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执守--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9818737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归化与执守--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归化与执守--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归化与执守--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归化与执守--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化与执守--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分析摘要: 一个世纪以来,“金山”的异质性文化吸引着美国华人作家不断深入探查,并形成了一股以还原华裔移民史来对抗主流话语霸权的写作风气。在叙事上,作家以纪实和想象两种书写方式来建构带有隐喻性的地域文化意象,并以此呈现华人族裔在异邦生存期间的生活、心理情感真相。而不同时期的对华政策不仅影响着华人群体的主体诉求,也影响着华人作家对文本空间的建构,作家意图通过建构文本空间,来表达出自己与“金山”地域空间的联系和化归还是执守的价值判断。本文选取了“金山”城市意象作为思考对象,通过对“金山”的地理、文化能指内容的考察,提炼出美国华人文学中“金山”意象的所指内涵。而政治上的国家

2、权力、外交关系和文化上的民族认同,是支配作家思考和判断的重要因素。关键词:金山;化归;执守;二维关照;隐喻美国华人文学指的是华人作家在美国生活期间创作的,以汉语、英语或其他语种为语言媒介的文学作品。依据这些作家出生地、母语、创作媒介语言的不同,文学界将美国华人文学划分成不同的文学群落,有亚裔美国文学、美国华文文学、美国新移民文学、留学生文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美国华人文学存在着诸多共同特征:创作主体都是华人或华裔;居住地都在美国;作品主题多与跨文化身份、生存焦虑有关。其中一个突出特征这些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地域空间多是在美国西海岸传统华人聚居区,如大纽约地区、旧金山-硅谷-奥克兰地区、大洛杉矶地区等

3、。其中金山因其异质性的文化特质和典型的美国精神,不仅成为美国华人作家笔下的文学重镇,也是作家藉以表达华人或华裔族群归化与执守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感的重要空间意象。然而,尽管“金山”意象有着如此特殊的意味和价值,研究者却少有予以关注和了解。因此,本文将围绕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展开思考,以金山的“异质性”为逻辑起点,力图揭示出这一意象背后的价值内涵。与移民相伴生的是文化的移植,移居美国后,华人移民开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和传播旅美华人的故事。一般认为,美国华人文学已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1905年,在上海、广州、厦门、青岛等地掀起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中,已经出现了诸如苦社会那样由旅美华人创作的、

4、书既成,航海递华的小说” 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美华文学研究的几个关键词J.文学评论,2007(5).,这被视为是美国华人文学的开篇。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新移民作家广泛参与创作后,美国华人文学开始膨胀。“1983年12月,苏炜在美国发表长篇小说荷里活第8号汽车旅馆,标志美国华人文学开始进入滥觞时期。” 吴奕锜,陈涵平:寻找身份-全球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此后三十多年里,在各种历史和时代现实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美国华人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并从整体上呈现出蓬勃的态势。本文选取了80年代后新移民作家参与后的、以英语和汉语为语言媒介的美国华人文

5、学为研究对象,以这段时间内公开出版的作品为分析对象,从整体上梳理出“金山”文本的大概发展脉络,并对这一叙事意象做深入的分析阐释。一、 金山:作为一个异数 对于美国华人作家来说,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是他们面对的最大困惑。归化还是执守的文化选择,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成为作家在选择叙事意象时思考的重要问题。美籍华裔作家泗丽莎曾被称是ABCs(American-born Chinese),即“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而不是FOBs(Fresh off the boat)(最早到达美国大陆的华人)” 美泗丽莎: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裔家族百年奋斗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这对

6、泗丽莎华人身份的自我认知造成了强烈冲击。此后,姑奶奶西茜也受到露丝安妮卢姆麦卡恩的华裔美国人一书影响,认为有必要开掘对自己华裔家族旅美期间的不幸、隐私进行开掘,而“她认为我该为我们的家族写本书了,而这本书,理应由我来写”。在以上这些因素的驱动下,为确证家族华裔身份,泗丽莎决定以著书的形式来还原美籍华人家族的百年奋斗经历,纪传体文本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人家族百年奋斗史便由此而生。在叙事方式上,泗丽莎采取了以空间地域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民族和文化身份的选择,一个突出表现是小说开头附录的金山唐人街文化地图。而对于美国华人作家来说,作为文化表征的地志空间不仅是表达民族认同的源头,也是他们作品叙事力量的启动媒

