨赘。施术椎节之范围视临床症状及MR而定原则上应局限于受 压的椎节。后路手术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为理想,操作时应注意减压范围要充分,尽量 减少对椎节稳定性的破坏。须重视术后的护理、后续治疗及康复措施。3. 6 预后 因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所致者预后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保护则少有复发者,中央型 者对各种疗法反应收效较快,预后亦多较满意,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伴有较大骨剌或后纵韧带钙 化者,预后较差,病程超过一年且病情严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变性者,预后最差,高龄者,特 别是全身伴有严重疾患或主要脏器(

24、肝、心、肾)功能不佳者,预后亦差。4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病率与前者相似,因其中大多由于椎节不稳所致,易为非手术法法治愈 或好转,故住院及手术者较少,本型在诊断较复杂。41 发病机制:本型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 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三:411 动力性因素 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而波及两侧上下横突孔,以致出 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并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多见,大 多属于早期轻型。此外,椎间隙的改变对椎动脉亦产生影响,因为在椎间隙退变的同时,由于上 下椎体之间的间距变

25、短,致使同节段的椎动脉相相对增长,这不仅直接破坏了椎动脉本身与颈椎 骨骼之间原有的平衡,且易出现折曲、狭窄及弯曲等改变。只要恢复椎节间高度,此现象即可迅 速消失。4. 1. 2机械性因素主要由于持续性致压物所致,包括: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椎节后方 小关节囊处的创作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而钩椎关节囊壁滑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由于直接 减少了横突孔的横径(对椎动脉的影响较之矢状径更为重要),因而易波及椎动脉,可因局部的 刺激或压迫而引起该动脉的痉挛、折曲或狭窄;钩突骨质增生。在颈椎诸关节中钩椎关节是退 变最早的部位之一,因此骨质增生亦较多见。增生的骨刺除直接压迫侧面后方的脊神经外,椎动 脉亦易受

26、压,加之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的余地,从而构成其发病的病理 解剖主要特点之一;髓核脱出。由于椎体侧后方钩突的阻挡,椎间隙内的髓核不易从此处突出 压迫脊神经或椎动脉。但当它一旦穿破椎体后缘侧方之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 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波及椎动脉。4. 1. 3血管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血管动力学的异常。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除 因颈椎本身的退变因素外,血管亦出现老化,尤其是 50岁以上的病例,主要出现血管本身的弹 性回缩力减弱。当然,此种现象亦与颈椎的活动量大有关,尤其是旋转、前屈等均使椎动脉处于 被牵拉状态,从而也加速形成了血管退变及老化;动脉

27、硬化性改变。是前一种病理改变的结果, 即便是正常人, 50 岁以后,其全身动脉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硬化性改变,椎动脉亦不例外,其 程度与年龄成正比。如果于血管壁上再出现粥状斑(椎动脉为好发部位之一),则加速这一病变 的形成;血管变异。解剖材料表明椎动脉及椎静脉易出现变异,包括横突孔的分隔、矢状径及 横径的改变、血管数量的差异、两侧血管的不对称及口径大小不一等,其均与本病的发生及发展 有一定的关系。以上几种因素可同时出现,或以某一种为主。其中由于椎节不稳及局部创伤性反应所致者,易通 过局部制动等有效措施而使症状消除。而因增生的骨刺等机械因素引起者则多为持续性。如在同 一病例数种发病因素并存,当通过

28、治疗后其中属于可逆性因素已经消除,而症状随之消失或明显 减轻,则说明其他因素并非占主导地位,其预后多较佳。但如果采取各种疗法后症状并无明显缓 解时,则表明机械性致压物为本病病例发病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除外其他疾患基础上多需手术 疗法。4. 2 临床特点 主要为椎基动脉供血不全症状,其次为椎动脉周壁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刺激 后所引起的交感神经症状,颈部症状则较轻。4. 2. 1 椎基动脉供血不全症状 椎动脉分为四段,其中任何一段病变引起缺血时,均可出现 相类同症状,主要有以下特点:偏头痛。为多发症状,约80%以上,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 诱发,以颞部为重,多呈跳痛或刺痛状。一般均为单侧,有定位意义

