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区域地质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19834042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云南区域地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区域地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区域地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云南区域地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区域地质(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 征作一概略介绍。云南区域地质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 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北西一一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一一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 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 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一一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一、东部地区即金沙江一一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

2、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 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 断裂一一格咱河 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一一师宗断裂。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一一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 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 段。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 (大)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 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 叙述。(一)前震旦纪地质出露于西南边缘

3、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 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 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一一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 于上部构造层次。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 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 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 199lMa (锆石UPb表面年龄) 及 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

4、元古界;后 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一一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 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 Ma左右, 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 Ma左右的吕梁(中条)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哀牢山东,元谋一一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苴林群、大红山群)主体为一套千枚 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细碧角斑岩)沉积岩系。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底巴都组、普登组)则为角闪岩相

5、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 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 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 明显强于以上地层,还有资料认为上覆老厂河组与底巴都组间可能存在不整合界面,因而一般 都将底巴都组与哀牢山群对比。剔除底巴都组、普登组后的“大红山群”和“苴林 群”,多数 研究者仍将之归人早元古代(晚期);然而,“大红山群”中已获得的10余个同位素年龄 (KAr、RbSr、UPb)数据,大多数集中在800 839 Ma区间,其余除一件为897 Ma外, 均小Ma,北部的“苴林群”也与此类同。这一事实至少说明,以发育“火红山群”和“苜林群” 为标志的优地槽带,是与其东侧的昆

6、阳群同时于晋宁运动褶皱回返,并共同构成扬子地台的褶 皱基底。昆阳群大面积出露于康滇地轴区,本文所列层序如下:大营盘坦板者,密部扶质根岩、甯砾岩-假整d+器汁江ig苜禾岩 控层石目云岩粹 宿.鹳头厂坦板岩夷泥债菠岩,中釜性培岩及火山醉肩岩.薄密蛆琏原白云者,薄启云岩-整 奋一 因民鲍 紫再茨钦笆损岩,廓岩夹砂质曰云岩莲摭但釐音一槌岩夹变质砂治,叠度省叛岩,大龙口组患山头垠黄草烤命整 舍次者、叠层石灰岩夹自云岩、椒岩,整含爽质砂岩、石英岩、椒岩-台程岩、千枚岩一昆阳群为一套冒地槽型类复理石一碳酸盐建造,属陆棚浅海一滨海、潮坪沉积,总厚逾 万米。从总体上看,其基本层位、岩性组合、同位素年龄值和所含微

7、古植物、叠层石等均大致 与我国北方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相当。但对上列层序,许多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是 将上、下亚群倒置,称为“倒层”观点。多年来为解决其地层年代和两亚群叠置关系问题,采 集了数1。件同位素年龄(KAr、RbSr、UPb)样品,所获数据多数集中在800余百万年区 间,代表其褶皱变质时期(晋宁运动)的年龄值。但于其顶部大营盘组(昆明地区曾称柳坝塘组) 中,获得了 1002、992、948、933Ma.等十分接近的一组数据,因其样品均无明显变质、变形和 蚀变等现象,基本可以代表其原岩年龄,亦即可以大致说明昆阳群的时代上限。另外,因民组中 火山熔岩、黑山头组上部火山岩中,前者有

8、锆石UPb谐和年龄1685 Ma和1676 Ma两个数据, 后者获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644 Ma。这似乎表明,所谓上亚群和下亚群,有可能基本形成 于一个年代区间内,同是发育于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之上,又同为晋宁运动终结其沉积历史。晋宁运动(850_900 Ma)导致昆阳群全面褶皱,同时发生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从而 构成扬子地台的上层褶皱基底,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其变质程度甚低,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 局部可能受后期热流变质作用叠加而可达高绿片岩相。前震旦纪的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均较发育。喷出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吕梁期者即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 岩等。其变质程度

9、较深,已无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可寻;据岩石化学资料,仅可大致判定其属亚 碱性岩系。大红山群中,火山岩主要产出于中部的红山组和曼岗河组,保留有大量火山岩变余结 构构造,为一套细碧岩一一角斑岩系。昆阳群“下亚 群”的火山岩见于黑山头组上部(富良棚 段),于易门老乌山一带较为发育,向北、南、东方向即减薄以致尖灭。主要为基、中基性火山 碎屑岩。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与大陆拉斑玄武岩接近。昆阳群“上亚群”中的火山 岩,主要产出于因民组和鹅头厂组,以玄武岩类为主,次有安山岩、石英正长斑岩等,另有较多 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类。玄武岩类一般属于拉斑系列、亚碱性岩系;火山碎屑岩类多富钠质,属 于角斑质岩类。总观大

10、红山群(苴林群)、昆阳群“上亚群”、昆阳群“下亚群”,从地理位置上看,乃 由西至东排布,即由扬子地台边缘活动带至内部陆缘较稳定区过渡;火山岩由甚发育到不发育; 岩石类型由典型的细碧角斑岩类至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演变。侵入岩包括基性一超基性岩和酸性岩,另有少量中性岩。吕梁期以花岗岩为主,布于哀牢山东南端,与哀牢山群呈侵入接触。岩石常具片麻状构 造,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是与吕梁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相关的后期深熔 作用产物。最近获得同位素(锆石UPb)年龄1339.8220. 2 Ma和1570. 7 Ma两个数值(云 南区调队,1989,1990)。北部永仁地区的大田石英闪长岩体,据四

11、川省资料,侵入于早元古一一晚太古代康定, 群,亦归属吕梁期。主要为混染石英闪长岩,次为斜长花岗岩,具片麻状构 造。岩石化学成分 显示为极弱一一弱碱性中酸性岩类,显“I”型花岗岩特征,是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演化早期阶 段产物。晋宁期超基性一一基性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东川、罗茨、易门至峨山、石屏一带,似与 罗茨一一易门等断裂带早期活动有关。一般均为规模不大的岩株、岩床、岩脉产出,以辉绿辉 长岩、辉绿岩为主。峨山玉河寨岩体,经最近研究(云南区调队,1990),为一小型超基性一一 基性环状复式岩体。由外向内为橄榄辉绿辉长岩、含长辉石岩、含磁铁辉石岩,是多次脉动侵位 产物。其m/f比值仅为0.4-0. 6,