7、介。80年代至今,美国华人作家曾先后参与到对金山地域意象的书写中,美国华人文学中关于它的历史叙述和文学想象也最为丰富。而金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跨文化的文学重镇,与其特殊的历史经验和异质性文化特质密切相关。19世纪末,帕拉斯号第一次将3名中国籍海员带到了美国西海岸,随后,富饶的土地和金矿资源,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赴美去寻找更好的物质生活。其中淘金热的中心地区金山(今名为“旧金山”,华侨称“三藩市”)迅速发展起来,并跃升为加利福尼亚州仅次于洛杉矶的第二大城市,早期华人劳工多居住于此。改革开放后,美国华人数量开始激增,金山成为美洲华人最为密集的聚居区,而这座美国西海岸的小城市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城”

8、。对于80年代后的新移民来说,金山的吸引力不再是它地理上的位置,而在于它对异质性文化的包容。金山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城市,不同族裔以聚居的形式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多元文化结构使金山成了一个典型的“异数”:既不像美国,也不像中国,金山华人也成了这座异域城市里的“异族”。但是,正是这种异质性,赋予了金山自由、民主、开放的精神气度,这种典型的美国精神吸引了后继迁徙者不断前往找寻着精神和物质满足。同时,这种异质性也使金山与文学之间的联系超过纽约等特大城市,成为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地域重镇。作为美国本土上最中国化、民族化、多元化的集中体现,“金山”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使美国华人作家最困惑与焦虑,但也最能激发

9、作家思考和想象力。此外,在美国强权话语体系中,金山也是一个典型的异质性个体,这种“异”主要源于发展初期的金山在美国移民政策影响下,曾移植了中国正统文化的诸多反面价值,容纳了中美道德、法律、宗教所禁止的一切罪恶,成为一个藏污纳垢之所。因此,在美国强势族裔视域中,这座靠华人移民力量建筑起来的美国城邦有着浓郁的“东方色彩”:贫穷、野蛮。关于“东方”一词解释,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曾指出:“贝尔福和克罗默用几个词语来表达强势西方视野中的东方形象,即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欧洲则是理性,贞洁的、成熟的、正常的.东方人的世界之所以能为人所理解、之所以具有自己的特征却并非由于自身的努力,

10、而是因为有西方的一整套有效的操作机制,通过这些机制东方才得以为西方所确认。” 美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9页.在萨义德的观点中,“东方主义”是西方强力对东方文化的一种藐视表达,是任意虚构出的一种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体系。而美国主流文化中对金山“东方主义”的描述,还体现了启蒙运动后确立的现代性精神结构:现代胜于古代,西方胜于东方。因而,长久以来中国在西方视野中一直处于“启蒙重大叙事的否定面”,“中华帝国是停滞的、专制的、野蛮的或半野蛮的典型”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受此偏见影响,生活在美国强势文化圈内的华人始终被排挤在社

11、会边缘而处于失语状态,难以获得文化和民族认同。对于美国华人作家来说,移民的结果就是与民族文化的远离和背叛,文化的断裂带来的无归属焦虑又促使他们开始回望故乡,寻求中国文化传统的安慰,并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寻求民族认同和“谊属同乡”读者的共鸣。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美国华人作家注重对金山城市空间里中美两种文化传统的描述和华人现实生活图景、心路历程揭示,试图以此取得中美两个的主流文化对华人的认同。陆旅美作家苏炜曾谈到:“我的小说里面有一种情结,我称之为过去的情结。这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情结,是一种群体的负重,非常大的一个重负。” 钱红林,谷粱:留学生文学座谈会纪要J.文学自由谈,1993(8).背负着沉重的中国

12、情结,苏炜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此外,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对异域东方一直持有一种想象,一种对弱势族裔和东方文化强烈的好奇心与窥视欲,美国主流文化对金山“东方主义”的描述,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些美国华人作家有意会创作出一些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文本,这是自我东方主义的文学表现,作家希望以此可以迎合美国主流读者群对东方文化的猎奇与窥视,从而使作品赢得主流文坛的认同。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谈及小说华女阿五的创作初衷时曾说到:一方面希望作品能“使华人的成就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认”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EB/OL.中国作家网,2008-1-3.;另一方面,“从华裔身份的角度叙写美国宗族歧视环境中一个中国贫穷

13、女儿如何生存立足的故事原型,尤其是这个女性身上所体现出的东方主义特质,更能获得美国主流文坛的兴趣。” 同上.事实上,这种创作方式也的确在华人文学赢得美国主流文坛认可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美国华人文学中金山意象叙写的启动力量。而“自愿流放到美国的华人都有逃离中国、向往美国的原因”,表现在美国华人文学中同样也是,作家在金山文本中建构地域意象时一定有意图要表达的深层内涵,这也是本文我们要重点探讨的内容。二、 “金山”意象的二维观照在进入金山意象分析前,首先要对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文本作一个简单梳理。美国华人文学中关于金山书写的文本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