29、;迷路症状。亦较多发, 主要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症状。其发生率约为 80%,主要由于内耳动脉供血不全所 致;前庭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约占70%左右,其发生、发展及加剧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 接关系,须与美尼尔病鉴别;记忆力减退。约60%的病例出现此种现象,往往在椎动脉减压 手术刚结束,患者即诉头脑清楚许多”。视力障碍。约有40%的病例出现视力减退、视力模 糊、复视、纪视及短暂的失明等,这主要是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第 3、4、6、颅神经核及内 侧束缺血所致;精神症状。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约占40%左右,其中以抑郁者较多; 发音障碍。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嘶哑及口唇麻木感等,严惩乾

30、可出现发音困难,甚至 影响吞咽,主要是由于延髓缺血及颅神经受累所致,须与高位侧索硬化症患者相鉴别;猝倒。 系椎动脉痉挛引起锥体交叉处突然缺血所致,多系突然发作,并有一定规律性,约占 20%左右。 即当患者在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突感头昏、头痛,病人立即抱头,双下肢似失控状发软无力, 随即倒地,发作前多无任何征兆,在发作过程中因无意识障碍,跌倒后可自行爬起。422 自主神经症状 由于椎动脉周围附有大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因此当椎动脉受累时必 然波及此处的交感神经而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失调,临床上以胃肠、心血管及呼吸症状为多。 个别病例可出现Horner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重及眼球内陷等。4

31、23 颈椎病的一般症状 如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等。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或脊神经 根时,则出现相应症状。4. 3影像学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X线上除可发现颈型颈椎病特征外,还可发现钩 椎增生及椎间孔狭小及椎骨畸形等异常所见,同时胸有成竹留意有无其它异常:颅底与第一颈椎 之间,第 1、 2 颈椎之间有无不稳,有无颅底凹陷症(椎动脉第 3 节可被累及),以上各项对鉴 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须仔细观察;MR成像对判定脊髓状态及两侧横突孔有无变异,是否对称, 内径有无差异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椎动脉MR成像(MRA)对椎动脉的判定既安全又具有诊 断价值,然其清晰度较DSA为差;DSA为通过股动脉穿

32、刺与插入导管,注入少量造影剂,以 数字减影技术获得清晰椎动脉图像。不仅对诊断,且对手术部位的确定至关重要。4. 4诊断标准有上面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征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X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一般均有较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除外 眼源性和耳源眩晕;除外椎动脉第1段(进入颈6横突孔之前的椎动脉)受压引起的基底动 脉供血不全;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本病的确诊,尤其是是术前定位,须根据MRA、 DSA或椎动脉造影来判定。4. 5 治疗原则4. 5. 1 非手术疗法 为本型的基本疗法, 90%以上病例均可获得疗效,尤其是因颈椎不稳所致 者,大多可痊愈而不留

33、后遗症。4. 5. 2手术指征:有明显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次以上者;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 效,且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经血管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或MRA证实者。4. 6 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尢以因椎节不稳所致者,症状严重经手术治疗之病例预后亦多 满意。5. 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该型又称吞咽困难型颈椎病,临床上相对少见,但亦应引起注意,以防 漏诊或误诊。5. 1 发病机制:主要由于椎间盘退变、继发前纵韧带及骨膜下撕裂、出血、机化、钙化及骨刺 形成。由于椎体前方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富于弹性的食管,其缓冲间隙较大,一般不致出现症状, 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易引起:骨刺过大。如骨刺过大,并超过椎体

34、前间隙及食管本身所承受 的缓冲与代偿能力时,则可出现食管受压症状;骨刺生成较快。如因外伤等因素致使椎体前缘 骨刺迅速形成,其长度虽较小,但由于该处较组织来不及适应与代偿致使局部平衡失调而出现症 状;食管异常。临床上遇到有的骨刺仅长4-7mm亦表现吞咽障碍症状的病例,这主要由于食 管本身可能有炎症存在,也可能与食管的活动度及局部反应程度等有直接关系;解剖特点。症 状出现与否及出现早晚,与食管节段有密切关系。在环状软骨(相当第六颈椎处)与隔膜部的食 管较为固定,因此较小的骨刺即可引起症状。5. 2 临床特点521 吞咽障碍 早期主要为吞服硬质食物进有困难感及食后胸骨后的异常感(烧灼、刺痛), 渐而