12、属贫镁的铁质基性一超基性岩。稀土配分型式为轻稀土 轻度密集型。是扬子地台上一个较为典型的早期阿拉斯加型岩体。晋宁期花岗岩集中沿绿汁江断裂带两侧作近南北向分布,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 主,构成云南最早的含锡花岗岩带。其侵入层位为苴林群、昆阳群,并多处见震旦系沉积覆盖 于其上;较多的同位素年龄值均集中于783860 Ma区间,故其时代属晋宁期无疑。据研究,岩 带内早期岩体-晚期岩体,岩石类型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 长花岗岩、二云 正长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演化;岩石化学成分 向酸、碱度均增高方向演化;与此同时,成矿元素Sn、W等亦增高。按岩石

13、化学参数 铝指数(A1203 / CaO+K20+Na20)判别,均属S型花岗岩。它们的形成估计与晋宁期扬子板块向西仰冲有关。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出露于中越交境地区红河东侧的变质岩系一一瑶山群,因其紧邻哀 牢山群、又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变质程度,通常都将之与哀牢山群对比。但最 近对区域地球化 学资料研究后发现,二者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差别甚大,由此推断其原岩当属不同的物源区 或不同时期的沉积;并据元素含量变化特点与全球地壳演化趋势分析,瑶山群的沉积时期应晚 于哀牢山群(云南区调队,1990)。若如此,瑶山群是否并非哀牢山群而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 结晶基底?(二)震旦纪至二叠纪地质这是整个东部地区

14、沉积岩发育的全盛时期,而岩浆活动相对最弱,变质作用仅局部出现。各地沉积建造基本特点见表I 一 1-1所示。表中可见:(1)滇中和滇东,即扬子准地台范 围,均为稳定型的盖层沉积。滇中的康滇地轴区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沉 积盆地布于其东西两侧。 地层发育齐全,但间断频繁。澄江运动是本区的一次重要运动,它使地台基底最终固结;其后的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运动虽有表现,但均较微弱。华力西晚期,沿小江、普渡河、程海等 断裂带,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与之同源,有较多的基性侵入活动和局部(如元谋地区)的铁质 超基性岩环状和“层状”侵人体。构造格架以平行的、近乎等间距排布的南北向断裂十分令人注 目;东部地区北东一一

15、北北东向构造亦甚清晰,它们常具较大的规模和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古 生代沉积过程中多有同生活动以致沿之发育若干次级盆地(盆中盆),并对沉积和沉积改造型矿产 的形成、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宁蒗一一丽江一一大理地区,是地台西部的边缘坳陷 区,沉积特点除与滇中、滇东地区基本相似外,部分时代,如泥盆纪发育较多硅质岩,二叠纪火 山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始于早二叠世、结束于晚二叠世晚期)且具海相喷发特征,从而显示其 具较强的活动性。大理海东地区,有较多的铁质基性一一超基性侵入体分布,构成又一个环状超 基性侵入岩区。(3)中甸地区,石鼓群变质岩系原岩可能主要属于中一一晚元古代,与川西稻城 东义附近出露的恰斯

16、群大致相当。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沉积,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变质程度已 达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下古生界缺失较多,以稳定型至过渡型碳酸盐岩及浅海相碎屑岩为 主。上古生界,东部总属稳定型碳酸盐岩建造,与扬子地台基本一致;西部、特别是金沙江断 裂沿线,则显示较强的活动性,(基性)火山岩发育于自下泥盆统至上二叠统各个层位。本区古 生界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具轻微变质现象,可达低绿片岩相变质程度。根据二叠系与上覆下三叠 统之间一般为 平行不整合一一角度不整合关系,表明华力西运动表现较为强烈。(4)滇东南地区, 屏边群中上部的含砾板岩,具冰筏落石特点,据之可大致与震旦系对比,但沉 积环境已属盆地 相。寒武一一奥

17、陶纪可能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从北、西向南、东,沉积盆地从滨海向浅海陆棚以 至次深海过渡;岩石一般具轻微变质,且有向南、东方向变质加深趋势。加里东运动全区均有 表现,早期表现为隆升作用,使志留系全面缺失;晚期不仅具有一定的褶皱造山性质,而且,马 关一带与构造穹窿和热流变质作用相伴的“顺层状”混合花岗岩,可能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 (已有Rb_. Sr全岩等时线年龄470. 25 Ma和390. 49 Ma两个年龄值)。上古生界发育齐全,平 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于寒武、奥陶系之上。主体部分属稳定型的碳酸盐建造,但于文山薄竹山 附近至广南一带,则存在一北东东向台沟,而出现以泥盆系为主的硅质岩相带。目前已有

18、资料 证明,沿此台沟带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最早可追溯到早泥盆世,并持续至晚二叠世。(三)中、新生代地质自三叠纪起,云南东部各地地质发展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宁蒗一一丽江地区及滇东地区,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地台型碎屑岩一一碳酸盐岩建造构 成一海进旋回,但为时短暂。前者包括下三叠统泸沽湖组、腊美组和中三叠统 北衙组;后者为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两区岩性自下而上均由紫红色陆源碎屑岩 台地碳酸盐岩组成。中三叠统上部和上三叠统下部 普遍缺失。丽江地区晚三叠世早期仍为 海相沉积(中窝组、松桂组),晚期则为湖沼相碎屑岩夹煤层,此后即隆升为陆,而缺失侏罗一一 白垩系;滇东北地区晚三叠世

19、晚期沉积了湖沼相煤系之后,即进入侏罗纪陆相红层形成阶段, 但侏罗系分布零星,且仅有中下侏罗统残留。印支一一燕山(主要是燕山)期,两区均发生褶皱 运动,基本奠定了现今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雏形。宁蒗一一丽江地区地壳活动性较强,老第三纪 形成若干山间红色盆地,并有酸 性一一碱性浅成斑岩活动。滇东地区,除曲靖附近有始一一渐 新世湖相沉积并有中一一酸性火山活动外,直至新第三纪,方有零星断陷盆地(昭通、曲靖等)发 育,并沉积有褐煤矿层。长期处于隆起并遭受剥蚀的滇中地区,在其东西两侧相继隆升之际(晚三叠世中晚期),却强烈凹陷形成大小不等的多个陆相沉积盆地。绿汁江断裂以西,大姚 一楚 雄盆地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