14、主要是呈现呈现早期美国华人移民的生活现实,如水仙花(Eidht Maud Eaotn)的一个与华人结婚的白人妇女的故事她的华人丈夫中国的水花等。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的金山文本,由于带有民族历史的精神负累,作品的叙事基调是沉重而迟缓的,内容上以早期华裔移民的历史境遇为主。如苦社会(1905)、黄玉雪(Jade Snow Wong)的华女阿五(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1950)、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亲与光荣的后代(Father and

15、 Glorious Descendant,1943)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文本出现了分流,一方面延续了前一阶段对华人移民历史的书写,这类的作品以小说和纪传类文本为主。按照叙述内容,这类金山文本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金山客”文本,即主要描述的是金山城中人物及其旅美经历为主,其中人物故事是小说的叙写主体。“金山客”作为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他者”,其身上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特质,成为华裔作家表达民族文化时选择的象征符号。从“金山客”或“中国佬”的视角切入查探早期美国华裔的生存真相的作品有如赵建秀短篇小说集中国佬太平洋及夫里斯科有限公司(1989)、汤婷婷半自传体

16、小说金山华人(China Men,1980)孙行者(Trip master monkey : his fake book,1989)、泗丽莎(Lisa See)的回忆录式小说百年金山我的华裔家族百年奋斗史(On Gold Mountain,1995 )。另一类是“金山城”文本,即以金山城市历史和异质文化为叙事主体,与人物故事相关的内容成为小说的背景,这类的作品中有如黄运基中短篇小说集旧金山激情岁月(2004)、散文集唐人街(2004),郁秀美国旅店。90年代至今的金山文本中,作家开始关注和思考世界范围内的大文化和普遍人性,作品中对人性的思考更为深入,对人物复杂心理变化的把握较之前也更为细腻深入

17、,主要写了跨文化视域不同族裔基于人类基本生命存在平等对话的各种可能。这类的文本有赵建秀唐老鸭(Donald Duck,,1991)、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长篇骨(Bone,1993)、严歌苓的中篇扶桑(1995)吴梅的裸体吃中餐(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1998)等。而在这些金山文本中,80年代之后的作品中关于金山华人与与美国强势族裔跨文化交际时矛盾冲突的叙述最为常见,此时的华人作家普遍选择身份认同作为故事架构的支撑理念,如扶桑旧金山激情岁月唐人街百年金山是这类的代表性作品,通过文化身份和民族归属选择紧张感的呈现,作家表达出自己对民族、文化和华裔个体

18、命运的深切关照。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其著作空间诗学中曾指出:“文学空间是作家在写作中首先要感知的对象,作家通过自己与空间建立起的联系来将生活在空间里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赋予到空间上,使空间成为一个具有作家本人生命意识的有机物。” 法巴什拉(Bachelard),空间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在共时维度上,面对金山地域空间,作家依据各自对人生存和精神状态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各自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会对金山政治和历史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建构出的文本空间也各有异殊。在历时维度上,不同时期中美国家关系的改变影响着华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这对美国华人作家的文本叙事也有很大影响,作家依据各自对

19、金山城市意象的理解,来开展文本话语表达和主旨建构。在共时层面,作为异域里一个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空间,金山不仅扮演着传承中国古老文化元神的角色,也是美国华人移民寄托故乡情思、想象母国形象的一个文化符号。19世纪至今,关于金山“纳民建市”的提法已被广为接受,但华人对金山城市发展的历史贡献却一直被美国主流社会回避。美国移民史上有著名的“一句话历史”说,即在太平洋铁路完工的典礼上,主持人仅仅宣布了“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着四个当代最伟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国人敢打敢冲的勇猛劲头;有德国人的哲学头脑和鉴定精神;有英格兰人的不屈不挠的毅力;有爱尔兰人不知忧愁的火爆脾气。他们各自作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贡献”

20、张子宇:金山路遥:百年华人移民美国史EB/OL.时代周报,第187期,2012年6月28日.,却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只有首先提议招募华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总裁查尔斯克劳克轻描淡写地提过一句:“我们建造的这段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所表现的忠诚和勤劳。” 同上.查尔斯的这句话,将赴美华工的百年劳动贡献彻底掩埋在历史中,这也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华人移民始终被排挤在社会边缘而得不到美国强势族裔认可的主要历史因由。那么在文学领域,金山华人在美国生存奋斗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华人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美国华人作家该如何对待这段历史?文学要怎