35、影响软食与流质饮食。按其吞咽障碍程度不同分为三度轻度:为早期症状,表现为仰颈时 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中度:指可吞服软食或流质者,较多见,且来就诊者较多;重度: 仅可进水,汤者,比较少见。523 其它颈椎病症状 单纯此型者少见,约 80%病例尚伴有脊髓或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症 状。因此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其他症状。5. 3影像学改变X线检查。显示椎体前缘有骨刺形成,典型者呈鸟嘴状,其好发部位以颈5、 6最多,次为颈6、7及颈4、5,约50%病例其食管受压范围达2个椎间隙;钡餐检查。在 钡餐吞服透视下,可清晰显示食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食管的狭窄程度除与骨赘大小成正比外, 且与颈椎体位有关,

36、即屈颈时钡剂易通过,反之不易通过;MR及CT检查。均可显示椎节局 部的病理改变,包括椎节前后骨质增生情况及对食管的影响。5. 4诊断标准吞咽困难。早期惧怕吞咽较干燥的食物,以屈颈为重;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及钡餐检查,均可显示椎节前方有骨赘形成,并压迫食管引起痉挛与狭窄,必要时可行MR等 检查;排除其它疾患。如食道癌、贲门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癔病和食管憩室等疾患,必要 时可采用MR或纤维食管镜检查。5. 5治疗原则以保守疗为主。包括颈部制动,控制饮食,避免各种较大的食物及各种对症 疗法。有低热怀疑食管周围炎者,可给予广谱抗生素;伴有它型颈椎病需手术治疗者。可在术 中将椎间隙前方骨赘一并切除;

37、单纯型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手术切除,但对老年患者 施术应注意全身状况及术后处理,有文献报道在骨刺切除术后第 3 日,咽喉处分泌物排出困难, 引起窒息并继发纤维颤动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5. 6 预后 单纯型预后较好。6. 混合型颈椎病 指有 2 型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人身上即为混合型。6. 1 本型特点6. 1. 1 各原发型组合不同,症状与体征不同。此型症状复杂,故诊断较难,在鉴别诊断上须 注意。治疗时需全面考虑,抓住主要因素,防止顾此失彼,尤其注意此型病人年龄多偏大,全身 状态欠佳,本型预较单一型者为差。6. 1. 2各种组合的发生率:颈型+根型者最为多见,约占本型的48%左右;颈型+椎

38、动脉 型较前者为次,约占25%;颈型+根型+椎动脉型约占12%左右;根型+脊髓型约占6%; 脊髓型+椎动脉型者约占4%;脊髓型+食管型者约占2%左右其他类型组合约占3%。6. 1. 3 年龄结构 以年青组与老年组多见,前者因颈椎椎节不稳,以致在引起颈椎局部刺激与 压力同时,相邻的钩椎关节亦出现不稳,使脊神经根和椎动脉遭受激惹而同时出现二组或三组症 状,老年组则主要由于椎节局部广泛增生,使多处组织受侵犯所致。6. 1. 4 诊断复杂 此型不仅诊断较为复杂,需与多种疾患鉴别,就是各型之间,亦需从病理上 搞清前后次序,主次有分,这样方可减轻治疗上的复杂性,按轻重缓急依序处理。6. 2治疗要点按发病机

39、制治疗。在混合型诸型可能是一种病因引起的多型症状,也可是一 种病因引起一型,前者代表是:椎节不稳,视机体的状态不同可以同时引起颈型、根型与椎动脉 型,在治疗上只要恢复椎节稳定就可以了;后一种情况就多了,例如椎体后缘骨刺引起脊髓型, 小关节增生引起根型,椎体前方骨刺出现食道压迫型等。这样,在治疗上能够主次兼顾最好,不 可能是则应按轻重缓急依序处理;对手术持慎重态度。除了椎节不稳所引起二型以上混合型病 例在治疗上较明确、简单外,其它因素所致才病理改变错综复杂,且病程大多较久,因之在选择 手术治疗时,应特别小心,需对其病情有全面考虑和认识并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注意年 龄特点。分别对待,年青病例在治疗上较为简单,收效亦快,而年迈者,除病程长,骨质增生广 泛和病理改变复杂外,其全身状态大多欠佳,尤其是心肺较差者,需注意检查,全面考虑方可。长沙恒生年轮骨科医院又名长沙恒生手外科医院(湖南省红十字骨伤科医院)是湖南省目前规模最大 专业能力最强的以手外科、骨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医院地址:长沙市香樟路民政学院西 100 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