20、此盆地西部早期曾一度有自北而南的海侵,形成云南驿组砂 页岩夹灰岩、罗家大山组页岩夹砂岩。其后海水即逐渐退出,与全盆地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湖沼 相含煤沉积一一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自下而上有:上三叠统祥云煤系或一平浪煤系;侏罗系冯 家河组、张河组、蛇店组、及妥甸组;白垩系高丰 寺组、普昌河组、马头山组及江底河组;古 新统一一始新统元永井组及赵家店组。其中张河组底部、高丰寺组底部与下伏地层间为平行 不整合接触,马头山组与下伏地层间广大地区为平行不整合,但在元谋、牟定一带,受构造影 响而出现角度不整合接触。每一不整合界面之上,均由河湖相砂、泥岩(或夹砾岩)至湖相泥岩 (或夹泥灰岩)构成沉积旋回,形成铜一一

21、盐沉积序列;而整个中生代沉积则构成更大一级的煤 铜一一盐沉积序列。其中铜主要沉积于马头山组和高丰寺组砂岩中,盐主要形成于元永井 组沉积期。晚燕山一早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盆地发育历史,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褶皱,局部并伴 有浅成一一超浅成碱(碱钙)性岩浆侵入活动。绿汁江断裂以东,各中、小型盆地沉积特点与上 述大盆地基本相似,唯底部晚三叠世煤系多不发育,含铜沉积微弱,盐类则主要形成于中一一晚 侏罗世。新第三纪,全区各地仍有小面积的含煤(泥炭)断陷盆地发育,局部(南华)尚有基 性火山喷发。中甸地区,三叠系发育齐全,并由稳定型滨海一一浅海沉积逐渐发展为活动型次深水盆 地相沉积,最后再逐渐转化为稳定型湖相沉积

22、。下三叠统称茨岗组,为紫红色夹灰绿色砂、 板岩夹灰岩;中三叠统尼汝组为陆源碎屑岩、灰岩夹基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 以砂、板岩为主夹灰岩及大量中酸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拉纳山组、喇嘛垭组则为滨海三 角洲一一湖相砂页岩,偶夹煤线。中上三叠统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性质;从早期至晚期,总 体从基性一一中性一一酸性演化;与中酸性火山岩同源,有较多印支期(224-6254-6 Ma)石 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浅成侵人体,其特点是具低的铷锶初始比值 (0. 706),显示为同熔岩浆产物。总之,本区为一发育于晚三叠世(早一一中期)、也终止于晚 三叠世(中一一晚期)的地槽褶皱系。晚三叠

23、世后,整个侏罗一一白垩纪均无沉积,但燕山运动 和喜马拉雅这动仍较强烈,表现为有较多的酸性岩(燕山期)和浅成酸性一一碱性斑岩(喜马拉 雅期)侵人体。新生代时期,早第三纪主要为巨厚的山间盆地型红色磨拉石堆积,晚第三纪为湖 沼相含煤盆地,并有大量偏碱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剑川)。滇东南地区,紧靠扬子地台东南缘的罗平一一开远地带和南部的个旧一一文山一一富宁 地区,基本上继承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台特点,属稳定型的滨海一一浅海相陆 源碎屑岩一一碳 酸盐岩建造,与滇东地区大同小异,但三叠系发育齐全,其间无间断缺失;中三叠世晚期一一晚 三叠世早期,个旧一一文山一带为锰沉积区,常夹锰 矿层、含锰碳酸盐岩或含锰碎屑岩

24、。上述 地区之间的南盘江、丘北、广南一带,三叠系相变为活动型的浊积岩,以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 建造为特点,自下而上由下 三叠统罗楼组、龙丈组,中三叠统板纳组、兰木组及上三叠统平寨 组组成,从而构成印支期的右江再生地槽的西延部分。本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晚华力西一一印支期以基性(少量超基性)侵入岩为主,常成 群分布,自西至东主要有个旧、马关、八布、富宁等岩体群,呈岩株、岩墙、岩床等多种形态产 出。燕山期花岗岩尤为引人注目。已出露的个旧、薄竹山、都龙等三个花岗岩体呈南南东方向 近等间距展布于北西向的文山一一麻栗坡断裂西侧,目前已经证实它们均属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 体;按J. A.皮尔斯(1986)的构

25、造环境分类,又同为碰撞花岗岩。个旧岩体侵入于小江断裂 南延部分的个旧一一卡房断裂两侧的三叠纪沉积凹陷中心部位,围岩以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 为主。由早期侵人体至晚期侵人体,岩石由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一一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 岩、黑云母花岗岩一细粒碱长花岗岩、正长岩演化,酸、碱度由教低一较高演化,成矿元素及 矿化剂元素含量亦渐次递增。据岩石化学及稀土、同位素等资料特征分析,本岩体可能存在壳幔 混源和壳源两个岩浆源及其演化序列。薄竹山岩体侵入于由寒茄系构成的穹窿核部,形态比较 简单,最近1: 5万区调工作中初步分解为三个序列(超单元)、10个单元和15个以上的侵入体。 据目前资料,可能缺燕山早期而

26、均为燕山晚期活动产物(底部单元Rb-Sr年龄值为1 14 Ma)。 由早期到晚期,岩石由似斑状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一一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一一细粒含电气石 二云二长花岗岩演化,酸度递增而碱度变化不明显,成矿元 素Sn、Mo、Pb、Ag含量递增而W、 Zn含量递减。都龙岩体沿晚加里东(?)构造一一热穹区侵入。早期岩体由中粒似斑状二云二长 花岗岩和中粒二云二长花岗岩组成,晚期则为花岗斑岩之小岩株。据较高的铷锶初始比值,显示 其属壳源成因;岩石酸、碱度和成矿元素Sn、W等丰度均高,是一含锡花岗岩体。喜马拉雅期, 除个旧、薄竹山岩基的个别晚期岩体实已延续至喜马拉雅早期外,尚有:产于老第三纪陆相盆 地内的

