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物质循环、消化与吸收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9880566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2.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内环境与稳态、物质循环、消化与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环境与稳态、物质循环、消化与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环境与稳态、物质循环、消化与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内环境与稳态、物质循环、消化与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环境与稳态、物质循环、消化与吸收(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物体的功能活动二、动物体的功能活动(一)内环境及稳态(二)消化和吸收 (三)物质循环【知识网络结构及知识点归纳】厂消o收锄瞻收营养与健康硒渤才涯环颓的结构和功乾 呼吸商的结内和功能 泌尿商的结内和功能七血浆pH的平衡仄臆态的调节.nW媛调节冰盐平衡调节L晦醐机体霍【重点、难点、拓展知识解析】一、本部分知识的中心问题内稳态对于多细胞高等动物和人来说,组成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和单细胞生物 的生存环境有何相同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从下面的图解中,同学 们可以体会到组成内环境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同时体会细胞和内环境的关系一一内环 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

2、环境。细胞的正常的代谢活动要求内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想一想,我们可以生活在温 度跨度为几十度的外界环境中,但我们的细胞呢?只能生活在我们的正常体温的范围内;你还记 得我们讲过的血浆中的pH是如何通过H2CO3/NaHCO3的调节维持相对恒定的吗?下列图解表 示内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含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福化吸眩营养运输中间代谢康物运输排泄外界一T胃肠一T血液外界一-肺一-血液外呼吸 Ch运输,血液T肾、皮肤T外界血液一-*肺一-外界内呼吸CCh运输外呼吸(吸入02)(呼出C02)从上面的图解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细胞是生命的单位,新陈代谢的实质是细胞内发生的一 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生物体

3、整体表现出来的功能活动,如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等系统直接 参与维持内稳态,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的生命活动;神经-内分泌是内稳态的调节体系。各个系统 是如何通过其具体的代谢活动维持内稳态呢?这就是本部分研究的中心线索。细胞内的物质和能 量代谢在前面已讲述,在这里不再赘述。二、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淀粉A蛋白质 蛋白酶 A 多肽蝗酸脂肪 尝.臬:史一脂肪微滴.暨*曾A甘淅口脂舫酸A胆囊需要注意的问题:(i)三大类营养物质的物质变化环节(产物);消化酶作用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胃蛋白酶的适宜的PH)三、营养物质收吸的途径和方式吸收是指包括水和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

4、巴(内环境) 的过程,营养物质进出上皮细胞的方式可以总结如下,此处为物质进出细胞知识的具体应用实例。主要吸收方式吸收途径 感胞出胞:水:无机盐辑蜀-oltwu 割 set肪酸肺容睡生素自由雌域俘施拉)斑se管摘(0旨诙帽水腰生素协助扩散 项不窗掌握)管四、循环一物质运输体循环和肺循环左心室T主动脉T动脉T 血管T 静脉T 上、TJ空静脉据诚绷0年威 将Q f !废协SI场心肌诳理管 或房冠中肺 左心房月礴脉 脯迥至缅1管一月橱脉右心室循oU t SII淋巴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通过淋巴循环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渗透 平衡;回收组织液中蛋白质;淋巴液比血液含有更多的脂肪,将其运输至血

5、液。心脏一-*毛细血管-一-*组织间隙一- 毛细淋巴管|#左锁骨下静脉-胸导管将上腔静脉各级淋巴管JZ右锁骨下静脉-右淋巴导管淋巴循环又是躯体免疫系统,淋巴液缓慢流过淋巴结时,病原体和其他物质被白细胞吞噬。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应该作为重点复习和理解的内容,从而能够理解循环系统是如何参与维持内稳态的。*五、维生素维生素是一类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须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常从食物中获得。在生物体 内含量很少,正常人每天是食物量约重600克,其中维生素的含量不到1克。这极微小的量对人 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须的,人工合成的维生素和天然产品具有相同生物学价值。人体不能合成维 生素,需要从食物中供给。维生素可

6、分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 (C和B族)。维生素A (抗干眼醇)化学性质:又称视黄醇。一种溶于油脂而不溶于水的、淡黄色的不饱和醇。生理作用:和暗视觉有关。维生素A是形成视黄醛的原料。视黄醛和蛋白质结合成视紫质。 视紫质在光下分解,在暗中形成。视紫质决定暗视觉。缺乏症状:上皮组织干燥,抗病能力降低,夜盲症。患者从明亮处进入暗处,常需要较多的 时间才能看清物体。补充途径: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特别是鱼肝油中含量及其丰富。黄色蔬菜中 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易被氧化而被破坏,因儿在 贮存和烹煮中会受到很大损失。维生素D化学性质:一