21、样关照金山历史?关照哪一个版本的金山历史?这些都是美国华人作家意图通过文本叙事来解决的问题。通过虚构的想象叙事和非虚构的纪实叙事,美国华人作家表达出不同的人文理念和精神向度。在具体的创作时,作家又有两种不同文化取向:执守母国想象还是归化美国强势文化?而支配作家作出不同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域空间与作家民族认同的关系。首先是关于虚构的想象性叙事,作家旨在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美国华人移民的民族认同焦虑。巴什拉的“空间形象”理论认为:“作家建构的文本想象是在物质想象和动态想象的机制中诞生,而这个形象反过来形塑了作家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辩证认同关系”。 谭宇静,空间与诗:对巴什拉形象问题的分析与述评D.浙江大

22、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王德威也曾提到:“预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比喻性的故事能寄寓深湛的道理。通过对小说叙事功能的分析,我们都够看破作者的具体写作动机”。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三联书店,1998年.在美国华人文学中,作者的民族文化认同隐喻在金山文本建构起的地域空间、文学空间里的人物中。对于美国华人作家来说,金山城中融合的一切中国元素,都成为他们想象中国场景的支配性内容,而这个想象中的“中国”又与其生活地美国密切相关,这两者构成了作品里“美国化”的“母国想象”,这个想象中的“母国”,又成为作家寻找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依据。而作家在想象性建构金山文本空间时又存在着不同选

23、择,这与作家本人的文化身份和生活背景密切相关。80年代至今,参与了还原金山华人移民百年历史真相和记录华裔日常生活的美国华人作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美国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这类作家有着双重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身份,也就有了双重的叙事视角。一个叙事视角是中国的,这是由于这批华人后裔作家虽有中国血脉,却无中国生活经验,因而他们对中国血缘身份和文化传统感到陌生又向往。特殊的文化、民族身份,生活区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华人后裔作家在叙写金山城市意象时,选择从中国人身份来想象母国形象。利用祖辈们从中国带来的民族文化遗产,作家在文本中呈现出带有奇异、神秘色彩的中国和一批来自中国的华裔祖辈。这类作家有泗丽

24、莎、汤婷婷、伍慧明等,这类金山文本有百年金山金山华人骨等。另一个叙事视角是美国的,这是由于这批华人后裔作家是在美国出生、成长,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生活并被美国化,代表的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而特殊的族裔身份又使华人后裔长期被排挤在主流社会边缘,在美国强权文化压力下,他们选择自觉向美国文化靠拢并逐步归化至美国文化中。因此,在想象作为母国的中国形象时,不自觉地会打上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东方主义偏见,视中国为“他者”,对之疏离甚至丑化。这类的金山文本有谭恩美的金山篇龙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黄哲伦的“美华三部曲”(新移民、舞蹈与铁路、家庭挚爱)及航行寻找中国城黄面孔等,这些作品中的中国饮食习惯、婚嫁礼仪、风水文

25、化等都充满了原始、落后色彩。第二类美国华人作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美的新移民,如査建英、黄运基、严歌苓等。这批作家有中美两国生活经验,时刻处于二者的碰撞和矛盾中。他们在中国出生和成长,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记忆;在美国生活期间,他们多居住于华人聚居区(如唐人街和其他华人社区),被美国强势文化所包围。对于这些新移民作家来说,两种生活经验的激烈冲突使他们常处于如何带着中国文化记忆融入美国文化的困惑中。而华人社区成为他们融入美国文化的无形阻隔,在这里他们面临着“族裔”身份带来的尴尬:既无法离美过回到中国,也无法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本土印记和美国文化的异域色彩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内核。在新移民

26、作家的金山文本中,金山是一个带有隐喻意味的意象:喻示着身处异国的华人移民在强势文化包围中,有的选择持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选择归化于美国文化。而新移民作家新的背景和追求使他们能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金山:金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殊场域,异质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碰撞、交流、融汇,冲突无时不在。记忆中的母国文化则成为新移民作家想象金山中国的必要前提,这构成了作品里中国化的“母国想象”。如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不断重复着金山华人悲惨的生存现实,通过对这个他异空间的不断描摹,使金山“唐人街”成了小说的主体场景,一个异域里的中国代替,一个东方正统与非正统文化的象征。在小说的开头,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个东方文化地