27、酸性火山岩一一流纹质集块岩一一凝灰岩、流纹斑岩(砚山);呈岩筒、岩管、岩脉状产 出的基性一一超基性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类(马关);呈溢流相产出并有良好火山机构保存的白 榴石碧玄岩(屏边)。本区于印支一一燕山期基本定型的构造格架独具特色。除北部因受控于弥勒一一师宗断 裂和南盘江断裂而作北东向外,开远一一丘北一一广南一线以南的古生代隆起区,可能主要受 越北古陆北缘形态或北移推挤和蒙自一一屏边、文山一麻栗坡、广南一一富宁等北西向断裂左行 走滑等影响,而呈近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褶断带,其中断裂很可能都带有一定的(向北)推 覆或(向南)滑脱的性质,褶皱轴面大都呈向南倾斜之不对称状态。综上所述,云南东部地区

28、以滇中、滇东的地台(扬子地台)区为主体。吕梁运动形成地 台的结晶基底;其后发育大红山群、昆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它们在空间上自地台边缘 (西)向内部(东)排布,火山活动和变质强度均渐次减弱,同于晋宁运动褶皱固结而组成地台 的褶皱基底。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地台向北西、南东方向增生,除滇中地区的康滇地轴 外,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盆。印支期,两侧的中甸地区和丘北一一广南地区,重新发育为地槽环境, 但为时短暂。晚印支一一燕山一一喜马拉雅早期,在上述原来的沉积区相继隆升的同时,长期 被剥蚀的康滇地轴区却强烈凹陷,形成著名的滇中红盆。与上述构造环境相对应,中甸地区和滇 东南地区均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前

29、者 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发一一浅成侵入岩为主,后者以燕山期 酸性侵入岩(包括物探资料推断的隐伏岩体)为主,均系两区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因素。新第三 纪以来的断陷盆地,是云南挽近时期地质发展的一大特色,本区尤其显著,形成了煤、泥炭、硅 藻土等重要矿产。二、西部地区金沙江一一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 壳活动带。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 侧,地质特点有 显著差别。其东的兰坪一一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一一昌都一一兰坪一一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 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 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 拉褶皱系

30、,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 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一)兰坪一一思茅地区其东界为金沙江一一哀牢山断裂,西界为澜沧江断裂。这两条边界断裂都具有巨大的规 模,长期而复杂的活动历史,一般认为均属超岩石圈断裂。全区为一北北西一一南南东走向的 狭长条带,北部德钦、维西附近东西宽仅30余千米,向南撒开,江城、勐腊一带增至250余千 米,主体为一中生代地堑式坳陷盆地。1. 地层及沉积特征区内地层出露较欠完整。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于东南部墨江一一绿春一带、阿墨江(李仙江)以东的志留系,为 一套厚逾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

31、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一活动型浅海 次深海盆地相沉积。此类沉积向上一直延 续至早泥盆世。中、上泥盆统残缺不全,景洪东 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一一陆相砂、页岩;墨江一带为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硅质岩,主要 为浅海较深水环境沉积;北部德钦附近则为泥质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出露稍较广泛,各地 变化颇大。总体情况是: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 岩, 属活动型沉积;中部(永平西里.普洱一一勐腊)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 局部为过渡型沉积。晚华力西一一早印支期的澜沧运动(范承钧,1982),使古生代地槽封闭, 并缺失下三叠统。中三叠世起,已经封闭的

32、古特提斯地槽再次裂陷,形成中至新生代上叠坳陷。 中上三叠统,坳陷两侧 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中一一上部火山岩发育。盆地中部地区, 海侵始于思茅盆地,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为一完整的海侵一一海退旋回,形成红色碎屑岩一碳 酸盐岩一砂页岩系;兰坪盆地,迟至晚三叠世卡尼克晚期方沦为海盆,自下而上也形成砂页岩、 灰岩、页岩(海侵期滨海一一浅海相)和陆源啐屑岩(海退期滨海沼泽相)。晚三叠世晚期,海 水基本退出全区,盆地转为湖泊,进入以陆相红色碎屑建造为主的发展时期。从侏罗纪起至早第 三纪始新世,大体上组成 三个大的沉积旋回:侏罗纪(燕山早期)旋回,以湖相为主,中侏罗 世早期湖盆达最大范围(地层向两侧超覆

33、于古生界之上),继之并有海陆交替相夹层。白垩纪(燕 山晚期)旋回,为河湖交替相,盆地逐渐向中问收缩。早第三纪古新世一一始新世中期(早喜马 拉雅期)旋回,形成含盐建造,盆地进一步沿轴部断裂带往中部收缩,成为狭长的堑沟。始新世 中期发生的构造运动,结束了统一的盆地发展历史,之后则形成孤立的山间盆 地。始新一一渐 新世,为红色粗碎屑岩,具有磨拉石建造特点;中一一上新世,则为断陷湖沼盆地。2. 岩浆岩本区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一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 露。据目前所知,除德钦,维西等地时代尚难确定的变质岩系外,火山喷发作用自泥盆纪中、 晚期始,石炭一一二叠纪至中一一晚三叠世最盛,侏

34、罗一一白垩纪一一第三 纪为停歇期,第四 纪局部有所活动(普洱)。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 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一一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从岩 石类型看, 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一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其中, 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 碧岩一一角斑岩类之中基一一中酸性 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一一钙碱性岩系;印支期火山岩以酸性岩(流纹岩、流纹质 火山碎屑岩、英安岩等)主,德钦一一景洪一线上部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比较发 育,一般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环境下的裂隙型喷发

35、,高钾而低钠,属亚碱性系列。但也有部分地区 (维西、景东一一景谷)出现富钠质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类。基性一一超基性岩成带呈群分布。西带(澜沧江带)自北而南有吉岔、半坡、和景洪附 近的岩体(群),均属基性岩、铁质超基性岩类(m/f值均6),二者常紧密相伴产出。吉岔岩 体主体为辉长岩,局部有斜长岩、闪长岩;超基性岩为后期侵入的小岩株,集中分布于主岩体之 北部,其岩石包括纯橄榄岩、单辉(二辉)辉橄岩、单辉(二辉)辉石岩等。半坡岩体主体仍 为辉长岩,超基性岩作为晚期岩体侵入于辉长岩中,构成环状。据研究,辉长岩显层带构造(假 层理),辉长岩和超基性岩(单辉辉橄岩、单辉岩)均具堆晶结构。景洪南的南

