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下册教材教案(教育精品)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858105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教案(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教案(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教案(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教案(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下册教材教案(教育精品)(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关体验教学的分析关红霞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的内容,下面我就以三年级教材为例作以简单分析:三年级(上册):除法单元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由此,让学生充分体验后教师再介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并让学生对“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算法。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

2、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肯定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会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这样在把剩下的12个羽毛球继续平均分这个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他们会充分理解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是1个“十”,可以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第9页例题着重解决商的个位上是0的问题。例题的素材仍然是积极引发学生动手分一分,通过操作使他们体会商是20,不是2。然后通过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认数单元教材首先出示一幅体育馆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一万”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数,教学时利用这个

3、情境能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万是比较大的数,同时激起一万有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疑问,引起学生继续认数的愿望。接着教材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为起点,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让学生直观体会一万的含义。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添上万位并凸现数位顺序,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千是一万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千克和克单元第2932页,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种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

4、单位千克,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等活动,丰富他们对1千克大约有多重的体验。第3335页,教材意在让学生认识克,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我们可以从学生常见的一些物品中,寻找一些以“克”为单位的小包物品作为教具或学具。教学时,给学生充分提供看、称、数、掂等活动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1克有多重。接着让学生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他们发现1千克=1000克。 第38页称一称可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

5、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这一段教学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验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我们要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并引导他们理解教材中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 24时记时法单元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认识24时计时法,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由于时间的概念较为抽象,教材在编排时,力求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时间。第4951页,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

6、、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等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最近所看的电视节目,结合教材中的节目预报,抓住“怎么会有14:00呢?”这一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昼夜有多少小时,来发现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基本规律。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我们教学时应事先准备好如49页中间的三个钟面和线条,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

7、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接着利用线条上的024时教学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第5355页,简单的时间计算。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六一剧场”从14:00开始到16:00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并不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并交流思考过程,让他们把看着钟面直观思考与列算式计算结合起来。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金色的童年”从8:10开始到8:40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这是学生想回答而又有困难的问题。我们可利用教材中的线段图引导他们思考: 在线段图上表示时间。线段的起端表示8时,终端表示9时,把整条线段平均分成6小段,

8、每小段表示10分钟。线段上的各个点从左往右依次表示8:00、8:10、8:209:00。 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在8:10到8:40之间印上红色色块,表示从8:10到8:40的经过时间,也就是“金色的童年”的播放时间。 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的时间。 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本单元编排内容更适于进行体验教学。第5860页,本部分编排意图旨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第58页例题从操作的材料(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几张),操作的方法(折、量、比),操作的目的(看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三个方面给学生十分具体的指导,并用四张照片示范操作活动,教学时应让他们在充分操作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第5

9、9页继续引导学生在交流操作中获得的知识,让他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使他们能反思两种图形的特点,对边与角的数量、相互关系有更深的体验。“想想做做”再引导他们用多种方法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用钉子板上围、三角尺拼、用纸折剪等,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图形的特点。第6162页,教材通过生活中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领会周长的意义。第一实例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在具体、直观的情境里,指出“池口边线的长”是池口的周长。让学生初步体会周长是一周的长度,是线的长度。第二实例用绳子沿树叶的边围一周,量出一周的长。使学生在围的时候进一步体会“一周”,在量的时候加强“周长是长度,可以度量”的认识,先围再量还有“化曲为直”的

10、思想。再从“试一试”起,让学生先解决什么是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周长,理解它的周长是三条边或四条边的长度和,再思考怎样得到周长,以及测量和计算的方法。从而加强对周长的理解,完善周长的概念。“想想做做”引导学生通过指、描、量、算等学习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 第6365页,周长的计算。教材联系熟悉的篮球场,提出求它的周长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思考“怎样求它的周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学生计算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每个算式都依据了周长的意义。所以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算法,从“萝卜”的算式到“蘑菇”的算式,再到“番茄”、“

11、辣椒”的的算式 ,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辣椒”的方法。鼓励学生使用“番茄”或“辣椒”的方法。“试一试”教学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学生有正方形周长的概念,了解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以及求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完全能够通过推理得到正方形的周长算法。“想想做做”减少单纯的列式计算练习。突出先度量长、宽或边长,再计算周长;注意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拼图形求周长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单元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材编排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经验。 第86页的例题,教师和女孩都观察图书柜。教师能同时看到正、侧、上3个面,女孩只看到正、侧2个面。这些事实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

