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塘月色》教案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19828316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塘月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塘月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塘月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河塘月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塘月色》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塘月色?教案?河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 ,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 ,“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 ,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

2、识分子 ,初中时 ,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忆历史:1927年 ,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是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 ,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进入情景 ,体

3、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 ,本文属于写景散文 ,即“荷塘和“月色 ,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局部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 ,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 ,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 ,展开想象 ,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 ,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4、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 ,现在用来写荷花 ,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 ,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如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其

5、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 ,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衬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抖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抖的情状 ,既有视觉形象 ,叶子“有一丝的颤抖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抖声音。动静结合 ,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气氛。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 ,作者

6、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 ,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 ,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本是难写之景 ,作者借哪些景物 ,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 ,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 ,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 ,描绘

7、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答复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 ,以动景写静景 ,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 ,但又处处不忘荷塘 ,用几个传神的动词 ,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 ,

8、进入情景 ,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 ,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与课文第2段照应 ,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答复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 ,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 ,写得简略。而本段那么以树为着眼点 ,由近及远 ,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 ,再由静到动 ,写到蝉声、蛙声 ,显然 ,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 ,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上下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 ,试结合语境 ,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答复 明确:远远近近、高上下低写出

9、了树的错落有致 ,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 ,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 ,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 ,“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 ,韵律协调 ,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 ,体会其特点。 四、熟读 ,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 ,参考课前方框内的提示 ,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根底上 ,借助背景、

10、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 1.提问:大家阅读了课前方框里的内容 ,了解了本文结构上是圆形的。试结合课文内容 ,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2.提问:从课文结构看 ,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 ,这是“文眼 ,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假设干小组讨论、答复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 ,本文描

11、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 ,朦胧的。景语即情语 ,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 ,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 ,正是作者所追求的 ,在作者眼中 ,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 ,不浓不淡 ,不明不暗 ,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 ,清楚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 ,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

12、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突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 ,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 ,似乎可以收尾 ,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 ,讨论后答复 明确:从全文看 ,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 ,刚游完荷塘 ,由荷花想到采莲 ,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 ,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 ,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 ,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 ,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

13、了 ,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 ,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比照 ,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 ,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放录音 ,再品全文 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 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朴素、准确的语言特点。 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 ,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 ,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8 / 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