36、联山岩体,呈岩 床状,具垂直分带(下部为橄榄岩,上部为辉长岩)。此外,尚有较多的基性脉岩一一辉绿岩、 辉绿玢岩等。以上各岩体侵入围岩的最高层位为三叠系,时代属印支一一燕山早期。东 带之金 沙江岩带(北带)和哀牢山岩带(南带)除零散分布的基性岩脉(辉绿岩、辉绿玢岩等)夕卜,重 要的是大小不等的数百个镁质超基性岩体,它们均呈与断裂构造同方向排布和延伸的透镜状、长 条状、单斜层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多近一致,并呈构造侵位(冷侵位)关系。北带自羊拉一一 维西,有分别集中于德钦一一雪龙山断裂和金沙江断裂之势;南带亦主要沿九甲断裂、哀牢山断 裂和其东深变质岩内的断裂带分布。此外,还有如下共同特征:各超基性岩体

37、一般不与基性岩 相伴;岩石均属橄榄岩一一辉石岩及其间的过渡类型,辉石以斜方辉石为主;具有高的镁铁比值 (m/f值皆在6.5以上);富含铬尖晶石,并可形成铬铁矿体;岩石普遍蛇纹石化,部分已全蚀 变为蛇纹岩,并可形成石棉矿;稀土配分曲线,北带一般为平坦的球粒陨石型,南带比较复杂, 有的略贫轻稀土(如墨江金厂),有的则有较大程度的分馏(如新平帽盒山)。南带超基性岩已有 较多的同位素年龄(钐钕、铷锶等)资料,年龄值达625+631030.3 Ma,均远老于其围岩(哀 牢山浅变质带,见后述)的时代。基于上述,可以认为这一超基性岩带实属一老的、经过破坏了 的蛇绿岩套,蛇绿岩套的各类岩石,可分别见于不同地区

38、,以残片出现,因而显得零乱。中酸性侵入岩仍然遵循分别集中于东西两侧断裂带的分布规律。金沙江带北部加仁、德 钦等岩体,早期(印支期或晚华力西一一印支期)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 岗岩等,晚期(燕山期)则为偏酸性的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有较宽的成分演化范围、可能 主要属于I型花岗岩类;以南的鲁甸岩体,紧靠金沙江断裂西侧,侵入于中、上三叠统,又为上 三叠统中上部地层沉积覆盖,岩石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边部多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 为S型花岗岩。南部澜沧江带,早期(印支期)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类,较偏基性,岩石化学 显示以1型花岗岩为主;晚期(燕山期),则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的

39、小岩株。哀牢山一一绿 春一带,墨江以北紧靠哀牢山断裂的各岩体均呈狭长状,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普遍 具糜棱岩化。有234+9 Ma等同位素测年资料,为印支期产物。绿春一带岩体,目前资料不多, 暂时均归入印支期(或晚华力西一一印支期),初步认识是:早期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 主,晚期为二长一一正长花岗岩类,均与志留系碎屑岩呈侵入接触,具有明显的角岩化 蚀变带。此外,本区内主要沿金沙江断裂带,尚有较多喜马拉雅期的浅成(酸一一碱性)斑岩类 分布。3. 构造及变质本区构造格架清晰、稳定,虽经过较长的活动历史,但始终受到两则深断裂带的控制, 构造线方向亦与之一致。变质作用与区域性大断裂(带)

40、紧密相伴,因此,变质岩亦作带状延伸, 构成若干构造一变质(岩)带。维西附近的雪龙山变质岩带,出露于德钦一一通甸断裂带。变质岩石为片麻岩、石英片 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角闪片岩,糜棱岩化强烈,实为一构造透镜体。其原岩时代不明,目.前 处理为下古生界,但也很可能属前震旦系结晶基底的断片。景东无量山变质岩带,位于无量山主峰地带,岩石以片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低角闪岩 相,恢复原岩为砂、页岩类。岩带外围有轻变质的三叠系一一侏罗白垩系地层,并可能为其沉积 覆盖。一般认为原岩属上古生界并常与上二叠统对比,但也有属较老地层的可能性。澜沧江断裂东侧,南段晚古生代地槽型火山一一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普遍经受了区域低温 动

41、力变质作用,但变质轻微,仅达低绿片岩相。北段,侏罗一一白垩系地层卷入变质,有典型 的热变质矿物一一红柱石、堇青石,以及斑点构造,显示其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产物, 变质程度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变质时期当属晚燕山一一喜马拉雅期。此变质岩带在构造上表现 为一系列向东倾斜的叠瓦状冲断体系。金沙江断裂带西侧,德钦一一维西一带,西支变质带由“德钦群”组成,为板岩、千枚 岩夹炭质板岩、碳酸盐岩及变质中一一基性火.山岩,其原岩时代不明。东支主要为中一上三叠 统,变质程度更低,一般仅为板岩,变质时期可能属印支期。哀牢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颇具特色的构造一一变质带。就现今面貌而论,全带由西部的 九甲断裂、中部的哀

42、牢山断裂、东部的红河断裂,以及它们所夹持的浅、深两变质岩带组成。 东侧的红河断裂,早期可能是扬子地台的边界,或晋宁期板块结合带。其西的哀牢山群中深变质 岩系,如前文所述,本属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于晚华力西一一印支期逆冲推覆于西侧浅变质 岩系之上,其主体断裂即为哀牢山断裂。哀牢山断裂两侧岩石均强烈糜棱岩化,构成一宽达 1000-2000m的糜棱 岩一一韧性剪切带。哀牢山断裂与九甲断裂之间的浅变质岩系,总体为一 套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夹结晶灰岩、变质火山岩和绿泥片岩等,构成一系列人小 不 等的构造透镜体。中部的转马路一一山神庙断裂,是浅变质带内一条重要的韧性剪切带,若干蛇 纹岩透镜体沿之分