7、种脂溶性维生素。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生理作用:促进小肠对Ca和P的吸收,促进骨骼发育。缺乏症状:缺乏时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骨质软化症。骨软化症,佝偻病。补充途径:肝、奶、蛋中都含有维生素D3,鱼肝油维生素D3尤其丰富。人和动物皮肤中 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3。如充分晒太阳,人体就无须从食物中补充 维生素D3,婴儿的面颊每天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既可满足需要。维生素D2是用紫外线照射酵母及其他的真菌固醇所产生的商品。维生素B1化学性质:又称硫胺素。水溶性色素。生理作用:在生物体内的活性形式是焦磷酸硫胺素,是许多重要酶的辅酶,如a酮酸脱羧作 用(如丙酮酸脱

8、羧反应)的辅酶。在生物氧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 谢,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补充途径:瘦肉、豆类、坚果类和谷类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人类的维生素B1主要来自食物。 因此,粮食不宜不适宜加工过细,也不适宜淘洗过分。对热不稳定,加热中有相当大的破坏。缺乏症状:患脚气病,或多发性神经炎。维生素B2化学性质:又称核黄素。一种水熔性橙黄色荧光色素。在光照下可迅速被破坏。生理作用:是两种氧化还原酶的辅基(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吟二核苷酸FAD)。含有两种辅基的酶称为黄素酶,是呼吸链的组分。补充途径:乳、肝、蛋、肉和黄色蔬菜。世界多数地区普遍存在人类维生素B2缺乏症。孕 妇和成

9、长中的儿童、以及从事体力劳动者更易患此症。缺乏症状:口角炎、舌炎和唇炎,但并不威胁生命维生素C化学性质:又称抗坏血酸。水溶性色素。生理作用: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增进抵抗力。缺乏症状:坏血病。毛细血管脆弱,皮肤上出现小血斑,牙龈发炎出血,牙齿动摇。补充途径: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动物组织中很少。柑橘类水果、番茄、菠萝、枣、白菜和绿 色蔬菜是最好的来源。食物中的维生素C在烹调、储藏和制造过程中可大量损失。维生素E化学性质:又称(生育酚)脂溶性色素,已知有8种。生理作用:保护细胞膜的脂质免受氧的破坏性攻击缺乏症状:大鼠和其他动物缺乏时不育。(需补充新内容)补充途径:存在于植物油中,特别是麦

10、胚油含量多。维生素B12化学性质:又称氤钻胺素,水溶性,暗红色结晶。生理作用:是几种异构酶的辅酶。缺乏症状:患恶性贫血。补充途径:只有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B12。动植物都不能合成。但肝、鱼、肉、蛋等动物 性食品中含量丰富。肠道细菌的合成可满足需要,所以一般不缺乏。小肠吸收维生素B12需要 正常胃液中的一种“内在因子”如因遗传性缺少内在因子或胃切除则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K化学性质:脂溶性。有K1和K2两种形式。生理作用:和凝血酶原分子的合成有关缺乏症状:发生凝血障碍。补充途径:高等植物含量丰富,肠道细菌也能合成,因此人类缺乏维生素K的情况少见。维生素PP化学性质:包括水溶性烟酸和烟酰胺两

11、种物质。其中烟酰胺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烟酸可在体 内转化为烟酰胺。生理作用:含有烟酰胺的NAD+和NADP+是体内许多重要的脱氢酶的辅酶。也是呼吸链的 成员。缺乏症状:赖皮病(糙皮病),该病症状是皮炎、痴呆和腹泻,严重者可致死。补充途径:许多动物包括人类可从不同程度上从色氨酸合成维生素PP。瘦肉、坚果类和鱼 是最好的来源,奶和蛋中含量少。以谷物为主食而缺少肉和鱼的贫困地区缺乏很流行。以上各类维生素中,同学们重点了解维生素A、B1、B2、C、D。【例题解析】1、在下列图式中,正确表示了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fII A血藜=臣只液c淋巴 B血亲-液淋巴c血浆QMR液=淋巳D血组织液=淋