12、,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第87页第3题,可以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文具盒,感受最少看到1个面,最多看到3个面。体会在哪里能看到3个面、哪里只看到2个面,尤其是只能看到1个面的观察位置和方法。第87页第4题 ,首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观察经验,理解从正面看,就是只看正方体的正面,要站在它的前面观察;从侧面看,就是只看到它的侧面,可以站在正方体的右边观察;从上面看,要站在正方体的前面,低头观察。 再让学生从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初步体验平面图形能用来表示看到的形状。第5题,教学时准备两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这个

13、长方体,进一步体验如何观察、怎样表示观察的结果。 第88页,教材编排观察几何体,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目的是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准备学具,每名学生都用正方体照教科书图画里的样子,摆出几何体进行观察,绝不能观察教科书里的实物图替代观察几何体。第二,要让学生在正确的位置上观察,鼓励他们站在几何体的右边观察侧面。第三,要组织学生说出从正、侧、上面看到的形状,或画草图表示。统计与可能性单元第90页、92页例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学习有关的统计内容。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还是可能性有大、有小,都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道例题编排了

14、相似的教学活动结构。例题从安排摸球活动切入,对活动器材、摸球规则、摸球次数都作了规定。活动器材是根据需要设计的,第90页例题教学等可能性,口袋里两种颜色球的只数相同。第92页例题教学可能性不相等,口袋里黄球只数比红球多。教学时依例题要求:摸球要在随机状态下进行,摸球的人蒙住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球的颜色、不能对摸的球有人为的选择。每次在口袋里摸1个球,观察颜色后仍放回。要把口袋抖几抖,使里面的球自然状态地分布。教学可能性相等,摸球次数多,才能说明问题。因此第90页例题安排摸40次,第92页例题只安排摸10次。另外摸球前让学生先估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少一些。 摸到红球

15、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或者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还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引导他们体验可能性。认识分数单元第98页例题创设平均分物体的情境。从分的结果能用整数表示,到不能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是适应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教学几分之一,以为重点。首先让学生在平均分蛋糕的情境中体验的产生,接着联系平均分蛋糕的实物图,讲述 的含义,突出“平均分成2份里的1份”,教学分数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表示它的,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对折,各个不同位置上涂色,能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再从带出其他几分之一,第99页例题先用一张圆纸片,表示它的,再用两张同样大的圆纸片

16、,分别表示它的和,引导学生从的意义联想和的意义,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体会其他几分之一的意义。第101页例题,让学生把正方形纸里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涂其中的一份,用表示。再指出:涂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也是分数。让学生初步感受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分数, 这样,再让学生继续体会涂其中的2份,是这张纸的,涂其中的4份,是这张纸的,和也是分数。 第105页例题,意在让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 可以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和,这样使他们能够感受一共涂了多少,红色比绿色多涂多少,由此引出分数的加、减计算,体会和为什么是、差为什么是。 三年级(下册): 年、月、日单元第1718页,教材意在让学

17、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我们可以以2005年年历为学具,依次组织以下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一是在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学会看年历卡。二是观察年历,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三是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在一张表格里,初步了解每个月有几天,看到多数月有31天,少数月有30天,个别月是28天。引发把月份按天数分类的愿望。四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安排三项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记忆。第一项是把第17页的表格里的大月涂黄色,小月涂蓝色,用色差帮助学生发现大月与小月基本上是间隔的,但有两处并不

18、这样,一处是一月与三月这两个大月之间的二月不是30天;另一处是七月与八月,它们是连续的两个大月。第二项活动是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一年里的各个月的天数,并交流记忆的方法。第三项活动是用拳头帮助记忆。最后让学生计算2005年全年的天数,既可以让他们牢固记住每个月的天数,有可以让他们记忆1年有多少天。 第19页,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接受平年与闰年的知识。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2004年和2005年2月的月历,发现这两年的2月的天数不同,并产生疑问。在此基础上接受平年与闰年的知识。再让学生观察19972008连续12年的2月的月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1个闰年,还有三个平年,并对此产生

19、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把公历年份除以4。最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页的底注,了解对整百年是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平移和旋转单元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设计了“观察”“判断”“寻找”“表示”四个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例题里两组物体运动的图片,体会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第二是让学生凭借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感知,继续观察其它物体的运动,丰富感性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了九个物体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这既可以让他们体会平移、旋转是常见的运动,又加强了他们对平移、旋转运动的体验。第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

20、,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平移、旋转现象。检察他们是否正确体验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第四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这是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概括。第24页第二道例题及“试一试”的编排意图有两点: 一是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二是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例题的重点是观察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教学时应就“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是怎样看出来的,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到观察的方法。如可以看小房图屋顶尖那一个点,可以看小房图的某一条边学生观察小房图平移的格数,各人选择了各自的着眼点。虽然这些着眼点各不相同,但结论都一样,即小房图平移了6格。通过交流,他们能看到小房图的所有点、所有面、