43、布。其东变形一一变质强烈,S1面理普遍置换So, S2面理发育,并沿之有新 生变质矿物(绢云母)出现,S3亦偶尔可见;可能属于中三叠统的变质砾岩、砂岩及板岩和印 支期花岗岩局限于此间分布;在西缘的条带状板岩断片中,最近获得少量抱粉被认为可能属 志 留系(云南区调队,1990)。其西变形一一变质较弱,主要发育S,面理,S。尚有较多保存,S, 多为间隔状劈理;变质程度一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据其中采获化石,时代主要属于晚古生代。 九甲断裂为一脆一一韧性断裂带,由一系列向东倾的逆冲一逆掩断裂组成,其西即为基本不变质 的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整个构造 变质带,在印支以后各期构造变动中,又经历了进二步推

44、覆(背驮前进式)和走滑剪切,并有热变质作用叠加。总之,哀牢山构造变质带由于自晚华力西印支期 开始的逆冲推覆作用,将哀牢山断裂两侧本来分属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质时代的 地质体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变形一一变质体系,构成由东向西变质程度降低的、由强 弱应变域交 替出现且总体向西减弱的、由一系列构造透镜体(包括超基性岩体)和向东缓倾的叠瓦状推覆构 造组成的特殊而又具有其独立性格的地质体。(图I-1-1)丸邱lh晃擀.国,O 回 回。CZ?j -1哀军山构造变质箫剖面示意囹 * ,(牛神度 4( T丹峪I姓 时辑 4 .做IL WE.I fee 1. * -Is 州除上述分布于本区两侧的构造一一变质带外,其

45、间的中生代坳陷主体部分,构造变动较 为和缓,岩石亦基本未受变质。但思茅盆地轴部的无量山一一营盘山断裂带,不仅具有较大的 规模,而且沿之有燕山晚期一一喜马拉雅早期形成的酸性岩小岩株和断续分布的轻变质岩,其向 北可能与无量山带复合,并断续北延至兰坪盆地内,构成漾濞一一营盘山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 质作用带。4. 金平地区地质概况金平地区,指夹持于藤条河断裂和哀牢山断裂之间的三角形地带。本区出露地层以奥陶、 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为主,另有少量三叠系,各时代地层岩性特点、建造性质与大理海 东地区颇为相似。正因如此,一些研究者将本区视为扬子地台之一部分,甚至推论其与大理地区 本为一体,只是由于喜马拉雅期

46、左行走滑而分别处于南北两地。对此,本文不予讨论,暂按其 分布于哀牢山断裂以西的客观事实而置于此处介绍。区内岩浆活动复杂而强烈。喷出岩有晚华力 西(二叠纪)和三叠纪(中三叠世?)玄武岩;侵入岩包括晚华力西期超基性一一基性岩、石英 二长(闪长)岩、辉长(辉绿)岩,印支期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等。超 基性岩均为环状铁质超基性一一基性杂岩体的组成(中心)部分;中一一酸性岩岩石化学显示I 型花岗岩特征。此外,大平一带的“闪长岩”,具低的Si02含量(50%),普遍变质和片理化, 可能为一套变质基性岩类。本区构造明显受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影响,剪切形变普遍发育。综上所述,兰坪一一思茅地区古生

47、代是古特提斯地槽的组成部分。古生代一中、晚三叠 世,无论从地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活动,均反映出两侧 地壳具有较强的 活动性而中部相对较为稳定。晚三叠世晚期开始,逐步进入内陆河湖相沉积为主的发展时期,中 部强烈坳陷形成窄长的堑沟。喜马拉雅早期褶皱,大 盆地亦随之消失,其后则为山间盆地磨拉 石建造和断陷盆地湖沼相含煤沉积。(二)保山一腾冲地区位于澜沧江断裂以西,西临缅甸。西部的怒江断裂、中部的柯街、南定河断裂,将全区 分割为东西两大构造岩浆带及其间所夹持的相对稳定地块,三者各有其不同的地质构造特点。1. 地层及沉积特征本区地层以中部的保山一一镇康地区发育最为齐全,且基本属于稳定型

48、沉积,其他则显 得比较复杂(表IT-2)。IE-陷i一【云南省平均布格重力岛常图目前已知最老的地层(具高绿片岩相一一低角闪岩相的变质结晶岩系除外)有东部的澜 沧群和西部的公养河群。澜沧群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及基性火山岩建造,已普遍变质为各类片 岩、板岩、干枚岩。据已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及微古化石资料;原岩时代主要属中一一晚元古代; 上部也可能延至早古生代。公养河群属冒地槽型类复理石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灰岩透镜体, 变质轻微。据所获古抱粉、三叶虫、海绵骨针等,时代属晚元古代至早一中寒武世。此外,昌 宁一带的勐统群,据分析,基本上与公养河群一致。这些大体同期的地槽发展阶段的沉积层之 上, 是有化石

49、依据的早古生代地层。保山一一镇康地区,被上寒武统整合覆盖;其他地区则关系不明。古生界一一三叠系,保山一一镇康地区自上寒武统至上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层序完整, 除上、下石炭统间、石炭一一二叠系间和中一一上三叠统间存在明显间断(平行不整合)夕卜,其 余基本连续。自下至上,以浅海陆源碎屑岩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台地相碳酸盐岩占优势。西部腾冲 龙陵地区,龙陵一带显示为隆起、地层普遍减薄并大部缺 失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下部和石 炭系,沉积特点与保山一带基本相同;腾冲地区,志留系(?)及下泥盆统仅零星出露,石炭系 以冰海相含砾板岩、砂砾岩为特征(勐洪群),二叠一一三叠系与保山地区接近。东部昌宁一一 孟连一带,下古

50、生界偶有出露,具类复理石特点;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下部为浅海盆地相陆源碎屑 岩,时夹硅质岩;自此,槽盆进一步发展为裂谷,形成玄武岩(下石炭统)、碳酸盐岩(中一一 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及砂页岩夹硅质岩(下二叠统上部至上二叠统);晚华力西一早印支期,裂 谷区褶皱回返,三叠系除少量可疑的中三叠统碎屑岩和酸性熔岩外,海水已基本退出本区,晚三 叠世形成滨海相以致陆相粗屑沉积。晚三叠世晚期,澜沧江断裂以西广大地区全面上升为陆。中侏罗世一一早白垩世,以分 割的陆相盆地为主,其中中侏罗世沿怒江一线有海相沉积。新生代,始新一一渐新世为磨拉石 堆积,新第三纪断陷盆地广布,其中时有玄武岩喷发;腾冲地区第四纪火山大规模活

