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801984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美学特征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物哀”是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特质,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和审美表现活动,它在日本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在日本文学中,“物哀”是一种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日本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是源于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以及人文背景。本文对“物哀”的概念以及“物哀”审美意识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并对“物哀”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崇尚进行了分析与追溯,对其内涵从文化角度来进行了阐释。在日本传统文学和诗学以及美学理论中,“物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倘若不了解“物哀”就无法准确的把握日本文论的精髓部分,也无法深入理解日本传统文学和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质

2、。所谓的“物哀”之美,就是那种由荒凉悲戚的心境产生的一种忧郁美、感伤美、悲剧美,对生命的悲悯和对岁月无常的伤感,它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质。我们从源氏物语这部日本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点,从源氏物语中形成的这种“物哀”的美学思想最为鲜明的体现出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思维特点,它也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物哀”的涵义“物哀”这个词,用日语表示就是“物哀”( ),它也是日本最为古老的一种文论思想。今天有很多的学者把它翻译成“情感情趣”等,译名是非常多的,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于这种美学思想的研究非常关注。根据日本古语拾遗这部史书的考证,“哀”本来是一个

3、感叹词,可以用来表达一切情感,就好像是汉语里的“啊”和“呜呼”一样。“哀”的日语写做“”,它可以表达高兴、哀愁、惊讶、气恼、激动、悲伤等多种复杂情感,当汉字输入到日本后,日本人就用汉字“哀”来书写“”,不过“哀”这个字的本意是悲哀,它和日语的“”并不太吻合。在日本最早的原始歌谣以及之后的万叶集时期,“哀”“”表达出了一种同情爱怜的情感,由此也就奠定了它感伤审美的基调。从最古老的日本历史文学作品古事记开始,日本文学也带有了哀伤的情调。这种悲哀伤感的审美思想,发展至日本平安时代产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形成了日本文学基本的审美意识,也成为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物哀”不只是作悲伤和悲惨以及悲哀的

4、解释,同时还含有怜悯、感动、同情、感慨等意思。最早提出了“物哀”这一理念的乃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学者本居宣长。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物哀”中含有悲哀的意思,然而“物哀”的涵义要比悲哀更广泛。那么何谓“物哀”? 叶渭渠曾说到,不能把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简单的理解成“悲哀美”。悲哀也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中含有的同情,代表着与他人的悲哀可以产生共鸣,从更高层面上可以和世相的悲哀产生共鸣。也就是说,“物哀”包含着对人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以及对世相的感动这三个层面上的结构,在不同的层面中,“物哀”很可能就是悲哀的消解或者深化又或者超越。因此,“物哀”这个美学概念的最本质思想就是一种“真情流

5、露”,人在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时,会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理会有所感触,这时候心中会自然流露出情感,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恐惧,或者愤怒,或者婉转低徊,或者思慕憧憬。具有这样情感的人,才是理解“物哀”的人,这有些类似于汉语中的“真性情”。理解“物哀”的人,就类似于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叶渭渠曾说到,日本国民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喜欢残月、初绽的花朵以及凋零的花瓣儿,他们认为这些事物中包含着令人怜惜的哀愁,会增添一种美感,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就集中体现在这种无常的美感与哀感中。二、“物哀”的形成1.独特环境因素的影响物哀思想的形成是和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特点密切相连的。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6、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像日本这样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集中了这么多的美景雪山、峡谷、海滩、温泉、瀑布、落樱,既有小桥流水,又有幽幽庭院。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自古至今就受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的袭击地震、火山、海啸、雪灾、飓风长时间以来,日本人所看到的都是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因而他们都认为美好的事物具有一种不稳定性,就好像是樱花一样,短暂的绚烂开放之后就是走向凋零,因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大都具有一种悲剧思想。2.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在东西方的古代文学史中,中日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对日本古代的物哀思想产生了重要

7、的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平安和奈良时期。日本的平安王朝和奈良王朝与中国当时隋唐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的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可以说是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巅峰时期。当时的日本派了很多的使者来到中国,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出了使者多达十余次,日本有名的大化革新,便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发动起来的。4.佛教因素的影响日本的著名学者加藤周一曾说到,室町时期的文化,不是因为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就了室町时代的文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禅宗对于日本文化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禅宗中的幽玄、空寂以及枯淡的思想也成为了日本文化追求的