21、所有线都朝相同方向移动相同距离。这样,学生对平移的感受又深入了一步。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稍难一些,教材安排“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交流画的方法和思考。 美丽的花边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引导学生从平移的角度观察花边的构成,体会到每条花边都是由一个图案有规律地平移得到的,为制作花边打下基础。“画一画”用接着往下画的方法制作两条花边,一边画一边体会图形的平移。 乘法单元第28页例题,教材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1210的口算方法。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启发学生算12912;图中

22、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启发学生算1252 这时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112类推出1210120这种方法。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亲自探索、体验,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算法。第30页例题是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仍以订牛奶为题材,让学生列出算式2812。对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再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这时引导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观察物体单元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

23、、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例题十分清楚地要求: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所以教学时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和拼摆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借助实物和图形进行直观思考。观察时,不仅要学会根据被观察的物体选择相应的视图,也要学会根据被观察的物体想像相应的视图;拼摆时,不仅要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而且还应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并要认真组织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千米和吨单元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

24、位不够熟悉。因此,教材编排时先让学生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在引出千米和吨以后,需要知道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教材选择100米为生长点,既感知千米,又带出千米与米的进率。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个100米是多长,接受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 ,这样1千米=1000米就很自然地得出了。这部分教学应注意在课前带领学生在100米跑道上反复看看、走走。教材选择100千克为吨的生长点,让学生从1袋大米100千克,推算10袋大米1000千克,体会10袋大米的重,再

25、接受1000千克就是1吨,这样感知了吨,也带出了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让学生继续体会千米和吨。让他们联系自己学校里跑道一圈的米数,推算几圈是1千米;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是多少;一棵白菜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1桶水重10千克,多少桶水重1吨;2块砖重5千克,多少块砖重1吨。这些推算,通过40名小学生、1000棵白菜、100桶水、400块砖都重1吨等事实,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与1吨。 了解千米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过走100米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能

26、进一步加深他们对1千米的体验。 轴对称图形单元教材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第56页例题的编写线索是“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等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或上下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对称的。并由此联想生活中还有一些物体也具有这种对称特征。接着让学生把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画出来,并剪下这些图形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此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让他们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57页“试一试”意在让学生通过判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教材

27、里的图形不便于对折,课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四个与教材相同的图形,让他们对折体会后再下结论。 第57页例题让学生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通过制作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能完全重合。教学时可以先适当出示一些材料,如纸和剪刀、钉子板和线、水彩画颜料和白纸,通过材料给学生启发,打开创作的思路。在制作前要提醒学生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制作后提醒学生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把数学概念贯穿在制作活动的全过程中,达到加强体验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 第7477页,本部分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

28、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时可分以下三个层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第一层次让学生分别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比比哪一个面比较大,并告诉学生: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以此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面积的含义。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较两个面的面积谁大些、谁小些。进一步加强对面积的认识。在学生分别摸了课桌面和椅子面以后,要让他们说说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什么是椅子面的面积,然后比较这两个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意义。第三层次是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可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

29、成初步的面积概念。第7879页,教材编排意在让学生认识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这几个面积单位。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除了要让学生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外,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特别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较大,教材让学生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试试可以站多少个人。这项活动能帮助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米的大小。“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再次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再次加深学生对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的记忆。1平方分米让学生自己学,但仍应让学生

30、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在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时,又一次体会了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也注意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掌握。第82页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3个长方形,每次摆都在表格里填写长方形的长、宽、所用正方形个数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摆图形和填表记录,初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间接感受长、宽数量与面积的联系。第二道例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通过教材的图示可启发学生只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摆一排正方形,计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

31、“试一试”提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的问题,用“你是怎样想的”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空间,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摆,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摆。这样,学生中必定有一部分会利用前面两道例题中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沿着长摆6个,沿着宽摆3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统计单元第9293页例题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例题首先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游戏情境,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

32、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这时提示学生: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帮助学生把心思集中到平均数的学习上面。接着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这一步教学,使学生不仅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同时也在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再让学生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重温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一步教学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加强交流。在得出平均每人套中6个以后,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验证:如果吴燕拿出4个,史敏敏拿出1个,给刘晓娟添上2个、孙芸添上1个、沈明芳添上2个,她们每人套中的个数就相同了。这样的验证,不仅证明得数正确,而且是又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比出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既给问题确定的答案,又体会了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