51、动,构成壮 观的火山地貌。2. 岩浆岩本区岩浆岩的显著特点是酸性深成岩体十分发育,且分别在西部(高黎贡山一一腾冲 梁河)和东部(昌宁一一勐海)集中成带出露。东部以临沧花岗岩基为主体,由二长花岗岩及少数花岗闪长岩或斜长花岗岩组成。岩体 内暗色包体和混合岩残留体常见,包体和残留体的片理与区域构造线、岩体走向和局部出现的 片(麻)理产状一致,为一同造山期深熔准原地花岗岩基。据大量同位素年龄资料,时代属晚华 力西一一早印支期。岩体西侧,有较多晚期花岗岩岩株,其酸碱度和w、Sn等成矿元素常较主 岩体为高。燕山晚期一一喜马拉雅早期酸性侵入岩规模较小,集中于昌宁附近,为花岗岩一一二 云二长花岗岩,其酸、碱度

52、和W、Sn等成矿元素含量较高,为含锡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征表 明其为中一高侵位的地壳重烙型花岗岩。西部以北东向芒市断裂为界,分南北两花岗岩区。南区潞西复式花岗岩基沿古生代隆地 区核部侵人,以加里东期的平河花岗岩为主体,燕山期(燕山早期一一晚期,部分可能延至喜马 拉雅早期)花岗岩再侵入于老岩体的中间和北侧。早期岩体为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类,晚期岩 体以中、细粒二云碱性花岗岩为主,同时并有大量(含铍)伟晶岩脉发育。北区腾冲地区,酸性 侵入活动也极有规律。高黎贡山勐连陇川一带,与弧形展布的高黎贡山变质岩带相协调, 有大量呈带分布的晚华力西一一早印支期以至燕山期花岗岩,而以前者为主。由早期至晚期, 花

53、岗岩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至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演化;岩石由偏中性至酸碱度增高 变化;岩体由较大的岩基至离散小岩株变化。特别是早期岩体,成分均一化程度低(变化大)、 包体及变质岩残留体(?)较多,常显片麻状构造,属于同造山期深层重熔准原地型花岗岩。该 岩带内(北西)侧,原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区,为腾冲复式花岗岩基。据近年研究,它包括数以百 计的侵人体和若干个单元、序列(超单元),并明显地可划分出三个岩群,即自东至西为:东河 岩群、古永岩群、槟榔江岩群。东河岩群岩石成分范围较宽,由二长闪长岩向一长花岗岩一一钾 长花岗岩演化,总体较偏中性,Sn、W含量低而Cu、Pb等含量较高,其时代主要属燕山早期

54、(143 一 104. 7Ma.),也可能尚有属印支期者。古永岩群由黑云二长花岗岩一一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一一 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组成,酸碱度增高,是重要的含 锡花岗岩体,时代属燕山晚期(77.569Ma.)。 槟榔江岩群多为黑云钾长(碱长)花岗岩类,酸碱度有进一步增高趋势,除W、Sn元素较高外, 部分尚富稀有及稀土元素,其时代属喜马拉雅早期(595lMa.)。中部保山一一镇康地区,花岗岩仪偶有出露,且规模甚小。但镇康木厂岩体,却系省内 为数甚少的、较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体,主要由碱闪碱长花岗岩、霓石碱长花 岗岩等组成,其 稀有、稀土元素丰度普遍较高。此外,在一些背斜或复式背斜核部(如保山沙河厂、核桃

55、坪,镇 康等地),常有岩浆热液蚀变现象,是否有隐伏中酸性岩存在,颇值得注意。除上述中酸性侵入岩外,本区亦有多个时代的火山岩和基性一一超基性侵入岩。火山岩 产出层位见表I-1-2。澜沧群内为变质基性熔岩和少量变质中酸性熔岩,而大勐龙群中则有较多 属细碧一一角斑岩类,它们均属亚碱性岩系,产于地槽环境。早石炭世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 安山玄武岩及相应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以碱性系列为主,部分属亚碱性岩 系。晚石炭世玄武岩,局部可见枕状构造,稀土分析显示为一种介于大陆和洋岛的拉斑玄武岩。 三叠纪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及其过渡类型,从稀土分析资料及地域分布分析,可 能系与晚石 炭

56、世火山岩同源演化产物。燕山早期玄武岩集中在怒江一带,多为橄榄玄武岩,具 低的稀土总量和轻稀土明显富集特征。新生代时期,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玄武岩均有 其代表,前 者以橄榄玄武岩较为常见,属碱性岩系列;后者则包括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及少量 英安岩等,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基性侵入岩散见于各地,一般规模均小,为岩脉、岩床、岩墙等多种产状,以辉绿岩类为主,可能是与各地各期基性火山岩同源的中一一浅成相产物。超 基性岩集中分布于昌宁一一孟连和芒市一一瑞丽两带,以蛇纹岩一一镁质超基性岩为主,亦有 铁质超基性岩类。前者与围岩间均呈构造侵位关系,构成走向与主断裂平行的透镜状岩片。岩石 不含铬铁矿或仅局部有

57、铬尖晶石相对富集现象;稀土配分型式,芒市一一瑞丽带为轻稀土富集 型,昌连一一孟连带为平坦型。均显示与金沙江一一哀牢山超基性岩带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至 于是否属于洋壳残片以及所属确切时期,尚待进一步研究。3. 构造与变质本区构造线主要受南北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从而显示以南北向为主,兼有北东走 向的构造格局;或者在两组构造的复合部位,形成向东突出的弧形褶断系统,如盈江一一龙陵地 区和昌宁一凤庆一带。变质作用与构造活动带紧密相伴。从分布地域上看,本区变质岩系主要发育于东、西两 区;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时期及主要类型上看,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于华力西末至印支 早期(澜沧运动),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

58、作用则发生于元古代晚期(?晋宁运动)。但多期、多 类型变质叠加是本区的一个明显特点。东部变质岩区自东至西由祟山一大勐龙变质带、昌宁一一孟连变质带和勐统一西盟变质带组成。祟山一一大勐龙变质带,卷入地层为祟山群、澜沧群和大勐龙群,原 岩均为优地槽型 火山一一沉积建造。据同位素年龄资料,主期变质发生于中元古代末一一晚冗古代(大勐龙群, 全岩 RbSr,1176. 6 Ma;祟山群,锆石 UPb,922 Ma;澜沧群,RbSr,KAr,UPb,715Ma, 784 Ma,58l Ma,等)。自东至西,变质岩石由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 火山岩变化,变质矿物由柘榴石、十字石、堇青石、红

