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9839105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信阳毛尖茶文化的起源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 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 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 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 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 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 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 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 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 等于1903

2、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 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 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 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 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 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 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 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 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

3、到杭州西湖 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 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 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 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 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 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 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 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 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

4、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 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 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 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 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 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 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 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 美,品不在浙闽以下。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

5、带。 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 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 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 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 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 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 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 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 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 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 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 了红旗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 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 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 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 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 信阳毛尖茶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