27、图:性交易、女性拐卖、虐杀、吸食鸦片等。作家严歌苓对色调又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妓女们苍白的脸、乌黑的走廊、灰黄色的墙壁,这些充满毁灭意味的异质性元素共同组合出一个异国情调、色情、野蛮的金山城市形象。而就是在这个乌烟瘴气、阴森悲惨的地方,却生存着一个东方正统文化的象征:扶桑及其身上的东方人性。在文本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严歌苓预设的东方符号:扶桑有着“嫌短嫌宽的脸型只会给人看成东方情调”“从那脚的腐臭与退化中,从那盘根错节的繁杂秩序中读出东方!” 美严歌苓. 扶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2页.扶桑的人性内涵也是东方的:隐忍、退让的方伦理”光环。而扶桑所代表的东方传统,也成为作者重新审

28、视、强调母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但是,严歌苓对“东方主义”的不断强调又是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背离的。一方面,严有感于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心理困境,意图通过对民族传统的重新想象来确立自我身份、对抗主流话语偏见。在小说扶桑中,严在叙述扶桑和克里斯之间爱情故事时深入到了人性的幽微处,试图探索跨越文化、族裔、语言的人类复杂情感能够和解的可能。但在此过程中,严歌苓又不自觉地陷入了“自我东方主义”。在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政策中,往往是“通过假设东方来建构起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大网,以此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西方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中国现代性的自

29、我认同,便与西方现代性设置的中国形象密切相关,而美国华人作家在创作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帝国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确认。严歌苓用“东方”来形容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想象,这无疑形成了这样一个判断:东西文化自有优劣,西方文化更具优越性,这是严有意建立的一种他者思维,是对“东方主义”的自我确认。并且,扶桑的叙事模式也与好莱坞和一些英文流行小说中对东方女性的经典塑造模式“中国娃娃”或“日本艺妓”高度相似,这也体现出了严在有意迎合、趋附美国主流文坛所接受的话语框架。这种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在美国华人文学中并不少见,诸如刘裔昌的小说父亲与光荣的后代中,整个金山唐人街都弥漫着腐朽和堕落的死亡气息,

30、“刘裔昌的唐人街书写完全复制了主流社会的东方主义话语,他的创作范式不仅是他者导向的,甚至是完全迎合主流社会对文学作品里对金山唐人街他者空间的表述”。 蔡晓惠: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88页.刘裔昌为了融入美国社会、归化美国文化,选择将金山定义为“他者”,将自己定义为是自东方社会的代言人。其次,美国华人文学在呈现金山华人生存史时的另一种叙事方式是非虚构的纪实,旨在以镜像的形式呈现历史真相。文学和历史都要求叙写生活本真,在面对现实题材时,文学要求作家要从写实的角度来表达细节和情感。“用什么样的叙事模式来叙述历史,并不仅仅是一个叙事技巧问题,还是一个

31、怎样真实地表达历史和表达怎样真实的历史的问题。” 张开焱:潜限在历史叙事选择中的真实视域与伦理意涵历史叙事理论研究之三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国文化论的我与他C.2007-12-01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茅盾写上海的资本与欲望,到鲁迅反对瞒与骗的文艺,到当代梁鸿的呈现乡村梁庄兴与败,再到华裔作家泗丽莎、汤婷婷对金山历史的重述,一以贯之的是对艺术真实性的执拗。然而,由于政治和文化倾向的不同,美国华人作家在注解金山历史时,会融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在美国强权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对华人移民史的“东方主义”阐释视角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种族、性别、语言、政治偏见,主流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华人群体形

32、象也是被扭曲、误解的。例如马克吐温的剧作阿森,主人公阿森被主流社会视为是“道德的毒瘤”“大舌头的蠢蛋”“黄疸病人的斜眼儿子”“一只宠物” James S.Moy ,Marginal Sights:Stagi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University of Iowa Press,Iowa City,1993).,受到了白人的诋毁与排斥。此后美国主流文化中出现的华人移民形象也都带有类似的印记,如无声电影老旧金山(Old San Francisco)中的华人女性就被描述成是“性乱交”形象,符合西方社会中男性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典型体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移民的刻板印象:黄

33、祸,中国佬。因此,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意象作品多以纪传类为主,作家选择史传笔法,或以小人物为描写中心,记其行状,摹其心理;或以人性和文化为关照主角,表达出他们对强势话语所不同的族裔关照和历史真相。在美国华人作家看来,金山作为一个异质性文化浸润过的场域,存留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泗丽莎、汤婷婷等华人移民后裔,虽有中国血统但接受的是美国文化教育,虽已融入美国社会却向往着中国文化传统。由于受到双重族裔身份的困扰,作家试图通过对华裔身份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表述,来求取中美主流社会对华裔身份的认同。在文本中,金山城市意象成为作家观照华人移民百年奋斗史的象征;城市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街道和建筑,都是作家追踪