59、柱石一一黑云母一一绢云母、绿泥石变 化,变质强度由低角闪岩相一一高绿片岩相一一低绿片岩相变化。不过上述变化是否确系同期变 质的连续递增分带反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此变质带明显地被晚华力西一一印支早期区 域动力变质作用叠加,以至在其西侧可出现高压变质的蓝闪石片岩(RbSr同位年龄240260: Ma);数量众多的220260 Ma同位素年龄值也说明了这一点。印支一一燕山期酸性侵入活动势 必对之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使本带发生强烈韧性变形及混合岩化作用, 形成普遍发育的糜棱岩带。昌连一一孟连变质带,卷入变质的地层为古生界,变质程度一般仅达 低绿片岩相。看来,它是与昌宁一孟连裂

60、谷褶皱回返相伴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带。勐统一一西 盟变质带,卷入变质的地层为勐统群、沧源一带的变质古生界(下古生界或勐统群?)、西盟群, 原岩为具复理石特征的砂页岩夹碳酸盐岩。变质岩石为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大理岩、变粒 岩等,变质强度一般为绿片岩相(绢云母、二云母)至高绿片岩相(黑云母),具有与层位越低 变质加深的同向递增现象,估计应属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产物。需要指出的是,西盟群中原划 分的“底部层位”老街子岩石以片麻 岩、变粒岩为主,属于变质深成岩的可能性甚大,它呈长 椭圆状出露于西盟背斜的核部,构成一规模不大但却较典型的片麻岩穹窿。若如此,则“老街子 组”与外围的怕可组一一王雅组并非一

61、套地层组合,前者为深成岩,后者为表壳岩。最近采自“老街子组”和怕可组中的三个RbSr同位素年龄样,获得其变质年龄为645688 Ma(第五地 质大队,1989)。西部变质岩区,主体部分为高黎贡山变质带和独龙江梁河变质带。高黎贡山变质带, 即高黎贡山群分布区。此变质岩群一般认为其变质原岩属地槽型碎屑岩一一火山岩系,但不排 除其中可能存在变质深成岩类。变质岩石为片麻岩、变粒岩、片岩等,偶有大理岩透镜状岩片。 典型变质矿物主要为柘榴石,红柱石、堇青石亦有 发现。变质强度由西向东略显增高,由高绿 片岩相一一低角闪岩相。变质类型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后期混合岩化及韧性剪切变形 强烈,糜棱岩带分布普

62、遍。变质带东侧,有轻微变质的上寒武统;南部则有轻变质的震旦系一一 中、下寒武统公养河群。虽均呈断层接触,但可证明变质岩系时代应属中一一晚元古代。盈江 地区混合岩中获有806. 3l Ma (RbSr)年龄值,另有SmNd模式年龄980 Ma的资糊说明其 主变质时期为晋宁期。但需强调指出是,呈条带状出露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变质岩系和呈面状分布 于盈江一一陇川地区的变质岩系,可能并非相同时代和相同变质作府的产物,对此,尚待深入 研究。独龙江一一粱河变质带,即以勐洪群为主体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区。变质程度低,仅达低绿 片岩相;变质岩石多为板岩、变质砂(砂砾)岩;变质矿物主要为绢云母。属于低温区域动力变 质作

63、用产物,主变质时期可能与其外围分布的晚华力西一一印支期花岗岩一致,但后期(燕山期 喜马拉雅早期)因花岗岩大规模侵入活动而引起的热接触变质叠加明显,常造成广泛分布的 角岩化带。此外,芒市一一龙陵地区,向东可延至施甸旧城一带,主要由公养河群组成一轻变 质岩区。其地层层序完整,新生面理和新生矿物均不发育,岩石仅出现板理化(板理与层理一致) 现象;于部分地区,其上的上寒武统一一下奥陶统亦有同等变质现象。是否属于静压变质作用产 物,尚待深入研究。于龙陵一带因花岗岩侵入影响,普遍受接触变质(角岩化)叠加。云南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对深入认识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深部构造,从而进一步研究区域成

64、 矿地质背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域重力场及重力异常特征省内布格重力异常全为负值。滇东南剥隘附近最高,场值为一 80X10。m/s。;向西、 北渐次降低,至德钦附近场值约一 400X10。m/s。左右。(图Il 一2)以红河为界,东西两 侧重力场特征有明显差异。以东,重力场呈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降低趋势。但滇中自四川攀枝 花市(渡口,下同)至元谋一带有巨大的南北向重力高带,显示较大的升降起伏变化;滇东至黔 西地区,重力等值线由东向西均匀降低,并作南北向规则展布,构成一宽缓梯级带。从总体上 看,本区重力异常等值线较滇西稀疏,高低异常带宽度较大,异常数目较少,以南北向为主,局 部有东西

65、向异常叠加。滇东南地区,近东西向的重力高(南盘江一一西林)和重力低(个旧一一 富宁)两大异常带大体平行展布,而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点。红河以西,重力场南高北低,但变 化并不均匀。约于纬度26线 (即泸水一洱源)以南,等值线较为疏缓,局部重力高低异常 强度较小,场值平均变化率在0.2X105m/s2/km以内;该线以北,等值线密集,并以北东向 为主,平均变 化率达0.7X10-5m/s2/km左右。区内重力异常等值线作向北、北西或南、南 东同形扭曲,并沿北西、南北、北东方向呈连续性好的弧形展布,显示以 北西向为主、南北向 和北东向为次的相对重力高和重力低异常带;这些高低异常带向北收拢、合并,异常数减少,向 南撒开、分支、异常数增加。滇西北丽江一一中甸地区,总体组成北东向重力梯级带,但因近 地表南北向局部重力异常带影响(叠加)而不甚完整。省内均衡重力异常,除滇中北部至四川攀 枝花市及其以北和滇东南局部地区为正值外,其余均为负异常。滇东南及滇西南异常幅值较小, 滇中及滇西北异常幅值较大,滇东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