8、取向,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文学。大约六世纪中期,佛经传入到了日本,这一时期的日本正处于思想体系的形成时期,刚从万物有灵的原始社会思想以及神话传说中起步。作为日本文化的基调,禅宗是弥漫于茶道和书道以及花道中的,不只体现出了远离物质生活的幽玄和空寂,更是带有一种淡淡的哀伤。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派别,禅宗的基本思想就是人生的无常感和生死的幻灭感,它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因而带有一种哀伤,也正是由于这种人生态度,因而禅宗主张要在喧嚣和短暂的尘世中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按照惠能的说法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过日本人未能达到这种境界,因而他们的“哀”就是一种“物哀”,是对于现存世界无奈

9、和痛苦所感受到的一种哀伤。源氏物语这部作品让“哀”上升到了“物哀”。日本的学者曾做过一项统计,在这部到处充满着浓郁哀愁的作品里,“哀”这个字一共出现了1044次。“物哀”不再是直接的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是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对世间万物以及人世变迁的描绘中,读者不再只是依靠聆听去体会哀的涵义,更要让心静下来,用自己的“心眼”(佛教所讲的第三只眼睛人的法眼)来去深入的领会其中的悲伤之感。“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的各种神秘规律、人生的变换跌宕和起伏无常,此外“物”还代表着真实,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才可以被称为是“物”,因而,人们只有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中去感受“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哀”。三

10、、“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日本古典文学的精髓部分可以说就是美丽和哀伤,这种由于人生的不如意而产生的哀伤感就是从源氏物语所开始的,这部作品开启了日本文学艺术中“物哀”的时代。从此之后,日本文学中就总是带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感,而“物哀”也就逐渐演变成为了日本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代作家和作品的流传,而延续至今。无论是紫式部、加贺千代还是森鸥外、川端康成,又或者是谷崎润一郎和村上春树,他们的作品尽管内容各异,但都传达出了一种共同的审美情趣,那就是凄凉、孤寂和哀伤的情感,这都是与源氏物语所开创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有人认为,倘若没有源氏物语这部作品,那么日本文学以及日本人的审美传统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11、源氏物语开创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时代,从此“物哀”就成为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一直流传到今天。川端康成可以说是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于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他自己就曾说过: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他的作品中大都用真挚和质朴的笔墨传达出了对小人物(主要是下层女性)的怜爱、同情和悲哀的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的这种悲哀,其中渗透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纤细而又深沉,既有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哀怜,也融入了作者的同情和悲哀,体现出了一种感受朦胧的氛围。作为日本传统审美思想的主体,“物哀”思想在发展中,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其中所蕴含的寂静美的特征,这个

12、特征就是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另一个主流幽玄。幽玄是从闲寂与空寂发展而来的。日语里的“寂”不同于汉语的字面意思,它包涵着更深刻和广发的内容,主要是表达那种以寂静及悲哀为基调的集料孤绝的美感。幽玄不是一个哲理性的概念,而是属于主观感受和情绪性的东西,它与禅宗思想之间有着较为深刻的关联。它比较重视心理的表现,以从心理中寻求一种空寂的内省,来使心灵保持一种超脱。幽玄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思想,这种审美精神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茶道、和歌、绘画、建筑等等,它给日本的文学艺术带来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情调美,使得日本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含蓄、清淡和纯真的审美风貌。川端康成继承了这种幽玄的美学传统,在他

13、的创作中营造出了淡雅朦胧的意境,人物表现手法也以纤柔为主,带有空灵和含蓄之美,这些都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朦胧、恬淡和温柔的诗情画意,使人能感受到其中的幽玄美。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学风格。伊豆的舞女中通篇都贯穿着一种似有似无的淡淡的伤感,既像一个笼在轻纱中的残梦,又像是一首哀怨的抒情诗。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一个20岁的高中生“我”与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薰子在伊豆的汤岛相遇邂逅的故事情节,作品传达出了追求似爱非爱情感而引发的淡淡的悲凉感。作者对于他们交往的描述,笔墨没有任何明朗欢快的格调,而是用平缓压抑的笔调描写了这对青年男女之间似有似无的感情,使人隐约感到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悲伤

14、故事。作者把两人之间的悲伤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让美感制约着悲伤,使真实的美感和淡淡的悲伤融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带有悲哀美感的情感世界,当然在这个世界里还浸润着两个人之间的同情,这种由悲哀和同情一同营造出的美感,其根脉就是日本传统“物哀”美的思想。四、结语文学是对文化与社会的一种综合反映。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是以悲为美的“物哀”思想,它追求的是一种忧伤而纤细的情调,它的着眼点不是像浓酒一般的壮烈,而是像水一样的清雅,使人感受到一种幽婉悲凉的哀伤与烟花般寂寞的凄美。“物哀美”不是一种可以依靠理性和判断来感悟的美,而是要靠心灵与直觉来感悟,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个体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必须要用心才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感。理解以悲为美的“物哀”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