34、家族/个人异域经验的依据。如泗丽莎的纪实类小说百年金山在建构“金山”意象时,便是通过不断重复和强调异域色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中国化的美国城市。作者浓墨重笔地描绘了金山城市环境,尤其是城市的空间布局。从布满中国元素的建筑、街道到室内家具的陈设,从人物的生活场景到游走路线,小说以图画的形式对金山华人早期聚居区唐人街上进行了详尽描述,从而为读者构筑了一幅文字“金山地图”,一个异国情调、现代、美国化的中国城。如“人们去药店买药时可以看到招牌上写着:寿仁堂、杏林堂。坐落在马其索尔大街两侧的饭店的名字向人们保证在这里吃饭既有营养又令人陶醉香茶阁、香满楼、欣乐楼。” 泗丽莎: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裔家族百年奋斗

35、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6页.所有和人物有关的这一切词汇系统,共同凝聚出一个独特的、可识读的美国化金山城市形象。而泗丽莎的这种空间意识又不同于其他美国华人文学对金山的关注,通过不断对金山城里的物质意象和社会伦理内容强调描写,一来解释了百年来邝家族文化认同变化的因由,二来也表明了作家对华裔移民史的态度:一种排除了政治化的道德意义的、相对客观的判断。此外,90年代后美国华人作家在面对异质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时,心态已变得从容、平和,开始关注和思考文化与人性的关系,作品也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去观察跨文化、跨种族人类的精神世界,对普遍人性的思索也更为深入。事实上,西方文艺界早

36、已开始了对文学与人类间复杂关系的思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开始承认和肯定“人性”价值。直至卢梭、伏尔泰时代,出现了“文学是人学”的成熟观念。之后,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探索被普遍视为是文学的最高本质。80年代的美国华人文学虽还未完全摆脱民族历史的精神负累,但文本的叙事风格已开始改变,从沉重迟缓开始转向平淡明快。对于美国华人文学来说,对“人学”一方面表现在对“群体人学”“社会人学”的关注,即将笔触指向历史现实、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个体人学”的关注,即着重表达小人物在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心路历程和人性变化。具体到作品中,美国新移民作家所选择的叙事主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异族交往主题从对“他者”

37、形象的不同刻画中反映两代作家对美国他者的不同态度和文化立场;一类是同胞经验的述写以大陆女性形象在两代作家笔下的不同塑型,反映出各自相异的价值观。”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例如黄运基的旧金山激情岁月就是这类文本的典型代表,作者结合了自己旅美期间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悟,“将华裔在美国社会他者与边缘人身份下生活的心酸和尴尬精辟地反映了出来。” 陈保菊:对中西文化融合的畅想-读黄运基短篇小说集J.名作欣赏,2013(2).在小说主题上,黄运基倚借自己宽容平和的胸怀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美国华人在异质空间里生存时的心理变化、精神状态都全面地加

38、以呈现,力求让华裔和美国白人强势族裔能从东西文化契合的角度出发能够相互理解与对话。在历时层面,不同历史时期华人在美国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改变,直接影响着作家对文本空间的建构。在空间理论观照下,文本空间是作家传达出自己与地域空间关系的媒介。美国华人文学中的金山地域空间不仅是地理标志,还是个承载着作家主体诉求的象征性空间,作家本人对美国主流文化是归化还是执守的不同选择都在这里得以呈现。而作为外在环境的美国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政策,不仅对华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都有着直接影响,还成为支配作家建构“金山”意象空间和表达叙事主题的重要因素。19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关于金山书写的文本比较少,其中华裔作家

39、水仙花(Edith Maud Eaton,1865-1914)是较早书写美国华人及中国血统混血儿生活的作家。20世纪早期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尤其是对华人移民。美国政府曾制定过一系列排华政策,造成了早期美国华人移民处于悲惨的生活境地。作为“美国亚裔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水仙花“在对华人及有华人血统的美国人生活的真实描写中,表达了她对种族歧视、社会偏见的深沉思索和强烈抗争。” 房福贤:“义不忘华”的华裔作家水仙花J.炎黄春秋,1999(6).此外,从19世纪末至今,美国华人移民始终怀抱着一个“美国梦”情结,美国华人文学对这一美国式主题的颂扬和讴歌也是方兴未艾,直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人文坛才开