12、巴个I巾|解析本题考察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答案为A2、有关内环境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多细胞动物的每一个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人体表皮细胞需要的氧直接来自于空气解析答案为D,人体表皮细胞需要的氧直接来自于内环境,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3、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维持内环境 的稳定状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B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C血浆运输养料和废物D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解析答案为D,食物残渣存在于消化道内,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为排遗过程。4、当人体肝

13、脏有炎症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A豆腐 B米饭 C瘦肉 D肥肉解析当人体肝脏有炎症时,影响肝脏分泌胆汁,阻碍了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所以,影响了 含脂肪多的肥肉的消化。豆腐和瘦肉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米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答案为D5、引起水肿的原因,不包括:A 长期营养不良的人,或肾病患者,血浆蛋白质降低B 发生炎症或花粉过敏等反应时,毛细血管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丝虫病患者,淋巴管由于病变而阻塞,淋巴循环受阻D 毛细淋巴管通透性大,组织液中的细菌、异物可进入淋巴液解析答案为D.*组织液循环与水肿组织液不断生成和不断回流到毛细血管中,构成动态平衡。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组织液生成过 多或组

14、织液回流障碍,则破坏动态平衡,以至组织、细胞间隙中过多液体潴留,使组织发生水肿。(1) 毛细血管压增高或通透性增加可以引起组织液增多而形成水肿,例如发生炎症或过敏反 应时,小动脉扩张,由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量增大,使毛细血管压增高,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2) 淋巴回流障碍,如丝虫病患者,淋巴管由于病变而阻塞,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积聚, 出现局部水肿。(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例如某些肾脏疾患,大量蛋白由尿液排出或营养障碍,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下降,出现水肿。(血浆渗透压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低分子物质如无机 离子、尿素、葡萄糖等形成,称为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由

15、血浆蛋白这类高分子物质所组成, 称为胶体渗透压。因为血浆中低分子物质的颗粒非常多,故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晶体物质,但由 于晶体物质自由通过毛细血管,故血浆渗透压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无显著影响,但其改变会影响 水分进出细胞(膜具选择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很小,但在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 过毛细血管壁,而且血浆中蛋白质浓度比组织液高很多,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一种促使组织液 水分进入血管的主要力量。)6、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A多种氨基酸 B多种多肽和氨基酸C CO2、H2O和尿素 D 多种氨基酸、CO2、H2O和尿素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区分消化和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区别,在蛋白酶和

16、肽酶的作用下, 蛋白质最后被水解为氨基酸,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代谢终产物为CO2、H2O和尿素。答案为A7、下列物质口服后,将失去原有的作用的是:A胰岛素B葡萄糖C维生素D胃蛋白酶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经消化后,会被水解为氨基酸,因而失效。胃蛋 白酶本身作为消化酶,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受口腔中的PH影响不大,而在胃中可以起作用。 答案为A8、关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指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B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C大肠能吸收大量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D 水和胆固醇是通过渗透作用和扩散作用被吸收的解析答案为C,大肠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

17、盐和维生素。大肠中的维生素主要是大肠中和 人共生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合成的。9、下列循环路线,血液不能回到右心房的是:A冠状循环B肺循环C淋巴循环D体循环解析答案为B。冠状循环可以看作是体循环的一个分支。10、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有:含氧多的动脉血、 含营养多的静脉血、含代谢废物少的静脉血和含O2少、代谢废物多 的静脉血。上述变化发生的血管起始端依次是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网的静脉端 肺泡毛细血管网的 静脉端 小肠毛细血管网的静脉端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的 静脉端ABCD解析本题综合考察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答案为D11、下图为正常人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1-4表示心脏各腔,英文字母是指血管的符号。试 回答:含CO2量最多的血液所流经的血管(符号)是和。 血管F内的血液比血管E内的血液含O2,含CO2,含其他 代谢废物。 饭后血管G内的血液一般比血管S内的血液中的血糖含量清晨空腹时,血管内血液的葡萄糖含量的正常值约为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叫做冠状循环,其动脉从主动脉基部两侧出发,最后汇集成静脉,通入 图中(填号码)。一滴血液如果从左心室出发,循环一次,能得到最好的净化的途径是(用数字文字、符 号、箭头表示)解析本题综合考察了循环、消化、呼吸和排泄系统的功能,答案为:G,H 少,多,少 少 0.1%1 4-Ef 肾脏fFGf 1-3-肺一2-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