40、始对之进行全面反省和冷静批判。因此,80年代后的美国华人文学,直接延续了对“美国梦”审慎叙述的创作取向,开始以客观严肃的姿态对表达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和心理变化。此时的美国华人移民早已融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双重生活经验或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们开始从历史经验中寻求自我民族身份的确证和文化归属。因此,这一阶段出现的金山文本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华人追逐美国梦的奋斗过程成为叙事主干,注重对华人移民百年生存史和城市历史贡献的重现,而华裔所受到的民族和文化歧视则成为叙事背景。如泗丽莎的百年金山(On Gold Mountain,1995)龙骨(Dragon Bones,2003),汤婷婷的

41、回忆录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百年金山反映一个华裔家族在金山生根、发展历史,小说中泗家族是20世纪美国西海岸最为成功和显赫的华裔家族之一,家族创立者邝泗在美国大陆演绎出了少数族群跻身主流社会的华丽梦想。女勇士中,汤婷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艰难创业的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的女性的现实生活;半自传体小说金山华人(China Men,1980)则描写了主人公的先辈与同辈几代人在美国的传奇性苦难经历及为修筑美国铁路网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反文化歧视诉求颇为强烈。此外,80年代后的这批美国华人作家中,新移民的数量与之前比明显上升。为了追求更加自由、民主、个

42、性的生存空间,新移民作家舍弃故土、漂洋过海。但是,短时间内迁移居住地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和文化身份的改变,还有“他者”“边缘人”身份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心理。因此,新移民作家也选择将目光回溯到早期美华移民的生存真相上,试图以此来解释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这种边缘人、他者身份所产生的历史性根源。这类文本有如赵建秀中国佬太平洋及夫里斯科有限公司,从美华第二代、第三代后裔视角,审视祖父辈们在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历史中所遭受到的种族歧视,并对“金山”文化进行了冷静批判。进入90年代之后,美国华人作家的创作开始受到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作品日渐成为市井百姓热议的话题,金山文本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时尚而

43、俗气的文化消费气息。同时,作家在选择叙事主题时,也开始有意地迎合美国主流文坛读者的阅读期待。如严歌苓小说扶桑经美国商业出版社Hyperion英译出版后,获得了美国读者的大力追捧,并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在之后的创作谈中,严歌苓也坦诚到希望扶桑能被拍成电影,并认为电影是对小说最好的宣传。这些都反映出扶桑在创作过程中是受着读者反馈、市场销售业绩、能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等商业运作的影响,也就能理解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自我东方主义”、政治语言出现的因由。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美国华人文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具体到金山文本中,表现为文化姿态的转化。在此前的金山文本中,作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族裔身份和乡

44、土情结的影响,作品中母国文化的印记也随处可见。新世纪后美国华人作家在金山文本开始从新的角度、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生活环境。如郁秀的小说美国旅店(Hotel American,2004),中国小女孩宋歌在旧金山12年的生活被描述为是“美国旅店”里的生活,这期间宋歌经历了逃家、结婚又离婚、流浪、父亲过世等。与20世纪的美国华人文学比,郁秀等作家在新世纪创作的这些金山文本,个人的困惑、反叛、冲突、挣扎、变异都尽在其中,社会历史的沉重感却已消失不见。三、“金山”意象的政治文化隐喻文学的隐喻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学能指内容,也体现在所指上。所谓文学认同,指的是“文学对认同的表征,是文学文本对共同归属

45、于某一群体的主体同一性、身份的辨识与确认。” 陶国山:话语实践与认同建构论文学话语下的认同建构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事实上,文学不仅以其表意实践的形式呈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而且作品本身也存在对认同表征与叙述的问题。” 同上,第1页.金山文本中的政治文化隐喻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华人作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作为文学空间构建的支配性因素,直接参与到文本所指的赋意中。另一方面,美国华人作家生活在美国大陆,受到美国官方话语框架的制约和影响,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东方主义”的描述影响着华人作家对中国的想象和民族文化的认同,甚至成为作家进行民族叙事和认同话语建构的主要参照系

46、。“金山”,作为一个文化表征,一个象征性的文学意象,既是美国华人作家借以客观陈述移民历史、深入探查华裔人性内涵的媒介,也是作家表达自己政治文化隐喻的最理想载体。金山,这个最中国化的美国城市,在美国现代社会集体想象中被称之为:东方。金山市“东方”标签,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美国华人作家对金山的印象,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甚至会流露出“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美籍华裔作家泗丽莎,从小是跟随自己的华裔泗姓家族生活在旧金山湾区,是家族中的第四代华裔。旧金山湾区唐人街上的中国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在泗丽莎成长过程中有着深刻印记,并在她身上留下了“中国根”情结。 泗丽莎: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裔家族百年奋斗史M.广西师范大

47、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但作为一名受过系统地美国式教育的华裔,泗丽莎身上还有着美国文化的深刻烙印。因而,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使泗丽莎在回溯母国、回望父辈时的视角也是双重的。而“民族认同表现为对民族价值观、传统模式等的重新解释与持续复制,促进民族心理的形成”。 同1,第176页.在百年金山中,祖母斯特拉教我许多中国传统生活习俗,如蒸米饭时要如何用手指量水,婚礼上要给新娘“利是”,这些中国传统习俗都是作家回顾族裔身份时的文化记忆,一个民族认同的表征,却并未内化为一种民族心理,泗丽莎更多的是将自己认同是个美国白人。因此,在小说叙事时,泗丽莎通过不断描述金山城市的社会化政治、经济状况,营造出现代美国

48、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这正是美国精神的典型代表。与泗丽莎一样自觉归化美国文化的美国华人作家还有黄运基、谭恩美等,他们的金山作品中都有意地表达一种企盼中美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理解。而“认同是文化上特定的话语建构,是主体之间对话或说话的交互行为。话语引发主体性的呈现,也是主体所属的权利建构。” 同1,第178页.一些美国华人作家在文本中建构起的文学话语体系带有明显的文化性,表明了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趋附。在这些作家的“金山”文本中,作者试图将美国主流文化与华裔的具体情况相互结合,力图创造出一个根植于中美两种文化之上、又能反映出旅美华人真实生活的有效作品,从而使美国华人文学获得美国主流文坛认可。

49、随着国家权力结构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美也建立了和谐的外交关系,美国的对华政策也有了根本性转变。同时,美国主流文化中对中国和华人的“东方主义”偏见也在转变,这对中国文化在美国现代精神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定位有着直接影响。在美国华人作家群中,无论是华人后裔,还是80年代后的新移民,在面对美国强势族裔文化时,作家具有了选择性阐释的勇气,而不是唯美国现代性话语体系是从。具体到美国华人文学中,作家在建构金山意象时,自主地将美国文化化归为一种异己文化,选择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文本架构。如赵建秀的金山文本唐老鸭描述了华裔小男孩唐老鸭通过梦境挖掘出那段曾被淹没的历史,重构美国华人/ 华裔历史。在与之

50、相关的作品中,赵建秀坚持一贯的主张,反对美华作家接受“种族主义之爱”(racist love) ,反对迎合美国主流文化界对美华传记作品异国情调的窥视欲。严歌苓在扶桑结合自己的旅美经历,将扶桑与异族少年克里斯之间的传奇情爱故事演绎地温婉而又惨烈,作家深入到人性的幽微处,探索跨越文化、族裔、语言时人类情感的复杂,而故事中关于华裔移民的历史背景反而成为作者进行人物塑造和描摹的陪衬。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华人作家在民族和文化上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根”,金山成为作家构建文学世界时普遍选择的叙事意象,它不仅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个体和族裔在迁徙过程中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命运,还蕴含着中国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求

51、同与存异如何选择。然而,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主流文坛,美国华人文学都被视为一种边缘书写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正确估量金山意象书写的成就,不仅要把它放在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中,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华人文学的创作成就中寻找应盛放的位置。金山地域空间和城市意象的叙写,不仅能增加美国华人文学的文化浓度和艺术内涵,其中纪实性的文本也为人类历史重估华裔移民的社会贡献和历史价值提供了事实支撑。在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华人作家的“金山”书写,为中国当代文学和美国文学间建立了一个联结,从而使美国华人文学能纳入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创作中,以赢得全球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和认可。参考文献1. 美汤婷

52、婷.金山勇士M.巴兰坦图书公司(Ballantine Books),1981年.2. 美汤婷婷著,李剑波 / 陆承译.女勇士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2).3. 陈晓兰.性别城市异邦-文学主题的跨文化阐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8).4. 加拿大孔书玉.金山想象与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汉语族裔写作以严歌苓的和张翎的为例J.华文文学,2012(10).5. 谭宇静.空间与诗:对巴什拉形象问题的分析与述评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 熊国华.掀开美国华人移民史的一角-评黄运基的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7. 南平.永远的他者-跨文化视野中的金山客形象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8. 陈亮.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9. 周启超.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当代欧陆文论与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10. 李诠林.漂泊的汉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学科论M.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